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Chp6 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经典模型.pdf

163页
  • 卖家[上传人]:野鹰
  • 文档编号:4030984
  • 上传时间:2017-08-14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79MB
  • / 16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钟赛香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第一节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杜能农业区位论第二节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第三节第三节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第第四节四节现代经济区位论现代经济区位论第六章第六章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经典模型经典模型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与现实五、理论与现实第一节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资料来源:Haggett P .Geography:A Modern Synthesis.Revised Third Edition.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 Inc,1983)图 8.1 杜能(一一) 理论前提理论前提二、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孤立国”区位因子——运费•自然因素(土壤、地形、气侯、水文、土地肥沃程度、耕作条件等)•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度、居民劳动素养、经济文化水平、交通等)z劳动对象(自身属性):农业土地利用类型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 ;z空间或活动场所(经济区位):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其经济状况, 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 ( 市场 ) 的距离。

      1、、杜能关于 “孤立国 ”的假定条件z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z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z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z距城市 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z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z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2.杜能要解决的问题.杜能要解决的问题( 1)在前述条件下,农业发展分布的空间状态 2)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对农业产生的影响以最大纯收益为目标,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3.杜能的研究方法.杜能的研究方法“孤立化的方法 ”: 排除其它要素(土质、肥力、河流等)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二二) 形成机制形成机制•在自然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以商品农业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经济活动并不一定在各地都进行,而可以用来进行商品农业经济活动的区位必须能获得利润•在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中,农产品利润或纯收入被定名为 区位地租 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在前述假定基础上,农民获得的利润 取决于市场的价格、产地的生产成本和产地 市场两地间的运费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R= PQ- CQ- KtQ=( P- C- Kt) Q 式中: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 —农产品的生产量( 等同于销售量 );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

      P= V-( E+ T)式中, P为利润, V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E为农业生产成本, T为把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运费从上表可以看到:运费(T)是决定利润(P)大小的唯一变量所以当任何一种作物的种植区扩展到距中心市场太远,以致将外缘地区的农产品运到市场所需支出的运费大于或等于市场价格与生产成本之差时,利润就会降低到零点因此,当以市场为中心来布局农作物时,各种作物的种植范围与市场的距离,都不得超过由T=V-E 所确定的极限z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农业区位布局,将会呈现一种什么区位格局?2.地租曲线.地租曲线z 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为地租曲线;z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z 农场主选择生产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1、农业生产方式空间配置的基本原理、农业生产方式空间配置的基本原理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新鲜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在城市的周围空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三三)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①运输距离的远近决定农业耕种形态空间分布 ; ②一定地方生产的农产品 ,应当是获得纯利最高的那种产品 ; ③随着市场距离增大 ,运费增高 ,该种农产品的纯收益下降 ,到达一定距离后 ,它将让位于纯收益比它高的另一种农产品 ,也就是说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类型所代替 ;④每个圈带的分界线不是决定作物的实际范围 ,而是决定它们的比较利益 ,即每两种农业土地利用环带的交界处不是由每个作物种植实际最大距离决定 ,而是由比较利益决定 ;⑤愈接近城市 ,农民选择种植作物种类的机会越多 ,最近处 ,要选择利润最大的作物生产 ;最远处 ,只能选择能带来利润的那种2.杜能圈结构.杜能圈结构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杜能孤立国的土地利用带(1826)(一) 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二二) 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20世纪 80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区形成四个圈域。

      北京市郊区也有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三) 纳瓦佛等人的研究纳瓦佛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用形态,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圈模式1.住宅区2.香蕉地3.内侧耕地4.咖啡种植地5.外侧耕地6.河谷耕地A.雨季耕地B.旱季耕地卢旺达村落周围典型的土地利用形态(一一)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二二) 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z 它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z 它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它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它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1) 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具有绝对优势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2) 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其空间区位决策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五、理论与现实五、理论与现实(一)杜能对其理论的修订杜能放宽了 “孤立国 ”的假设条件,首先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它小城市的影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和土质的影响。

