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因视角下东固传统造像保护与传承研究.docx
15页模因视角下东固传统造像保护与传承研究 王增 周夏[提 要]強势模因和弱势模因是构成模因复合体的两类模因元素,分别通过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方式进行传播将模因理论中的模因分类和模因传播引入东固传统造像的元素分类和传播途径中,通过传递链法和因子分析完成东固传统造像的强弱势模因元素分类,结合基因型传播与表现型传播两种路径,辨析出东固传统造像不同模因的生存优势和弱势模因的生存劣势在此基础上,结合纵向传承和横向传播的路径,提出适合东固传统造像的分类保护与传承策略[关键词]模因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固传统造像;保护与传承策略[作者简介]王 增,南昌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文化创意设计;周 夏,南昌大学学生,研究方向为产品设计江西南昌 330031)[基金项目]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面向赣鄱濒危非遗的文创产品智能设计研究——以东固传统造像为例”(YG2020119);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艺术符号理论的东固传统造像艺术符号研究”(YS19234)一、东固传统造像的模因解读模因论是基于进化论观点研究文化传播和解释文化传承性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其核心概念为模因。
任何可因模仿过程而被复制的信息便可称为模因[1]模因之间相互联系、集结后便可构建关系密切的模因集合,即模因复合体[2]模因复合体及其组成模因在复制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多元因素的复杂影响发生量变和质变,进而产生模因的不同类型其中较为容易被人们接受,以原有的意义和功能传播的模因被称为强势模因;而传播能力较弱且易改变或消亡的模因被称为弱势模因模因的分类研究有助于更加微观细致地剖解它们所构成的模因复合体,是对模因复合体全面认知和深入研究的重要途径东固传统造像是江西吉安境内一项融合绘画、雕像和开光于一体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创作技艺手法与文化内涵,可以视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模因复合体无论是代际传承的创作技艺手法与文化内涵,或是反复创作的绘画、木雕像和重复演绎的开光仪式,从本质上都表现为模因的模仿与复制,体现出遗传性;随着时间推移,其创作题材和创作工具等模因都受到多元文化环境的影响而发生调整和改变,体现出变异性;各模因发展中实现优胜劣汰形成了强弱不同模因,体现出选择性东固传统造像中具有遗传性、变异性和选择性的各项要素作为模因元素,相互支持并构建了东固传统造像这一模因复合体研究模因视角下的东固传统造像保护与传承,旨在将模因理论的研究逻辑和方式引入东固传统造像,将东固传统造像定义为模因复合体,以组成模因复合体的模因元素为突破口,对东固传统造像的动态文化传播形式进行全新的挖掘与整理。
通过传递链法和因子分析对其进行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的划分;结合模因元素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传播路径,明晰强势模因的生存优势和弱势模因的生存劣势在系统应用模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非遗保护中纵向传承和横向传播等路径,提出模因视角下结合东固传统造像的不同模因元素各自优势的分类保护与传承策略二、东固传统造像的模因分类(一)模因分类模因在遗传过程中,受到选择压力的影响,同一个模因复合体中的模因元素会发生竞争和异变,最终产生了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所以,模因分类就是探索长期以来模因元素发生竞争和异变的过程,记录下模因元素在选择压力影响下的结果,将强势模因与弱势模因完整地记录并区分无论何种模因,在保护过程中都需要在得到甄别的基础上,与之施行相对应的策略和措施,所以模因分类尤为重要二)过程与方法模因分类的过程包括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等具体步骤先通过专家访谈确定东固传统造像的模因元素,包括文化内涵、创作手法、宗教题材、发展历史、信仰神祇、工具用料、白描技法、白描风格、木雕色彩、木雕质感、木雕风格、开光法器、开光音乐、宗教礼仪、传播渠道、传播受众等在确定全面模因元素基础上,根据实测难度、可识别度和重复度筛选代表性模因元素并建立模因元素体系。
