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辩证法第一部分自然观.ppt
161页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自然观自然观学习要点学习要点学习目的:了解自然观的概念,从历史的维度把握自然学习目的:了解自然观的概念,从历史的维度把握自然观的历史更迭以及不同时期自然观的内容和特点观的历史更迭以及不同时期自然观的内容和特点学习内容:学习内容:•一一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二二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三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四四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新阶段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新阶段• ————系统自然观系统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什么是自然观•自然观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之前是原始宗教自然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之前是原始宗教自然观观•原始宗教是原始人对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的一种解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是对许多自然现象做的虚幻、歪曲的理解•原始宗教观念的重要内容是万物有灵论(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天、上帝或至上神)•巫术、祭典是原始的宗教仪式 第一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和地位一、朴素唯物主义的渊源和基础•1、古代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种神秘的观念。
•2、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工,产生了学者传统;学者对自然的思考形成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n世界本源世界本源ü元气说、阴阳说、五行说、八卦说ü中国古代殷商殷商时期就产生了“阴阳说”和“五行说”,到战国时期已经具备完整的形态ü战国时期的邹衍试图用阴阳五行来对自然界和社会做统一的解释ü既有用具体事物具体事物来说明世界本原的:《管子 水地》一文“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也有用抽象的东西抽象的东西来说明世界本原的:道是万物之宗n物质结构物质结构 物质有没有最小单位或物质能不能无限分割的问题 “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以至无穷” n宇宙结构宇宙结构 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地圆说 战国有对地球自转运动的最初描述,李斯猜测到地球在空间中是运动的“五五行行”说说 《《洪洪范范》》则则将将水水、、火火、、木木、、金金、、土土“五五行行”作作为为万万物物的的本本原原,,“以以土土与与金金、、木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水、火杂以成百物”阴阴阳阳说说用用阴阴、、阳阳二二物物解解释释自自然然界界发发展展变变化化的的原原因因,,它它把把自自然然界界有有规规则则的的变变化化称称作作“阴阴阳阳有有序序”,,把把自自然然界界的的反反常常现现象象叫叫做做“阴阴阳阳失失调调”,,一切事物都在阴和阳的矛盾运动中发展变化的。
一切事物都在阴和阳的矛盾运动中发展变化的八八卦卦说说公公元元前前11世世纪纪古古代代中中国国的的《《易易经经》》中中,,就就把把天天、、地地、、雷雷、、火火、、风风、、泽泽、、水水、、山山八八物物作作为为世世界界的的本本原原,,而而天天地地又又是是派派生生后后六六者者的的总总根根源,世界万物便由此而演变生成源,世界万物便由此而演变生成元元气气说说认认为为,,世世界界万万物物都都由由弥弥漫漫的的“元元气气”或或“精精气气”构构成成的的,,“天天地地合合气气万万物物自自生生”,,在在“元元气气”之之外外,,并并没没有有一一个个有有意意志志的的造造物物主主,,从从而而否否认认了了神神的的存存在在东东汉汉初初年年的的哲哲学学家家王王充充,,继继承承并并发发展展了了前前人人的的元元气气论论思思想想,,创创立立了了唯唯物物主义的元气自然论体系主义的元气自然论体系金金水水木木火火土土(肾)(肝)(心)(脾)(肺)•西方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 1)关于自然界万物的本源问题)关于自然界万物的本源问题•((2 2)关于物质结构问题)关于物质结构问题•((3 3)关于天体系统的模型问题)关于天体系统的模型问题自然哲学的猜测自然哲学的猜测古希腊自然哲学值得注意的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关于自然界万物的本源问题 泰勒斯:水 阿那克西曼德:一种物质的“无限者” 阿那克西米尼:气 赫拉克利特:火 •巴门尼德的“唯一的存在”•毕达哥拉斯的数•阿萨克萨哥拉“种子说”,种子是千差万别的,在一事物中占优势的种子决定着事物的本质•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火、气、土、水,“爱与恨”与“吸引与排斥”—物质结构•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原子是相同质地的 ,但是形状大小不同。
伊壁鸠鲁:进一步阐述了原子论,认为原子不但大小和形状不同,而且在重量上各不一样•关于物质结构问题n留基伯和德漠克利特:原子论他们把原子理解为最小不可分、坚硬不可入、在空间的虚无中永恒运动的物质微粒•关于天体系统的模型问题1.阿那克西曼德:地球是一个圆筒,被太阳、月球诸天体层层包围2.毕达哥拉斯学派:地球、天体和整个宇宙是一个圆球,一切天体都作均匀的圆周运动,因为球形和正圆形是最完善的几何体3.欧多克斯:提出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同心圆几何结构,这就是最早的地球中心说4.亚里士多德:接受了欧多克斯的宇宙体系,但他认为天体是物质实体,而不仅仅是一种几何结构5.阿里斯塔克:日心说的先驱 •希腊诸神——中国的神仙希腊思想的对象性和逻辑性•我爱我师 我更爱真理——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 直在其中希腊真理的内在性•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和地位•1.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第一,整体直观性•第二,简单性 •第三,猜测性•第四,思辨性•第五,辩证性 •第一,整体直观性第一,整体直观性•无论古代西方还是东方,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有限,所以他们只能笼统地看待事物,都把自然界当作一个都把自然界当作一个整体,从总体上和宏观方面进行直接观察,整体,从总体上和宏观方面进行直接观察,并且根据直观得来的材料,又从总体上加以抽象和猜测,提出关于自然事物的思想,描绘出自然界演化与发展的总画面。
古代人们大多用直观的物质作为万物的本原,古代人们大多用直观的物质作为万物的本原,来阐明自然界万物的产生,并从它们的分离去说明万物的消亡或转化古人基本上停留在自然现象的描述古人基本上停留在自然现象的描述•第二,简单性第二,简单性•中国古代和古希腊人对自然界万物本原的认识都是从中国古代和古希腊人对自然界万物本原的认识都是从最简单的外部现象开始,最简单的外部现象开始,从宏观上选取一种或几种简单物质作为自然界万物的始基,尽可能把复杂的自然尽可能把复杂的自然事物和现象简单化,用简单性思维去认识周围的世界事物和现象简单化,用简单性思维去认识周围的世界,用简单的原理解释复杂的自然现象用简单的原理解释复杂的自然现象而不是从简单的自然事物和现象内部去揭示它的复杂性•第三,猜测性第三,猜测性•由于古代人们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人们只能靠简单的直观经验,在无法获得充分的科学事实根据的情况下,运用在无法获得充分的科学事实根据的情况下,运用想象和思辨的力量,进行推理和概括想象和思辨的力量,进行推理和概括古代人们在解释一些自然事物和现象的生成、转化及消亡时,当直当直观经验材料不足以解释这些现象的时候,就只能诉诸观经验材料不足以解释这些现象的时候,就只能诉诸于非理性的直觉、悟性、猜测加以解读。
于非理性的直觉、悟性、猜测加以解读•第四,思辨性第四,思辨性•古代人们在诸多不能直观的事物或过程面前,它们只能求助于人们的思辨,只能借助人脑的推理猜测去说明极其复杂借助人脑的推理猜测去说明极其复杂的自然现象的自然现象•思辨就是运用逻辑推导进行理论上的思思辨就是运用逻辑推导进行理论上的思考,典型的芝诺悖论考,典型的芝诺悖论22思辨的例子思辨的例子u安瑟伦(Anselmus,1033—1109)是中世纪经院哲学家,他关于“ “上帝是存在的上帝是存在的上帝是存在的上帝是存在的” ” 的“本体论证明”,是思辨的一个典型例子n n证明证明证明证明:: 因为因为, ,上帝是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即上帝是无限上帝是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即上帝是无限完满的);完满的); 又因为又因为, ,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不仅存在于思想之中,而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不仅存在于思想之中,而且也在实际上存在(即完满的东西必定具有存在的属性且也在实际上存在(即完满的东西必定具有存在的属性, ,不具不具有存在属性的东西就谈不上完满);有存在属性的东西就谈不上完满); 所以所以, , 上帝(实际上)存在。
上帝(实际上)存在•第五,辩证性第五,辩证性•它们都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界看成一个种种联系和过程的统一体,并且力图从对立斗争的两种属性或因素中去寻找构成万物及其变化发展的动力不管是在东方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古人都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运动还是在西方,古人都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变化的,“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古代人们从纷繁复杂、变化万千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中,寻求统一的物质本原,又从某种或几种自然物出发,寻求万物的始基这就是从异中求同,从同中求异的辩证思维 •2.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地位•在人类认识自然界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经历朴素自必然要经历朴素自然观这一阶段然观这一阶段古代朴素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古代朴素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
这是人类在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人类在认识自然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认识自然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的总观点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古代朴素自然观的重要贡献在于他们指出了自然界中古代朴素自然观的重要贡献在于他们指出了自然界中的万物有一个独立于任何人、任何神的客观本原,而的万物有一个独立于任何人、任何神的客观本原,而人类要想认识和理解自然事物必须在自然界本身寻找人类要想认识和理解自然事物必须在自然界本身寻找原因,从而为科学研究确定了研究对象原因,从而为科学研究确定了研究对象第二节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背景和基础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背景和基础•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局限性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局限性•西方: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中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中世纪”。
•中世纪神创论自然观中世纪神创论自然观29中世纪神学自然观中世纪神学自然观n在宗教神学看来,自然界是上帝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在宗教神学看来,自然界是上帝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上帝创造万物之际,也就是宇宙被开创之时上帝在创上帝创造万物之际,也就是宇宙被开创之时上帝在创造世界的同时,时间、空间也被创造出来时间和空间造世界的同时,时间、空间也被创造出来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只有上帝是永恒的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是有限的,只有上帝是永恒的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周围充满空气、以太恒星、太阳、月亮等在各自的圈周围充满空气、以太恒星、太阳、月亮等在各自的圈层上围绕静止的地球旋转万事万物不会自己运动,都层上围绕静止的地球旋转万事万物不会自己运动,都是受动的,最终的始动者是上帝万事万物都是造物主是受动的,最终的始动者是上帝万事万物都是造物主的安排,都是服从上帝的目的人不可能理解上帝的目的安排,都是服从上帝的目的人不可能理解上帝的目的,只能听从上帝的安排夏娃在伊甸园偷吃智慧之果,的,只能听从上帝的安排夏娃在伊甸园偷吃智慧之果,和亚当犯了原罪,从此原罪沾染了人类人活着就要行和亚当犯了原罪,从此原罪沾染了人类人活着就要行善赎罪,死后才能进天堂,否则将下地狱。
善赎罪,死后才能进天堂,否则将下地狱n中世纪神学对自然的描绘与科学是背道而驰的它可以中世纪神学对自然的描绘与科学是背道而驰的它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上帝万能,主宰一切概括为一句话:上帝万能,主宰一切•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背景和基础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背景和基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它反映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它反映了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亦即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亦即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的认识水平•背景:背景: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航海探险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航海探险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 •基础:基础:近代自然科学革命近代自然科学革命1500 1525 1550 1575 1600 1625 1650 哥白尼维萨留斯布鲁诺开普勒伽利略牛顿塞尔维特法布里修斯哈维天文学医学•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局限性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局限性•所谓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单纯用古典力学解释一切自然所谓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单纯用古典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
