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全球创新药行业周期理论应用分析.docx

17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195768670
  • 上传时间:2021-09-1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47M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全球创新药行业周期理论应用分析 提示: 一、创新药周期理论的应用之一:1980年代日本药企的跟随式创新 根据我们创新 一、创新药周期理论的应用之一:1980年代日本药企的跟随式创新 根据我们创新药周期理论,1970年-1990年是全球创新药的研发突破期,本章我们将回顾日本药企如何在1980年代把握住这波周期,快速做强做大 与尚未改革开放的中国不同,日本现代制药工业在上世纪70年代以仿制药起步,龙头药企恰好赶上了80年代创新药的研发突破期,从而缩小了与欧美药企研发领域的差距由于彼时日本药企自身研发基础仍然薄弱,难以实现首创新药(First-in-class)的突破,所以大部分药企采取跟随式创新(Follow-on)的策略下面的例子是拜耳原研的硝苯地平以及日本80年代上市的“创新药”尼卡地平,可以看出二者左侧化学结构完全相同,按照第一三共的说法尼卡地平右侧官能团可以增加选择性以及延长半衰期图表:拜耳的原研创新药硝苯地平图表:安斯泰来的Followon创新药尼卡地平 欧美70年代开始的研发爆发期,给日本制药工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坐享了欧美50年代-70年代十几年的基础理论红利,节省了时间、经济成本。

      欧美重磅创新药物上市之后,日本药企往往在几年之内就能上市同一靶点的跟随式创新药物,伴随日本药企自身技术的积累,这种时差有逐步缩小的趋势,从80年代的5年左右到90年代已经下降到2年左右,不仅如此,90年之后上市的兰索拉唑、坎地沙坦酯等创新药在副作用等方面较原研药品有相对优势,完成了从me-too向me-better药物的转型图表:日本80年代-90年上市的follow-on式创新药 虽然日本制药行业在创新药领域自80年代开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药品上市与达到销售峰值存在滞后效应,80年代日本医药市场的畅销药品还比较少见到这批创新药的身影,反而仍然是日本版本的“神药”大行其道,一个例子:云芝多糖K(Krestin),是一种从多孔菌科植物提取的高分子糖肽聚合物,具有化学惰性,对人体几乎没有作用 在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云芝多糖K由于缺乏有效性,未能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然而在日本,该产品由于绝对的安全性成功上市,临床应用于抗肿瘤,1986年成为日本畅销药冠军,销售额高达2.96亿美元,占当时肿瘤药市场规模的7%而同样是1986年,GSK的创新药雷尼替丁成为历史上首个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重磅炸弹药物。

      我们认为日本80年代创新药的萌芽与我国2008年到2017年的状态很类似,虽然部分走在前面的药企以me-too类创新为突破口,已经开始了多年的研发积累,但是市场仍以中药注射剂等特色处方药为主 日本90年代之后,创新药逐渐凭借治疗效果完成对“神药”的替代,清流第一次成为主流彼时的日本人口结构老龄化、医保控费等背景与此时的我国非常相似,市场上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这里不再做展开,形似日本而走中国自己的特色是我们对未来的判断,具体分析在1.5部分 二、创新药周期理论的应用之二:创新药的衰退期是仿制药崛起的黄金期 根据我们的创新药周期理论,2000年之后专利药保护陆续到期,进入上一轮创新药周期的衰退阶段,然而“彼之毒药我之蜜糖”,创新药的衰退期恰恰是仿制发展的黄金期市场曾经认为中国仿制药制剂出口与印度仿制药相差了15年,然而制剂出口的大逻辑至今已经有十几年,中国仍然没有出现真正能与海外仿制药分庭抗礼的竞争对手根据我们提出的创新药周期理论,我们认为我国与国际仿制药巨头不仅仅是相差了15年,而是错过了2000-2010年的窗口期本章节我们将回顾国际仿制药市场发展历史,用我们提出的创新药周期理论解释为何我国仿制药企业没能赶上国际竞争对手。

      1、1Hatch-Waxman法案的颁布是一切的开始 1984年,美国通过《药品价格竞争与专利期补偿法》(又名:Hatch-Waxman法案),该法案有利于仿制药企业,有利于医保支付机构,不利于原研药企业Hatch-Waxman法案颁布前的1983年,只有35%的品牌药在专利过期之后有仿制药竞争对手上市,仿制药处方量只占总处方量的13%,而2016年仿制药处方量占总处方比值已达86%可以说没有Hatch-Waxman就没有美国仿制药市场 在Hatch-Waxman法案之前,美国几乎不存在仿制药市场,因为品牌药深入人心,即使品牌药专利过期之后仍然保持畅销仿制药企业需要在专利药过期之后,重复再做一遍临床前实验、临床试验,资金、时间成本惊人 Hatch-Waxman法案通过后,仿制药申请人仅需向FDA提供数据证明该仿制药药学等效且生物等效即可,不再需要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试验Hatch-Waxman法案等于宣布了通用名药物只要化学结构与原研相同,制剂工艺与原研接近,则疗效一定等效,这大大的降低了仿制药门槛,打消了患者对通用名药物的疑虑自法案颁布后,FDA接受的ANDA数量逐年增长,越来越多的专利受到了仿制药的挑战。

