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本义和引申义.doc

25页
  • 卖家[上传人]:cn****1
  • 文档编号:469076888
  • 上传时间:2023-06-3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1.50KB
  • / 2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义和引申义一、 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定义1. 本义:由字形记录下来并有文献用例证明 的词的最早意义2. 引申义:由本义出发,经过相似或相关联 想引申发展得出的新的意义3. 假借义:与本义无关,只是借用同音字记 录下来的另一个词语的意义二、 如何分析本义与引申义1. 方法:通过因形求义,求出词的本义以究 明引申义,梳理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使得 该词的意义系统“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2. 因形求义:通过分析字形的结构与字义之 间的联系来考求本义的一种求证方法3. 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联想 的基础之上的,即建立在相似、相关联想的 基础之上的1)妇人怒曰:‘己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自 己不能保护自己的配偶而让她离开) ,又不能字(养育)人之孤而杀之(又不能爱护别 人的孤儿而杀死他们),将何以终(这种人 怎么能得到善终)?'遂誓施氏(离开施 氏)其中的“字人之孤”一句不易理解,关键 在于“字” 字但是,只要我们分析一下它 的字形结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了 《说 文》:“字,乳也从子在宀 mian3 下,子亦 声段玉裁注:“人及鸟生子曰乳 ”可见,“字”的本义应是“生子”《广雅•释诂一》: “字,生也。

      《山海经•中山经》:“其上有 木焉, 名曰黄棘, 黄华而员叶, 其实(果实) 如兰,服之不字 ”郭璞注:“字,生也 ” 由“生子” 义引申, 可以有 “养育”、“抚养” 义(相关联想) 由“生育”之义引申,可以有“怀孕”之 义相关联想)又可以引申为 “喜爱”、“爱护” 之义相 关联想)由“抚育” 之义又可以引申为 “教育”、“治 理”之义相关联想)由“教育”又引申为“文字” (相关联 想)又引申为“名字” 古代男子成年则命名古人凡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因此, 人名的别称就叫“表字”相关联想)女子出嫁也叫做“字”《正字通•子部》: “字,女子许嫁曰字尚未出嫁则曰“待 字”相关联想)至于“字体”、“字音”、“字据”、“书信” 等义,也都是辗转引申而成的相关联想)丈(2) “涉”字的甲骨文形体作“夺”等形, 我们一看即明其所以然了 《说文•沝zi3部》:“骈涉,徒行厉水也《广韵•叶韵》: “涉,徒行渡水也由“徒步过河”,引申 为“渡水”段玉裁注:“涉,引申为凡渡水 之称相似联想)由“渡水”再引申,则可有“进入”之义 (相关联想)渡水之处(即渡口)也可以称“涉”相 关联想)又可以有“上路”、“行走”等义。

      相关 联想)可有“经历”义相似联想)由“经历”可引申出“涉猎”义 (相似联想)由“涉猎”又可引申出“阅览”、“阅读” 义相似/相关联想)又可以引申出“广博”义结果相关联 想)“涉水”是由此及彼,因而又可以引申为“涉及”、“关联”、“牵涉”等义至y了现代 汉语中,“经历”和“牵扯”义成为其常用 义,而其本义仅保留在“跋山涉水”等词语 之中了明白了“涉”的各种意义,也就容易理解 以下词语了如“涉月”、“涉旬”,为“经 月”、“经旬”之义,是取“涉”的经历义;“涉讼”、“涉嫌”、“涉疑”等,是取其“涉 及”义其他如“涉手”、“涉足”、“涉目’、“涉世”(经历)、“涉览”、“涉学”、“涉历”、 “涉道”(涉猎)等等,也都容易掌握了三、如何分析本义与假借义假借字主要应当依据语音之间的关系去 考求,但是,利用分析字形结构的方法,也 可以帮助我们判定假借字这就是说, 如果一个字的形体跟它所表示的意义不相吻合,即不符合字形与字义的统一性要求 王念孙称之为“揆(kui2揣度)之文义,颇为不安’ 段玉裁在《V说文解字〉后叙》注中指出:“知 何者为本义,乃知何者为假借,则本义乃假 借之权衡也一)判断“假借”,可以用“形义不合、 古音相同或相近”两个条件判断:1. 在判别“形义不合”时,我们同样可以使 用相似、相关联想来判定字形与字义之间是 否相吻合,如果字形与句义之间没有相似、 相关联想,从字面上此句语意不通、不合常 理、常识,我们就可以断定这里存在“形义 不合”的现象。

