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章宋元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doc
11页1第 五 章 宋 元 时 期 社 会 概 况 和 文 化第 一 节 政 治 经 济 概 况 教 学 目 标 :1 了 解 五 代 十 国 的 基 本 概 况2 掌 握 宋 朝 建 立 的 过 程3 理 解 王 安 石 变 法4 掌 握 辽 建 立 的 过 程5 掌 握 西 夏 建 立 的 过 程6 掌 握 元 朝 建 立 的 过 程7 了 解 元 末 农 民 起 义重 点 :1 掌 握 宋 朝 建 立 的 过 程2 王 安 石 变 法3 元 朝 建 立难 点王 安 石 变 法教 学 过 程 :一 五 代 十 国基 本 概 况释 义五 代 十 国 , 是 “五 代 ”与 “十 国 ”的 合 称 , 有 时 也 称 为 五 代 , 一 般 认为 是 公 元 907 年 朱 温 灭 唐 到 960 年 赵 匡 胤 建 立 北 宋 这 一 历 史 时 期 五 代 十 国 示 意 图 ( 943 年 )2在 此 五 十 四 年 间 , 中 原 地 区 相 继 出 现 了 梁 、 唐 、 晋 、 汉 、 周 五 个 朝 代 , 史称 后 梁 、 后 唐 、 后 晋 、 后 汉 、 后 周 , 合 称 “五 代 ”。
在 这 五 朝 之 外 , 还 相继 或 同 时 出 现 了 前 蜀 、 后 蜀 、 吴 、 南 唐 、 吴 越 、 闽 、 楚 、 南 汉 、 南 平 ( 即荆 南 ) 和 北 汉 等 十 几 个 割 据 政 权 , 这 十 几 个 政 权 统 称 “十 国 ”, 这 就 是 中国 历 史 上 的 “五 代 十 国 ” “十 国 ”只 是 称 其 “大 ”者 , 实 际 上 还 有 不 少割 据 政 权 关 于 五 代 十 国 的 理 解 , 一 般 分 为 狭 义 与 广 义 角 度 的 两 种 解 释 在 狭 义上 一 般 理 解 为 “五 代 十 国 ”本 身 在 具 体 历 史 运 用 实 践 中 , 往 往 以 此 代 指 这一 历 史 时 期 , 使 得 定 位 与 理 解 更 为 严 谨 , 这 就 是 广 义 上 的 理 解 基 本 信 息1.五 代 基 本 情 况 一 览 表 序号 朝代 都城 统治年代 开国皇帝 灭亡1 后梁 汴州(今河南开封) 907 年——923 年 太祖朱温 灭于后唐2 后唐 洛阳(今河南洛阳) 923 年——936 年 庄宗李存勖 灭于后晋3 后晋 汴州 936 年——946 年 高祖石敬瑭 灭于契丹4 后汉 汴州 947 年——950 年 高祖刘知远 灭于后周5 后周 汴州 950 年——960 年 太祖郭威 灭于北宋2.十 国 基 本 情 况 一 览 表 序号 朝代/政权 都城/首府 统治年代 开国君主 灭亡1 吴国 广陵(今江苏扬州) 892 年——937 年 太祖杨行密 灭于南唐2 南唐 金陵(金江苏南京) 937 年——975 年 烈祖李昪 灭于北宋3 前蜀 成都府(今四川成都) 891 年——925 年 高祖王建 灭于后唐4 后蜀 成都 925 年——965 年 高祖孟知祥 灭于北宋5 闽国 长乐府(今福建福州) 893 年——945 年 太祖王审知 灭于南唐6 楚国(南楚) 长沙府(今湖南长沙) 896 年——951 年 武穆王马殷 灭于南唐7 南汉 兴王府(今广东广州) 905 年——971 年 高祖刘䶮 灭于北宋8 南平(荆南) 江陵府(湖北荆州) 907 年——963 年 武信王高季兴 灭于北宋9 吴越西府/杭州(今浙江杭州)893 年——978 年 太祖钱镠 灭于北宋310 北汉 太原府(今山西太原) 951 年——979 年 世祖刘崇 灭于北宋3.五 代 十 国 时 期 其 余 割 据 政 权 情 况 一 览 表 序号 政权名称 都城/首府 称号/地位 姓名 统治时间灭亡/结束1 赵国镇州(今河北正定)赵王 王镕 883 年-921 年灭于后唐王处直 907 年—921 年2 北平国定州(今河北定州东)北平王王都 921 年—929 年灭于后唐李克用 891 年—908 年3 晋国太原府(今山西太原)晋王李存勗 908 年—923 年建立后唐4 岐国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岐王 李茂贞 907 年—923 年灭于后唐李思谏 895 年—908 