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路文化重地.docx
6页大学路·文化重地 漫步青岛老街,感怀太平路的欧陆风情,遥想莘县路千帆云集的旧图画,追忆商河路大港站的人来人往一路走来,更有大学路的宁静致远,摄人心魄……大学路因濒临青岛的“母亲河”青岛河,而成为青岛最早的街道在青岛从渔村向城市的转换、崛起过程中,青岛河不断地被蚕食,最终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在青岛河流域,在高低起伏的山峦间,代之而起的是充满异国风情的各式建筑青岛河干涸之后,河道上游于上世纪70年代被覆盖成平地并建起楼房,把两岸的大学路、龙江路连成一片下游出海口一段则于上世纪60年代初修成马路,成为大学路末端一部分明初,为恢复社会生产力,采取移民垦荒政策,以发展生产,巩固统治从山西等地迁移过来的民众在现青岛迎宾馆一带建村居住,这里正是青岛河的发源地,依山临河,环境优越,初名“青岛村”,随着村民的繁衍,青岛村渐渐分为两支,南部沿海青岛口称下青岛村,北部由山间谷地相隔称上青岛村,居民多以捕鱼为生青岛从这里开始了它的沧桑巨变明代万历年间,青岛湾一带成了整个青岛地区最大的渔货码头,船舶往来,航运渐兴,成为海运港口,被称作“青岛口”,青岛村面临青岛口青岛湾是天然的良港,因为小青岛距青岛河口不远,它成为青岛港的天然防波堤,加之青岛湾有青岛河水注入,海水涨潮时,大的海船在涨潮时可逆河而入,河岸成为顺岸式码头,沿河一条街有客栈、酒馆等建筑。
同治年间,位于青岛河畔的青岛口,除仍有渔民、农民外,旅客商人云集于此,商店、作坊,除经营海运的船主以外,还有为航运服务的搬运工人,青岛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市镇1 891年,清政府在青岛建置设防,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移驻青岛,在青岛村修建了总兵衙门(今青岛人民会堂处)1 892年,前海栈桥铁码头开始兴建,翌年竣工,成为北洋水师船舰补给、兵员调动的专用码头,也是青岛近代第一座人工码头1 89 7年,德国侵占青岛,为统治需要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徒国沿青岛河整修了一条现代马路“奥斯帕斯街”,即现在的大学路德国殖民当局还把青岛山以德国首相的名字命名为“俾斯麦山”,在山下、青岛河东岸修建了俾斯麦兵营,给青岛打上了深刻的德式烙印日本占领青岛后,妄图将青岛变为殖民地,他们将“奥斯帕斯街”更名为“巽町”, “俾斯麦兵营”改名叫“万年兵营”经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后,1 922年中国政府收回了青岛,摧毁了德日长期占领青岛的梦想天下英才讲学之地清末的建[来自wWW.lw5u.coM]置设防,青岛加快了发展步伐,随之德日相继入侵,在掠夺与建设的双重作用下,青岛的发展蜿蜒曲折这期间,德日文化思想的渗透如蚍蜉撼树,同时与丰富的城市建筑相伴而来的更有民族文化的茫然若失,历经沧桑后,民族文化的延续便与办学强国的时代要务紧密结合,青岛大学路坐享天时地利,成为天下英才理想的讲学之地。
1923年,康有为寓居青岛之后,承载戊戌精神的大学理想成为康有为的生命要素之一寓居青岛期间,康有为多次开设古董与艺术品展览会,并以近代博物馆布展方式加以文字说明,此举吸引了不少游人,这样的文化活动充实了康有为晚年的思想生活康有为主张教育救国,他想利用被青岛政府收回的俾斯麦兵营兴办一所大学,“扶杖看云之暇,与天下英才讲学”无奈北洋五师军队驻扎于此,他无力让他们迁出,康有为在青岛建立大学的梦想没有实现,便去上海办学时任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督办高恩洪,对教育事业也颇为热心,他联合青岛富绅和教育界人士刘子山、孙广钦等,于1 924年创办了私立青岛大学,这就是今山东大学的雏形,青岛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大学成立,德占时期的“奥斯帕斯街”更名为 “大学路”私立青岛大学依山傍海,避去市区的喧闹,环境安雅清静,是学生理想的读书之地当时的校舍没有院墙,两侧有两条马路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曾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的罗荣桓是首期学生中国政府虽然从日本人手中收回青岛主权,但是日本人还是保留了许多特权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实力,控制了青岛的经济命脉日本军舰常年游弋于青岛前海及长江以北海域,并不断制造借口,挑起事端;海军陆战队在青岛马路上耀武扬威、横冲直撞。
