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环保意识培养.pdf
3页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中国环境现状是什么样的:水体污染明显加重:水体污染明显加重:据 1987 年典型城市监测调查,有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调查的532 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全国约有 7 亿人口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约有 1.7 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大气污染严重:大气污染严重:中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 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势头甚于大城市;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冬季重于夏季;早晚重于中午目前中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约占能源消耗总量的四分之三煤是一种肮脏能源,燃烧产生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中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中国废渣年产生量已超过 5 亿吨,处理能力赶不上排放量1988 年全国积存量为 66 亿吨,人均 6 吨废渣据统计,全国城市生活垃圾为 6000 万吨/年,比 10 年前增加了一倍在 380 个城市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在垃圾包围之中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方向, 以及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的中介。
与此同时,也给农村带来生态环境更大范围的污染,对农业资源、矿产资源造成更为严重的浪费1978 年以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是化肥、农药等,1978 年以后乡镇企业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环境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容忍环境的不断恶化,就是把我们人类推向死亡作为一名中学的地理教师我有责任和义务在课堂上加强学生们的环保意识,是他们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去有意识地保护身边的环境一、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环保知识的窗口新的课程标准把环保、人口、可持续发展等,作为地理教学的重点,树立学生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因此,通过地理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显得十分重要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二、用时事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人类从自然界提取的资源越来越多,排放的废弃物也与日俱增,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破坏加剧,已使地球不堪重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在地理课堂上通过时事,适时的渗透在地理教学中, 能使学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窥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如:20 世纪发生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日本水俣湾有机汞污染等历史事件在我国发生的非典疫情,它与生态环境的变化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环境的急剧恶化诱发水生物、野生动物和致病微生物的突变,而滥捕滥杀、 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使致病微生物传播到人体, 进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从而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沉痛教训,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激发学生强烈的从我做起、 从身边做起的环保欲望三、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 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 实际,加强环境教育 1.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 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如在学习 “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要求学生 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的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们 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与保护环境的节日很多,如: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配合相关的主题,举办环保讲座、征文比赛等,是同学们在丰富的活动中对环境保护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总之,我们的生存环境正在不断恶化,雾霾笼罩着我们的天空,作为中学地理教师,我们要做好学生的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