现象的观点它把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归结为力学的性质,把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归结为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 牛牛顿顿坚坚信信一一切切现现象象都都可可以以用用力力来来解解释释在在《《自自然然哲哲学学之之数数学学原原理理》》第第一一版版序序言言中中他他指指出出::“哲哲学学的的全全部部重重任任在在于于由由运运动动现现象象去去研研究自然力,再由这些力去推演其他现象究自然力,再由这些力去推演其他现象……”•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世界是一部机器,由惰性物体组成,与思维存在物——人无关,物体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遵循严格的机械决定的因果关系因此,机器的自然图景论、还原主义的机器的自然图景论、还原主义的方法论和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主张方法论和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主张 1.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具体观点:•第一,它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这种客观存在不仅在于人的肉体直观,更在于严密的科学观察和实验的证实•第二,它认为整个世界的本原就是实证意义上的最整个世界的本原就是实证意义上的最小的物质微粒,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成最小的粒子小的物质微粒,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成最小的粒子。
它在牛顿那里是粒子,在波义耳那里是元素,在道尔顿那里是原子整个世界就是这种物质微粒的组合体•第三,它认为整个世界的基本图景是机器整个世界的基本图景是机器 •笛卡尔:“自然图景是一种受着精确的数学法则支配的完善的机器”“动物是纯粹的机器”•霍布斯:所谓生命,不外是肢体的一种运动,由其中的某些主要部分发动,犹如钟表中发条和齿轮一样;心脏无非就是发条,神经无非就是游丝,而关节不过是一些齿轮,它把动作传递给整个躯体•18世纪机械观占据了统治地位•拉美特利:心灵的一切作用既然是这样地依赖着脑子和整个身体的组织,那么很显然,这些作用不是别的,就是这个组织本身:这是一架多么聪明的机器!因为即使唯有人才分享自然的法则,难道人因此便不是一架机器么?比最完善的动物再多几个齿轮,再多几条弹簧,脑子和心脏的距离成比例地更接近一些,因此所接受的血液更充足一些,于是那个理性就产生了;难道还有什么别的不成?有一些不知道的原因,总是会产生出那种精致的、非常容易受损伤的良知来,会产生出那种羞恶之感来,而后者距离物质还没有思想距离物质远,总之,会产生出人们在这里所假定的一切差别那么组织便足以说明一切么?是的,我再说一遍,组织足以说明一切。
因为既然思想是很明显地随着器官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那么,那造成器官的物质当随着时间的进展而一旦获得了感觉的功能的时候,为什么不同样可以感受羞恶的感情呢? •第四,它认为整个世界遵循着严格的机械决定论原则整个世界遵循着严格的机械决定论原则,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关系,人们根据它可以精确地预言运动的结果,宇宙的过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中表现出来世界就是贯穿着普遍的必然的普遍的必然的因果联系的机器•拉普拉斯决定论拉普拉斯决定论: :“应该把宇宙的目前状态看作宇宙的过去状态的结果,同时又把它看作今后接着发生的事件的原因设想有这样一个‘智神’,他不仅知道一定时刻支配宇宙运动的所有作用力和组成宇宙的一切实体的位置,而且还具有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的巨大能力,那么无论是最大的天体运动还是最小原子运动,都将包括在同一公式里对于这样一个‘智神’来说,没有什么事物是不确定的;未来和过去都会展现在他眼前•18世纪末,法国哲学家把机械决定论推向了顶峰霍尔巴赫曾说过“一切现象都是必然的” •第五,它认为事物运动变化都是由物质原因和外部原事物运动变化都是由物质原因和外部原因导致的因导致的只有当力作用于运动物体之上时,真正只有当力作用于运动物体之上时,真正的运动才能发生或者有所改变。
的运动才能发生或者有所改变也就是“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机械论者据此认为所有的运动变化的原因都在物质外部,提出了外因论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由物质原因更确切地说是力学原因导致运动变化都是由物质原因更确切地说是力学原因导致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原因了而且事物的运动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原因了而且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在外部力量的作用下产生的;如果没有外部变化都是在外部力量的作用下产生的;如果没有外部因素,事物就不会发展变化事物之间只存在外部的因素,事物就不会发展变化事物之间只存在外部的力学联系,没有其他的联系力学联系,没有其他的联系 ••第六,它认为自然界只有量变而没有质变第六,它认为自然界只有量变而没有质变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用位置的移动来说明一切变化,用量的差用位置的移动来说明一切变化,用量的差异来说明一切质的差异异来说明一切质的差异,认为机械运动是一切变化的基本形式,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与位置,而不能改变其质量万事万物只有空间上的序列而无时间上的历史•第七,它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与物质及其运动无关的绝第七,它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与物质及其运动无关的绝对孤立和静止的存在。
对孤立和静止的存在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 •2. 2.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进步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进步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建立在蓬勃发展的自然科学基础之上,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直观性、思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缺陷,辨性和猜测性的缺陷,是人类自然观的巨大进步,对于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以物质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以物质的原因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的原因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因而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在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反对抽象的思辨,强调经验的和强调经验的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把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把对象分析、还原为它的终极组成因素,然后在思想中对象分析、还原为它的终极组成因素,然后在思想中把这些因素重建为一个整体这种研究方法对自然科把这些因素重建为一个整体。
这种研究方法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完全必要的学的发展是完全必要的 •3. 3.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样,由于时代和科学发展条件的限制,它不可避免的也带有自己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机械性•第二,形而上学性•第三,不彻底性 第三节第三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科学背景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科学背景•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思想渊源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思想渊源•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内容和特征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内容和特征•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意义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意义•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科学背景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科学背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之所以得以创立,是与当时自然科学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分不开的:•(1)天体演化学说天体演化学说•1755年,康德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1796年,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发表了《宇宙体系论》,也提出了类似的星云说,并对星云说进行数学和力学方面的论证。
•(2)地质渐变学说地质渐变学说•英国地质学家赖尔在1833年出版的《地质学原理》中提出了地球缓慢进化说,即渐变论,给“灾变论”和“神创说”以致命的打击 •(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9世纪40年代,德国医生迈尔、英国啤酒商焦耳、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兹等12人通过各自的途径发现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4)细胞学说细胞学说•1838年,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发表了《关于论植物起源的资料》一文,指出植物是由细胞组成的1839年,德国生物学家施旺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的一致性的显微研究》,明确指出动物和植物一样,也是由细胞组成的•(5)生物进化论生物进化论•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的出版,系统地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 •(6)电磁场理论电磁场理论•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65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一书中对前人和他自己的工作进行了概括,建立了联系电荷、电流、电场、磁场的基本微分方程组,即描述电磁场运动变化规律的电磁场理论,揭示了电、磁和光的同一性,实现了物理学史上又一次理论综合。
•((7)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1869年前后,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等人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量的增加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正是由于在这个时期中,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都有一系列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进化论这三大发现,给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打开一个又一个新的缺口,也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创立打下了越来越坚实的理论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准备了条件恩格斯就是总结概括了这些恩格斯就是总结概括了这些自然科学的成就,在自然科学的成就,在《《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和和《《反杜林论反杜林论》》中,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使辩证唯物中,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以确立主义自然观得以确立•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思想渊源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思想渊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吸收了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基本思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吸收了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植根于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之上,还以德国古典自想,植根于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之上,还以德国古典自然哲学和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为直接来源。
然哲学和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为直接来源•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虽然主张人在自然界面前只有受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虽然主张人在自然界面前只有受动性没有能动性,但它能够以感觉经验为基础说明自动性没有能动性,但它能够以感觉经验为基础说明自然界,主张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人的本质是肉体感然界,主张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人的本质是肉体感受性,感觉和经验是外部世界作用于感觉的结果,从受性,感觉和经验是外部世界作用于感觉的结果,从而发展了而发展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唯物主义反映论•德国唯心主义辩证法思想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德国唯心主义辩证法思想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由精神的辩证法推及自然界,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整体,由精神的辩证法推及自然界,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并且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自然界的发展是一个由并且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自然界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的历史过程,并遵循对立统一、量变低级向高级转变的历史过程,并遵循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则从而强调了质变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则从而强调了辩证法的辩证法的普遍性•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基本思想和特征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基本思想和特征•1.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式•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自然界的本质在于它的物质性•什什么么是是物物质质性性??即即客客观观实实在在性性,所谓客观实在性只有两条规定:它不不依依赖赖于于人人而而存存在在,同时又又可可以以为为人人所所察察知知,这两条规定,是为了与唯心主义及不可知论相区别。