随后设计调查问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问卷中展示各代表性模因元素参与调查测试的受测者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初步认知的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群体,共20人,男女比例相当将受测者按随机抽取方式划分为具有相同人数的4个小组各组经0.5小时的独立认知和1小时的时间间隔后,分别由该组依次作为初始认知组,按一定的小组编号顺序进行轮动讲解,期间录音记录讲解内容,完整收集调查过程中的信息问卷调查通过图1所示的传递链法[3]来模拟东固传统造像模因传播的代际过程,并从模因元素的最终传播效果来划分出强弱模因试验采用四条传递链(A、B、C、D),各传递链分别包含相当于5代传递的5个受测个体模因元素测试样本按顺序由第1个个体向后依次传播,直至该链最后个体通过该过程,研究模因元素的传递正确率及效果,解释东固传统造像模因传播的代际过程随后,对各模因元素进行传递结果和评价标度评估以文化内涵模因元素为例,评估内容如表1所示得到评估分数后,依次计算出受测者对东固传统造像各模因元素的传达率,并区分出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表2给出了四组受测者的传达结果传达结果表明文化内涵、创作手法、白描画、木雕像和开光仪式等较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内容被完整传播下来,可归为强势模因;而发展历史、创作工具、传播受众、传播路径和神祇形象等专业性太强或记忆难度太大,只能被部分保留,则归为弱势模因。
强势模因凭借其保真度、多产性和长寿性克服了种种选择压力,得到了广泛的复制和传播[4];而弱势模因受到低保真和难复制的属性约束,在选择压力下丢失、改变或消亡为了更有效地推动东固传统造像的传承与保护,应该考虑利用强势模因的优势开展东固传统造像的模因传播三、模因传播无论强势模因或弱势模因,它们都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复制传播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存在基因型的“内容相同形式各异”和表现型的“形式相同内容各异”两种方式大脑里的信息内容直接得到复制和传播是基因型,而信息的形式被赋予不同内容而得到横向扩散和传播则是表现型[5][6]东固传统造像的文化内涵、创作手法、神祇形象、发展历史等模因元素因直接复制而得到纵向传承的文化属性,是模因的基因型传承,它们各自的内容相同而形式各异;白描画、木雕像、开光仪式、创作工具、传播受众、传播路径等被赋予形式而得到横向传播的具体内容,则是模因的表现型传承,它们各自的形式相同而内容各异在两种传播路径中,强势模因都表现出复制的积极性和忠实性研究每一条路径中的强势模因,有利于深入挖掘强势模因的生存优势,从侧面认识到弱势模因的生存劣势,也有利于弱势模因向强势模因的转化,这对于全面深入研究整个模因集合体的优劣势并提出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因型传播基因型模因代表在不同传播介质中以模因元素内容信息为中心的纵向传承路径文化内涵、创作手法、神祇形象、发展历史等组成东固传统造像模因复合体的基因型模因元素在千百年的宗教与世俗的共同影响下,都以相同的内容复制得以留存,彰显出东固传统造像亘古不变的文化属性文化内涵和创作手法是这些基因型模因传播方式中的强势模因,因为它们以内容的高保真和可理解性形成了广泛而高效的传播能力,推动东固传统造像模因复合体的纵向传承文化内涵是使各项模因得以基因型传播的思想基础,具有宗教性和世俗性它的宗教性体现在凭借丹青先生自身的宗教形象,为东固传统造像创造出宗教文化意义上的物象化、行为可视化、精神意象化三者交汇的场域,组成场域的各个部分都反映出弘扬宗教教义和功能的作用除此之外,文化内涵的世俗性体现在将地域性不同宗教以及文化交融,赋予了东固传统造像活动从“祀神”到“娱人”的转化,反映了集体的审美趣味,凸显了社区的凝聚力,保障了百姓的精神需求文化内涵作为在思想层面上不断复制与传递的基因型,在每一个时代都具有独特的信息内容,但维持这种信息生生不息的根本,是这种基因在宗教与世俗的共同作用下所孕育出的生命关怀思想和向善驱动力。
