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全宏观经济学重点含简答论述题.doc
8页一、名词解释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 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 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 无须政府采取任 何行动中间产品:指购买后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用于转卖或进一步加工的商品和劳务 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超过资本广化或人均储蓄在与补充原有资本折旧和配备新工人后) 而导致人均资本上升的情况第一章 导论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 长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直 的曲线,表示在长期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一种独立的关系奥肯定律: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负 相关关系,这被称为奥肯定律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增加储蓄对均衡国民收入会有什么影响? 答:仅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个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可以获得利息收入,从而使个人财富 增加;但从整个经济来说,个人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经济萧条,对整 个经济来说是坏事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国民收入核算 是估计某一时期生产的既定的国民收入总量。
政府购买:一、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的重要指标:1、 国内生产总值(GDQ):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范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劳务 的市场价值2、 国民生产总值(GGNP):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 价值3、 国内生产净值( NNDDPP) ) 和国民生产净值 (NNP) :最终产品价值扣除资本折旧4、 国民收入( NNII ):是一国居民在物品与劳务生产中获得的总收入5、 个人收入( PPII ):是居民和非公司企业得到的收入6、 个人可支配收入 (DPI ):是家庭和非公司企业在完成对政府的义务后剩下的收入二、国民收入的构成与计算方法:1 、支出法: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2、收入法:3、生产法(部门法)三、国民收入恒等式1. 两部门(私人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两部门经济是由居民户部门和厂商部门构成的经济 (假设没有政府和对外贸易部门 )居民户 部门与厂商部门通过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发生联系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 Y=C+I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Y = C+S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 C+I=C+S , I = S是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条2. 三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 在两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中加上政府部门,就成为三部门的经济模型。
三部门经济中,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 即 Y =C+I+G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税收 即 Y =C+S+T 三个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 C+I+G=C+S+T , I+G=S+T3. 四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 四部门的经济模型由居民户、厂商、政府和对外经济活动所组成四部门经济中;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 Y =C+I+G + X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进口 Y =C+S+T + M四部门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 I+G+X=S+T+M 四、 GDP 与价格指数名义GDP :以生产物品和劳务当年的现行价格计算的 GDP实际GDP :是用基期的价格水平衡量另一时期的国内物品和劳务的价值说明了经济的整 体物品与劳务的数量变化,反映了一国生产满足人们需要和欲望的能力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 GDP*100%是对当期物品价格水平的反映 消费物价指数(CPII)):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总费用的衡量指标五、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局限1、GDP 作为宏观经济衡量指标的局限性: GDP 不能很好地反应社会福利,更不是衡量社会福利的完美指标; GDP不能反应打量生产性非市场交易及非生产性市场交易; GDP不能反映生产的社会成本; GDP 不能反映政府的廉洁、公民道德素养、社会公正和自由; GDP不能反映社会的收入结构第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产产品品市市场场均均衡衡 总需求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包括两个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与 IS-LM模型。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假设 : 1、潜在的国民收入不变; 2、经济中存在着生产能力的限制; 3、价格水平固定不变; 4、利率水平不变,从而投资水平固定不变一、 总需求与均衡产出总需求是指经济中对商品需求的总量 AD=C+I+G+X 当总需求与产出不相等时,就会存在非计划库存投资 IU 或负投资 IU=Y-AD 均衡产出::或叫均衡收入,是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 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生产就会稳定下来二、 消费函数:是指居民的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自发消费:与收入变动无关的消费即使收入为 0,也需要的消费消费又称为消费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以 MPC表示oAC表示消费增量,AY表示收入增量,则 MPC==g △凯恩斯认为 MPC 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递减,表示收入越增加,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 增量的部分越来越小MPC递减是凯恩斯提出的解释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心理规律之一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 APC表示°C表示消费支出,Y 表示收入水平,则APC== C/Y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收入为零时, 消费也要进行,或者动用储蓄或者依靠社会救济来保持一 个起码的消费水准。
