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汉代袖舞的形成及其审美特征.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430573340
  • 上传时间:2024-02-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32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汉代袖舞的形成及其审美特征   汉代袖舞是江淮流域的楚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周文化相互碰撞、彼此融合发展而形成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它兼具北方的雄健风骨和南国的柔美姿态,既充满周文化中在礼治熏陶下的严谨气度,又充满楚文化、特别是巫山文化的浪漫气息,突出地反映出汉文化博大、雄放的时代特征,为中国古代世俗乐舞的第一次高潮提供了充分的见证   一、汉代袖舞形成的历史文化条件  汉承秦制,将一个大一统王朝延续了四百余年强大的军事、政治、经济、外交实力赋予了两汉王朝以大一统的自信,其间,开疆拓土、对外交流、民族融合等,皆有空前建树这一切为汉代文化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持续上升的国力和相对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汉代袖舞得以不断汲取其他舞蹈的长处以充实自身其表现形式不拘一格,听凭人的天性和想象力展开,更像是一种自由发挥的舞蹈,充满鲜活的生命力  前秦时期的文化,主要是代表统治者趣味的上层文化,民间世俗文化处于沉睡状态而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的自信与文化的相对包容性,则使民间世俗文化有了繁荣发展的可能,民间世俗乐舞便是其活力资源而袖舞,则受到了上层与民间的双重喜好,代表了汉代舞蹈的主流。

        由于采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天人合一";成为汉代社会普遍的信仰对上天的敬畏、对祖先的祀奉、对鬼神的崇拜,复兴了原始巫术的图腾崇拜传统龙、凤、鸟等图腾形象在舞蹈中获得幻化的表现袖舞的形成便与 "龙凤交翔";主题的表现有着密切关系鸟图腾形象也经常成为袖舞表达的意象鸟,作为当时人们所认知的飞得最高最远的物种,人们对其有着由衷天然的好奇生活于农耕文化中的汉人本身对 "天";就有着无比的崇拜和迷信,而鸟作为一种与人可远可近的物种,被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是连接自身与"天";的纽带早期的人们就有 "化鸟";的愿望和情感,而鸟也就不可替代地成为了人们传达情感、表达意愿的灵物在汉代袖舞中,编舞者们运用道具表现 "化鸟";、进一步表达出人鸟一体的飞升愿望  汉代以前,诗、音和舞一直处于混沌一体的原始发展状态到了汉代,虽然 "乐";、 "舞";仍然联称,但随着俗舞乐的兴起以及乐舞的大众化、时尚化要求,乐与舞已能摆脱固定联系模式,得到多样化的分合重组,这就为汉代袖舞创造了独立发展的空间从现存汉代画像艺术所描绘的袖舞场面中,我们可以通过舞者夸张的动作,感受到这种舞蹈形式的热烈奔放,感受到其强烈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

      同时,伴随着世俗化的历程,袖舞的艺术内涵不断得到丰富,艺术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在袖舞表演中,舞者通过运用拧、倾、圆、曲的体态,在起、承、转、合的袖势中,在忽展忽叠的形态中,在忽强忽弱的劲力中,通过动静、开合、高低、强弱的对比,将袖的韵律与身体的韵律融为一体,自觉深入到袖的每一次起、承、转、合之中,形成身体与袖体的融合、意念与动作的融合、情感与意境的融合; 通过运用身袖配合来表达感情和塑造性格,为袖舞的综合运用和舞台展现储备多方面的能力相较而言,后世袖舞在技术上有诸多发展,但情感表现力却大不如汉代袖舞,因而后者其 "以袖比翼、以翼通天";的审美内蕴更是体现了在盛世汉朝的文化背景影响下舞者 "手翼";丰满欲试向往在空中翩翩起舞这样一种腾空飞舞的美学特征,正好表现了汉朝人敢于不拘一格、向外扩张、欲与天空试比高的性格特征; 其 "飞升、自由";的审美心态与审美心境及赋予了汉代袖舞鲜明的文化审美特征,从而达到了以袖比翼、以袖示美的审美效果  二、汉代袖舞的动态之美  舞蹈是通过肢体表演,表达舞者的思想情感,从而引起观赏者共鸣的艺术而袖舞,顾名思义,是运用舞袖进行表演的舞蹈; 舞者通过对舞袖进行技巧性的展示来完成艺术表现。

