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孩政策引双宝家庭诞生 做好老大心理疏导和培养手足情感同样重要.docx
15页二孩政策引双宝家庭诞生做好老大心理疏导和培养手足情感同样重要二胎致“老大失宠” 家长需心理近日,一则消息又将“单独二孩”政策下老大的心理状态推上了风口浪尖报道称,44 岁的肖女士和丈夫努力一年之后,终于如愿怀上二胎,但是 13 岁的女儿雯雯百般不愿意,相继以“逃学” 、 “离家出走” 、 “跳楼”相威胁在女儿尝试用刀片割手腕后,怀孕 13 周零 5 天的肖女士不得不含泪到医院终止了妊娠调查发现,这样的“心理失衡”不仅发生在雯雯一人身上面对越来越多的老大出现心理危机,家长该如何应对呢? 调查:老二降临,老大啥反应?在采访过程中,不少妈妈表达了生二胎后遇到的烦恼家住福莱佳园的周女士三个月前刚刚要了二胎,令她没想到的是,老大的反应格外强烈我们早就知道这方面的信息,所以从怀孕开始就格外注重大儿子的心理变化和疏导,他平时反应也比较平淡但是没想到老二出生以后,他却变得格外暴躁,经常借点小事就大闹一场上周六早晨起床后,大儿子看见她正在给弟弟喂奶,便跑到她身边非要她抱着,得不到满足后便在卧室里大哭了一场秦女士现在也正为这个问题烦恼,秦女士的大儿子今年上一年级,自从她怀上二胎后,已经和父母分床睡的大儿子又跑回父母卧室,非要闹着一起睡觉,而且经常会问妈妈到底还爱不爱他。
老二还没出生老大就开始闹情绪,真要出生了这可咋办啊?为此很焦急 讨论:“老大失宠”心理该如何疏导?据了解,心理学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同胞竞争” ,说的就是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相处的微妙关系不管是父母的爱,还是个人的表现,有了两个或是两个以上孩子之后,他们之间必然会有比较和竞争,关键是父母要去妥善平衡其中的关系那么家长该如何去疏导老大的这种“失宠心理”呢?王女士现在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二女儿现在刚满一岁,说起两个孩子之前的平衡,王女士总结为“抓大放小” ,“老二年龄还小,只要照顾她吃饱穿暖就可以了,但是老大心理需求更多,如果一味地要求他让着妹妹,他可能就会出现父母不疼我了等心理落差 ”王女士说,在日常生活中,她一般都会先满足老大的心理需求,然后设法让老大参与到照顾老二中来,现在两个孩子相处得很融洽大部分准备要二胎的家长都已关注到了在种情况下老大的心理变化,并开始寻找对策对此有教育专家建议,在家长决定要二胎之前,务必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看他们是否同意家庭新成员的到来家长应跟孩子沟通,告诉他们家里马上就要添新成员了,很多事情将随之发生改变,提早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在二胎生下来以后,家长不能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老二身上,更不能将老大寄养在父母家,应该更加关注老大的心理变化,并帮老大树立威信。
用理性的爱疏导大孩儿的焦虑二孩政策全面放开,不少家庭都在思考“生还是不生” 近日,又有媒体将目光投向家里的“老大” 在采访中,不少“大孩儿”都表示出抵触心理,称“感觉受到了冷落,妈妈看不到我流泪” 无忌童言,或许能逗得人们一乐,但这种心态却令人深思不愿受冷落是独生子女一代的普遍心态作为家里的独苗,打小就被爸爸妈妈宠着、爷爷奶奶捧着,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也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导致很多独生子女向人索取的多,付出分享的少;乐于被包容顺从,却不善于迁就妥协有些孩子难免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听说要有一个弟弟妹妹,就感觉要分走了父母对自己的独宠,心里便会酸酸的应当看到,这实际是我们当下家庭教育中的现实问题突出表现就是对孩子衣食生活过分呵护,而对其性格心态却关照不够近些年来, “独生子女自理能力差” 、 “天之骄子无法适应社会”屡屡见诸报端,很大程度是溺爱造成的后遗症作为社会人,孩子终究要学会在社会中与他人共存这也客观上决定了,关心他人、与人分享是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的必选项倘若缺腿,在家里尚且有父母罩着,问题不明显,一旦步入社会很可能就会处处碰壁, “两条腿无法协调” 无论家里有几个“宝” ,家庭教育都有责任让孩子摆正心态,对家庭、社会和生活有正确认知。
