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当代文学史作品研究模式探究.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87607304
  • 上传时间:2022-05-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当代文学史作品研究模式探究本文作者:赵雷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作家作品是文学的历史叙述的基础,对作品的阐释更是 文学史书写的重点面对一部文学作品,切入的角度可以是 多种多样的,这其中既有对前人成果的继承借鉴,也需要独 出机杼的新观点、新发现纵观1949年以来的现代文学史 著,作品分析模式可以基本分为两种类型:分析式和感悟式 前者类似于“二分法”,即把对象划分为思想内容(包含故 事梗概、时代背景、思想认识、社会意义等)和艺术形式(囊 括结构手法、人物塑造、语言特色、情节设置等)两个基本 组成部分后者更多地将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分析时 注重对作品的艺术感悟和阅读体验二者间的区别不仅在于 治学路数,也体现在思维方式上:前者则更接近自然科学的 方法,有一套可资遵循的既成的思路和操作规程,只要将作 品套入其中就可得到结果,近似于一种模式化的知识生产; 后者更多地是一种类似中国传统文论“整体感悟”的艺术 体验,要求写作者有较强的艺术敏感和概括能力,有时甚至 需要一点“灵感”这两种作品分析方法原本可以并行不 悖,但事实却是,分析式的作品分析方法逐渐成为主流以至 文学史书写的固定模式,而感悟式的作品分析方法却几成绝 响。

      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建国以来的学科发展历程,分析造成 这一状况的原因,并对两种作品分析模式进行初步评价在《中国新文学史稿》(以下简称《史稿》)中,王瑶是 把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和分析的,并未将其条块分割 例如他对《阿Q正传》的评述:这是以辛亥革命为背景,漫 画式的集中了一切民族的弱点而写成的农村无产者的浮浪 的性格在这里,对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那时革命形势 的实际的表现达到了可惊的成功,(但这并不是主题,只是 侧面的背景的描写而且说明了革命的动力是要向背负着 封建历史重担的农民身上去追求的鲁迅先生说:“据我的 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 这就说明了他底现实主义眼光的敏锐他说:“阿Q的影像, 在我心目中确已有了好几年,”就因为他老早感觉到,要雕 塑我们民族的典型,农民气质是不可分离的因素;“辛苦而 麻木”的农民生活,也和整个他所感到的中国灰色的人生调 子很调洽,这样,就自然集中地成了他所要讽刺的影子实 际上,阿Q虽然是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而缺乏反抗意识的浮 浪性贫农的典型,但他却多少是漫画化了的,就是说阿Q那 些特征并不是农民所独有的,而是集中了各种社会阶层的, 特别是新旧士大夫型的缺点和毛病的。

      鲁迅的人间爱深深地 藏在那些嘲讽的背后,他要我们正视我们身上的缺点,勇于 洗涤我们自己的灵魂事实上,自从阿Q被创造出来以后, 我们民族是有许许多多的先驱者,在做着不断地洗涤自己的 工作的周扬说:“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主义者鲁迅曾经 痛切地鞭挞了我们民族的所谓国民性,这种国民性正是帝国 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长期统治在人民身上所造成的一种落 后精神状态他批判地描写了中国人民性格的这个消极的, 阴暗的,悲惨的方面,期望一种新的国民性的诞生这话 主要是指《阿Q正传》说的〔1)此外,书中比较重视作品创作背景的描述和介绍,并且 往往将其放在首要的位置比如论述《彷徨》,第一段如下:《彷徨》中的十一篇是一九二四年开始写的,鲁迅说:“后 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 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 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 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随便谈谈有了小 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 谓之《野草》得到较整齐的材料,则还是做短篇小说,只 因为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所以技术虽然比先前好一些, 思路也似乎较无拘束,而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

      新的战友 在哪里呢?我想,这是很不好的于是集印了这时期的十一 篇作品,谓之《彷徨》,愿以后不再这模样路漫漫其修 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新青年》初期,鲁迅就说 他“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 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 但他既“怀疑于自己的失望”又“为了对于热情者们的同 感”,终于“呐喊”起来了而且这声音是如此的宏亮,立 刻摇撼了青年人的心到《新青年》分化以后,鲁迅是游勇 作战了,正是“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时候,但他并 没有停止了战斗,他是“荷戟”的;而且这韧性的持久战是 一步步更深入了当然,看见很多战友的中途变节,心境是 凄凉的,《彷徨》中就不免带点感伤的色彩,热情也较《呐 喊》减退了些他自己说“技术虽然比先前好一些,思路也 似乎较无拘束,而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这是实在的 但鲁迅是并不会孤独下去的,当他默感到革命的潜力和接触 到青年的热情的时候,他的战斗是极其尖锐的,这在杂文的 成绩里就更可找到了说明2)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史稿》最突出之处无疑是在作 品分析中所表现出来的敏锐的艺术感知和卓越的概括能力 作者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作家或一篇作品的独特风格 和整体面貌,语言优美而精炼。

      如把庐隐小说的主人公概括 为"负荷着几千年因袭的重担,热情而又空想的追求人生意 义,苦闷彷徨而又狂叫着自我发展;是那么脆弱,那么焦灼 的青年” (3);将朱湘的诗歌特色描述为“作风恬淡平静, 也以文字韵律的完美著称诗中还保持着一些五四时期的高 亢的情绪;歌唱着对世界的温暖的爱,而又找不到思想的归 宿,这就是率直而到处碰壁的诗人的写照” 〔4);俞平伯的 散文则被贯以“文字不重视细致的素描,喜欢“夹叙夹议” 的抒写感触,很像旧日笔记的风格文言文的词藻很多,因 为他要那点涩味;絮絮道来,有的是知识分子的洒脱与趣 味”的评价等等(5〕,均妙语连珠而简练贴切尤其王瑶先 生对《野草》的经典阐释:“这是诗的结晶,在悲凉之感中 仍透露着坚韧的战斗性文字用了象征,用了重叠,来凝结 和强调着悲愤的声音” 〔6〕,寥寥四十余字胜过成篇累牍的 条分缕析而抓住了作品的神采与韵味,堪称神来之笔此外, 他还注意对艺术上具有相似性的作家进行比较,明确各自的 独创性,找到“同中之异”例如分析王统照的小说“和初 期叶绍钧的作品相似,都追求着人生的真意义,但他却更憧 憬于美和爱;后期的热情虽然少了一些,也并不像叶绍钧那 么“客观""〔7)。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