      图表:1990-2012年FDA仿制药申请数量 2、把握创新药的衰退期,仿制药企业Teva脱颖而出 Hatch-Waxman法案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是前提条件,仿制药真正大发展还是在2000年之后,一大批1970-1980年代研发的重磅药物专利纷纷到期,为仿制药物的生产厂家提供了大量的高质量仿制标的大量重磅药物仿制产品的上市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治疗成本,扩大了疾病的治疗人群从1990年起,美国市场上仿制药的处方量稳步提升,在2000年左右已经超过了原研药从1996-2015的20年间,美国仿制药市场销售额实现了5倍的增长图表:1996-2015美国仿制药销售额图表:美国处方药市场原研与仿制药占比 经过近二十年的成长,大量仿制药企业崭露头角,包括以色列的TevaGenerics、瑞士公司Sandoz、英国公司Mylan和印度公司DrReddys、Ranbaxy、SunPharm等 我们这里以Teva为例,分析仿制药企业是如何抓住创新药衰退期专利悬崖的机会快速做强做大 与仿制药行业众多厂家一样,TEVA于1984年Hatch-Waxman法案颁布后进入仿制药行业1985年,TEVA与W.R.GRACE在美国合资成立TAGPharmaceuticals,并收购美国仿制药公司Lemmon,正式进军美国仿制药市场。

      1987年,TEVA在美国NASDAQ上市 随着2000年后大批重磅药物专利到期,TEVA也迎来了公司发展的黄金时代2000-2009年间,TEVA共有158个仿制药产品被FDA批准上市,其中包括依那普利、环丙沙星、盐酸舍曲林、辛伐他汀、兰索拉唑等重磅炸弹,且TEVA均取得了这些重磅炸弹的首仿市场独占权,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在1995-2010年期间,TEVA股价上涨了约19倍,可谓风头正劲2010年之后随着专利过期高峰结束,首仿过后其他仿制药企业参与竞争,2011年至今涨幅仅2%图表:Teva不同时期获批药品数量情况图表:Teva股价历史 参考发布《2018年中国创新药行业分析报告-市场深度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 三、创新药周期理论的应用之三:我国医药工业站在新一轮周期的起点 我们认为国内医药工业处于新一轮创新药周期的山脚 回顾上一轮以攻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为驱动的创新药周期,最获益的无疑是80、90年代日本药企的跟随式创新,以及以色列、印度等国家仿制药企业2000-2010年的利用创新药衰退期产生的专利悬崖进行快速扩张中国现代医药工业起步于20世纪末期,而此时全球上一轮医药创新周期已经从销售黄金期步入衰退期,国内药企失去了模仿日本创新药的机会,所以国内以仿制药为主,但是仿制药的临床治疗属性不及进口原研药,补贴医院收入属性不及独家大品种。

      在医保扩容,蛋糕做大的背景下,补贴属性需求压过治疗属性需求,形成了进口药用来解决临床需求,国产独家品种用来补贴医生收入的二元结构,从抗生素到中药注射剂无不例外我们认为新一轮创新药周期的大幕已经徐徐拉开,此轮周期的核心驱动力是肿瘤从绝症向慢性病的转化,现在正处于研发突破期,创新药将会兼顾治疗属性与补贴属性,相应会产生一批伟大的企业,下文我们将具体展开分析 1、制剂出口?or自主创新?十年之争的终结 自主创新本质上是做进口替代解决国内医疗需求,制剂出口是瞄准全球市场出口创汇 解决国内医疗需求的药企以恒瑞医药为代表,齐鲁制药、扬子江、天士力、石药集团、正大天晴、步长制药等,多为北方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独家品种+覆盖全中国的销售网络仿制药出口创汇以华海药业为代表,包括普利制药、海正药业、浙江医药,乃至新和成等,多为浙江企业,可能与浙江沿海地区外贸导向的经济特点有关,核心竞争力是控制成本与质量管控 2005前后,我国先后涌现了一批以制剂出口突围方向的药企,先行者前有海正药业,后有华海药业、普利制药等;几乎是同时期,2006年申万医药发表了恒瑞医药历史上首篇深度报告《恒瑞医药:自主创新开启公司走向医药贵族之门》,第一次提出恒瑞医药将凭借良好的研发基础在国内众多仿制药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A股创新药标杆。

      自此“自主创新”与“制剂出口”成为公认的国内药企杀出重围的两条道路,如今十几年过去了,但问路在何方,资本市场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制剂出口的药企:华海药业接近300亿市值,海正药业130亿市值,普利制药80亿市值,虽然ANDA数量还在不断上升,但似乎市场的投资逻辑已经从出口美国快速放量转换为一致性评价走捷径出口转内销,普利制药主攻的方向也是海外仿制药巨头不重视的注射剂市场;反观自主创新,恒瑞医药市值一度超过2000亿市值,复星医药1000亿市值,康弘药业400亿市值,贝达药业250亿市值自主创新型药企在市值上形成了对制剂出口药企的全面碾压如果将视野扩大到其余的大市值医药公司,云南白药、华东医药、信立泰、天士力、步长制药等,也都是以解决国内医疗需求为核心的 正如我们上一章分析的,以前资本市场觉得我国仿制药与印度仿制药有15年左右的发展差距,如今15年过去了,这种差距仍然较大,不是因为我国仿制药企业自身不够努力,而是因为这15年恰好是创新药专利集中过期的15年,等华海们练好内功抵达美国的时候,Teva们已经把心脑血管大品种的首仿占尽了,错过了最佳窗口期图表:部分重磅药物在2000年前后被仿制情况 从大背景上来说,90年代初冷战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对外为全世界人民研发创新药,对内进一步提高全民医疗福利,具体表现为高医疗投入支持高药价,高药价支撑高医药研发支出,而最终的研发成果被印度等国家免费使用,被中国等国家以2折的价格使用(参考索非布韦美国与中国定价的差异)。

      这种畸形的模式令美国的医疗支出/GDP从1980年的9%上升到2015年的17%,远高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随着美国国力整体的相对衰弱,我们认为这种美国埋单全世界受。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