理性的爱,真正好的教育,决不是让孩子笃行“惟我独尊” ,而是要让孩子学会做真人、做真事在对话中彼此理解,在关爱中严格要求,在信任中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在这种生活和教育的良性互动中,不断让孩子提高生存能力,唤醒心灵感悟,提升生命体验,养成健全人格要知道,生命只有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奔腾,才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长点,才能得到完整、和谐、多方面、自由的发展只有让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负责,才能使他们由被动的受呵护者成长为积极参与社会、主动变革社会、掌握自己命运的社会成员二孩来了如何培养手足深情︖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越来越多的家庭迎来“双宝时代” 另一个小家伙的来临,可能让大宝面对不再独享宠爱的失落新生命固然值得期待,对现有孩子的关注也不容忽视如何缓解大宝的别扭委屈,避免极端事件发生,让双宝共同健康成长,考验着家长的智慧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社会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9 名同学日前分赴江苏、河南、广东、湖北、黑龙江、重庆等6 省市,深入采访“ 单独”二胎政策落地后生育二胎的家庭,探究新生命的降生,家庭结构的改变,对头胎孩子心理状况的影响,并采访大宝所在学校和老师,对其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思耐人寻味的是,虽然因为怀二胎诱发的大宝抗拒事件频频见诸报端,但调查结果却显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庭,双宝和谐相处是普遍现象。
大多数一孩在迎接新生命时,心态是积极和喜悦的,二孩填补了独生子女的孤独感,让他们内心温暖而踏实血浓于水,亲情化解诸多矛盾 “手足”意识,亟须补上的重要一课 家庭、学校、社会要形成教育合力 同学们深度访问的 6 个调查样本显示,大宝与二宝相处和谐是普遍现象;而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的却是大宝抗拒二孩的情形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差异?为了得到更全面客观的调查结果,团队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以弥补深访样本数量过少的不足问卷内容包括, “父母决定生育二胎时,对头胎的态度是否关注和尊重” “父母在多孩家庭对于头胎的角色定位”“父母拒绝生育二胎的原因”等在回收的 467 份网络问卷中,84%的人会在生育二胎前征求孩子意见,其中 62%的孩子赞成父母生育二胎事实上,两个孩子相亲相爱的确是主流,近 500 份问卷调查,通过定量的实证研究,印证了深访的内容总体而言,大宝与二宝和谐相处的情况居多作为南京大学-布朗大学性别研究工作坊成员,她在进行相关调查时,也接触到不少二孩家庭,情况与调查结果一致在她接触的案例中,一般家庭两孩之间相差 10 至 12 岁,也许从一开始决定生二孩的时候,大孩会有抗拒心理,但在新生命出生之后,他会从感性的好玩发展到感情越来越深厚,对小宝宝总体是疼爱有加的, “感情是慢慢培养出来的。
”之所以与媒体报道存在差异,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在新闻遴选时,选择的多是极端案例,因为这样才具有新闻性,双宝和谐相处的案例因为不具有新闻性,没有报道价值而被忽略,因而少数大宝抗拒二胎的现象被片面放大,给公众造成的感觉就是,大宝反对二胎是普遍现象,形成错觉媒体在事实的选择上,应该更多一些调查、多一些深入研究,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在大孩的心理教育上,家庭引导至关重要,但学校教育也要跟上.目前二孩生育也呈橄榄形,处于两端的富裕人群、贫困人口大多已经生育二孩,而真正占人口大多数的中产阶层,出于精力、时间、金钱等各方面成本的考虑,对于生不生相当纠结相对来说,在落后偏远的农村,大宝对二宝的抗拒心理要小很多,因为在当地大环境中,二孩是普遍现象而大城市则应给予更多关注,特别是在中小学,应开设相应课程或讲座,加强对大宝的心理健康教育,力所能及地进行疏导和关照,对于出现状况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班主任、心理老师要及时捕捉到异常状况,跟孩子聊聊天,疏导疏导,通过专业层面的,减少极端事件的发生有些极端案例中的孩子,由于家庭过度呵护和宠爱,本身心理上就存在问题,第二个孩子的降生,加重了其心理问题因此,在家庭和学校教育都不奏效的情况下,要求助于社会上的专业心理治疗机构,家庭、学校、社会要形成教育合力。
