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师要重视纠正知识性的错误_郑蔚琼.doc
3页语文教师要重视纠正知识性的错误 郑蔚琼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严密的科学所谓艺术,是说它具备着水一样的灵活;所谓科学,是说它遵循着铁一样的规律,不容许任何知识性的错误我们的领导、教师,对于某些老师暴露出来的诸如教学艺术、课堂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弱点、问题,往往还抱着比较宽容的态度,但对于教学中的知识性错误,就一定是“另眼相看”了有些上公开课的老师被同事指出自己讲错了某点某点之后,不是“耿耿于怀”,吃不好饭吗?多年来,在校内外的听课中,甚至在历经艰难脱胎而出的试卷之上,经常会发现一些值得商榷以至错误的东西笔者认为,作为有责任感的老师,是应该尽量减少或不犯错误的知识性错误主要是表现在讲课、批改作业和出卷等各个环节上课堂是老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把学识、才智的乳汁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学生的主渠道,也是容易无情地显露出教师教学上的瑕疵、纰漏的一面镜子如把“眼花缭乱”的“缭”写成“瞭”,把“奇观”和“壮观”这组近义词混为一谈等等错误的产生给学生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而且,学生一旦发现老师一再出错,对这个老师的信任程度也要大打折扣,教师的各项工作也很难开展。
那么,产生知识性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呢?语文知识包罗万象,汉语词汇浩如烟海,语法修辞精细丰富,没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就容易出现错误然而,不能因此而宽容自己不出或少出差错,能够让学生时时获得正确知识的滋润和美的熏陶,不是大有人在吗?笔者认为,造成谬误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自身可能有的教师以为上了中专大学,或者执教多年,教小学似乎“小菜一碟”,可以“游刃有余”了,因而放弃了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其实,掌握浩如烟海的学科知识并非易事,而且教学所需的就是那些博学多才的人有的以为有“教参”为伴,工具书为友,只要照本宣科就行了其实, “教参”只是给教师教学上的导向,要上好一节课,还必须深入钻研“教参”中没有涉及的其他问题,让学生知个“所以然”那么,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减少以至避免知识性错误呢?首先,要“厚积薄发”古语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要努力使自己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达到“一专多知”语文科的一个特点,是知识的丰富性,内容的广泛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除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及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与语文有关的其他知识,在“传道、授业、解惑”中才能体现丰富性,确保准确性,不致陷于浅薄,谬误之中,尤其是当前正处于“知识爆炸”的年代,中国又加入“世贸”,许多方面都要与国际接轨,这就要求我们注意知识的更新,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以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平时要接触社会,热爱生活,多读书报,多研究些学问,达到“常有源头活水来”这样,课也常讲常新,不因知识的陈旧、落后而影响所传授知识的先进性和准确性其次,对于每篇课文,每个课时,都应做认真、细致的准备工作熟能生巧,有备无患有不明确的,无把握的,如词语注音、释义,要勤查工具书,或请教同事还要设想学生中可能提出什么问题,该如何回答对教材中那些理解上仍存在争论的问题,可以暂时避开,不要一发而不可收也不能因为是老教师,教材已教过多次,就掉以轻心,更不能因为第二职业挤占了一部分时间,就没有经常备课或精心备课总之,从字、词、句到语法修辞,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从阅读到写作,希望讲对讲好,先要把课备好再次,讲课时应当从容镇定,有条有理,满怀信心有人听课,做到“后若无人”,避免紧张不因有学生违纪而焦躁,不因时间紧迫而语无伦次,不因一时思路不畅而随意杜撰,更不能为了面子,明知可能出错而硬要回答学生随意提出来的疑难问题此外,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发现了错误之后,要勇于正视,及时纠正,否则谬种流传,贻误学生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意纠正知识性错误,是向学生、向事业负责的明智之举,也是促进自己学习、提高的一个有效途径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只要抓住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并在学习和实践中肯下功夫,持之以恒,就能加厚自己的知识功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效地避免或减少错误,提高教学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