因此,该部分是个常数,它是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自 主消费这样消费和收入的函数可表示为:C= Co + cY 其中,C为消费支出,c为MPC , Y为可支配收入,Co为自发消费,cY是 随可支配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引致消费三、 储蓄函数储蓄:是可支配收入中未被用于消费的部分 储蓄函数:储蓄与收入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或称为储蓄倾向可表示为 S=F(Y),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随收入减少而减少 储蓄倾向也分为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平均储蓄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公式为: APS== S/Y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增加一单位收入中所引起的储蓄的增加量以 MPS表示AS表示储蓄增量,AY表示收入增量,则 MPS==AS/ △从消费函数C = Co + bY中能够得出储蓄函数,即 S = Y-C = Y-(CCo + cY)=-OCo + (1-c)Y ,-Co表示自发储蓄,(1-c)是边际储蓄倾向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 APC+APS = 1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 MPC+MPS = 1三、 投资函数 投资函数是指厂商的投资支出与决定投资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本章假设投资不受其它影响AD=C+I=C Co + cY+IcY , AC为自发总需求 节俭悖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 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 起萧条,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坏事;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 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 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好事 这就是所谓的“节俭悖论”四、 乘数效应1、 乘数:又称倍数,是指自发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2、 投资乘数:是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同 Ki表示投资乘数, △Y表示国民 收入增量,△【表示投资增量,则 Ki= △ /△,投资乘数的计算公式为 Ki=1/1 — MPC , 式中 MPC 为边际消费倾向3、 消费支出乘数:指收入增加量与消费增加量之间的比率用 KC 表示消费支出乘数,则 Kc= △ /△:4、政府支出乘数: 表示政府增加税收导致国民收入变化之间的比率简述投资乘数的作用过程::答:假设原来的投资是I均衡国民收入为 丫现在投资增加了△I的收入;该部门将其中的一部分即 c •△!于再生产即生产性消费,这又意味着出售资本品原料的部门得到了 c 数量的收入;该部门也将其中的c •( cA I )用于再生产,这一部门的支出又转化为另一部门的收入; ……如此循环下去,该经济从最初的投资增量中产生了一系列的收入增量。
这一过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 △1+ c •△ I + c •( c△ I (cch^l) + = △1(1+ c+c +c3 + cn-1)=△ I ・1/ ( 1- c)由此可看出,增加数量的投资,创造了厶 I・1/ ( 1- c)数量的国民收入由于1 ,因而△ I・1/ ( 1- c) >△【•这就是说,一定量投资的增加引起了国民收入数倍的增加投资乘数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第一,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是既定的;第二,经济中存在一定数量的闲置资源,有供扩大再生产利用的劳动力和资本设备值得注意的是, 有时,经济中的大部分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但由于某一种或几种重要资源处于 “瓶颈”状态,乘数的作用也会受到限制第四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 产品市市场与货币场同时均均衡 投资函数I=I (Q r),产量Q利率r,投资于利率r呈负相关关系资本边际效率(MEC :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品在使用期限内各预期 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投资边际效率(MEI): |t=K t-Kt-1一、IS曲线及其推导IS曲线::IS曲线是一条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 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I 代表投资,S代表储蓄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由I=I(r) ,S=S(Y),I=S 推导出 S (Y) =I (r)当IS斜率大时,国民收入变动对利率变动的反映 小假定投资函数不变,边际储蓄倾向越大,边 际消费倾向越小,投资变动对均衡收入的影响小, 因而IS曲线的斜率越大,IS曲线越陡峭储蓄函 数不变时,投资曲线斜率越小,投资对利率的变 化越敏感,从而IS曲线相对收入越平缓IS曲线移动:储蓄减少/投资增加IS曲线向右上 方移动二、LM曲线及其推导 货币需求::交易性货币需求(Li=kY),投机性货币 需求(L 2=-hr ), h,k代表敏感度货币总需求:L=kY-hr )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 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 富的心理倾向流动偏好陷阱:随着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利率会不 断下降,当利率下降到一个很低水平时,货币当局 无论如何增加货币供给量,所增加的货币供给量都 会使人们为满足投机活动的需要而滞留在人们手 中,从而难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货币供给函数:m=M/P P 为物价水平,M 为狭义的货币供给LM曲线:当货币市场实现均衡(即 L=m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成同方向变化关系的 曲线。
均衡利率 r=kY/h-m/hLM 斜率 : LM 曲线斜率为 k/h IS 曲线的移动首先有储蓄和投简述影响 IS 曲线和 LM 曲线移动的因素答:所有影响投资边际效率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因素都影响资,在三部门经济中,引起 IS 曲线移动的因素包括政府支出、税收等的变动;而在开放经 济条件下,还要包括进出口的变动总之,一切自发支出量的变动都会引起 IS 曲线的移动 如果利率无变化, 由外生经济变量冲击导致的总产出增加或减少, 可视为作水平方向上的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