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的智慧(论了凡四训中的辨善之方).pdf
5页善的智慧——论《了凡四训》中的辨善之方了凡先生用多年的思考,展示其全面又深刻的为善智慧,简而言之,即辨善之方既要力行,又要穷理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了凡先生从八个维度来全面辨析“善”分别是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我们日常行善, 最先要考虑的, 是真心行善, 还是假意为之?这个问题没弄清楚,下面学的再多也没用!了凡先生给出的答案之一是“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这个很好理解,我们行善的出发点要摆正,纯粹利他的,那就是真;出于利己考虑,即为假比如,一些企业搞慈善捐款,是为了享受国家优惠政策,这样的慈善不能说是真善!“根心者真, 袭迹者假”,发自内心的为善,即是真;只是走走过场,心不在焉的为善,即是假比如放生,有些人经常参加,过来后谈笑寒暄,念经也不认真,放生也很随意,他们似乎是在参加一场普通聚会,这样效果就会不好,为什么呢?只是“袭迹”而已,有名无实,慈悲心没增长,随喜心也没培养,收效当然不好所以,平时行善,应注重从内心出发,真诚行善,纯粹利他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 “无为”即无所求, “有为”即有所求有所求的行善,本质是私心,当然是假善;无所求的行善,本质是公心,当然为真。
希望大家在每行一善时,辨明辨透,自己是真善还是假善,最大限度地释放心中的诚意和本真何谓端曲?这个辨别的过程,是从内心出发的端即直,从内心直接透出的善,无一分机巧之心了凡先生说,行善,纯是济世、爱人、敬人之心,即是端善;有一毫媚世、愤世、玩世之心,即是曲善 他强调“纯” 、 “一毫”,说明曲善并不是没有济世、爱人、敬人之心,只要心中夹杂着丝毫媚世、愤世、玩世之心,就不是端善所以,行善要把握好一颗纯真的心,让我们的行动洋溢着对他人的尊敬和关爱,而不是颐指气使的施舍,玩世不恭的参与 “凡欲积善, 决不可徇耳目, 惟从心源隐微处, 默默洗涤”,涤除我们内心机巧自私之尘,心如直眩,直心直行何谓阴阳?在《伟大的对话》一文中有过分析,这里不再赘述总之,多积阴德,福泽绵远,惠及子孙何谓是非?这个是从宏观领域上辨善书中说,“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了凡先生的这段总结,体现了对为善深刻的理解和非凡的智慧我们行善,往往会就事论事,没有从更深层次、更长时间、更大范围去剖析这件善事的影响,容易出现“子贡赎人而不受金”的似是而非的情况行善应考虑这件事是否有什么隐患?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有没有什么影响?会给后世带来什么示范?从而认真辨析何为似是而非?何为似非而是?举个例子吧,中国人很注重家庭观念,现在许多人公益意识强,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
如果一个人,非常乐于参加志愿者活动,朋友之间交口称赞,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公益服务上,以致工作上缺乏热情,家庭上缺少关心,你说他做的对吗?也许,他有他的想法,一片赤诚为公益事业奉献,但是凡事过了度,就会产生一些问题!他过于积极的投身公益,对家庭而言,可能没有成为一名孝顺的儿子、称职的丈夫、慈爱的父亲;对单位而言,可能没有成为一位敬业的下属或优秀的领导他的行为,也会给别人树立一个不恰当的示范,如果人人竞相效仿,不顾家庭和事业,一味热忱公益,那如何了得!所以,行善应当从大局出发,为他人树立正确合宜的榜样在我看来,恰当的做法,应当是全心全意为家,兢兢业业工作,有余力再适当参与公益活动要把家庭摆在首位,儒家有云,“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亲情应当是我们首要维系的感情亲亲而后仁民,仁民而后爱物善心善行应由亲及疏、由近及远推致出去,方为大道!何谓偏正?是从行善效果而言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好心办了坏事,或者坏心办了好事前者为正中偏, 后者为偏中正,都属偏善这就要求我们,行善时,不仅要体察内心,还要考虑后果书中所举吕文懿公闭门不较醉汉,可见其心胸宽广,不料竟“养成其恶” , “犯死刑入狱” ,此乃善心而行恶事。
何谓半满?了凡先生从四个方面来阐释第一,满善需要靠日积月累,坚持不懈, “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为什么我们要提倡日行一善?什么叫日行一善?日行一善,不是仅指每天做一件善事,而是每天存善心、说善言、行善事,强调日日为善,连续不断,让我们时时被善包围,恶念恶行就没有滋生的土壤,从而臻于满善、纯善、真善、至善第二,真心一片,即为满善;施心不切,止是半善所以有“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 , 说明行善不论外在, 只看心地 所谓“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人心一真,便石可开、金可断!要相信真诚的力量!第三,点铁成金,吕祖不为,思及五百年,其济世之心,至真至诚,三千功行,一言即满说明行善应考虑后世影响第四,为善而心不着善,方为圆满;心着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此乃由“为”至“化”的过程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首先勉强为之勉强,不是不得已的意思,是勉励自己力行善事待行善日久,才慢慢进入化境,自然而然为之,不待思考,不待勉强,不着心意,达到“三轮体空”的境界,即“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 这个境界很高,心地需完全清净,一尘不染,一般人很难达到,我们应当作为一个目标去不断迈进何谓大小?这是从发心大小来判断。
志在天下国家, 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了凡先生意在传达一个意思:行善应当多发大心,站在大局来考虑问题,这样收效更好同时,在书中举的这个例子中,冥司说过恶 “一念不正即是, 不待犯也”,也告诫我们要警惕心中的念头,做好慎独的功夫何谓难易?这个很好理解,但这点与改过关联,非常重要一些人行善,在我看来,是避重就轻, 没有认真反省自己的过失,或者不愿正视自身的根本问题总以为,像了凡先生一样,行善三千,便可改变命运错了,大错特错了!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我们心田里,譬如瓜是恶,豆是善,一些人正是想通过种豆来除瓜, 这不是痴人妄想吗?结果只能是,有豆亦有瓜,行善会得到一点福报,但根本的处境丝毫不得改善!了凡先生提出, “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比如,你生性吝啬,就得从布施开始,从难舍处去舍;你生性好色,就得从戒色开始,从难忍处去忍;生性好怒,就得和气待人,务要温良恭俭让;生性好贪,就得淡泊寡欲,时时把持好自我要抓住根本矛盾,猛力攻之,力行难善,不可避重就轻一些人学佛,认为改造命运,要多行善,多布施,多诵经咒,但结果往往是力气花了很多,效果却一般,事倍功半为什么?就是没有正视自己的问题,没有从难克处入手,人云亦云,人行亦行,把改造命运、积累福德看成是一个模式化、程序化的东西,认为按着规定的步骤走下去,就可以达到目的。
有的人,天天诵经,遇到关键问题,还是本性毕露,控制不住这怎么行呢,行善必须从自身的根本问题下手,格除邪念,恢复清净,感通于天举个例子,比如你生性好怒,你首先要思考自己发怒的原因,力行改过,同时,在日常交往中,就应当把和气待人、仁爱婉容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善事来践行,这样坚持不懈,改过和行善两手抓,久久必能变化气质,改变心性,直至自然总而言之,了凡先生从八个维度给我们阐释了辨善之方,指导我们在今后实践中,冷静、全面、深入地思考如何真心行善,将善事真正惠及他人净意 2014年 6 月 3 日作于广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