      2. 形义不合了讹字?(形近/音近)I借字?(古音同,习惯用例) 在断定了形义不合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古音相同或相近”来寻找本字了在这个 问题上,我们已经发现了古文字学和音韵学 知识都是训诂学非常重要的工具,三者密不 可分讹字:(形近而讹、音近而讹)(1)有的是一般的形近而讹 例如:《史记•夏本纪》:“天下于是太平治 王念孙说:“太,当为大大、太字相近, 后人又习闻天下太平之语,故’大’误为’太' 耳《群书治要》引此正作’大平治'② (见《读书杂志•史记第一》“大平治”条) (2)有的是由于隶书、篆书、草书或者半 体、或体的形体相似而致误的这就要求校 勘者必须熟悉它们的形体,否则,也就难以发现问题,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了 例如:《吕氏春秋•本味》篇:"故黄帝立四 面,尧、舜得伯阳、续耳然后成毕沅曰:“续耳,《尸子》、《韩非子》作'续牙’《汉书•人名表》作’续身’皆 隶转失之梁玉绳说:“古'牙’字或作’貝’、 作‘釦故讹为‘身、字、‘耳、字即 由牙f身、耳(3) 除了形近而讹之外,还有因为声同或 声近而讹误的例如:《史记•鲁周公世家》:“不干所问,不 犯所知王念孙曰:‘知、,当为‘咨、, 声之误也。

      所问、所咨, 皆承上文而言《周 语》正作‘所咨’①(《读书杂志•史记 第三》“所知”条)今按:《史记》原文为: “宣王伐鲁,杀 其君伯御,而问鲁公子能道顺诸侯者,以为 鲁后樊穆仲曰: ‘鲁懿公弟称,肃恭明神, 敬事耆老,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固 实;不干所问,不犯所知 '宣王曰:‘然, 能训治其民矣 '乃立称于夷宫, 是为孝公 上句言“问于遗训而咨于固实” ,下句的“所 问”、“所咨”,正是承接上句而言的如果 说成“所知” ,则义不可通 借字:《周礼•天官•宫伯》:“月终则均秩, 岁终则均叙 (旧指按等级次第授官或依照功 绩给予奖励 (如同今天的月底发工资, 年底评优劣发奖金)以时颁其衣裘,掌其诛 赏郑玄注: “颁,读为班班,布也 ” 贾公彦疏: “赋,班也班之与赋,皆赐授 之义据此解说, 句中的“颁”应当表示 “班赐”、 “赐授”之义;但是,从字形结构看, “颁” 字应与“头”有关 “页”这个部首往往与 头部有关,如:须、额、颈……《说文•页 部》:“颁, 大头也 从页, 分声 一曰鬓也 诗曰: ‘有颁其首'”按: “大头”义今读作 “fen2" , “鬓”义今读作 ban1" 。

      “大头、 鬓”这两个意思都与“班赐” 、“赐授”之义 了不相涉, 我们用相似和相关联想来假设一 下:古人是根据谁的头大或者鬓毛多就给谁 发工资最多, 如果是这样, 那种脑袋大大的、 智商在 25 以下的痴呆儿(常人的平均智商 在 70 以上)或者是长着马克思似的的大胡 子应该是最有资格领高薪的人了这个合 理、符合常识吗?你们肯定说 Nd商铺里供 奉着关公并不是因为他的大胡子、 领的工资 最高,而是因为他是义气的象征你们都知 道桃园三结义有故事吧?做生意不讲信用、 没有义气难长久 因此完全可以断定这应当 是个假借字——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周 礼》以颁为班 ”其用意就在说明其通假 这是第一步根据相似、相关联想分析形义 是否相吻合,不吻合即是存在假借现象第二步,根据同音或近音寻找本字段玉 裁所说的“以颁为班”实际就是提示我们: 与“颁”同音的“班”即是本字这不是一 个简单的过程,你得了解古人的用字习惯, 并不是说凡是同音或者近音的字就必然是 通假或假借字《说文》:“班,分瑞玉从玨,从刀《尚 书•尧典》:“班瑞玉于群后通过相似联 想引申之,可以有“赐予”、“分给”等义 由上述几例可以看出,人们在考求本字的过 程中,除了利用声音的线索以外,同时也在 根据字形与字义相一致的原则,充分利用字 形所提供的启示,来求其本字。

