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无效合同的法律效果.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第***
  • 文档编号:38004537
  • 上传时间:2018-04-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3.5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无效合同的法律效果法国旧法中, “无效”与“撤销”具有不同含义,但法国民法典在使用这两个概念时,并未加以区别 [1]德国民法 则严格区分了无效与撤销,将法律行为分为无效法律行为、效力未定法律行为与得撤销法律行为我国合同法沿袭了德 国法的规定,将合同分为无效合同、效力未定合同与可撤销合同一般认为,无效法律行为,不需要透过其他行为,即 不生效力,学说称为当然无效 [2]无效合同系属无效法律行为无效合同,是指已成立,因欠缺法定有效要件,在法 律上确定地当然自始不发生法律效力的合同无效合同不发生法律效力,是指不发生该合同当事人所追求的法律效果, 而不是不发生任何其他意义上的效果当事人对无效合同的无效存有过失的,须承担缔约过失上的责任,合同已履行的, 当事人之间则发生返还财产的法律效果我国合同法第 58 条、59 条对无效合同的法律效果作了相应的规定,但是该规 定尚存在不尽人意之处,有待进一步解释与完善 一、无效合同的诉讼时效问题无效合同与合同无效并非同一含 义无效合同是合同的种类之一,而合同无效则为合同的法律效果无效合同是合同无效的原因之一,除无效合同之外, 可撤销合同经撤销之后,效力未定合同未经权利人追认,合同解除权人行使解除权,以及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等都可发生 合同无效的法律效果。

      我国合同法第 52 条虽然以“合同无效”进行表述,但其实际上就是关于无效合同的规定无效 合同是绝对无效[3] 、当然无效、自始无效,而合同无效并非都为自始无效,一般认为继续性合同的解除不发生溯及无 效的法律效果虽然无效合同其无效为当然无效,但是合同是否有无效原因,当事人间有争执时,主张合同无效的当事 人,不妨提起无效确认之诉,请求法院予以确认 关于无效合同的诉讼时效问题,我国法律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反 观国外立法例,则存在不同规定法国民法典第 2262 条规定:“一切物权或债权的诉权,均经 30 年的时效而消灭, ” ,这一规定所确定的时效期限适用于对绝对无效行为的主张权利 [4]而意大利民法典第 1422 条则明确规定, 契约因绝对无效行为而产生的诉权,不因时效经过而消灭在我国民法学界,传统见解认为主张无效法律行为的无效不 应有期限的限制,认为无效法律行为可在任何时候主张无效 [5]传统见解所持的理由为:因权利不行使经过相当时间 而影响权利的存续或其行使的,或为除斥期间,或为消灭时效[6]其客体或为一定的形成权,或为一定的请求权,并不 包含得主张或诉请确认法律行为无效的权利在内,从而权利人的永久地主张或诉请确认法律行为无效。

      并且,传统见解 认为法律行为之无效以绝对无效为原则,而具有绝对无效原因之法律行为影响公共利益,瑕疵程度最为严重,更须彻底 的阻止法律行为效力发生,故不应限制当事人或第三人主张或诉请法院确认无效的时间 [7]但是新近的观点认为,在 此问题上应区分绝对无效与相对无效,认为在绝对无效的情形,法律行为的订定违反私法自治生活的基本法律秩序,国 家否认其效力,其目的在于维护一般的、抽象的公共利益,因而法律政策上应尽量增加或提高法律行为被宣告为无效的 机会在相对无效的情形,法律行为虽具有无效的原因,但国家否认其效力,其目的在于维护个别的、特殊的利益或特 定当事人的私人利益,因而为避免使无主张或诉请确认法律行为无效的他方当事人及第三人的法律关系长期处于不确定 状态,故而对主张无效应有一定期间的限制 [8]值得注意的是,该观点认为,就瑕疵法律行为在效力上的处罚类型而 言,绝对无效的法律行为较接近或类似固有的、典型的无效法律行为,而相对无效的法律行为则较接近或类似于可撤销 与效力未定法律行为 [9]因而,尽管传统见解与新近观点在绝对无效与相对无效的区分标准及其实益问题上存在分歧, [10]但是皆认为无效法律行为为(或近似于)绝对无效的法律行为,认为主张无效或诉请法院确认无效都不应该存有 时间上的限制,以达法律政策上维护公共利益的目的。