教育强国成为时代所需,私立青岛大学确立“以教授高深学术、培养硕学宏才,应国家之需要”的办学宗旨[来自www.LW5u.coM],根据社会需要和本身条件,决定先设立工科,以适应工业的兴起、机械的制造;设立商科,以适应贸易的发展、经济的竞争国民政府“北伐”,北洋政府倒台,私立青岛大学停办私立青岛大学在时局动荡、政权更替、经费枯竭中维持近四年时间,是一部分热心教育的开明士绅,给予鼎立赞助的结果1929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来到青岛,他对青岛的优美环境,宜人气候,倍加赞赏他认为青岛地处海滨,可少受战乱影响,他力主国立山东大学设在青岛他多次称: “青岛之地势及气候,将来必为文化中心点,此大学之关系甚大”国民政府教育部指令将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除接收原省立山东大学外,并将私立青岛大学校产、校舍收用,筹备国立青岛大学1 930年9月,国立青岛大学正式开学,杨振声出任校长杨振声任青岛大学校长期间,效法老教育家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兼容并包”、 “科学民主”的办学方针,积极延聘专家学者来校任教,提高学校的学术地位当时的国立青岛大学可谓名流云集,人才济济,其阵容之齐整,在全国的大学中也是数得着的。
同时杨振声还以自己的地位和声望,经常邀请学术界的名流来校讲学,如蔡元培、冯友兰、顾颉刚等,以促进学术的交流与发展由于局势动荡,1932年夏改组为国立山东大学,校长改由赵太侔担任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秋,山东大学内迁并入中央大学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将学校驻地用作兵营,日本陆军司令部也设在这里这时首次沿大学路建了围墙美军登陆青岛后,这里又被美国海军陆战队据为兵营1 946年春,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利用原日本中学校、日本第一、第三小学校校址,赵太侔再任校长1 948年美军才将此处交还山东大学,与原日本中学连成一片1 958年,山东大学迁往济南,这里作为海洋学院,今为中国海洋大学大学路上很少有破墙开店的商业味儿,偶尔的几家小店,也算点缀大学路人文氛围浓厚,原青岛市博物馆、青岛市美术馆、青岛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大学路小学、青岛三十九中……这条路上散布的文化教育机构之多,在青岛的其他路上并不多见整合大学路丰富的文化资源,这里将成为延续历史记忆的名人文化街大学路许多欧式小楼,大都有近百年历史,庭院深深,花木扶疏青岛人民会堂往北便是原青岛市博物馆,早年是青岛的一个慈善机构“万字会”所在地,其建筑为明黄顶、赭红墙,雕梁画栋,气势宏伟,是一座融儒教、佛教、伊斯兰教等五教思想,又兼具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群,‘风格独特。
1 909年,日本侵占朝鲜,将朝鲜变为其殖民地,并在朝鲜设总督作为最高统治者鉴于青岛与朝鲜人的往来,1 938年,日本的朝鲜总督府在大学路3号设青岛出张所(今鱼山路3 6号院内),管理在青岛的朝鲜人1931年湖北人沈鸿烈任青岛市长,在大学路上建两湖会馆,是湖北、湖南两省在青岛的同乡组织,设有礼堂著名话剧、电影演员、导演、编剧黄宗江少年时期在这里主演了两出儿童剧,受到观众好评,从此开始了他的艺术之路大学路1 4号,是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银行的职员住宅楼群,从大学路走进正面宽阔的大门,就是前院,左侧是红砖和花岗石立面的小礼堂,名“广厦堂”,取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诗意,设有青岛著名的京剧票社,大院是一个“文化院”,文化底蕴深厚,知名度很高,院里琴棋书画、文体兼备,人才济济一堂大学路上有十几家私人住宅,16号是丁敬臣宅,丁敬臣曾是德占时期“参议”,三江会馆会长,开有几家企业,早期青岛名人总兵衙门旧址曾作为东文书院,抗战胜利后为抗建中学,老百姓一直叫它“老衙门”,解放后成为青岛二中分校,庆祝国庆10周年时建新礼堂(人民会堂)才被拆除沿着大学路漫步,路边那葱郁蔽日的有百年树龄的法桐树是大学路最美的风景之一,暗红色的围墙上跃动着斑驳的树影,掩映于青山绿树中的百年建筑,透露出一份神秘与雅致,好像厚厚的一本书,把历史合在了里面。
一不小心拐入的大院,便是某位名人的故居,浓厚的人文氛围,摄人心魄,不由地放慢放轻脚步,用心去追忆这里的前世今生,偶尔的一声乌鸣,打断了飘远的思绪……大学路在都市的喧闹中,以其幽静和淡雅,保持着宁静致远的超然气质,魅力无穷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