      其重点在于舞者对舞袖的控制和驾驭在汉代袖舞中,舞者的肢体动作与服饰运动消除了界限,人的肢体得以延长,创造出了 "翘袖折腰";的姿态美和 "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获得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 "物我合一";的舞蹈动作  对于汉代袖舞来说,袖,不仅是一种舞台服饰,也不仅是一种表演道具,而是舞者肢体的延伸、动作的辅助、情感的语言但是,袖舞之为舞,其动作不是笼统的,而是有着具体的形态类别正是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动作姿态,为汉代袖舞"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赋予了生动的质感,提供了丰富的见证汉代袖舞依其动态,大致有扬袖、甩袖、撩袖、绞袖、拖袖等类别  1. 扬袖 "扬袖"; 是袖技的主要技巧之一根据出土的文物画像得知,"振臂扬袖";是舞蹈的基本姿态舞者通过大臂带动肘部再到手腕发出的力量,使袖子展现出最长的袖体舞者通过手臂用力,一手举过头顶,一手侧于身旁,两袖同时朝一个方向运动,使长袖如长虹一般,呈现飞舞的姿态,给人以飘洒、豪放的气势,如仙女在舞池中飞舞,似 "轻云之蔽月";一般婀娜多姿  2. 甩袖 "甩袖"; 是袖舞中的一个基本动作,也是袖舞必须掌握的重要动作之一"甩袖";是指舞者向身体两侧挥舞袖体,然后大臂一挥,通过肘关节带动手腕的力量将袖体挥成一条直线,让人感觉袖体轻盈飞舞起来的舞蹈动作。

      "甩袖";动作,通过人体最大限度的伸展,增强了舞蹈的动感和美感  3. 撩袖相对于 "甩袖";,"撩袖"; 是运用小臂与手掌发力,使小臂与大臂成直角状态,从而舞动袖体进行舞蹈由于 "撩袖";的动作幅度较小,使舞者体态的舒展受到了限制但 "撩袖";作为袖舞的标志性动作,是对古代袖舞的极大继承和发展  4. 绞袖 "绞"; 的形态是通过手腕的运用来完成的袖技,在抽袖的过程中,手腕带动袖体旋转,在空中呈现出动感在出土的袖舞画像中,舞者左臂向外翻,使长袖在空中达成一个结,右臂甩袖而舞从舞姿中我们可以看出,袖子所体现出的力量感及动势较为突出,再加上表演者的舞姿,使袖与身体的配合更加完美  5. 拖袖 "拖袖"; 是依靠表演者全身的配合形成的舞姿舞者上肢带动袖体的拖动与下肢脚与胯的配合,形成拖袖这个姿态这个舞姿不求体现袖舞的飘逸,而是突出它厚重感的一面 "拖袖";可以使人感觉到表演者的沉稳和气势  "拖袖";依靠舞者身体的倾、折等舞蹈动作,运用手臂用力,带动长袖舞动,表现的是袖舞的婉约、静谧的情感,从而体现一种 "以身带袖";的动态美感  从以上描述可见,扬袖、甩袖、撩袖、绞袖、拖袖等类别,虽然动作有别,审美效果有异,但都贯穿着 "已手袖为容";的特征,那就是充分运用人体双臂,来展现和表达舞蹈的思想内涵,并导向一种超越舞姿的精神境界。

      在这里,所有的舞蹈动作都体现出舞者对袖的高度控制,同时又不露痕迹,臻于出神入化这时,舞袖已整个地融入了身体动作之中,并自然地连带着情感的表达这种物我合一的境界,将汉代舞袖变成了一种情感表达的语言  (二) "翘袖折腰";的体态展示  汉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整体上充满自信与活力艺术上 "放笔直干"; (鲁迅语) ,状飞动之趣,充满舞的旋律反过来,汉代舞蹈也分享了汉代文化的雄大、豪放的时代气息袖舞"翘袖折腰";的体态特征便突出地反映了这个特点在留存至今的汉代壁画和器物绘画中,我们会发现长袖舞的画面屡见不鲜作为汉代最为成熟的舞蹈形式,长袖舞的动作特点就是 "翘袖";和"折腰";---舞者运用柔软的腰部展现动作,同时,双臂用力使舞袖在空中飞舞,不仅姿态优美,而且给人空灵、魔幻之感,唤起了人们天人合一的宇宙感翘袖折腰的姿态充满虚实相生、以小见大、势贯天地的意境如此看来,汉代袖舞在传统意义的袖舞基础上拓展了袖体的内涵,从而使舞蹈更具哲理寓意  "翘袖折腰";的舞蹈动作,重在力度,即腰对袖技、袖形、袖劲的影响,腰间的发力对袖技、袖体伸展及力度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对 "翘袖折腰";的几个动作要领的分析,来具体把握这种力度之美:  1. 拧腰腆胯。