故事一: 对新生命满怀期待 受访家庭有城市白领,有打工者最小的一孩 6 岁,最大的 19 岁面对弟弟妹妹的来临,有的大宝特别欣喜,不仅学会了独立,还学会照顾“小伙伴” ;有的表现冷静,但无形中增强了责任感;有的最初表现抗拒,但相处日久,手足情深温馨感人妹妹如果有点饿的话会大声地哭,我就会拍拍她 ”“我可以帮妈妈干很多事情了,妈妈也会表扬我8 岁的唐唐对妹妹的到来欢欣鼓舞唐唐和妈妈在广州生活,爸爸在北京工作,妹妹糖果刚出生一个半月在唐唐的同学中,一小半都有兄弟姐妹, “妈妈我也想要个弟弟,妈妈我也想要个妹妹 ”他常常这样念叨小妹妹的到来,让唐唐非常开心, “妈妈那天告诉我她肚子里有宝宝了,我非常高兴,高兴得饭都吃不下了 ”唐唐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要看看妹妹;睡觉之前,要陪妹妹睡一会儿;妹妹对他的一个微笑,成为一个多月来他最难忘的瞬间……唐唐对妹妹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让采访的赵塬雅印象深刻 因为妹妹需要照顾,三年级的唐唐开始独自一人上下学,还要帮助妹妹换纸尿裤、喂奶……看到妈妈细心呵护妹妹,唐唐偶尔也会吃醋、撒娇,不过这个 8 岁男孩说的话有着超过他年龄的成熟, “我小时候妈妈也是这样照顾我的” 、 “要调整好心态” 。
赵塬雅感慨:“唐唐在新生命到来后获得了一个新角色,这个角色需要他付出爱,并且不求回报,而唐唐近乎本能地做到了 ” 和唐唐一样,6 岁的甜甜也对新生命充满期待 家住齐齐哈尔市克山县的甜甜正在读学前班,妈妈怀孕 3 个多月了她天真地既害怕妈妈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会被撑破,又期待着小宝宝撑破妈妈肚皮跳出来的那天, “有了小妹妹,我就可以知道自己小时候的样子了 ” 故事二:二孩奇迹般缓解家庭冲突当青春期遇上更年期,家庭“战争 ”常常不可避免而新生命的到来,却让母亲和儿子找到了共同关注的焦点,冲突得以缓解重庆 19 岁男生小彭的样本颇有意思因为全家的希望都聚集在小彭身上,让他倍感压力小彭的妈妈到了更年期,与叛逆的儿子冲突不断为了减轻小彭的心理压力,也让青春期的儿子尽快地成长,小彭的妈妈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再生一个孩子当父母征求小彭的意见时,他真以为只是一个玩笑,随口就说“无所谓” 小彭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看到妹妹是在春节前 5 天,在医院新生儿房间里面对这个新生命,他心里充满疑惑:“这真的是我的妹妹吗?给我的感觉,就像一杯水一样无感 ”然而,在帮妹妹换尿布、冲奶粉的琐碎过程中,这个叛逆少年渐渐感到做哥哥的责任。
“妹妹第一次开口叫的不是妈妈,而是哥哥 ”妹妹的名字也是小彭取的, “第一次抱起妹妹的时候,觉得胸膛里面暖暖的 ”说起这些,这个大男孩低头抿嘴笑了起来他不再偷偷地跑去网吧,开始安心备考……在小彭看来,妹妹的出生给自己提供了很大的自由空间,因为爸爸妈妈关注的焦点集中到妹妹身上,家庭不再以他为中心;妹妹的到来,也让他更清楚自己的责任,学会承担,懂得感恩小彭的成长让妈妈感到欣慰故事三: 经历 “不愉快”依然手足情深皮肤黑黑、性格开朗的佳慧,在江苏射阳县一所小学读四年级,妹妹佳怡还不到一岁得知要采访拍照,佳慧蹬蹬蹬上楼换了一条花裙子佳慧的父母初中毕业,在外打工,佳慧主要由奶奶照顾当初父母要生二胎时,佳慧有很多顾虑因为身边的人常和她开玩笑:“有了小妹妹,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不过,随着妈妈的肚子一天天鼓起来,她又充满了喜悦和期待佳慧回忆妹妹刚出生那几天,自己被这个稚嫩的小生命所吸引,非常开心有人来探望,她会宝贝似地护着妹妹有空时,她会帮妈妈一起照顾妹妹,换尿布、哄妹妹睡觉佳慧的懂事让前去采访的王晶晶感慨,这个孩子太乖了 与佳慧不同,10 岁的恩慧对新生命的降临最初充满了喜悦,因为在河南周口农村,大多数家庭都有两个孩子。
然而弟弟出生后,恩慧却经历了一些“不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