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西方哲学中的怀疑主义探析.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大米
  • 文档编号:552963722
  • 上传时间:2022-10-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4.5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西方哲学中的疑心主义探析  疑心主义在西方哲学中一直拥有重要的地位,他是一种以克制独断论为目的,以已有的认识为反思对象,以人类特有的思辨才能为手段,经过艰辛的讨论而形成的疑心客观世界和获得客观真理可能性的一种哲学理论在西方哲学中,疑心主义的奠基人是皮浪,晚期疑心论的代表人物是爱纳西德谟,阿里克柏,恩披里克塞克斯都以及疑心主义的重要人物休谟  一、概念  疑心主义就是以克制独断论为目的,以已有的认识为反思对象,以人类特有的思辨才能为手段,经过艰辛的讨论而形成的疑心客观世界和获得客观真理可能性的一种哲学理论〔疑心主义是对客观世界和客观真理是否存在,能否认识表示疑心的学说〕  疑心主义有两种结论:一是疑心有客观世界的存在二是疑心我们能获得客观真理  二、独断论的含义  康德认为对人的理解才能不先加以批判的讨论或研究,武断地认为它是全能的、绝对可靠的哲学理论,称为独断论独断论的错误在于反辩证法,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看作是静止不动、永久不变的,是典型的形而上学  三、疑心主义的开展历程  疑心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浪、爱纳西德谟、阿里克柏、恩披里克.塞克斯都、休谟、康德  〔一〕疑心主义的奠基人:皮浪  皮浪并不否认现象的存在,但他反对现象的真实性,就是说呈现出来的现象是不真实的。

      我们不能说它是,只能说它显现如何、看来如何感性事物是不真实的,事物之间没有固定的差异,所有事物都是不稳定的  〔二〕爱纳西德谟〔晚期疑心论的代表人物〕  爱纳西德谟分别从生物和人的角度阐述人的感受和人所处的四个层次,由于认识主体的各种差异所造成认识上的不同从认识对象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的变化造成认识上的变化从认识的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来阐述认识是没有确定性的  〔三〕阿里克柏  阿里克柏否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理性上也必须保存判断,对一切事物不置可否  〔四〕恩披里克.塞克斯都:晚期疑心派的最后一位重要代表  首先,原因不在原因和结果都是关系,而关系只是思维的对象,并非存在于实际之中,所以原因只是思维的对象,而不是存在其次,三段论是循环论证三段论的大前提是根据,而大前提本身又靠三段论的结论所断定的那个事实才成立,所以是循环论证,故而无效  再次,道德领域无知识和信念在道德领,不要妄图去寻求真理的判断,不到去设立善和幸福的假定,也不应该有任何道德理想的信念,只有预防独断,抑制感情,顺从风俗和法律,保持灵魂的宁静,才能到达不动心和幸福  〔五〕休谟  1.一切知识来源于知觉休谟把经历的对象称为知觉〔洛克把经历的对象称为观念〕,休谟的知觉等于洛克的观念。

      知觉的对象分为,印象和观念印象又分为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感觉印象的来源是不可知的印象是本来,观念是摹本休谟取消了洛克的双重经历论,他把观念的来源归结为印象,把反省印象的来源归结为感觉印象,归根到底,一切认识都来源于感觉印象休谟认为人类理智的对象可以分为两种,就是观念的关系和实际的关系与此相应,人类的知识那么分为:一、关于实际事情的知识,这是建立在经历根底上的因果性知识,包括自然科学、自然哲学、历史学等二、抽象科学和证明的知识,包括几何、代数、三角等  2.因果关系知识就是复合观念的表达观念之间的关系不是靠观念自身就可以联络在一起的必然关系,就是在经历根底上形成的或然关系因果关系观念是指对象之间的一种必然联络我们用证明知识来解释观念之间的必然联络,用经历知识来解释事实的或然关系,但是没有一种知识可以解释因果关系  〔1〕证明知识能否解释因果联络?由于证明知识只能解释不包含矛盾的观念之间的关系,但不能解释包含着对立的可能性的因果联络例如,气象台预测明天会下雨,但是我们根据自己的经历预测明天不会下雨,这两种结论都有可能就是说抽象科学和证明的知识只能解释必然性的关系,但对于可能性的因果联络是无法解释的。

        〔2〕经历知识来能否解释因果关系?不能,因为用因果推理建立起来的经历知识反过来证明因果关系的前提,是犯了循环论的逻辑错误我们只能经历过去,不能经历过去与将来的联络,只能经历到个别事件,不能经历个别与一般的联络,我们不能用经历关系来解释不能经历的关系〔休谟问题〕  〔3〕因果规律是一种心里的习惯性联想习惯性联想,休谟认为当我们知觉到两个观念在空间中相继出现,假如这两个观念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当看到一个观念时就会想到另一个,在此根底上,通过联想就会形成的恒常的联贯的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1][英]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2][英]休谟.人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反驳与辩论[].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商务印书馆,2022.  [5]苗力田.西方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0.。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