•自然界是物质的,从从基基本本粒粒子子到到天天体体,,从从具具有有生生命命活活性性的的生生物物大大分分子子到到人人,,都都是是物物质质的的不不同同形形态态各各种种具具体体的的物物质质形形态态有有共共同同的的本本质质,,这这就就是是物物质质自然界就存在于各种不同的物质形态之中•物质形态多样性和物质统一性物质不灭原理•物质形态可以互相转化,然而一种物质形态的消失,必然会伴随着另一种物质形态的产生;在这种转化中物质既不会创生又不会消灭•物质不灭原理用量的概念来表述,就是质量守恒定律物质在时空中永恒的运动•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所谓运动,可以理解为差异性在时空中的展开,从简单的机械位移到复杂的生物活动,包括自然界的一切变化过程都在运动之中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是绝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的形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的形式则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式则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一般意义的运动指变化,即没有质变的变化,而包含质变的变化就是演化物质运动的形式•微观运动—服从量子物理学的规律;•宏观运动—服从经典力学和经典电磁理论的规律;•宇观运动—服从广义相对论和星系动力学的规律;以上三种都是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在分子-原子体系中的化合-分解等运动•生命运动—生物体中发生的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等•运动形式的矛盾性•吸引和排斥——运动的基本矛盾•化合和分解——引入有序性,形成质变•同化和异化——在质变基础上进入新的量变过程运动不灭原理•运动不灭原理是笛卡尔提出来的,运动在各种形式之间转化,既不会生成也不会消失19世纪中叶的能量守恒定津,为运动不灭原理提供了科学根据•2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宗教、神学、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相对立,把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和存在优先唯心主义相对立,把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和存在优先性看作人类研究自然界的认识前提另一方面辩证唯性看作人类研究自然界的认识前提另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又克服了机械自然观中的机械性、形而物主义自然观又克服了机械自然观中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史和人类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应该将两者统一起来,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这就突破了以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这就突破了以往把人同自然界绝对对立起来,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往把人同自然界绝对对立起来,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绝对对立起来的自然观念绝对对立起来的自然观念•三,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统一三,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统一以往的自然观都是以往的自然观都是对纯粹的、天然的自然界的看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对纯粹的、天然的自然界的看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揭示的自然界还包括了人参与其中的人化了的自观所揭示的自然界还包括了人参与其中的人化了的自然界这种人化的自然界的思想,超越了以往狭义的然界这种人化的自然界的思想,超越了以往狭义的自然观念,而且强调了人的参与,说明了人与自然关自然观念,而且强调了人的参与,说明了人与自然关系中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地方,这是人类系中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地方,这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飞跃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飞跃 •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在任何时候,人的能的能动性的发挥都不是不受约束的,不是无限的、绝对的,动性的发挥都不是不受约束的,不是无限的、绝对的,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并不因为人的活动而消失;人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并不因为人的活动而消失;人类只能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性;人在自然界里能获得多类只能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性;人在自然界里能获得多大的自由,并不单纯取决于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大的自由,并不单纯取决于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同时也取决于对人的受动性的认识程度和控制能力同时也取决于对人的受动性的认识程度和控制能力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另一方面,又要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然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把主观能动性和受动性统一起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意义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意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是对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完善,是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完善,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成部分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论的指导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突破了人类社会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奠定了理论依据奠定了理论依据 第四节第四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一、系统自然观•二、生态自然观第二章第二章 第四节第四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1 1)系统自然观)系统自然观主要内容一、系统自然观概述二、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三、自然界的演化一、系统自然观概述•(一)系统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基础•(二)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一)系统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是:相对论、量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系统科学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系统科学其中,系统科学对于系统自然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1.相对论•相对论是由爱因斯坦创立的,它包括狭义相对相对论是由爱因斯坦创立的,它包括狭义相对论(论(1905年)和广义相对论(年)和广义相对论(1915年)。
年)•狭义相对论把时间与空间时间与空间统一起来,揭示了时空的性质、惯性质量的性质与运动速度之间的必然联系•通过广义相对论又把时空、物质与运动时空、物质与运动统一起来,指出没有物质就没有时空,没有时空就没有物质时空就是物质的广延•相对论揭示了宇观层次上的物质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论,建立了相对时空论,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一系列结论:1.同时性的相对性:两个独立事件在一个惯性参考系看是同时出现的,在另一个惯性参考系看是不同时的;在这个参考系看甲出现在乙前面,在另一看参考系看乙出现在甲前2.时钟延缓:从两个不同的惯性参考系看,两个事件间的时间间隔不同,在一个惯性参考系中的时钟的时间间隔是T,从另一个惯性系去看这一时钟的时间间隔则为t,且t大于T3.长度缩短:在相对于一个尺子为静止的参考系中,尺子的长度最长,在相对于尺子运动的参考系中,尺子的长度要延运动方向缩短4.物体的质量随速度变化5.质能相关:物体的质量m与其能量E之间有E=mC2的关系2.量子力学•量子力学主要是由海森堡(建立了矩阵力学)和薛定谔量子力学主要是由海森堡(建立了矩阵力学)和薛定谔(建立了波动力学)共同创立的。
建立了波动力学)共同创立的其中,普朗克(创立了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玻尔、泡利、德布罗意等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量子力学揭示了微观客体的实在性(量子实在),改变了(量子实在),改变了物理实在的经典图景物理实在的经典图景,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实在物质实在的理论;•量子力学在测量微观物体运动方面虽然在是否承认“主观主观介入介入”问题上出现争议,但它可能取消了主客体之间的区分,建立了主客体之间的新的联系,这对于促进人们重新这对于促进人们重新认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起到重要作用认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起到重要作用 3.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是由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以发分子生物学是由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以发现现DNA双螺旋结构为基础共同创立的双螺旋结构为基础共同创立的•它将对生物的研究深入到大分子层次它将对生物的研究深入到大分子层次,并在这一层次上揭示了生命及其运动的联系性,它表明,生命科学,它表明,生命科学不仅能够改变自然界,而且还能够改变人自身不仅能够改变自然界,而且还能够改变人自身,改变改变人的自然本性,验证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然本性,验证了马克思关于“作用于他身外的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的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论断,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4.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是在系统科学是在20世纪世纪40年代后期先后产生的以系统论、年代后期先后产生的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及自组织理论为代表的新型的综合性信息论、控制论及自组织理论为代表的新型的综合性学科群它是在以下三个时期产生的:•第一时期:20世纪40-60,主要学科是控制论(维纳1948)、信息论(香侬1948)、 系统论(贝塔朗菲1945) ;•第二时期:20世纪70-80,学科是耗散结构理论(普利高津1969)、协同学(哈肯1977)、突变论(雷内托姆1972)、超循环论(艾根)等——自组织理论;•第三时期:20世纪80以来,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研究占主要地位•系统科学是从整体上揭示事物的复杂性,并研究这种复杂性事物系统科学是从整体上揭示事物的复杂性,并研究这种复杂性事物存在与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存在与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目前,系统科学以网络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网络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生物网(包括食物链网、神经网、新陈代谢网、蛋白质网、基因网络等)、社会网(社会合作网、友谊网、姻亲关系网、Email网等)、信息网络、技术网络(包括电力网、线路网等)和交通运输网(包括航线网、铁路网、公路网、自然河流网等)等各种网络的复杂关系和发展规律。
•系统科学对系统自然观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系统科学对系统自然观形成具有重要意义:•(1)它把具有复杂性特征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复杂性特征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不仅注意事物的复杂结构,而且还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化,开启了人类认识的新的里程•(2)它进一步明确和承认时空与物质的关联明确和承认时空与物质的关联,并通过并通过分形分形维数,划分事物占据时空的特性维数,划分事物占据时空的特性,以拓扑拓扑性质进行研究表达了时空与物质的复杂关联 •(3)它强调事物的生成、演化,强调瞬态变化,强调强调事物的生成、演化,强调瞬态变化,强调路径依赖,强调对初值和环境的极端敏感性,表达了路径依赖,强调对初值和环境的极端敏感性,表达了演化思想演化思想 •(4)在生命起源和生命演化的问题上,它认为自然界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自发自主的从非生命演化出生事物会自发自主的从非生命演化出生命,从而既与命,从而既与“神创论神创论”相区别,又与随机起源论区相区别,又与随机起源论区别开来,而且在非生命和生命界的自然演化上建立了别开来,而且在非生命和生命界的自然演化上建立了联系联系 自相似结构•发现复杂的图形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截取一部分放大到原来的大小,看起来和眼来图形没有什么区别;换句话说,把任何一个充分小的局部放大适当的倍数,他的形状和整体一致。
