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更中的风险识别与评价控制的措施.docx
14页Word变更中的风险识别与评价控制措施 1 目的 为了识别产品、过程和服务过程中能够掌握以及可施加影响的风险 ( 即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 ) ,并确定、更新重大危害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以对其进行掌握管理,特制定本程序 •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厂产品、过程和服务中变更过程的风险的识别、评价、更新管理 • 职责 3.1 质量平安环保科是本程序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风险识别、评价、掌握、更新的组织、协调与监督管理 3.2 党群工作部负责本厂办公区域和办公活动中的风险的识别与更新,以及风险掌握措施的制定和落实 3.3 各单位负责本单位风险的识别、评价的详细实施,风险掌握和应急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4 工作程序 4.1 风险识别 4.1.1 危害识别组织 质量平安环保科组织各相关单位成立风险识别工作小组,工作小组成员应包括各单位负责人、员工代表与岗位操作人员等危害识别与评价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a )熟识本单位的生产、服务规范和技术; b )具有风险管理、健康平安与环境管理的力量; c )具备肯定的组织力量、推断力量及责任感; d ) 具有肯定的基层工作阅历和现场阅历; e )具备质量、健康、平安与环境管理相关学问培训或教育经受。
4.1.2 风险识别的范围与内容 风险识别范围必需掩盖本厂全部产品、活动、服务、作业现场、设备设施、人员(包括相关方人员)中能够掌握或使可加影响的因素,包括如下内容: a )风险识别应考虑三种状态:正常、特别和紧急状态,以及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所造成的危害和环境影响; b )八个方面:废气排放、废水排放、噪声、废弃物、土地污染、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植被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社区和其他相关影响 c ) 七种类型: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生理、心理因素、行为因素及其它因素 d ) 考虑活动、产品或服务从开头到废弃和处置的全过程,常规和特别规的活动,全部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作业场所内的设施 4.1.3作业活动信息的收集 对于每项作业活动,在进行危害辨识前要收集作业活动的相关信息: a )场站、设备的设计信息,设备、设施之间的平安距离;考虑在评价期限内,已有措施的适用性和效果 b )生产施工设备、设施的运行状况; c )物料的物理形态、化学特性、物料要用手移动的距离和高度; d )生活配套设施和应急设施与装配; e )生产过程中使用和产生的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噪音、粉尘、有毒气体等,以及有害气体与主风向的关系; f )员工的不良习惯、心态、健康状况及其违章操作行为等; g )自然条件中的气象及其地质现象,如雷击、暴雨、洪水、地震等; h ) 机动车在道路行使可能遇到的人员、路况、车况、气候影响等 i )各项制度的有效性(人为因素违反管理要求)。
4.1.4 风险识别方法的选择 风险识别以事故预防,掌握和削减事故及污染发生为指导思想,采纳现场观看、调查表、查阅记录、工作危害分析法( JHA )、平安检查表( SCL )等方法,对涉及到的全部风险进行辨识工作危害分析法是把一项作业活动分解为几个步骤,识别每一步骤中的危害及其程度工作危害分析的步骤: 4.1.4 作业活动的选定与划分 各单位负责识别本单位的作业活动,依据下列方法或下列方法的结合来识别和划分作业过程: a ) 按地理区域识别与划分,如: 1 )地理环境,包括施工所在地地质特征及四周地区地形地貌、居民社区分布 ( 附图 ) ; 2 )社会环境,包括风俗人情、社会治安状况、交通通讯状况、医疗卫生条件、地方病及传染病状况等; 3 )自然气象,气温、湿度、风、雨、冰、雾总量及分布规律; 4 )水文和水质,包括河流、湖泊、池塘、水渠和地下水; 5 )自然灾难,包括气候、地质灾难等; 6 )可依托的抢险资源,包括消防、医疗急救等; b ) 按平面布局识别与划分,如:功能分区、危害的分布、平安距离等 c ) 按工艺流程、设备与装置识别与划分 1 )采油系统,包括:油气、掺水总机关、分别器、计量房间、加热炉、配水间、库房、抽油机、采油树等。