      二)通假和假借区别:1. 通常把本有其字的假借称为通假 用 字上借用同音字,把本无其字的称为假借一 —造字上的借用同音字假借不能象四体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和形 声这四种方法直接造出新的字形, 但可以通 过假借间接造成新字 所以人们通常称它为 造字法上的假借2. 本有其字的通假无论直接、 间接都没有造 出新字3. 通假和假借都是借字标音4. 不同的本字概念——同名异实(1) 通假的本字指习惯上被替代的字假 借上的本字指相对于本义而言的那个字形2) 通假的本字,习惯上称被替代的字为 本字但这个本字不一定记录的是本义A、 古代书面语中通常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就是通假 其中这个借用的字称为借字, 这个被替代的字即 称本字通假字会造成歧解逝通誓《说文》:“逝,往也誓,约束也 《尚书•牧誓》:“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发誓)《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诗经•硕鼠》:“逝将去女,适 彼乐土B、 “逝”和“誓”通用,这是习惯所造成的, 虽然性质有点象写错别字,但它不是个人的 偶然的笔误,而一种约定俗成的历史现象《郑伯克段于鄢》:“命子封帅车二百乘 以伐京课本注:“帅”是通假字,本义是“佩巾”。

      帅”的“佩巾”义在本句中很明 显是“形义不合”,所以教材指出“率”是 本字但“率”并不表示“率领”的本义 “率 领” 一义也是“率”的假借义《说文》:“率, 捕鸟毕也象丝网,上下其竿柄也段注:“毕者,田网也所以“率”是本字应该 理解为本该用的字、习惯用的字C通假字中常常有久借不还的现象如草木的本有“艸”,不用却用“草”《说 文》“草,草斗,栋实也,一曰斗子《说 文》“凥,处也”(本义是坐)“居,蹲也容貌”的本字是“颂”,不用,却用表“盛 受”的“容”代替3)假借是据音录词,本无其字的本字是 相对于本义而言的,即没有表示这个词的本 义的字形即没有为这个词造出新字,而只 好借用另一个同音字记录这个词义 于是造成了同字记录了不同的词语 一般说来是字 少词多、或不想造这么多字,记忆这么多字 不得已采取的一种补救方法5. 通假和假借不易区分,如果不是为了考 证,不必强分通假和假借因为本有其字和本无其字并不好确认 《吕氏春秋•勿躬》:“蚤入晏出(早上朝晚退朝),犯君顔 色,進諫必忠,不辟死亡,不重貴富 ”一般认为“蚤”是借字,本字是“早” 但后来发现,“早”到汉代才出现所以说在汉 代以前我们只能说“蚤”记录的“早”义是 假借义,至厅汉代仍然用“蚤”记录“早” 义的是通假。

      但有几个人能够对汉字的出生 有这么透彻的了解?再说汉字也还没有一 一地发准生证,所以如果不是写考证文章, 不必细究这个问题四、因形求义的依据和方法因形求义的结果可以求出字(词)的本 义,那么,它所依据的字形是什么呢? 一一主要是小篆、古文字(即甲骨文、金文甚至 是战国文字),要尽量利用古文字的资料来 考证文字的本义如果不是根据古文字的字 形探求本义而根据后起的字形来探求本义 往往会闹笑话如:有人据楷书释“出”字:“在两山之间活 动而“出”字实不从二山,甲骨文字形作M、3,像一只脚(止)离开半地穴式居处(凵),表示外出之意释“愁”字: “农夫秋天的忧愁心情 “愁”字本为从心、 秋声的形声字,本义是指忧虑、发愁秋天 是农夫收获的季节,是有忧愁的农夫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