•自相似结构的发现意味着在在万千世界诸多纷繁复杂的事万千世界诸多纷繁复杂的事物中,竟然存在某种奇妙的物中,竟然存在某种奇妙的规律,规律,这种规律可以看做是一种新型的对称,这种对称不是普通的空间对称和时间平移不变性,而是小尺度和大尺度图形之间的对称分形•分形的概念揭示了自然界一大类复杂形体的内在规律性——标度不变性(即自相似性)这些形体包括海岸线、云彩、山脉、地震带断裂的地形构造、树木的年轮等等,•(5)它强调条件和环境强调条件和环境,认为事物与环境的互动作用,认为事物与环境的互动作用,促进了事物的演化促进了事物的演化•(6)它把自然界看作为系统,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它把自然界看作为系统,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的系统观,而且丰富和具体化了辩证法关于的辩证法的系统观,而且丰富和具体化了辩证法关于系统演化和发展的思想观点系统演化和发展的思想观点这主要表现在,它注重整体性、关联性,在强调普遍联系的同时,区分各种联系的强弱、大小,因而使得世界既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又处于联系的演化的不同强弱之中;它注重演化性、过程性和发展性,在强调发展的同时,区分不同的演化方向和趋势,以组织性和复杂性测度进化和发以组织性和复杂性测度进化和发展展,天然的成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二)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二)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具有普遍性,万物皆系统系统反映了自然界中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协同的整体性•从实在论来看,系统科学所反映的实在是系统实在或系统科学所反映的实在是系统实在或整体实在,整体实在,这与量子力学所提示的实在是一致的在一个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相统一没有离开部分的整体,也没有离开整体的部分•2、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是自主演化着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是自主演化着•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理论揭示了自然界演化是一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理论揭示了自然界演化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存在着个不可逆过程,存在着“时间之箭时间之箭”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自然界演化本身具有自身的时间尺度,这就是“内部时间”,这标志着自然科学从关注存在转向关这标志着自然科学从关注存在转向关注演化注演化,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组织理论阐明,开放系统自主演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开放系统自主演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非平衡系统内部各组分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正是它们之间的协调与相互作用,系统才可能向更有序的状态演化•系统的演化是协同与竞争的统一。
系统的演化是协同与竞争的统一系统的演化表现出大量的协同与竞争的特性系统内部或子系统之间存系统内部或子系统之间存在差异,就会存在竞争,竞争是系统演化最活跃的动在差异,就会存在竞争,竞争是系统演化最活跃的动力力协同是系统中另一个关键因素,协同是系统各子协同是系统中另一个关键因素,协同是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的、合作的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协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的、合作的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协同反映为系统的相关性和整体性同反映为系统的相关性和整体性•3、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从研究线性系统开始的,物理学家研究质点、理想气体等,数学家研究线性函数、线性方程等线性模型是一大批现实自然系统的良好线性模型是一大批现实自然系统的良好近似近似线性科学取得了较大成功但是,在这种线性但是,在这种线性自然观作用下,把相互作用视为单向的,把线性系统自然观作用下,把相互作用视为单向的,把线性系统视为自然界的正常状态,把非线性系统视为例外情形,视为自然界的正常状态,把非线性系统视为例外情形,非线性系统仅是线性系统的外在干扰等非线性系统仅是线性系统的外在干扰等•混沌理论等揭示:自然界是非线性的,而线性是非常混沌理论等揭示:自然界是非线性的,而线性是非常少的。
少的线性系统仅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近似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4、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近代经典物理学建立以来,决定论、确定论的观点被视为自然科学的正统,机械自然观是其典型代表实质上,经典物理学的确定论是线性的确定论•系统科学特别是混沌理论表明,对于那些原来看来完全确定的非线性系统,即使不受外界影响,初始条件是确定的,系统自身也会内在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二、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二)自然界的系统性(二)自然界的系统性 •(三)自然界的层次结构(三)自然界的层次结构•(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形态、自然界的物质形态•所谓物质,是指独立在人的意识之外,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可以划分为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可以划分为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两大类根据现代科学,非生命物质的最简单形态是两大类根据现代科学,非生命物质的最简单形态是基本粒子和构成宇宙介质的各种物质场关于场,包基本粒子和构成宇宙介质的各种物质场关于场,包括引力场、电磁场、介子场等。
括引力场、电磁场、介子场等 •2、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分类、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分类•第一,固态固态的特点是内部有较强的内聚力,有体积和形态,•第二,液态其内部有较强的内聚力,有一定的体积,没有固定形状•第三,气态没有固定的体积,更无固定的形态•第四,等离子态当气态物质温度升至几千度时,气体的原子外层电子脱离原子原子外层电子脱离原子于是中性的原子变成为带阳电的离子这种电离气体叫做等离子体宇宙中宇宙中有有99..9%以上的物质处于等离子态%以上的物质处于等离子态•第五,超密态当物质在超高压(如几百万大气压)下,其分子与原子之间、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空隙全没有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空隙全没有了了.物质密度极大,每立方厘米上千吨、亿吨这种物质形态叫做“超密态”或“超固态”•第六,真空态过去认为所谓真空就是“空无一物”,现在科学发现,所谓真空不过是所谓真空不过是—种物质形态,它种物质形态,它就是负能态的粒子海,它是为处于负能态粒子所填满就是负能态的粒子海,它是为处于负能态粒子所填满了的我们通常所观察的粒子,不过是从粒子海中逸出的少数粒子,以及粒子逸出后在真空中留下的空穴(相应的反粒子), •第七,反物质态。
所谓反物质,就是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第八,暗物质态暗物质是人的肉眼所无法直接看到的,它既不发光,也不反射光但天文学家通过观察暗物质重力使更遥远星系发出的光产生弯曲,从而推测暗物质存在于星系团中不过他们确实不清楚暗物质的构成,只是认为它可能是某种粒子•(二)自然界的系统性•1、何谓、何谓“系统系统”? •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将“系统系统”定义为“处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的总体”•钱学森则将“系统系统”表述为表述为“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科学地把握系统概念应当注意以下四个要点四个要点:•其一,任何一个系统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构任何一个系统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成,即承认系统内部应具有可分析的结构,单个的要素不成其为系统;•其二,“系统系统”在于在于“系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其三,“系统系统”还在于还在于“统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
•2、自然系统的基本类型、自然系统的基本类型•依据系统与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系统与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将自然系统区分为:换,将自然系统区分为:•孤立系统,孤立系统,是与其环境隔绝的系统,亦即与其环境之间没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系统没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系统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孤立系统中,物质的微观状态可能性总是趋向最大的数,从而达到熵最大 •封闭系统,封闭系统,是与外界环境没有物质交换但有能量交换是与外界环境没有物质交换但有能量交换的系统的系统 •开放系统,开放系统,是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是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每一种生物本质上都是开放系统息交换的系统每一种生物本质上都是开放系统 •3、自然系统的基本属性、自然系统的基本属性•任何系统都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层次性和动整体性、开放性、层次性和动态性态性等基本属性•((1)) 整体性整体性•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系统存在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系统存在加和性与非加和性两种关系加和性与非加和性两种关系所谓加和性关系,是指各个部分可以用简单相加的办法逐渐建立整体的特性;即我们通常所说的“1+1=2”。
所谓非加和性关系,指整体的特征是各独立部分所不具有的,部分无法以简单相加的方法建立整体的特征,我们通常称这种关系为“1+1≠2”非加和性关系是系统的本质特征非加和性关系是系统的本质特征 •((2)开放性)开放性•系统的开放性是指,系统具有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物外部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系统只有开放,不断从环境吸取负熵,并使所吸取的负熵的绝对值大于系统自发产生的正熵的绝对值,系统才可能保持稳定,得以进化和发展 •系统的开放还需要把握开放度问题系统的开放还需要把握开放度问题开放度为“零”,系统封闭,就不可能发展;开放度为“1”,系统与环境没有边界,融为一体,系统自身就没有了存在可言系统的开放应该是一种充分的开放,是能够与环境进行充分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开放 •((3)层次性)层次性•所有系统均服从“层次越高,结合度越弱”的结合度结合度递减规律递减规律所谓结合度是指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结合的牢固程度,通常可以用要素间的结合力或使该系统解体所需的结合能来衡量因为存在结合度的递减趋势,高层系统的形成与瓦解通常不会影响低层系统的稳定高层系统的形成与瓦解通常不会影响低层系统的稳定存在。
存在 •上层系统与下层系统之间以双向因果链的方式相互作上层系统与下层系统之间以双向因果链的方式相互作用下层系统就是上层系统的结构基础,而上层系统则是下层系统的环境下层系统作为原因在高层系统下层系统作为原因在高层系统中引起一定的结果,这是上向因果链;而上层系统作中引起一定的结果,这是上向因果链;而上层系统作为原因在下层系统中引起一定的结果,便是下向因果为原因在下层系统中引起一定的结果,便是下向因果链•((4)动态性)动态性•系统的动态性表现之一表现之一,是任何系统都普遍存在着涨任何系统都普遍存在着涨落现象落现象所谓涨落,就是刻画系统整体状态的宏观瞬时值对平均值的起伏引起系统涨落的原因很多,系统要素的偶然变异、耦合关系的偶然起伏以及环境因素的随机干扰等•系统的动态性的表现之二表现之二,是系统客观上存在着新旧系统客观上存在着新旧结构更替的可能结构更替的可能当系统能够有效收敛平息涨落时,系统对原初状态的各种偏高就会自发地向原初状态这一“吸引中心”自发回归,系统就保持着相对稳定但是如果一个系统缺少对随机涨落收敛平息的能力,微小的涨落被放大,当涨落达到或超过某一阈值时,系统就失去了自觉回归稳定状态的趋势,从而使系统从旧结构过渡到新结构。
•(三)自然界的层次结构(三)自然界的层次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系统在某一等级上又可以分为多侧一是系统在某一等级上又可以分为多侧面的层次面的层次,即同一级的复杂系统,可从横向上分为若干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又各自相互独立的平行层次;•二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自然系统以纵向层二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自然系统以纵向层次和横向层次为基础,还可以构成纵横次和横向层次为基础,还可以构成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系统,形成交叉层次交错的立体网络系统,形成交叉层次•1、自然界层次划分的依据、自然界层次划分的依据•(1)按物质客体的质量和空间尺度的相对大小来划分•20世纪40年代初,伦敦皇家学会会长布莱格在他的《现代科学发明谈》一书中,提出依物质系统尺度的大小按一个数量级一个层次,将自然界划分为四十一个层次 •(2) 按不同自然系统具有的不同的结合能量形式与大小来划分•这一划分的最初思想,源于美国物理学家韦斯科夫以“量子阶梯”的概念所表述的能量与能量与层次相应的能量层次观层次相应的能量层次观他论述了这样两个重要思想:一是每一特定的物质结构层次都有一个能量的阈值,在每一层次的能量阈值之内,物质就是不可分的在微观层次内,分子、原子、原子核及核子各有其特殊的能量状态相适应,并且随着层次的深入能量阈值不断增大。
二是物质的结构层次愈高,在“量子阶梯”上的梯级愈低,则物质的组织和分化程度愈高•(3) 依据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相互作用的性质和描述这种作用的不同理论来划分•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物理学家坂田昌一就提出按物质系统所具有的不同规律划分物质层次的思想将物质层次分为:基本粒子一原子核一原子一分子一物体一天体-星云 ,以及分子一胶体粒子一细胞一器官一个体-社会等层次•随后,中国学者进一步提出按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和描述这种作用的不同理论划分物质层次的思想认为从基本粒子到分子的微观层次之间,以电磁力和基本粒子到分子的微观层次之间,以电磁力和核力相互作用,它们服从量子力学规律的支配核力相互作用,它们服从量子力学规律的支配;从布从布朗粒子到地上物体再到行星、恒星等的宏观层次之间,朗粒子到地上物体再到行星、恒星等的宏观层次之间,以电磁力和核力相互作用,它们服从经典物理学规律以电磁力和核力相互作用,它们服从经典物理学规律的支配的支配;恒星以上的宇观层次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万恒星以上的宇观层次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万有引力,它们服从广义相对论、星系动力学规律的支有引力,它们服从广义相对论、星系动力学规律的支配。
配•(4)以普适常数普适常数作为区分自然系统的物质层次的标志•1958年,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在《物理学与哲学》一书中首先提出关于自然界的三个普适常数对应于不同时空层次的思想他指出,光速光速C在于区分宇观物质的高速运动与宏观物在于区分宇观物质的高速运动与宏观物质的低速运动间的时空特性的变化质的低速运动间的时空特性的变化;普朗克常普朗克常数数h提示了时空在宏观与微观范围的差异提示了时空在宏观与微观范围的差异•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马名驹在海森堡这一中国学者马名驹在海森堡这一思想的启发下提出了用普朗克常数思想的启发下提出了用普朗克常数h、万有引、万有引力常数力常数G、哈勃常数、哈勃常数H分别作为微观、宏观和分别作为微观、宏观和宇观层次的表征宇观层次的表征•2、自然界层次结构的基本特征、自然界层次结构的基本特征•(1)自然界的层次结构是纵向等级构成性与自然界的层次结构是纵向等级构成性与横向多元相干性的统一横向多元相干性的统一•(2)自然界的层次结构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自然界的层次结构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层次结构都存在一定的物质、能量和时空的量的阈值在确定的阈值内系统的变化是连续的,超过作为关节点的阈值,就由一个层次突变为另一新质的层次。