      可通航河流和其它小城市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可通航河流和其它小城市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资料来源:(资料来源: Thuen J H Von(1826)吴衡康译吴衡康译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济的关系 .北京:商务印书馆,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谷价与土质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谷价与土质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资料来源:资料来源: Thuen J H Von(1826)吴衡康译吴衡康译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济的关系 .北京:商务印书馆,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二二) 杜能理论的其它缺陷杜能理论的其它缺陷该理论未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技术与交通条件的改善促使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减弱;缺乏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城市蔓延与农业土地利用模式(逆杜能圈)城市蔓延与农业土地利用模式(逆杜能圈)(资料来源资料来源 :胁田武光胁田武光 .立地读本立地读本 ( I ).东京东京 :大明堂大明堂 ,1983)杜能农业区位论对我国农业杜能农业区位论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作用发展的作用„ 计划经济时期——交收公粮——不论区域差异,不论离市场远近,农业土地经营权不得自由转让z城郊农户——生产效率低,能生产效益更高的非农产品却无法生产z远离消费市场的农村——难以调动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影响他们通过土地增加收入结果:农业集约化经营?土地优化利用?区位地租失去了调节农业空间布局和作物种植结构的作用。

      农业生产力空间配置不合理„ 改革开放z 联产制 ——农业生产的自主权得以发挥,农民的生产性得以调动z 农业土地经营权转让相对自由 ——区位地租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通常城市近郊农民种植蔬菜等新鲜产品,稍远一些则种植林果,更远才会种植小麦、水稻这些粮食作物以北京市郊为例,近郊区——蔬菜、鲜奶、蛋品;远郊区内侧——粮和生猪;远郊外侧——粮、鲜瓜果、林木;外围区——林业、畜牧、干果„ 在全国范围内z 西部地区 ——优劣势;z 中部地区 ——优劣势z 东部地区 ——优劣势根据我国这种区域差异大的特点, 因而在农业发展中运用空间差异模型, 应遵循市场分布最优化、交通布局最优化和行政管理最优化的原则, 确定区域农业发展规模, 形成乡镇农业市场体系, 发挥城市和村镇作用, 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杜能农业区位论对我国杜能农业区位论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农业发展的启示突出地理区位考虑,得出的启示:突出地理区位考虑,得出的启示:突出动态发展变化,得出的启示:突出动态发展变化,得出的启示:1 农业发展必须遵循农业区位论的空间法则农业发展必须遵循农业区位论的空间法则z 任何经济活动都发生在一定的区域内部,区域经济的产生离不开这样的几个客观基础:– 首先是区域间存在自然禀赋的差异;– 其次是区域空间距离的不可消除性,人类既然要进行经济活动就会产生运动,产生位移,就要克服空间的距离限制,支付距离成本;– 第三是经济活动的趋利性,即任何经济活动都有谋求利益的目的,在空间上表现为集聚经济或规模经济(效应)。

      z 在这些基础上的经济活动都表现出一种空间上的客观规律农业区位论的基本宗旨就是寻求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所表现的这种空间规律,也称为“空间法则”z 农业区位主要表现为 : – ①最低运输费用和最低生产成本 ,这是杜能提出的区位目标– ②最低的购买价格– ③最大市场区位和最大利润, 最低运费和最低生产成本的区位不一定能保证取得最大利润 ;为了保证最大利润 ,必须寻求具有最大市场的区位 ,相应地要求最大的吸引范围和腹地, 如中心城市的区位– ④最优地利用社会经济基础, 以求获得最佳的生产、生活条件z 由于这一基本 “空间法则 ”与市场经济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内在要求具有一致性因此 ,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必须遵循农业区位论的基本宗旨2 农业结构调整应与区域农业生产力水平一致农业结构调。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