      "细腰"; 之美是战国时期楚人审美观的遗存,只有细腰才更能反映舞姿的轻柔、飘逸,也直接影响到舞蹈的艺术效果,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 "楚舞细腰掌中轻";、 "纤腰舞飞春杨柳";的一代舞风舞者轻抬左脚成弓步状,由腰部发力带动身体上半身左拧腰出胯,将身体重点前倾于单腿之上,体态婀娜,从而呈现柔美之势,用以表现舞蹈的内在美此类腰部多扭转,身体重心前倾的舞姿在袖舞表演中比比皆是  2. 左折右倾舞者通过甩袖动作,将舞袖用力轻挑,呈现出 "翘袖";的姿态,除腰部以外的其他部位与腰部呈现相反的方向,以左、右两边为主要姿态来表现其舞姿轻盈柔美,技法优雅,活像两只展翅要飞的鸟儿,娴婉轻盈  3. 冲向斜前舞者将身体置于倾斜状态,在失重的作用下,用手臂扬袖以保持身体平衡,袖体柔和轻飘舞者往往通过这种姿态,来表现一种玄妙的感觉  4. 前俯后仰 "前俯后仰"; 的舞蹈动作对舞者的技能及体能、身体柔韧性具有较高的要求舞者通过体态上的前俯后仰,挥袖起舞,可以表现舞者的灵活敏捷,对舞蹈的表现手法也是一种提升  以上观感,皆来自于汉画图像中 "翘袖折腰";的舞蹈形态从中可见,汉代袖舞的 "翘袖折腰";,无论采取哪种技术动作,都始终围绕着力度之美的展现进行,构成了汉代艺术之为 "力的和声";的经典部分。

      另一方面,我们在此也能看到,汉代舞伎早已有了系统、严格、规范性的身体训练,在乐舞表演活动中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程式化标准,这套标准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汉代袖舞 "以翼通天";的意境  汉代袖舞的袖包括了袖身和袖体两个部分袖身是指穿在身上的遮掩胳膊的服饰部分,袖体就是连接在衣服袖口处的向外延长的长袖部分这是一种服饰化了的舞蹈道具,长袖的操纵性主要在于长袖本身,它借助于手臂的舞动产生了飘逸、柔韧、连绵不断的多种力度变化,从而形成了袖体上下翻飞、回旋缠绕、婉转起伏、线条交错的空间形态  也因为如此,长袖舞综合了技艺性、观赏性、表现性而长久地流传了下来  (一) "以袖比翼";的飞升之趣  考察袖舞的兴起和发展,我们不能不联系到中国古人的天命意识,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 "天";的崇拜,从而世俗化地表征了 "天人合一";哲学观念在这种观念氛围下,汉朝巫风盛行,其结果是使远古图腾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袖舞最突出的舞蹈动作--- "以袖比翼";---便是图腾崇拜在舞蹈中的集中表现而最具代表性的 "两袖舞形";,从某种意义上是运用袖这一道具作为与神灵沟通的工具  与力的美学表现紧密联系,汉代舞蹈美学特征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于 "飞";的深度刻画。

      "飞升";既表现了古人对浩瀚宇宙、对无限世界的向往、对永恒性的渴望,也特殊地带有汉代人与"天";对话的情怀以及事死如事生、对世俗生命轮回性的追求宗白华先生指出: "在汉代,不但音乐、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就是绘画、雕刻也无一不呈现一种飞舞的状态,图案常常用云彩、雷电和翻腾的龙构造,雕刻也常常是以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只能飞的翅膀,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当时的前进动力";  袖舞作为汉代舞蹈艺术的代表,其表现风格和审美心态上也迎合了这一点最为常见的以袖比翼、以翼通天的舞蹈动作,极大地表现了汉人对 "上天";的崇拜及试图与天相通的美好愿望舞者舞动双袖,时而轻柔甩袖,时而用力 "撩";袖,就像鸟儿通过控制双翼而滞留空中一般,体现出古人善于将自然观察与超自然想象进行神秘沟通、从而导向永恒之思的能力  汉代袖舞中所透出的审美风格,不仅有极强的趣味性、寓意性,而且还蕴涵了 "人的物化、物的人化";的艺术个性我们知道,早期的袖舞是舞者手拿鸟饰作为道具进行表演的,可是到了汉朝,舞者们已经不能满足于笨拙的以手持物进行表演随着世俗文化的兴起,舞者们开始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结合当时汉服特点,将舞服发展为长袖用以模仿鸟的翅膀,取代了手拿道具的表演形式,这样演出更方面,更有观赏性。

      舞者将舞袖模拟为鸟的翅膀,赋予他们上天的力量,好像能够超越肉体的局限,在天空中自由翱翔两袖代表的就是两个翅膀这种激发超越。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