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城市乞丐的心态特点.doc
5页城市乞丐的心态特点 ---以武汉市区乞丐为例 社会学系09级 叶海莲摘要乞丐群体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存在于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这一群体以令人惊异的势头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进步,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对社会流动限制的削弱,城市户籍管理制度松懈,乞丐群体涌入都市街头形形色色的流浪者,花样百出的乞讨行径,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格格不入,乞丐群体受到政府、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侧重于关注乞丐群体的心态特点,从亚文化的视角分析他们的思想、心理,并据此针对乞丐群体的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城市乞丐 心态特点 亚文化一 文献综述纵观大量文献,学者们从法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历史学、传播学、营销学、音乐学的角度研究了乞丐群体的发展史、行为方式、形成原因、生活方式以及相关政策管理 专著:曲彦斌的《中国乞丐史》将历代乞丐的行为与一些特殊人物、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勾勒出乞丐的芸芸众生相;《中国乞丐大揭秘》(程刚编著)则在田野调查第一手资料基础上以亲身经历及历史文献揭露了乞丐世界不为人知的秘密①公共管理学:郭纬纬的《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乞丐治理研究》对当前我国社会乞讨现象、救助制度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思考,归纳乞丐的构成,乞讨方式及乞讨现象的负面影响。
音乐学:李梅的《江淮地区乞丐音乐的初步研究》主要以江淮地区为例探讨了乞丐音乐的特色、从北到南的过渡性及其与人情道德观念的交融性传播学:郑晶的《乞讨行为的策略传播透析》分析乞讨传播的各个环节并总结归纳出多种传播策略 社会学:路学仁的《当今中国城市乞丐问题的构成特征及其成因研究》从社会解组和家庭危机的角度探讨了乞丐现象的本质内涵和形成机制写作形式上直接写出来,并相应的观点后面用括号的方式表明谁于哪年说过的 然而很少有学者关注城市乞丐的心态特点,本文正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亚文化的视角分析这一群体的心态特点,这对于城市管理乞丐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二 研究方法 笔者在参考其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偶遇”和“扫街”的方式对武汉街区的乞丐进行非参与观察和访谈,得到9个有效样本,并且在分析时采取了个案分析的方法,了解到他们对自身角色的看法,对未来的规划,以及对社会的态度,从而总结出他们的心态特点三 概念 1乞丐 对乞丐这一群体很难有比较清晰的界定,梳理文献资料时,学者对乞丐的理解不止限于流浪在街头、村落的无家可归者,还有卖花女、卖报童、捡垃圾者,甚至码头上打零工的苦力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凡是以自利为目的(包括家庭小利益圈子),以打动人们的同情、怜悯、慈悲心为手段,想素不相识的人乞求财物者都称作乞丐②。
2 亚文化社会中不同群体持有的价值观、行为规范、人同心理有所区别当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的一种既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称这种文化为亚文化③在阶级阶层、宗教信仰、环境影响下形成具有地区统一性的共同价值观四 分析与讨论 被访谈者均来自农村,3个是武汉本地人,6个来自周边省市,河南、山东,年龄分布在20岁到78岁,外部特征为残疾或老态病状,主要集中在公交站、天桥等人群密集的地方行乞,有伸手求要的,又躺在地上的,有坐在地上作画的 下面摘取访谈所获的部分问题和答案 问题1: 为什么你选择出来乞讨? 回答 甲(51岁) 儿子入赘到岳父家,还有孙女在上学,政府补助学费,生活费就靠我们自己了,我老了,干不了家里的农活,只能出来乞讨乙 (20岁,性别身体残疾)我没有母亲,父亲也是残疾,还有一个小妹妹,我要养活自己丙 (78岁)我没有几年可以活了,出来就是为了看看大城市,拉着弦子,吹吹箫,看看车,看看高楼,也不白活一回,其实不用乞讨,我也可以过活的,8个儿女,很孝顺的问题2: 你觉得这些好心人给你的钱够你的生活费吗?回答 甲 够了 乙 一天二、三十块,够了。