年定难节度使 夏国公 李彝昌 908 年-909 年定难节度使 朔方王李仁福 909 年-933 年李彝超 933 年-935 年李彝殷 935 年-967 年5 定难夏州(今陕西靖边北)定难节度使 夏国公李光睿 967 年-978 年 建立西夏6卢龙、燕国幽州(今北京)卢龙节度使 燕王 皇帝刘守光 907 年—913 年灭于晋国7 殷国建州(今福建建瓯)皇帝 王延政 943 年—945 年灭于南唐刘言 950 年—953 年王逵 953 年—956 年周行逢 956 年—962 年8武平(湖南)潭州(今湖南长沙)武平节度使周保权 962 年—963 年 灭于北宋9清源(泉漳)泉州(今福建泉州)泉漳都指挥使 清源节度使留从效 945 年—962 年灭于北宋4清源节度使 泉漳留守留绍镃 962 年—962 年张汉思 962 年—963 年 清源节度使陈洪进 963 年—978 年朔方节度使 颍川郡王韩逊 900 年—914 年朔方节度留后 灵武节度使韩洙 914 年—928 年朔方节度留后 韩澄 928 年—929 年朔方节度使 康福 929 年—932 年朔方节度留后 张希崇 932 年—939 年陈留王 朔方节度使冯晖 939 年—952 年灵州大都督府长史 朔方留后冯继业 952 年—?年10朔方(灵武)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平王、灵州知州裴济 ?年—1002 年灭于西夏11静海(交趾)交州(今越南河内)“静海”政权定位有争议,此略,详情参见“静海节度使”走向独立12归义( 西汉金山国)敦煌(今甘肃敦煌)“归义”政权定位有争议,此略,详情参见“归义军节度使”灭于西夏13 河西凉州(今甘肃武威)“河西”政权定位有争议,此略,详情参见“河西节度使”灭于西夏二 宋朝的建立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
979 年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陈桥兵变5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建立宋朝的政变公元 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借口北汉与辽联合南侵率军出大梁(今河南开封),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立他为帝此次兵变最后导致了后周的灭亡和宋朝的建立,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陈 桥 兵 变 是 赵 匡 胤 发 动 取 代 后 周 、 建 立 宋 朝 的 兵 变 事 件 公 元 959 年 , 周 世 宗 柴 荣 死 , 七 岁 的 恭 帝 即 位 殿 前 都 点 检 、 归 德 军 节 度 使 赵 匡 胤 , 与 禁军 高 级 将 领 石 守 信 、 王 审 琦 等 结 义 兄 弟 掌 握 了 军 权 翌 年 正 月 初 , 传 闻 契 丹兵 将 南 下 攻 周 , 宰 相 范 质 等 未 辨 真 伪 , 急 遣 赵 匡 胤 统 率 诸 军 北 上 御 敌 周 军行 至 陈 桥 驿 , 赵 匡 义 ( 赵 匡 胤 之 弟 ) 和 赵 普 等 密 谋 策 划 , 发 动 兵 变 , 众 将以 黄 袍 加 在 赵 匡 胤 身 上 , 拥 立 他 为 皇 帝 随 后 , 赵 匡 胤 率 军 回 师 开 封 , 京 城守 将 石 守 信 、 王 审 琦 开 城 迎 接 赵 匡 胤 入 城 , 胁 迫 周 恭 帝 禅 位 。
赵 匡 胤 即 位 后 ,改 国 号 宋 , 仍 定 都 开 封 史 称 这 一 事 件 为 “陈 桥 兵 变 ”民 间 传 说 :第 二 天 , 当 赵 匡 胤 还 在 睡 梦 中 的 时 候 , 忽 被 一 阵 “万 岁 ”声 惊 醒 , 大 将 高 怀德 捧 着 黄 袍 , 不 由 分 说 就 批 在 了 赵 匡 胤 的 身 上 , 三 军 高 呼 万 岁 , 响 彻 云 霄 赵 匡 胤 推 辞 再 三 , 众 人 以 死 相 胁 , 最 后 赵 匡 胤 依 刘 邦 故 事 约 法 三 章 , 大 军 向东 京 进 军 城 内 殿 前 都 指 挥 使 石 守 信 , 都 虞 侯 王 审 琦 早 已 恭 候 多 时 , 此 二 人都 是 赵 匡 胤 的 心 腹 接 下 来 的 事 情 正 如 上 面 所 说 的 , 赵 匡 胤 逼 使 周 恭 帝 禅位 , 轻 易 地 夺 取 了 后 周 政 权 , 改 国 号 为 “宋 ”, 建 立 了 赵 宋 王 朝 这 就 是历 史 上 有 名 的 陈 桥 兵 变 公元 960 年 废除宰相坐议礼建隆元年(960)二月,宋废除了宰相坐议之礼。