2 )输油转油系统,包括:罐区、化验室、配电室、泵房、加热炉、分别器、除砂器、加药间、卸油场、发电机、换热器等 3 )注水系统, 包括:罐区、加热炉、配电室、值班室、化验室、泵房等 4 )污水系统,包括:罐区、化验室、配电室、泵房、加药间、沉砂池等 d) 按生活和应急设备设施识别与划分,如: 1 )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和服务,包括:宿舍、食堂、饮用水、食品、消遣活动等 2 )消防、应急、急救、劳保、警示、防护、污染防治设施等 e) 按作业中的危害对象来识别与划分 • 健康危害:毒物、噪声、振动、辐射、凹凸温、粉尘; 3 ) 管理制度:工时制度、女工爱护、体力劳动强度、监督管理、许可制度、工作制度; 4 ) 环境污染:相关作业生产的废水、废气、废油、废渣、噪声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f ) 有方案的工作和临时性的工作,包括:设备、电器日常修理、水套炉点火、更换压力表、吊装作业、动火作业、进行有限空间作业、加盘根、手持电动工具使用等 4.1.5 在进行危害识别时,应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后果: a )人身损害、死亡(包括割伤、挫伤、擦伤、肢体损伤等); b )疾病(如头痛、呼吸困难、中毒、失明、皮肤病、癌症、肢体不能正常动作等); c )财产损失; d )工作环境破坏; e ) 水、空气、土壤、地下水及噪音污染; f )资源消耗。
4.1.6 风险识别的步骤 a ) 各队站按上述要求对各项作业活动每一步骤中能够掌握或可使加影响、已经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填写各类风险识别表,制定削减措施,填写本单位的《危害和环境因素清单》报作业区确认,由作业区汇总成本单位《危害和环境因素清单》,再报质量平安环保科进行确认,汇总时应留意合并同类项 b ) 厂机关各部门和作业区机关办公活动中的风险由各部门和作业区组织识别,填写《危害和环境因素清单》报质量平安环保科确认并保存 c ) 各部门和单位应鼓舞各级员工参加风险识别活动 4.2 风险评价的依据与判别准则 4.2.1 质量平安环保科负责收集并建立下列评价依据与判别准则: a ) 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文件、以及合同、协议等要求; b ) 上级主管部门和顾客有关平安生产、环境爱护、能源、资源使用等要求; c ) 危害和环境影响的规模、程度、发生频率、掌握现状; d ) 本厂实际状况(技术、资金、力量)以及各相关方利益 4.2.2 质量平安环保科在收集上述资料的基础上,确定危害和影响分级打分表,报管理者代表审批后实施。
4.3 风险评价 用是非推断法、矩阵法和打分法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重大危害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风险,对全部识别出来的风险先用是非推断法来直接推断,被判为“非”的危害因素再用矩阵法评价、环境因素再用打分法评价 4.3.1 是非推断法——适用于各类风险 重大危害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判定依据,满意其中任何一条则视为重大危害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危害因素: a )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行为; b )直接可以观看到可能导致事故的危急且无掌握措施(如泄露、火灾、爆炸等); c )曾经发生过事故仍未实行有效掌握措施; 分数 人员伤亡程度 财产损失 停工时间 对声誉的影响 5 ·死亡 ·终身残废 ·丢失劳动力量 ≥ 8 万元 ≥ 30 天 引起国内公众的反应;持续不断的指责,国家级媒体的大量负面报道 4 ·部分丢失劳动力量 ·职业病 ·慢性病 ·住院治疗 ≥ 3 万元 ≥ 10 天 引起整个区域公众的关注;大量的指责,当地媒体大量的反面报道;国内媒体负面报道,当地或地区或国家政策的可能限制措施 3 需要去医院治疗,但不需住院 ≥ 1 万元 ≥ 1 天 一些当地公众表示关注,受到一些指责;一些媒体有报道和政治上的重视 2 ·皮外伤 ·短时间身体不适 小于 1 万元 半天 公众对大事有反应,但是没有表示关注 1 没有受伤 无 没有误时 没有公众反应 d )紧急状态下的危害和环境因素; e ) 国家重点掌握的危急化学品、危急废弃物的处置; f ) 在能源消耗方面依据经营要求直接判定其中重大环境因素。
g )相关方有合理的埋怨等 4.3.2 矩阵法——适用于判为“非”者危害因素的评价分级 按风险矩阵图法对危害因素进行评价, 风险 评价 的结果可分为以下三种:可容许的危害因素( R=L*S=1~ 5 );一般危害因素 ( R=L*S=6~14 );重大危害因素( R=L*S=15~ 25 ) 留意: R 值的界限值, L 和 S 定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可由质量平安环保科组依据企业状况加以界定,报管理者代表重新审批 评估危害后果的严峻性( S ) 危害大事发生的可能性( L ) 分数 偏差发生频率 平安检查 操作规程 员工胜任程度 (意识、技能、阅历) 防范、掌握措施 5 每天发生,常常 从来没有检查 没有操作规程 不胜任(无任何培训、意训不够、缺乏阅历) 无任何防范或掌握措施 4 每月发生 间或检查或大检查 有,但只是间或执行 不够胜任 防范、掌握措施不完善 3 每季度发生 月检 有操作规程,只是部分执行 一般胜任 有,但没有完全使用(如个人防护用品) 2 每年发生 周检 有、但间或不执行 胜任,但偶然出差错 有,间或失去作用或出差错 1 间或或一年以上发生 日检 有操作规程,而且严格执行 高度胜任(培训充分,阅历丰富,意识强) 有效防范掌握措施。
风险评估表 严峻性 可能性 1 2 3 4 5 1 1 2 3 4 5 2 2 4 6 8 10 3 3 6 9 12 15 4 4 8 12 16 20 5 5 10 15 20 25 - 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