三、自然演化观•(一)自然界演化的图景(一)自然界演化的图景 •(二)自然界演化的方向(二)自然界演化的方向•(三)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三)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一一) 自然界演化的图景自然界演化的图景•自然界的演化主要是由宇宙的起源、地球的起源、生由宇宙的起源、地球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构成的合称为命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构成的合称为“四大起源四大起源”•1、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按照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宇宙大爆炸论和暴胀宇宇宙大爆炸论和暴胀宇宙论宙论,宇宙起源于大约150亿年前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宇宙大爆炸之初,是一个高温、高密度高温、高密度的“奇点奇点”•从大爆炸开始至10-43 秒(普朗克时间)之间有一个过过渡的混沌状态渡的混沌状态,它包含有随机的量子涨落以及由初始状态的一种临界不稳定性造成的许多被称为“泡沫”的区域•随着宇宙的膨胀,温度的下降,宇宙进入到一个叫做“假真空”的状态,这种“假真空”不同于真的物理真空,它具有巨大的负压力,引起引力排斥效应,使宇宙从大约10-35秒后发生按指数急剧的膨胀即所谓“暴胀暴胀”,以致宇宙在这一极短的时间(10 -35 -10-32秒)半径增加了约1050倍。
•在暴胀结束后(10-32-10-6秒),宇宙进入对称破缺对称破缺阶段阶段,由“假真空”态转变为“真真空”态,其多余的能量释放出来,在“真真空”中产生了诸如夸克、轻子之类的最基础的基本粒子,标志着宇宙的诞生•而随着宇宙温度和密度的逐步降低温度和密度的逐步降低,宇宙又经历了以下几个演化阶段:•(1)基本粒子形成阶段2)辐射阶段或核合成阶段这个阶段从宇宙时为这个阶段从宇宙时为1 秒开始持续到一万年秒开始持续到一万年3)实物阶段宇宙时一万年后,形成稳定的原子宇宙时一万年后,形成稳定的原子大约在宇宙时大约在宇宙时70万年左右形成原子星系万年左右形成原子星系当宇宙时为宇宙时为50 亿年时,开始形成第一代恒星亿年时,开始形成第一代恒星•恒星的演化,按目前广为接受的星云弥漫说星云弥漫说,一般经历四个阶段:引力收缩阶段;主序星阶段;红巨星阶段;脉冲星阶段或爆发阶段和高密阶段•在恒星演化的特定阶段和特定条件下,在宇宙之一隅出现了太阳系以及作为太阳系一个成员的地球•2、地球的起源和演化、地球的起源和演化•首先是地球内部圈层的形成和演化首先是地球内部圈层的形成和演化按照“冷冷”起源说起源说,形成原始地球的那部分物质的温度开始时比较低,后来在各种因素作用下,重元素下沉形成地核,轻元素上,重元素下沉形成地核,轻元素上浮形成地幔。
浮形成地幔•其次是地球外部圈层的形成和演化其次是地球外部圈层的形成和演化由于地幔物质增温,被禁锢在地幔物质中的一氧化碳、甲烷、氨等气体逸出地表形成原始大气圈原始大气圈早期的大气中含有大量的水汽,由于地表温度下降,水汽便凝结成雨降到地面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了海洋,集聚在大陆上的水形成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这些水息息相通,形成连续的水圈水圈•这样,就形成地球的内三圈(地核、地幔、这样,就形成地球的内三圈(地核、地幔、地壳)和外三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地壳)和外三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命形成发展后还有生物圈•再次是地壳运动再次是地壳运动根据板块学说,整个地壳被划分为若干个大的板块,板块驮在地幔软流圈之上,随着软流圈的热对流发生移动,由板块的水平运动控制的垂直运动造就了丰富的地貌•3、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原始生命的起源和发展需要经过化学进化和生物进化两个原始生命的起源和发展需要经过化学进化和生物进化两个阶段• 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阶段化学进化阶段,一般认为在地球诞生之后大约十多亿年的时间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四个阶段: (1)从无机小分子合成有机小分子(2)从有机小分子合成生物大分子(3)从生物大分子组成多分子体系 (4)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如果把演化比作赛场,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不同动物门类与现生动物门类进行对照,人们不难发现,在漫漫五亿多年的时空之旅中,曳鳃动物、星虫动物、箭虫动物、尾索动物和海豆芽等则恪守祖先的原本,忠诚地将祖先的特征、体态、行为和生活方式一代又一代遗传下来而节肢节肢动物动物一直在快跑,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先是慢走,后来急起直追,沿着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的方向演化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的方向演化,最后由哺最后由哺乳类动物分化出了人类乳类动物分化出了人类展现了生命的波澜壮阔、多彩多姿•4、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人类是从脊椎动物灵长目中的猿分化出来的劳动是劳动是促成这一进化的重要条件促成这一进化的重要条件能制造工具的人类大约出现在距今300万年前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能人•(2)直立人•(3)早期智人•(4)晚期智人1.人类的产生人类的产生•人与猿共同的祖先:人与猿共同的祖先: 森林古猿(森林古猿(2300--1000万年前)万年前)•正在形成中的人(猿正在形成中的人(猿—人过渡):人过渡): 腊玛古猿腊玛古猿 <改称西瓦古猿改称西瓦古猿>((1400--700万年前)万年前) 南方古猿南方古猿 乍得人乍得人 ((700-200万年前)万年前) •完全形成的人:完全形成的人:制造生产工具制造生产工具;;直立行走直立行走 能人(能人(250万年前万年前-150万年前)万年前) 直立人,又称猿人(直立人,又称猿人(170万年前万年前-20万年万年 如北京人)如北京人) 早期智人(早期智人(20 --4 万年前)万年前) 晚期智人(晚期智人(4--1 万年前)万年前)南南方方古古猿猿北北京京人人克克罗罗马马农农人人晚晚期期智智人人尼尼安安德德特特人人早早期期智智人人能人•如今,人类已经能够在分子水平上通过基因工程来如今,人类已经能够在分子水平上通过基因工程来“修改修改”生命,甚至创造出新的生命形式。
生命,甚至创造出新的生命形式当代生命科学已发展到足以改造人类自身,改变人类的自然本性的程度它已经可以在如下不同层次上对人的生命载体进行技术操作:一是对外形的是对外形的“修改修改”或或“补充补充”,如五官整形、断肢再植等;二是对体内器官的治疗二是对体内器官的治疗和移植和移植,包括天然器官和人造器官的移植;三是在细三是在细胞水平上的操作胞水平上的操作,诸如体外受孕、试管婴儿,以及包括生殖细胞和体质细胞的克隆技术等;四是在分子水四是在分子水平上的操作平上的操作,如目前正在试验的基因治疗以及通过对人体基因组的修改来改善人的生命质量,使人类发生物性的新进化 •(二二) 自然界演化的方向自然界演化的方向•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有两个特定的方向,即进化方向与退化方向•进化,进化,是指由无序到有序、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上升的发展方向;•退化,退化,则是指由有序到无序、由复杂到简单、从高级到低级不断下降的退步方向•这两个方向的辩证统一,构成了自然界丰富多彩的演化图景•1、自然演化方向的矛盾、自然演化方向的矛盾•19世纪中叶,克劳修斯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导出的“宇宙热寂说”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所揭示的演化方向并不一致。
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的演化方向朝下,趋向于无序状态和随机性;相反,在生物进化论中的演化方向朝上,趋向于在一定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组织性更高层次这一矛盾长期困扰着人们•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则将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广到宇宙的演化,他认为整个宇宙一切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命的等运动形式都将转化为热运动形式,而热又总是自发地由高温部分流向低温部分,直到温度处处相等的热平衡状态(此时宇宙的熵趋于极大值);宇宙一旦达到这一状态,任何进一步热交换都不会发生了,于是宇宙就进入到一个热平衡的死一样寂静的永恒状态这就是著名的宇宙宇宙“热寂说热寂说”•对于宇宙“热寂论”,恩格斯曾经作了这样的分析批判:•第一,按照“热寂说”,“宇宙钟必须上紧发条,然后才能走动起来,一直达到平衡状态,而要使它从平衡状态再走动起来,那只有奇迹才行上紧发条时耗费的能消失了,至少是在质上消失了,而且只有靠外来的推动才能恢复因此外来的推动在一开始就必需的这就是说,“热寂论”必定导致神秘的“第一推动”出现•第二,恩格斯指出,宇宙的运动在质上与量上都具有无限转化的能力,“放射到太空中去的热一定有可能通过某种途径”,“重新集结和活动起来”,并预言往后的自然科学将“指明这一途径”。
•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和玻恩则指出,“热寂论”是对孤立系统的认识中导出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不加限制地推广到全宇宙的结果麦克斯韦和玻尔兹曼还意识到自然界中存在着与熵增加相拮抗的事实,并试图说明这种机制•1944年,德国物理学家薛定谔在年,德国物理学家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什么》》一书中指出,如果有一种机构,它是一个开放系统,能够不断地从外界获得并积累自由能,它就产生“负熵负熵”,生命有机体就是这种机构薛定谔写道:“要摆脱死亡,就是说要活着,惟一的办法就是从环境中不断地汲取负熵”,并提出“有机体就是以负熵为生的有机体就是以负熵为生的” 的著名论断•1969年,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年,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发现,在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前提下,自然系统如何自发的从无序演化为有序他指出:一个处于远远离热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无论是力学的、物理离热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无论是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还是生物的),通过与外界环境的、化学的,还是生物的),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能够从原来的混乱无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能够从原来的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
有序的结构•至此,人们终于搞清楚了进化与退化两个方向至此,人们终于搞清楚了进化与退化两个方向之间的矛盾只是表面现象自然界的演化,既之间的矛盾只是表面现象自然界的演化,既有进化,也有退化,只有在两极的对立统一之有进化,也有退化,只有在两极的对立统一之中才能真正把握中才能真正把握•2、进化与退化的对立统一、进化与退化的对立统一•进化和退化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两种趋势和过程进化与退化之间具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进化与退化互相包含进化与退化互相包含以进化为主的过程往往内在地包含着退化同样,以退化为主的过程也常常内在地包含着进化生物进化具有不可逆性,灭绝的物种不可能重新出现,但是生物进化之中也有退化,一些结构和功能的进化,同时也就意味着另一些结构和功能的退化;返祖现象的出现,也是生物进化之中的退化•((2)进化与退化同生共存进化与退化同生共存进化与退化常常是同时存在和同步发生的它们往往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理由在于,一个系统有序程度的提高,需在以负熵流的引入为代价,这相当于系统把熵增转移到了环境之中或者说系统的进化是以环境中某些方面的退化为代价的•((3)进化与退化相互转化。
进化与退化相互转化进化过程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入退化,而退化过程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入进化•3.演化方向的一般特点演化方向的一般特点•((1)自发性进化和退化都是事物的自我运动、自我进化和退化都是事物的自我运动、自我否定它们不是依据外界的指令而变化否定它们不是依据外界的指令而变化,而是在一定而是在一定外部条件下依据自身内在的机制进行自组织或瓦解外部条件下依据自身内在的机制进行自组织或瓦解•((2)) 稳定性重建稳定性重建当原有事物出现失稳情况时,系统原有事物出现失稳情况时,系统才会进入进化或退化过程,其结果是新的稳定状态的才会进入进化或退化过程,其结果是新的稳定状态的确立•((3)) 连续性和间断性统一连续性和间断性统一进化和退化主要是在连续进化和退化主要是在连续性中断中实现的,进化或退化的完成往往要经过突变性中断中实现的,进化或退化的完成往往要经过突变当然,间断性并不意味着没有任何中间阶段,但这些中间阶段的稳定性没有保证•(三三) 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1、自组织、自组织•自组织是指没有外界的特定干预,在开放的背景下,外部提供一定的条件,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自发地形成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过程和现象。
•自组织一般包含着三类过程:由非组织到组织的过程演化;由组织程度低到组织程度高的过程演化;在相同组织层次上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演化•2、自组织的条件和根据、自组织的条件和根据•((1)) 开放系统开放系统•普利高津指出,一个系统的熵变(dS)是由两方面的因素引起的,一个因素是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交换的熵(dSe),称外熵流,另一个因素是系统内部自发产生的熵(dSi),称熵变• dS= dSe +dSi •对于孤立系统,由于系统和环境之间没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就不可能产生熵的交换,(dSe)=0,所以,dS= dSi >0,这就是克劳修斯提出的热力学第二定律•dS= dSe +dSi•对于开放系统,由于系统和环境之间存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就会同时产生熵的交换,使得dSe ≠0,系统的总熵变就会出现以下四种情况:•当dSe >0时,dS>0,系统加速走向无序化•当dSe <0,且|dSe|<dSi,则dS>0,系统仍沿着熵增方向走向无序化•当dSe <0,且|dSe|=dSi,则dS=0,系统宏观结构不变•当dSe <0,且|dSe|>dSi,则dS<0,系统将沿着熵减方向走向有序化。
