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复习备考高考历史史观概述课件共35张PPT.pptx
34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0,高考历史复习,历史史观,一、全球史观,1.根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开展和统一性方面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开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开展转变的过程一、全球史观,2.主要线索:,人类历史开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开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场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根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开展那么是整体世界开展的深入阶段生产力的开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开展是人类历史开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开展根底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开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开展走向整体开展的决定因素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开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开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开展的决定因素一、全球史观,【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场形成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根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开展二、文明史观,1.根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开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根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开展二、文明史观,2.主要线索:,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假设干文明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二、文明史观,3、“文明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第一,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开展为依据第二,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第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第四,以文明类型作为根本研究单位,成认文明的多元性第五、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第六,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二、文明史观,【例1】资本主义的开展史也是一部工业文明的历史,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具体说,包括如下阶段:,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殖民扩张与争霸3.开展蒸汽时代(19世纪初1870年)重大事件:工业革命二、文明史观,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18701917年)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开展不平衡加剧,一战爆发5.相对稳定开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1945年)重大事件:19291933年,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美国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二、文明史观,6.进一步开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1945年至今)1945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到达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开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开展美日欧三足鼎立;1973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初,经济上升并增长;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
二、文明史观,【例2】以文明史观整合中国近代史,1.文明的差异:考察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开展的不同程度如清朝晚期中国还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而西方已向工业文明的过渡2.文明的碰撞与冲突:把近代史上的各次侵华战争放置在文明冲突的角度来认识3.文明的融合:从文明的吸收、内化、演进的视角去审视“西学东渐和思想近代化进程也要注意一国内部不同民族文明的交融4.文明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开展的不竭动力三、近代化史观,1.概念内涵:,近代化也称现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三、近代化史观,2.主要线索:,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理性化进程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其他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三、近代化史观,3.现代化模式的类型,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开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开场的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方案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方案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三、近代化史观,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三、近代化史观,4.准确理解现代化,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要保存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现代化是一种历史进程,是动态的只要在工业经济时代,现代化就在进展、就在变化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开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作为一种历史进程,它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产物三、近代化史观,【例1】近代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中国近代化为例,1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开展2近代化的内容:,3中国近代化的开展历程及阶段特征,第一阶段:近代化的启动阶段18401895年,第二阶段:近代化的开展阶段18951915年,第三阶段:近代化的深化阶段19151927年,第四阶段:近代化的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第五阶段: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四、社会史观,1.根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构造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四、社会史观,2.主要内容:,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四、社会史观,【例1】“社会史观下的历史复习: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为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四次大变迁,第一次: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第二次:1911年,辛亥革命后:,第三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四次: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五、革命史观,1.根本含义:,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五、革命史观,2.主要线索:,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根底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根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开展阶段的根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根本矛盾的运动、开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开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提醒历史开展的内在规律性六、唯物史观,1.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开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开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开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六、唯物史观,2.主要理论:,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开展的根本矛盾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工具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开展的关键经济根底是指与生产力开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根底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经济根底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根底又具有反作用六、唯物史观,C.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根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开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展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D.社会开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出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根底的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是时代的必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作用都受着历史开展规律即必然性的支配,而不能违背历史开展潮流,个人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开展的大趋势,个人只能顺应历史的开展英雄人物在历史的开展中不起决定作用,但起促进作用六、唯物史观,E.继承和开展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开展第一、批判不等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盘否认之所以要批判地继承,是因为历史文化遗产往往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第二、继承是为了开展,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遗产与外来文化,推陈出新;第三,以古鉴今总结历史,吸取历史的经历与教训,联系现实,面向未来,开展民族文化;第四,反对绝对的否认与绝对肯定六、唯物史观,F.原因和结果,1一因多果:即一种原因引起多种结果。
例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阻碍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科学技术的落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2一果多因,即一种结果是由多种同时起作用的原因所引起的例2】明清时期我国科技落后的原因,3互为因果,即同时存在历史整体中的多种因素的互相作用,更多地存在于历史的横行联系中例3】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背景下产生,改革后又促进了民族融合六、唯物史观,G.现象和本质,现象是指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外表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达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质决定现象H.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在事物的开展过程中,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通过分析社会矛盾的存在以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的开展方向:全面理清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使命,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开展方向六、唯物史观,I.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所谓必然性,也称规律性,是指在事物发生、开展的过程中注定要发生的、人的主观意志无法改变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