以往各朝,每逢国家大事,皇帝必召宰相等重臣坐在一起,共同商议议毕,皇帝赐茶,臣子方可退下唐及五代时期,仍沿此制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仍留用范质、王薄等后周重臣他们曾受周皇重用,这就容易受到猜忌;加上宋太祖猜忌心较重,稍有不慎,便会祸从天降他们奏请改变旧制,不再由君臣坐在一起共同商讨,代之以奏札宰相有事,可奏呈皇帝,皇帝批阅后,再给宰相下旨赵匡胤对此表示同意从此,宰相“坐而谈事”的待遇就被取消了公元 961 年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建隆二年(961)七月,宋太祖赵匡胤宴请禁军宿将,以温和的方式解除了他们的兵权应邀参加这次宴会的,有高级将领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席间,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当了皇帝以后,却整夜不能安睡 ”石守信等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列位固无异志,但若部下有贪图富贵之人,有朝一日也强将黄袍加身,你们不想当皇帝也不行了 ”石守信等人惶恐着请太祖指一条生路太祖便委婉诱导他们交出兵权,出守藩镇,多买良田美宅,为子孙创下永久的家业还可多养些歌儿舞女,每日饮酒取乐,以尽天年这样,君臣之间互不猜疑,上下相安石守信等人大悟,第二天便上表假称有病,要求解除兵权太祖欣然同意,罢免了他们的军职。
这就是有名的“杯酒释兵权”不久,太祖以同样方法罢免了各藩镇的节度使至此,禁军与藩镇的兵权都集中到了赵匡胤手里6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 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后,为了防止五代十国割据混乱局面的重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起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庞大的军队和官僚机构宋太祖即位不久,解除了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的兵权,提拔一些资历浅、易驾驭的年轻人充任禁军将领,并由文官主持的枢密院掌管军队的调动、招募、供给、训练、屯戍、拣选、迁补等军政,实行以文制武此外,宋太祖把一半禁军部署在京城附近,另一半屯驻外地,使内外相隔,互相制约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实行更戍法,定期换防,不致军队威胁皇权为了避免出现“君弱臣强”的尴尬局面,宋太祖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若干人,削弱宰相权力同时,中央派文官任知州、知府,各州府还设置通判,监督、牵制州府长官王安石变法变 法 背 景三 大 矛 盾王 安 石 变 法[1]1、 阶 级 矛 盾 尖 锐 : 北 宋 初 年 , 宋 朝 统 治 者 由 于 对 土 地 兼 并 采 取 “不 抑 兼并 ”态 度 , 导 致 三 分 之 一 的 自 耕 农 沦 为 佃 户 和 豪 强 地 主 隐 瞒 土 地 , 致 使 富者 有 田 无 税 、 贫 者 负 担 沉 重 , 连 年 的 自 然 灾 害 加 剧 了 农 民 苦 难 , 因 而 造 成 各地 农 民 暴 动 频 繁 。
2、 民 族 对 立 严 重 : 北 宋 与 西 夏 和 辽 国 发 生 多 次 战 争 3、 统 治 集 团 内 部 矛 盾 突 出 :改 革 派 与 守 旧 派 斗 争 激 烈 变 法 内 容王 安 石 变 法 失 败 原 因① 触 犯 大 地 主 、 大 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