创作手法是在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孕育的使各项模因得以基因型传播的创造核心,包含创作的题材、环节、结果和目标等具体内容在文化内涵的宗教和世俗的共同作用下,东固传统造像以儒、释、道神祇和地方神为创作题材;以绘画、雕像、开光为创作环节;以白描画、木雕像、开光仪式为创作结果;以追求文化内涵的表达和感染为创作目标创作手法作为创作核心,它在创作题材中解决了神俗两界对于神祇的神格、界定与归属问题;也在创作环节和创作结果中通过“绘画、雕像、开光”以及“白描画、木雕像、开光仪式”的环环相扣,明确并改善了基因型在复制传递过程中的“流失”和“变异”问题;并在受到文化内涵的影响之下,在创作目标中传递出宗教意识和世俗的复合观念创作手法作为在实践层面上不断复制与传递的基因型,其关键性的创作题材、环节、结果和目标是千百年来宗教和世俗共同筛选与凝练的结果之所以它作为创造核心能够实现长久传承,不仅因为它所表现出的宗教与世俗的双重内涵,更因为它为模因元素的改进和拓展提供了稳固架构和无限可能,增强了东固传统造像面向不同时代的旺盛生命力和良好适应性无论是作为思想基础的文化内涵,还是作为创造核心的创作手法,均呈现出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特征。
它们和其余基因型模因元素共同凝结了宗教和世俗的共同情感与意识,集体构建出模因生存延续的方舟,其内容不存在篡改和破坏的条件,但可通过东固传统造像的白描画、木雕像等具体形式得以体现,并凭借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实现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的继承和发展二)表现型传播表现型模因代表在相同传播介质中以模因元素具象形式为中心的横向传播路径木雕像、开光仪式、发展历史、传播受众、传播路径等表现型模因元素保持以相同的表现形式为传播载体,于不同时代下体现一致的文化传统和美学精神作为表现型模因传播中的强势模因,白描画、木雕像与开光仪式以可观感的不同具体表现形式建立起三者紧密的联系,形成东固传统造像不可分割的完整模因复合体,并层次化、体系化、艺术化展现出文化内涵与创作手法等基因型模因元素的内在价值白描画模因元素是木雕像与开光仪式模因元素的创作基础,强调二维线条的艺术,以此为始引入文化内涵和启发创作灵感,构建丹青先生之间的横向传播路径白描画将抽象的神圣概念等文化内涵转化为五官、神态、穿着、肢体动作、法器、坐骑等线条语汇,在表现形式上体现出数量的虚实性、形式的节奏性和风格的中和性它采用一贯的绘画技术与形式,按照不同的神祇形象和神格特点灵活地表现不同的内容,并凭借可感观的形象实现高效传播,既为丹青先生提供了灵感获取的动力,也有助于启发其雕像模因元素的创作灵感并形成准确的评价机制。
木雕像模因元素是一个承上啟下的媒介,既承接白描画模因元素的效益,也启发开光仪式模因元素的创作,并通过三维世俗化人性形象的表达,构建出模因元素从丹青先生到供奉者之间的横向传播路径木雕像往往通过服饰、动作、色彩明晰神像神格的宗教派别和属性,反馈出供奉者对传统宗教文化与属性的渴望的满足,既赋予神像以世俗化和亲近感,又体现出供奉者以更符合地域性审美和人性的姿态表现虚幻神灵的渴望木雕像为宗教概念的理解和属性世俗化的诠释提供了良好载体,加强了供奉者对于神祇神格的认同感,是模因元素从丹青先生到受众横向传播的重要表现对东固传统造像进行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分类研究,是加强其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考量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主要在纵向传承和横向传播两个维度,这分别与模因的基因型与表现型传播方式相吻合研究分析出两种传播方式中强势模因的生存优势和弱势模因的生存劣势,可实现针对两种不同传播路径下不同模因元素的分类保护策略四、模因保护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在两种路径进行非遗模因保护时,以保护完整模因集合体为主,并把弱势模因的抢救放在第一位,尝试将其转化为强势模因,除此之外,考虑为两种模因提供传承发展空间,使其在未来具备转化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