•因此,开放系统就是借助于外部环境输入的负熵以克因此,开放系统就是借助于外部环境输入的负熵以克服、抵消系统内部的增熵是自然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服、抵消系统内部的增熵是自然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首要条件成的首要条件 •((2)) 远离平衡态远离平衡态•在近乎平衡态的情况下,即使系统开放,它也会返回平衡态的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怎样实现系统的非平衡态呢?通过来自外部环境的物质流、能量流以及伴随而来的信息流的输入,将系统驱使到远离平衡状态•((3)) 非线性相互作用非线性相互作用•非线性相互作用是自然演化的内在机制,是具有相干性的耦合,这种耦合使各要素间产生相干效应与协调动作,从而导致系统内要素独立性的丧失和新质的出现在这种相互作用下,系统表现出对各种扰动的高度敏感性,一个轻微的扰动都可能被系统响应、放大而波及整个系统,从而迫使系统向着某个新的结构演化 •那么,系统在怎样的情况下才能实现非线性相互作用呢?这就要取决于系统是否远离平衡态在平衡态和近平衡态,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一种线性相互作用,而在远离平衡态时,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转变为一种非线性的机制,•((4)) 涨落涨落•涨落本来是很微小的,不可能对系统状态产生什么大的影响。
但当系统处在远离平衡态,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时,那么,某种微小的涨落将通过正反馈机制而被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正因如此,普利高津说:“在非平衡过程中……涨落决定全局的结果”,“通过涨落达到有序”•((5)) 正反馈放大作用正反馈放大作用•自然系统进入自组织,必须存在一个反馈通道,它可以通过正反馈的方式放大系统的某种波动或起伏,从而产生新质,加速系统的自组织•思考题思考题•1.简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2.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3. 论述自然界系统演化的机制•阅读书目阅读书目•1.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2.N·维纳:《控制论》,郝季仁译,科学出版社1963年版•3.普里高津:《从混沌到有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4. 霍兰:《涌现:从混沌到有序》,陈禹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5.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惠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7.童天湘等:《新自然观》,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第二章 第四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新发展(2)生态自然观主要内容•一、生态自然观概述•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几种立场一、生态自然观概述•(一)全球性生态问题及其根源(一)全球性生态问题及其根源——生态自然生态自然观产生原因观产生原因•(二)生态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二)生态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生生态自然观产生基础态自然观产生基础•(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四)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四)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一)全球性生态问题及其根源•1.全球性生态问题•随着经济增长、科学技术进步、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人类的各种活动给自然界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过去,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局部的生态系统被改变、被损害现在,人类活动已开始影响到整个地球生物圈,出现了一系列的全球性生态问题全球性生态问题•全球性生态问题包括资源问题、资源问题、 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人口问题•2.全球性生态问题的根源全球性生态问题的根源 产生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不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根源,在于不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
第一,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 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20世纪所发生的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工业生产方式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的繁荣,而且也造成传统工业生产方式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的繁荣,而且也造成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直接危害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直接危害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是建立在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粗放式生产方式之上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粗放式生产方式之上无限度的向自然索取,严重地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第二,不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不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反思现代人们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表面上看是工业化的产物,但实质上却是与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传统的价值观分不开的• 工业化生产方式使人们形成了错误的观念:人们人们把自己当作自然的征服者、统治者和主宰者,把自己当作自然的征服者、统治者和主宰者,人们单方面强调人的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能力,没有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在其理论形态上是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这就是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第三,非科学的传统发展观第三,非科学的传统发展观• 传统发展观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传统发展观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按照这种发展观,就可以把经济发展理解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这一指标既没有反映自然资没有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源的消耗,也没有反映环境质量这一重要价值的没有反映环境质量这一重要价值的丧失程度丧失程度事实证明,这种发展观是有很大局限性和片面性的•第四,不合理的国际政治关系第四,不合理的国际政治关系• 这主要体现在南北之间的经济差距和东西之间的政治对立发达国家置全人类的长远利益和国际公法于不顾,忽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将垃圾、化学废料、公害型企业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给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破坏(二)生态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二)生态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学基础•生态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是生态学• 生态学概念生态学概念 1866年,赫克尔年,赫克尔(E.Haeckel ,1834-1919,德国动物学家,进化论者)首先对生态学进行界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科学。
•从一开始,生态学就关注共同体、生态系统和环生态学就关注共同体、生态系统和环境生态学从其创立之时就明确定位在研究生物有机体及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尽管随着时代发展生态学的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生物学的定义已普遍为科学家们所认同•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A.G.Tansley, 1871—1955)在在1935年年提出来的,他认为,“生物与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系统,正是生物与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系统,正是这种系统构成了地球表面上各种大小和类型的这种系统构成了地球表面上各种大小和类型的基本单元,这就是生态系统基本单元,这就是生态系统•“我们对生物体的基本看法是,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有机体不能与它们的环境分开,而是与它们的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系统这种系统是地球表面上自然界的基本单位,它们有各种大小和种类 •随着生态学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不断深入20世纪世纪40年代年代,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R.L.Lindeman)在研究湖泊生态系统时,受到我国“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这一谚语的启发,提出了食物链食物链的概念他又受到“一山不能存二虎”的启发,提出了生态金字塔的理论,使人们认识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使人们认识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特点。
能量流动的特点•今天今天,人们对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理解是: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生态自然观是对机械自然观的超越,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反思全球性问题和现代生态学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态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事实与生态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它与生态价值观有必然的联系生态自然观的基价值的统一,它与生态价值观有必然的联系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大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本思想大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1)确立了生态概念确立了生态概念近代科学革命形成了实体(如原子、近代科学革命形成了实体(如原子、分子、基本粒子等)概念分子、基本粒子等)概念,有力地推动了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19世纪的第二次科学革命和世纪的第二次科学革命和20世纪的第三次科学革命,形成了世纪的第三次科学革命,形成了开放的、整体的和相互联系的实在观,并且确立了生态概念开放的、整体的和相互联系的实在观,并且确立了生态概念。
生态”是生物有机体与周围外部世界的关系,其主体是生物主体是生物有机体有机体作为生物有机体而言,它的广义生存条件既包括生物既包括生物环境(其他生物),也包括非生物环境环境(其他生物),也包括非生物环境(大气、水、土壤等等)•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人类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进一步深化了生态概念生态概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性生态概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性质的整合质的整合:①从空间维度空间维度来看,生态中的一部分是生生物有机体与其他生物物有机体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而另一部分是生物生物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整个地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各构成部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②从功能维度功能维度来看,生态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与自然环境化等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彼此之间关系的和谐③从时间维度时间维度来看,生态意味着历史环境与自历史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然环境的和谐,历史环境保护与自然环境保护是不可分割的•((2)自然界是一个生态系统自然界是一个生态系统自然界是生物系统和环自然界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境系统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系统。
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系统生态系统就是由生命有机体或生物群落和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动态稳定的自然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以及它们之间所形成的相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以及它们之间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我国民谚所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就是食物链的生动写照比如,青草→昆虫→小鸟→鹰构成一条食物链•((3)人与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人与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的整体•自然形成了人,人也改造着自然人是自然进化自然形成了人,人也改造着自然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之一,人只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既不的产物之一,人只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既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在自然之中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在自然之中自然是人参与其中、生死在一起的自然尽管人类具有改造自然的巨大能力,但是人的身心也是在适应自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得到进化的,人类不能脱离对生态系统的普遍联系与协同一体的依赖•早在1923年,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奠基人和创立生态伦理学的奠基人和创立者利奥波德者利奥波德认为,自然是由不同的生命器官组成的机能性整体。