      然而,我国有论者认为,无效合同的无效主张或诉请法 院确认无效应适用诉讼时效该观点认为无效合同制度与诉讼时效制度存在价值上的冲突,认为如果对主张合同无效的 权利不加以时间上的限制,那么基于无效合同而产生的所有的法律关系就有可能永远处于悬而未决的不安状态,交易安 全得不到保障,进而主张对于主张合同的权利,应该有一个期限的限制 [11]本文对此不敢苟同法律行为无效的主 张或确认,其权利行使期间限制的目的在于调和二种互相冲突的法价值,即国家对法律行为效力的干预与交易安全之间 的冲突关于如何调和该价值冲突,我国台湾学者有认为,应区分法律行为的绝对无效与相对无效进行分别处理,已如 上述而且,我国立法亦采相同做法按照上述见解及相关法律规定,无效合同的无效为绝对无效,因其所违反的是公 共利益,因而应强调国家对合同效力的干预,使其终局的、确定的不发生任何效力,而不应对主张无效或确认进行时间 上的限制此外,诉讼时效适用的标的限于请求权,亦即要求他人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 [12]该请求权为实体法上 的请求权,而主张合同无效或确认无效的权利并非为实体法上的请求权依法律规定,无效合同的无效是当然无效,并 不以法院的确认为要件,但是当事人或者具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却可能对合同是否具有无效原因存有争议,不妨诉请法 院确认无效。

      当事人或具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向法院提起确认之诉时,其所依据的权利并非为实体法上的请求权,而是 民诉法上的请求权需要澄清的是,民诉法上的请求权概念与实体法上的请求权概念是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的德国著 名学者卡尔?拉伦茨认为, “《民事诉讼法》上的请求权大多指,原告在诉讼中提出的权利主张原告只对于他所 要求的给付才有实体法意义上的请求权相反,在确认之诉中则无须把他作为《德国民法典》意义上的请求权来看待, 因为在这样的诉讼中,诉讼的标的是一切权利或法律关系[13]尽管《民事诉讼法》在这里也称在诉讼中提出请求,但 实际上的意思是诉讼争议标的 ” [14]由此可见,主张或确认合同无效的权利因其不属于实体法上的请求权而不能适用 诉讼时效的规定再次,主张或确认合同无效的权利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并不一定必然地破坏交易安全无 效合同经主张或确认终局的、确定的归于无效之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没有必要返还的, 应当折价补偿如果当事人一方已经将取得的财产转让给第三人的,则应区别第三人的善意与否,第三人为善意的,法 律应保护其所取得的利益关于无效合同的法律效果,我国合同法并未规定法律行为之无效,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但 是,基于对善意第三人利益保护,理论上应作出一定的补充二、无效合同的对内法律效果无效合同的无效是绝对 的、当然的、自始的无效,但并非不发生任何法律效果无效合同经主张无效或诉请法院确认无效之后,依我国合同法 第 58 条的规定,当事人因该无效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 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该条规定可以认为是无效合 同的对内的法律效果依据该条规定,我国学者一般认为无效合同经主张或确认无效之后,当事人之间应承担返还财产 和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 (一)返还财产 1、返还财产的性质返还财产,是指合同当事人在合同被主张或确认无效之 后,对已交付给对方的财产享有返还请求权,而已经接受财产的当事人则有返还财产的义务关于返还财产的性质,理 论上存有不同认识:[15] (1)返还财产属于债权性质的不当得利请求权;(2)返还财产属于物权性质的物上请求权;(3)返还财产虽然从性质上看主要是物权性质的物上请求权,但并不排斥根据不当得利返还我国学者有认为,第二种 观点为我国目前的通说,因为物上请求权比不当得利请求权对原所有人更为有利。

