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建筑摄影与影像愉悦.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34146072
  • 上传时间:2018-02-2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4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建筑摄影与影像愉悦 耿涛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室内设计系 南京市室内设计学会 江苏省高校摄影学会 摘 要: 文章回溯了“绘图”与“摄影”作为建筑呈现媒介的发展历程, 针对摄影媒介从早期客观呈现向当代多元诉求的转变做了归纳, 最后解读了建筑摄影中“影像愉悦”的内涵关键词: 建筑摄影; 呈现; 创作; 影像愉悦; 作者简介:耿涛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室内设计系系主任 学科负责人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博士 国家一级室内装饰设计师 南京市室内设计学会理事 江苏省高校摄影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室内设计教学与实践, 并聚焦设计方法及设计传播理论研究, 目前发表文章四十余篇, 主持完成 4 项省级课题自 2004 年开始, 专注于建筑与室内空间摄影曾于 2010 年, 受邀为国际著名设计杂志意大利《DOMUS》和知名室内设计杂志《ID+C》特约拍摄 2010 上海世博会建筑特辑主要获奖 (1) 2016 年江苏省室内装饰设计大赛一等奖 (2) 2016 年江苏省建筑装饰大赛铜奖 (3) 2015 年住建系统职工职业技能技术标兵 (4) 2014 年江苏省室内设计大奖赛金奖 (5) 2014 年南京室内设计大奖赛一等奖 (6) 2014 年江苏省摄影家协会摄影理论论文征集评选论文奖代表建筑摄影作品 2010 上海世博会建筑群、上海外滩18 号改造、上海八号桥、上海春明艺术产业园 (莫干山 50 号) 、上海斯格威铂尔曼大酒店 (五星) 、杭州凯悦酒店 (五星) 、杭州 Hermes 旗舰店、南京河西基督教堂、苏州 X2 创意园区、江西龙潭湖宾馆 (五星) 、四川绵竹广济镇重建建筑群。

      建筑摄影作品发表美国《Architectural Digest》、意大利《DOMUS》、台湾《CONDE》、《建筑学报》《建筑师》《时代建筑》《设计新潮 di》《ID+C 室内设计与装修》《时尚家居》《亚洲大师》等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and Photos Pleasure———————绘图与摄影——————与人类所有知识体系的生成过程一样, 建筑学理论的发轫依附于对“类型”的归纳和总结, 而承载各种类型信息的媒介技术便成为了理论探讨的基础在媒介技术兴起之前, 对一座建筑的体验、解读和想象是非常个人化的事情但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 信息得以在更广泛的层面被交换与比较, 同时也变得越来越公众化绘图”与“摄影”作为建筑呈现最主要媒介, 在建筑传播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绘图”是建筑研究中公认的分析与表达工具, 但在文艺复兴以前的建造实践中, 系统性的“绘图”却是缺失的直到大约 15 世纪初, 布鲁内莱斯基 (1377-1446) 等人开创了线性透视的求解方法, 人们描摹眼前事物才逐渐有了依据在随后的 16 世纪至 17 世纪漫长岁月中, 历经维尼奥拉 (1507-1573) 、蒙特 (1545-1607) 、笛沙格 (1591-1661) 等先驱人物的不断完善, 透视法才逐渐成形。

      当时的绘图虽然可以描摹建筑形式, 但仍然停留在图纸层面, 还无法真正形成对建造的指导随着以“画法几何”为代表的系统制图方法在 18 世纪、19 世纪日益成熟, “绘图”才真正发展成为建筑设计的呈现工具相较于“绘图”演进的漫长历史, “摄影”的发展显然迅速得多, 自“达盖尔银版法”问世到被大众广泛使用只不过几十年间跟随着相机镜头的视角, 读者们在阅读中冲破了 19 世纪的闭塞, 不用考虑交通与住宿的不便, 偏远建筑的空间影像与建造细节翔实地呈现眼前不同建筑物的共性与特性伴随着对影像的解读清晰呈现, 建筑理论的探讨有了直观的依据建筑:井冈山风景区索道站房建筑群地点:江西井冈山设计:东南大学设计院城市建筑工作室摄影:耿涛建筑:洛杉矶沃尔特迪斯尼音乐厅地点:美国洛杉矶设计:弗兰克·盖里 (Frank Owen Gehry, 美国) 摄影:耿涛——————呈现与创作———————在当代, 摄影器材及工艺流程早已极大简化, 从胶片到数码、从单反到, 原先厚重、敦实的专业壁垒如今正在悄悄地无声瓦解, 摄影正不可避免地加速大众化、娱乐化在这种趋势下, 早年摄影所追求的客观“呈现”已让位于当代的多元“创作”。

      摄影应用于建筑领域最早的作用便是记录与呈现, 在 1857 年英国建筑摄影协会的成立宣言中, 曾明确表示:协会的成立是为了实现并支持其会员拍摄全国的建筑作品, 并致力于推动以精准还原建筑的影像再现促进建筑职业的发展由政府主导的影像普查、工程记录是早期建筑摄影的主要委托来源, 厚重的器材与追求客观视角的取向, 使得那个年代的建筑影像不约而同地呈现出安静、内敛的美学趣旨随着摄影器材的演进和建筑设计实践的变革, 建筑摄影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逐渐变得更加多元这种多元其实源自对建筑影像的不同诉求设计者的希冀、拍摄者的创意、出版人的商业考量掺杂在一起, 推动着对建筑空间的二次“创作”与“消费”这些经典的当代建筑影像激发了大众对于建筑的好奇与想象, 在更宽泛的范畴内促进了现代建筑的流行———影像之愉悦———抛开理论诠释, 在我的理解中, 好的建筑摄影作品大多呈现出一种“愉悦”的情绪一方面, “愉悦”来自拍摄的过程行走于一座城市, 在空间中徜徉, 或远或近地观察那些丰富的细部, 在安静处静待光与人的变化, 于晨曦初露、华灯初上时轻轻按动快门, 这一切想来便令人愉悦;另一方面, “愉悦”来自从无到有的影像创作。

      无论是斟酌构图、用光后的平实记录, 还是在苦思中探寻到一种“陌生化”的“日常”, 当最终看到成片的那一瞬, 创作的愉悦总是无以替代非常感谢高祥生老师的邀约, 能有机会在《建筑与文化》的“建筑与摄影”栏目聊一聊建筑摄影相信与端坐在电脑前和各种“方案”展开无穷无尽的“斗争”相比, 为了“影像之愉悦”, 大约所有的设计师都会有端起相机、夺门而出的冲动其实并非“长枪短炮”、“皮腔双轨”才能拍建筑, 掏出认真地构图、安静地按下快门, 同样能记录与呈现观者眼中的空间之美真诚地希望越来越多的朋友能关注、讨论并参与到建筑摄影中来, 让我们共同体会摄影带来的愉悦, 一起发现那些独特的建筑之美建筑: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地点:上海设计: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摄影:耿涛注释(1) (1) 耿涛.从经典影像到多元视角——当代建筑摄影中的控制与表达[J].建筑学报, 2014 (6) :86-91. (2) (2) Kester Rattenbury.This is Not Architecture:Media Constructions[M].London:Routledge, 2002.28.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