丙 嗯,还好,我还要带回家给我孙女用呢!问题3: 你认为人们该帮助你吗?该给你钱吗? 回答 甲 当然该,看我这样,他见死不救还是人吗? 乙 无所谓,总会有人给的,总会凑合着活下去 丙 没什么该不该,那是他们的自由,不过我相信这世上还是好人多问题4: 你这样乞讨,伸手像别人要钱会觉得不好意思吗? 甲 一开始会,时间长了就习惯了 乙 那也没办法啊,家里还有一老一小等着我去养 丙 有什么不好意思的,这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啊,拉的下脸,才能赚到钱问题5: 看看城市人的生活,穿着漂亮衣服、坐着车、吃着你没钱买的食物,再看看自己,你心里会怎么想? 甲 这是我的命,只能认了 乙 我要让我的孙女好好上学,她以后就可以像他们一样 丙 我也想那样,可出身就这样,没办法,他们凭什么啊?问题6:你在乞讨时,总会有一些人不愿意帮助你,甚至表现出厌恶、歧视的表情,你会怎么看他们?回答 甲 习惯了,没什么特别的想法 乙 生活那么好,至少不用出来乞讨,还那么小气 丙 那些城里人啊,外表那么光鲜,心里却那么丑陋,连帮助残疾人都不愿意问题7:你打算一直这么生活下去吗? 回答 甲 我想攥够了钱以后在老家开个杂货店。
乙 先这样吧,往前再看看 丙 没几年了,就这样吧,除非走不动了通过访谈中乞丐个体的回答,笔者发现并非所有的乞丐都抱着消极的生活态度,总结出该群体存在的一下几种心态特点:1 麻木 自暴自弃 对于自身家庭背景、地位过分悲观,把自己目前的状况归结于命运的安排,不曾想过要改变这种生活,没什么长远打算,试图习惯性地糊糊涂涂过下去,走一步看一步对他人的眼光不管是同情还是歧视都无所谓,只是蜷缩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每天最简单的衣食住行有着落便满足2对社会的反叛、仇视深感到自己的卑微,并将其归结于命运的不公,社会的不平等,据此认为自己的乞讨、他人的施舍是理所当然,看到都市人群的鲜丽生活,内心很不平衡,更感觉到他们不应该不给于帮助3 好逸恶劳 某些乞丐过分强调不利于自己在社会上生存的一面,也只愿看到这一面,例如身体残疾、年纪大了,并以此作为自己获取施舍、同情的理由个案分析:笔者数次走出学校,总在校门口看到一位年龄在40岁左右的人,身体完好,向过往的学生乞求钱财,嘴里不停地念着“可怜可怜吧”,带着无辜的眼神通过观察和访谈得知,他每天都在街上人群多的地方走动,挨个寻求可怜,每天的收入二三十块甚至更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够了”。
由此看出,他把行乞当做一种还算满意的工作这类心态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对社会的同情依赖性太重,对于劳动有着抵触的心理,宁可忍受人们的鄙视也不愿放弃之一谋生之道再加上,他们生活的环境里集中了与他们生活方式相同的人,更加认为行乞是很正常的4 积极,对生活抱有希望这主要表现为一些年老的乞丐对下一代的关心,例如,行乞是为了赚取钱财供孙女上学,这一类乞丐自己也很排斥这种生活方式,而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也有的表现在年轻者对自身未来的规划,希望有一天可以不再行乞;还有的并不把行乞作为一种迫不得已的丢脸的生存方式,而是接触更广阔世界的手段,这主要表现在一些心态豁达的老者身上乞丐史是社会文化史的一个支系⑤在西方学者看来,几乎所有社会现象都是文化现象,因此在分析乞丐心态特点时不可忽视乞丐文化对其形成的影响历代乞丐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天灾人祸,老弱病残得不到政府、社会的救助,然而民以食为天,温饱问题无法满足,从而将行乞作为一种自救与他救相结合的正当方式中国自古以来就时讲求仁与德的社会,逐渐形成不以乞讨为耻的风俗然而一旦行乞江湖的传统形成,便具有了文化的传承性,并具有一种驱动力,随着历代流民的传播,乞讨群体中的亚文化随之扩展开来,这种“习惯性” “演以为例”的传统流传到今天,并促使乞丐群体的种种想当然的心态的形成。
因而即使历史上的流民是由于没有田地才乞讨,而当今的乞丐有了田地仍从农村涌入城市、甚至是靠乞讨致富的万元村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有文化传统在支配五 建议1 落实、加快新农村建设贫困是乞丐产生的根本原因,当今中国存在的贫困问题不仅限于“绝对贫困”,还有“相对贫困”,涌入城市的乞丐在农村也有土地,使他们加入这群体的主要是由于城乡差距、贫富不均,内心不平衡因此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亟待解决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社会存在的弱势群体,政府应给予充分关注,农民被社会通过法律、政策、道德约束、等级观念置于结构性的弱势、底层地位,被削弱了与其他群体正当竞争的能力当其所承受的压力过大时,便会自甘堕落,以破坏某种社会设置、干扰社会秩序的方式进行社会报复,完全脱离社会主流文化,因此社会要加快完善各种保障制度,例如医疗保障、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缓解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群体所承受的社会结构张力所带来的压力,减慢这一群体向乞丐群体的过渡3 关注农村教育问题城乡教育差异是社会资源配置不均匀的一个方面,提高农村教育设备和条件既可以促进新农村建设,还能加快改变农村观念问题另外,政府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可以减轻家庭负担,从而减缓边缘群体的扩张。
六 参考文献①郑晶 《讨行为的策略传播透析》②波普诺 《社会学概论》③邱明波 《亚文化视野下的军事词语泛化研究》④路学仁 《当今中国城市乞丐问题的构成特征及其成因研究》⑤徐芳 《当今我国乞讨现象的调查与思考》点评:局部修正格式,你把自己想做的付诸实施了,Very GOOD! :)本资料来自互联网共享文档好资料来自互联网,一起创造,共同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