在利奥波德看来,伦理观念应由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扩展到处理人与大地以及人与在大地上生长的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大地伦理学大地伦理学的任务就是扩展道德共同体的界限,使之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动物,或由它们所组成的整体:大地”•并把人的角色由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变成为大地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普通公民人类在自然中没有等级差别,并不高于任何其他物种,人类也是生物联合体中的一个平等的成员人类的生存与其他部分的存在状况紧密相连,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决定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无权破坏生态系统的完整性•((4)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统一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统一•生物圈是宇宙在几十亿年的历史中进化出来的有机系统,它把地球外的物质环境、地球上的无机物和生物种群协调为一个自我调节的和谐整体每一种生命物种的适应和进化都对其他生命形式的适应和进化以及完善生物圈系统功能做出了贡献没有任何一个物种能够单独生存和发展,它们只能在共同维持系统存在、促进生物圈稳定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生存和进化•生态系统演化的动力在于系统内部的作用及其与生态系统演化的动力在于系统内部的作用及其与环境的共同作用。
环境的共同作用系统进化实质上是由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相互影响所决定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其环境对形成生态系统的稳定模式有决定性影响(四)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四)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不能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恩格斯指出:“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劳动中,人类能够认识、运用自然规律和美的规律,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的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马克思认为:“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环境相统一马克思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在总结了人征服自然的教训后,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性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几种立场•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1.1.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近代的自然生态观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生态观它将近代的自然生态观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生态观它将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并且只承并且只承认人的价值主体地位认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其核心观点包括:其核心观点包括:•①①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只有有意识的人才是主体,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只有有意识的人才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价值评价的尺度必须掌握和始终掌握在人自然是客体价值评价的尺度必须掌握和始终掌握在人的手中,的手中,任何时候说到任何时候说到“价值价值”都是指都是指“对于人的意义对于人的意义”•②②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中,应当贯彻人是目的的思想,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中,应当贯彻人是目的的思想,最早提出最早提出“人是目的人是目的”这一命题的是康德,这被认为是这一命题的是康德,这被认为是人类中心主义在理论上完成的标志人类中心主义在理论上完成的标志•③③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活动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要,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活动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一切应当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因此一切应当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人类中心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就是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目标的思主义实际上就是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目标的思想,它要求人的一切活动都应该遵循这一价值目标想,它要求人的一切活动都应该遵循这一价值目标•((1)强人类中心主义和弱人类中心主义)强人类中心主义和弱人类中心主义•强人类中心主义主张,强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是一种自在的目的,人是一种自在的目的,是最高级的存在物,因而是最高级的存在物,因而他的一切需要都是他的一切需要都是合理的,可以为了满足自己的任何需要而毁合理的,可以为了满足自己的任何需要而毁坏或灭绝任何自然存在物,只要这样做不损坏或灭绝任何自然存在物,只要这样做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害他人的利益,把自然界看做是一个供人任,把自然界看做是一个供人任意索取的原料仓库,人完全依据其感性的意意索取的原料仓库,人完全依据其感性的意愿来满足自身的需要,愿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全然不顾自然界的内全然不顾自然界的内在目的性在目的性只有人才具有内在价值,其它自只有人才具有内在价值,其它自然存在物只有在它们能满足人的兴趣或利益然存在物只有在它们能满足人的兴趣或利益的意义上才具有工具价值,自然存在物的价的意义上才具有工具价值,自然存在物的价值不是客观的,而是由人主观给予定义:对值不是客观的,而是由人主观给予定义:对人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
人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弱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弱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应该对人的需要作应该对人的需要作某些限制,在承认人的利益的同时又肯定某些限制,在承认人的利益的同时又肯定自然存在物有内在价值自然存在物有内在价值人类根据理性来人类根据理性来调节感性的意愿,有选择性地满足自身的调节感性的意愿,有选择性地满足自身的需要,需要,虽然其理论落脚点和归宿点也是人虽然其理论落脚点和归宿点也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是它主张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是它主张对人的利益和需要进行理性的把握和权衡,反的利益和需要进行理性的把握和权衡,反对将人的利益和需要绝对化对将人的利益和需要绝对化自然存在物自然存在物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们能够满足人的利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们能够满足人的利益,它们还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自然物益,它们还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自然物也有内在价值它虽然承认人的优越性,也有内在价值它虽然承认人的优越性,但也承认其它有机体是生命共同体的成员,但也承认其它有机体是生命共同体的成员,我们有义务从道德上关心它们我们有义务从道德上关心它们•2.2.非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有几个重要的理论。
非人类中心主义有几个重要的理论•A. A. 动物解放论和动物权利论动物解放论和动物权利论•前者主要由澳大利亚伦理学家辛格前者主要由澳大利亚伦理学家辛格(P Singer)提出辛格把感受苦乐视为一个存在物获得道德权利的辛格把感受苦乐视为一个存在物获得道德权利的根据根据,动物也具有感受痛苦和愉快的能力,因此,,动物也具有感受痛苦和愉快的能力,因此,动物应从人那里获得动物应从人那里获得“平等的关心平等的关心”的道德权利的道德权利他还以黑人解放、妇女解放等要求扩展道德应用他还以黑人解放、妇女解放等要求扩展道德应用范围的运动为依据,证明范围的运动为依据,证明“动物解放动物解放”的合理性的合理性•动物权利论的思想以美国的雷根(动物权利论的思想以美国的雷根(T.Regan)为代)为代表雷根认为,表雷根认为,人之获得道德尊重的人之获得道德尊重的“天赋价值天赋价值”在于人是生命的主体在于人是生命的主体,而使人成为,而使人成为“生命的主生命的主体体”的各种特征,如的各种特征,如“期望期望”、、“愿望愿望”、、“感感觉觉”、、“记忆记忆”、、“未来意识未来意识”、、“感情生活感情生活”等,动物也都具有,所以动物也是生命的主体,等,动物也都具有,所以动物也是生命的主体,也具有道德权利。
也具有道德权利•B. 生物中心论生物中心论这种观点认为,自然界是这种观点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人只是其中的一个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人只是其中的一个成员,因此成员,因此人并非天生比其它生物优越人并非天生比其它生物优越,,所有有机个体都是生命的目的中心所有有机个体都是生命的目的中心•C. 生态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奥波尔德奥波尔德(ALeopold)的的“大地伦理学大地伦理学”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主张突破传统道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主张突破传统道德仅仅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界限,德仅仅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界限,希望希望将伦理学的应用范围扩展到人与非人存在将伦理学的应用范围扩展到人与非人存在物物(包括动物或所有生物或生态系统)之(包括动物或所有生物或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间的关系•(2)(2)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思想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思想•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生态思想的核心在于两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生态思想的核心在于两点:•其一,承认大自然拥有独立于人类利益的其一,承认大自然拥有独立于人类利益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其二,人类必须尊重其二,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的权利自然的权利”。
•A. 自然价值自然价值•传统哲学和伦理学从人出发只关注人的价值,不承认自然界传统哲学和伦理学从人出发只关注人的价值,不承认自然界的价值其实,自然界首先是价值之源其实,自然界首先是价值之源,,其次,才是一种资其次,才是一种资源源自然界的价值是自然界的属性,是由自然系统或自然物自然界的价值是自然界的属性,是由自然系统或自然物质的结构决定的当自然价值以和谐的生态关系表现时,可质的结构决定的当自然价值以和谐的生态关系表现时,可以有两个层次的价值,以有两个层次的价值,一是生物学层次,即生物与非生物环一是生物学层次,即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自然关系价值,二是文化层次,即人类与环境关系的价境的自然关系价值,二是文化层次,即人类与环境关系的价值值也就是说,自然界不仅具有以人为尺度的价值,即也就是说,自然界不仅具有以人为尺度的价值,即工具工具主义的价值主义的价值,而且具有以它自身为尺度的价值,即,而且具有以它自身为尺度的价值,即非工具主非工具主义的内在价值义的内在价值•自然界的工具价值是以人为尺度的价值,大约有十种:自然界的工具价值是以人为尺度的价值,大约有十种:•①①经济价值,经济价值,②②生命支撑价值,生命支撑价值,•③③消遣价值,消遣价值,④④科学价值,科学价值,•⑤⑤审美价值,审美价值,⑥⑥生命价值,生命价值,•⑦⑦多样性与统一性价值,多样性与统一性价值,•⑧⑧确定性与自发性价值,确定性与自发性价值,•⑨⑨辩证的价值,辩证的价值,⑩⑩精神价值。
精神价值 •自然界的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是指自然界以自身为尺度的价值是指自然界以自身为尺度的价值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其一,自然界具有创造性其一,自然界具有创造性凡存在自发创造的地方,都凡存在自发创造的地方,都存在着价值存在着价值”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一个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一个永不停息、充满各种创造物的自然永不停息、充满各种创造物的自然它能够创造出有利它能够创造出有利于有机体的差异,使生态系统丰富起来,变得更加美丽、于有机体的差异,使生态系统丰富起来,变得更加美丽、多样化、和谐、复杂多样化、和谐、复杂”自然界作为一个创造万物的系统,自然界作为一个创造万物的系统,是有内在价值的是有内在价值的•其二,自然界具有主体价值其二,自然界具有主体价值从价值本体论的角度,不从价值本体论的角度,不仅人是主体,其它生命形式也是主体在生态学中,既仅人是主体,其它生命形式也是主体在生态学中,既有以人为主体的生态(人类生态学)和以生物为主体的有以人为主体的生态(人类生态学)和以生物为主体的生态(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生态(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又有以生物圈所有生物为主体的生态(全球生态学),又有以生物圈所有生物为主体的生态(全球生态学),在这里,在这里,每一方都有实实在在的主体性,也应被另一方每一方都有实实在在的主体性,也应被另一方实实在在地对待。
实实在在地对待价值主体具有多样性,多样性的价值价值主体具有多样性,多样性的价值主体必然带来需求与满足的多样性,从而使得价值意义主体必然带来需求与满足的多样性,从而使得价值意义在自然界的各个层次各个方向上展开在自然界的各个层次各个方向上展开•其三,自然界具有目的性其三,自然界具有目的性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认为,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认为,人、人、生物和无机自然界具有三个不同层次的目的性生物和无机自然界具有三个不同层次的目的性:一是人:一是人的目的性它是人类自觉的和有计划的追求和行为二的目的性它是人类自觉的和有计划的追求和行为二是动物和植物的目的性它是生物有机体对外界环境的是动物和植物的目的性它是生物有机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性,一种本能三是无机自然的目的性这是一种适应性,一种本能三是无机自然的目的性这是在负反馈机制作用下,使得一个自然过程得以维持或趋在负反馈机制作用下,使得一个自然过程得以维持或趋向一种特定的稳定状态,即目标价值(目的)当代自向一种特定的稳定状态,即目标价值(目的)当代自组织理论的研究也表明,目的性并非人类独有的,自组组织理论的研究也表明,目的性并非人类独有的,自组织系统也具有这一属性。