      [16]本文认为,此种观点虽有其可 取之处,但仍不甚妥当 无效合同的当事人依无效合同履行而转移财产的,其债权行为及物权行为都归于无效无效合 同的标的物仍然属于给付一方,此时给付一方基于所有权请求受领方返还财产,于法有据同时,依据不当得利理论, 此时亦可发生所有物返还请求权与不当得利请求权的竞合在动产场合,可能发生所有物返还请求权与占有的不当得利 请求权的竞合,在不动产的场合,则可能发生所有物妨害除去请求权与登记的不当得利请求权的竞合占有为一种法律 上地位,取得占有即取得受法律保护的利益,得发生占有的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是就同一标的物的返还,得成立所有 物返还请求权与占有的不当得利请求权的竞合非所有权人被登记为不动产的登记名义人,其理相同 [17]由此可见, 无效合同的法律效果问题的处理上,物上请求权与不当得利请求权均可适用但是,将“返还财产”的性质理解为物上 请求权,较之不当得利请求权,可以对所有权人提供更好的保护(请注意:应为所有权人,而不是原所有权人,因为此 时所有权并没有发生有效的移转认为是原所有权人的观点,可能是对不当得利请求权的误解) 但是,上述分析 仅仅适用于返还原物情形,而不适用于返还价金情形。

      一般认为,价金由于其特殊性,自他方受领价金之时起,该价金 就与受领人自己原本所有的金钱发生混同,而成为受领人所有财产因此,价金给付方请求受领方返还价金,不是基于 其对该价金所享有的所有物返还请求权,而是基于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因而,我国通说认为返还财产的性质为物上请 求权,并不妥当我国通说为什么竟然会有如此浅显的欠缺?笔者冒昧揣测,这或许是因为学者将(或许无意识)返还 财产限于返还原物 [18] “返还财产”所返还的“财产”的内容是否仅限于无效合同的标的物,而不包括价金?本文认 为不应作此理解 “财产” ,依其外延从宽到窄依次有三种含义:一是指具有经济内容的民事权利、义务的总体;二是指 广义上的物,不仅指有体物,而且包括无体物,法国民法持此观点;三是指狭义上的物,以有体物为限,德国民法持此 种观点 [19]因此,对“财产”的含义无论采何种观点,价金都应属于“财产” 因而, “返还财产”应当包括价金的 返还此外,依照合同法第 58 条的规定,若认为价金不属于“财产” ,受领价金一方就没有义务返还其受领的价金,而 受领标的物一方却仍有返还原物的义务,这显然与理不合,有失公平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认为,返还原物的性质既可 以为物上请求权,也可以为不当得利请求权,二者为竞合关系。

      由于物上请求权较之不当得利请求权能更好的保护所有 权人的利益,因而将返还原物适用物上请求权的规定,对于所有权人更为有利返还价金则无法适用物上请求权的规定, 而只能适用不当得利请求权的规定2、 “返还财产”之不足从比较法的角度来看,我国大陆合同法将无效法 律行为(无效合同)的法律效果规定为“返还财产或折价补偿” ,为其他大陆法国家所未有, [20]与我国大陆合同法规 定较为接近的是台湾民法典关于无效法律行为所生的“回复原状或损害赔偿责任”的规定但是,我国大陆合同法的此 种规定却存在问题首先, “返还财产”中的“返还”用词不当,与现实操作存在脱节 “返还财产”应当指受领方将其 依据给付方的给付而取得的权利(或物)返还给给付方在转移动产所有权的场合,无效合同被主张或确认无效之后, 买受人应返还该动产的占有但是,在转移不动产所有权场合,买受人如何“返还财产”则成为问题若认为“财产” 为狭义上的有体物,买受人“返还财产”应指返还不动产,但是仅此仍不足以维护出卖人的利益;如认为“财产”为权 利,买受人“返还财产”应指返还不动产所有权买受人如何“返还”不动产所有权,一般认为,出卖人人可以请求买 受人涂销登记,但是此时仍然认为涂销登记为“返还” ,则未免牵强。

      严格依据“返还”一词的文意,应当指买受人将不 动产所有权重新转移登记与出卖人,而不应是涂销登记抵押合同亦存在类似问题因此,如将涂销登记是为财产的返 还,须对“返还财产”作扩张解释其次,我国合同法关。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