普里高津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织系统也具有这一属性普里高津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形成耗散结构的先行条件是远离平衡态,失去稳认为,形成耗散结构的先行条件是远离平衡态,失去稳定性,进入非线性区,才能形成新型的目的性结构,它定性,进入非线性区,才能形成新型的目的性结构,它表现为依靠正反馈机制,自动搜寻目标,从而自行产生表现为依靠正反馈机制,自动搜寻目标,从而自行产生和维持这样的结构和维持这样的结构•B. B. 自然权利自然权利•所谓自然权利,所谓自然权利,即指生命和生态系统所固有的、按照即指生命和生态系统所固有的、按照生态规律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生态规律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自然权利这一定义包含两方面的内容:自然权利这一定义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权利所有一是权利所有者要求它的生存利益受到尊重二是这种权利要求是者要求它的生存利益受到尊重二是这种权利要求是合理的,权利所有者对侵犯它们利益的行为提出挑战合理的,权利所有者对侵犯它们利益的行为提出挑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当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构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当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构成对生物和自然界的利益的严重损害时,它以生态规律对生物和自然界的利益的严重损害时,它以生态规律对人的盲目的破坏作用报复人类,对人类提出挑战,对人的盲目的破坏作用报复人类,对人类提出挑战,迫使人类尊重它们的生存利益,这是自然界的权利;迫使人类尊重它们的生存利益,这是自然界的权利;环境破坏的后果表现了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人类被环境破坏的后果表现了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人类被迫采取保护环境的行动,表示对自然的尊重,这是自迫采取保护环境的行动,表示对自然的尊重,这是自然权利的表现。
然权利的表现•自然权利具有主体性、自然性和平等性自然权利具有主体性、自然性和平等性•3.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科学技术把人类的文明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也使科学技术把人类的文明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也使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人类已拥有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人类已拥有了巨大的创造能力,甚至能够把地球未来的命运也了巨大的创造能力,甚至能够把地球未来的命运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然而,如果没有道德力量的约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然而,如果没有道德力量的约束,现代技术运用中的任何一种力量都可能显现出束,现代技术运用中的任何一种力量都可能显现出其破坏性特征,其结果必定会成为一种难以挽回的其破坏性特征,其结果必定会成为一种难以挽回的毁灭性力量因此,人类不仅需要必要的技术能力,毁灭性力量因此,人类不仅需要必要的技术能力,而且需要有伦理规范的约束而且需要有伦理规范的约束•(1)(1)生态伦理观的核心问题生态伦理观的核心问题•生态伦理观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题的观念,生态生态伦理观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题的观念,生态伦理观的形成主要基于对下述问题的思考:伦理观的形成主要基于对下述问题的思考:•A. 我们怎样认识自然界的问题。
我们怎样认识自然界的问题自然界是否有不依赖自然界是否有不依赖人类的价值?自然存在物是否只具有工具价值?它是人类的价值?自然存在物是否只具有工具价值?它是否拥有内在价值?这些价值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否拥有内在价值?这些价值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自然界有无持续存在的权利?怎样界定这种新的权利自然界有无持续存在的权利?怎样界定这种新的权利??•B. 评价标准问题评价标准问题如果我们承认有人与自然关系如果我们承认有人与自然关系合理性的标准和最终根据,那么,这个标准和最合理性的标准和最终根据,那么,这个标准和最终根据的科学基础是什么?人们在实践中究竟应终根据的科学基础是什么?人们在实践中究竟应以什么作为评价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性标准和最以什么作为评价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性标准和最终根据?终根据?•C. 义务的对象问题义务的对象问题为什么我们有义务维护生态为什么我们有义务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我们究竟对人之外的其它存系统的完整和稳定?我们究竟对人之外的其它存在物是否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如果没有,理由在物是否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如果没有,理由是什么?如果有,根据又何在?一个存在物获得是什么?如果有,根据又何在?一个存在物获得道德关怀的根据是什么?我们应根据什么原则来道德关怀的根据是什么?我们应根据什么原则来解决人对人的义务与人对自然的义务之间的冲突解决人对人的义务与人对自然的义务之间的冲突??•D. 认识方法问题。
认识方法问题我们怎样才能为上述问题的解我们怎样才能为上述问题的解答提供一个恰当的认识方法?答提供一个恰当的认识方法?•这些问题构成了生态伦理观的基本思考框架这些问题构成了生态伦理观的基本思考框架围绕着这些研究产生的不同看法,形成了生态伦理观不着这些研究产生的不同看法,形成了生态伦理观不同的思想流派同的思想流派这些理论流派反映出截然不同的泛这些理论流派反映出截然不同的泛人道主义伦理倾向和生态主义伦理倾向:人道主义伦理倾向和生态主义伦理倾向:•泛人道主义伦理倾向泛人道主义伦理倾向大多大多否认生命和自然具有内在否认生命和自然具有内在价值,价值,试图将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向外延伸到未来的试图将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向外延伸到未来的子孙后代以及非人类的生命和自然界,如弱人类中子孙后代以及非人类的生命和自然界,如弱人类中心论、动物解放论和动物权利论心论、动物解放论和动物权利论•生态主义的伦理倾向生态主义的伦理倾向却是基于生态学的观点,即人、却是基于生态学的观点,即人、生物和自然界的所有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生物和自然界的所有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观点,互作用的观点,承认生命和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承认生命和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把保护生命和自然界看成是人类的一种道德责任。
把保护生命和自然界看成是人类的一种道德责任如生物中心论、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和自然价如生物中心论、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和自然价值论•从历史的角度看,伦理关系总是处在不断扩展的变化从历史的角度看,伦理关系总是处在不断扩展的变化过程中,它经历了从过程中,它经历了从最初的血缘关系最初的血缘关系扩展到扩展到亲缘关系亲缘关系再扩大到再扩大到种族、国家及全体人类种族、国家及全体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然的历史发展过程然而,传统伦理观就此止步了而,传统伦理观就此止步了•生态伦理观则试图在人类根深蒂固的价值与伦理观念生态伦理观则试图在人类根深蒂固的价值与伦理观念中来一场新的启蒙,把权利和义务关系赋予非人类的中来一场新的启蒙,把权利和义务关系赋予非人类的物种、自然物和整个生态系统物种、自然物和整个生态系统在它看来,人与自然在它看来,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确定有助于结束人与自然数百年的敌对状伦理关系的确定有助于结束人与自然数百年的敌对状态•生态伦理观试图用道德来约束人对自然的行为,表生态伦理观试图用道德来约束人对自然的行为,表面看只是伦理的边界扩大,但实质上蕴含着一场观面看只是伦理的边界扩大,但实质上蕴含着一场观念上的革命念上的革命。
传统伦理观只关注人这一传统伦理观只关注人这一个物种个物种的福的福利,而生态伦理观关注的是利,而生态伦理观关注的是千百万个物种千百万个物种的福利生态伦理观向人们提出了全新的道德要求,生态伦理观向人们提出了全新的道德要求,这意味这意味着人类的一次深刻的角色转变,即由自然的征服者着人类的一次深刻的角色转变,即由自然的征服者变成自然的调节者,变成自然的调节者,实现这一角色的转换不仅需要实现这一角色的转换不仅需要强制性的政策法规,更需要道德的力量生态伦理强制性的政策法规,更需要道德的力量生态伦理观便是要为人类适应这种新的角色建构起系统的道观便是要为人类适应这种新的角色建构起系统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这种新的伦理思想在西方的环境运动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这种新的伦理思想在西方的环境运动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有的理论甚至成为了一些生态运动组织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有的理论甚至成为了一些生态运动组织的指导思想和行动原则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伦理思想,生态伦理观尽管目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伦理思想,生态伦理观尽管目前尚未成为伦理学领域的主流,但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前尚未成为伦理学领域的主流,但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 (2) 生态伦理的原则生态伦理的原则•1982年,联合国年,联合国《《世界自然宪章世界自然宪章》》宣告宣告::“每种生命形每种生命形式都是独特的,无论对人的价值如何,都应得到尊重,式都是独特的,无论对人的价值如何,都应得到尊重,为了给予其它有机体这样的承认,人类必须受行为道德为了给予其它有机体这样的承认,人类必须受行为道德准则的约束,人类的行为或行为的后果,能够改变自然,准则的约束,人类的行为或行为的后果,能够改变自然,耗尽自然资源;因此,人类必须充分认识到迫切需要维耗尽自然资源;因此,人类必须充分认识到迫切需要维持大自然的稳定和素质,以养护自然资源持大自然的稳定和素质,以养护自然资源为此,它为此,它规定了养护自然的一般原则这也应视为环境伦理的原规定了养护自然的一般原则这也应视为环境伦理的原则:则: •((1)应尊重大自然,不得损害大自然的基本过程应尊重大自然,不得损害大自然的基本过程•((2)地球上的遗传活力不得加以损害;不论野生或)地球上的遗传活力不得加以损害;不论野生或家养,各种生命形式都必须至少维持其足以生存繁衍家养,各种生命形式都必须至少维持其足以生存繁衍的数量,为此目的应该保障必要的生境。
的数量,为此目的应该保障必要的生境 •((3)各项养护原则适用于地球上一切地区,包括陆)各项养护原则适用于地球上一切地区,包括陆地和海洋;独特地区、所有各种类生态系统的典型地地和海洋;独特地区、所有各种类生态系统的典型地带、罕见或有灭绝危险物种的生境,应特别保护带、罕见或有灭绝危险物种的生境,应特别保护 •((4)对人类所利用的生态系统和有机体以及陆地、)对人类所利用的生态系统和有机体以及陆地、海洋和大气资源,应设法使其达到并维持最适宜的持海洋和大气资源,应设法使其达到并维持最适宜的持续生产率,但不得危及与其共存的其它生态系统或物续生产率,但不得危及与其共存的其它生态系统或物种的完整性种的完整性 •((5)应保护大自然,使其免于因战争或其它敌对活)应保护大自然,使其免于因战争或其它敌对活动而退化动而退化 •这是国际性权威机构制定的自然保护的道德原则在这是国际性权威机构制定的自然保护的道德原则在环境文化建设中,它应得到人类活动的广泛认可和足环境文化建设中,它应得到人类活动的广泛认可和足够支持,得到普遍的传播和实行够支持,得到普遍的传播和实行 •总之,面对当前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人类必须对总之,面对当前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人类必须对以前的强人类中心主义发展的价值观进行反思,转以前的强人类中心主义发展的价值观进行反思,转变到自然中心主义的发展价值观上来,在发展的时变到自然中心主义的发展价值观上来,在发展的时候不要单纯从人类的角度出发而要从整个自然的生候不要单纯从人类的角度出发而要从整个自然的生态系统出发,即以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作为出发点态系统出发,即以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便促进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
和立足点,以便促进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 1.什么是自然观.什么是自然观?为什么说它与自然界的发展水平有为什么说它与自然界的发展水平有关关? 2.古代朴素自然观上有些什么特点?.古代朴素自然观上有些什么特点? 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怎样形成的?有何局限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怎样形成的?有何局限性? 4.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 5. 简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简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6. 简述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简述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7. 如何理解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自然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 8. 试述自然系统演化的机制试述自然系统演化的机制 9. 如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如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思考题:思考题: 1. 1. 黄顺基: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04年版 2. 2. 贝塔朗菲: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一般系统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19871987年版。
年版 3. 3. 陈昌曙:陈昌曙:《《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000年版 4. 4. 米都斯等: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类困境的研究报告》》,吉林人民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997年版 5. 5. 汉斯汉斯··萨克塞:萨克塞:《《生态哲学生态哲学》》,北京东方出版社,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1991年版参考书目:参考书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