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江南经济:自然环境作用的一个典型.docx
7页清代江南经济自然环境作用的一个典型 江苏、浙江两省的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江宁、杭州、嘉兴、湖州等八府和太仓州,具有大致相同的 自然 环境,形成为一个 经济 区,即通常所说的江南地区自然环境,从经济史来看,是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环境优越,地势平坦,平原辽阔江海环抱,湖泊河港纵横,水资源丰富亚热带气候温和润湿,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江南地区沿江沿海的高田地带,地势高仰,多沙质土壤,具微碱性,适宜种植耐旱并有抗碱能力的棉花太湖周围的低田地带多水,其保肥能力强的壤质粘土,适宜种植桑树,其中性壤土适宜种植喜湿的水稻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及其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农业分工的自然基础稻、棉、桑遂成为农作物种植的最佳选择自然环境对于人类 发展 的 影响 ,“是一种可变的量”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与其作用的大小呈负相关在清代生产力的条件下,自然环境还具有强大作用人们只能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以充分获取它所提供的自然生产力江南人民遂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以尽量发挥土地的潜力首先是扩大棉田与桑地,以进一步适应生态条件,优化农业布局。
明代江南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粮食、棉花和蚕桑生产明中叶后,已形成如下格局:“高者麦,低者稻,平衍者则木棉桑枲,皆得随宜树艺,庶乎人无遗力,地无遗利,遍野皆衣食之资矣,此百世经常之大利也”②江南农民就在明代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大面积改稻田为棉田,改粮地为桑地常熟县的东高乡,雍正间,“种棉十仅四五”,到乾隆间已“种棉渐多于稻”③道光间,太仓州及所属镇洋、嘉定、宝山等县,已是“种稻之处十仅二三,而木棉居其七八”④而浙江嘉兴府的旱地,明万历时为42万余亩,至清嘉庆间,增为55万余亩,大都成为桑地江南地区的沿江沿海遂成为以棉为主或棉稻并重的棉稻产区,太湖南部成为以桑为主或桑稻并重的桑稻产区,太湖北部成为以稻为主的水稻产区甚至在地跨高田地带与低田地带分界线上的各县,如武进、常熟、昆山、桐乡等县的农作物种植也沿此线而泾渭分明①其次,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清代江南农民在农业生产上,投入更多劳力,发展了深耕、套耕等精耕细作技术;又增加用肥,发展了垫底、接力等合理施肥技术他们种田治地,施用粪肥、河泥、绿肥、豆饼等肥料种桑种棉的用肥更多于种稻用肥增多,促进了肥料的商品化绿肥种子和豆饼通常都需要购买经营地主和富裕农民购买粪肥的渐多。
《沈氏农书》曾记载到平望镇买“磨路(牛粪肥)、猪灰(猪厩肥)”,到“近镇买坐坑粪”,还要从桐乡“必往杭州”买人粪,等等饼肥肥质优良,效力大,使用方便,施用饼肥已经很普遍据《沈氏农书》、《浦泖农咨》和《租核》等书提供的资料估算,明末至清后期经营地主与富裕农民每亩土地用饼肥的货币支出,约增加二倍多劳动集约型农业向资金集约型农业转变开始显露苗头清代以“粪多力勤”为特点的农业技术体系,就是在江南农业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明末清初提出“凡种田固不出粪多力勤四字”的《补农书》(包括《沈氏农书》)实为其奠基之作包世臣更具体地以粮食为例,诠释了其增产效果:治田“加粪一遍,则溢谷二斗;加做一工,亦溢谷二斗”②清代江南地区种粮、种棉、种桑养蚕的农书很多,这些都是农民生产经验的结晶农业技术的发展,正是当时生产力条件下,自然条件得到良好利用的集中体现经过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棉花和蚕桑生产,在明代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生产者如果就地取材,从事棉纺织业和丝织业,就可以节省经过市场环节的各种费用,降低成本农民如果以自己生产的原料进行加工,更可获得种植经济作物的收益,减少原料费用许多农民就是“植棉以始之,成布以终之”。
《沈氏农书》也说,农民织绢,“若自己蚕丝,利尚有浮”,都是说的这个道理特别应当指出的是,棉织品与丝织品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手 工业 品它们都是衣着材料,特别是棉布更是广大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它们都有广阔的消费市场充分利用原料资源的巨大优势,发展农产品产业化,就成为江南人民必然的经济选择棉纺织业和丝织业都是传统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二者得一,就足以“通商贾,致富饶”,而今得到自然界恩赐,竟使二者都作为支柱产业,并行发展棉纺织全为农民家庭手工业,在棉、粮产区,“比户纺织”在蚕桑区,也有大量农民从事纺织,棉纺织在江南地区普遍发展有些农民“食于田者,惟冬三月”,“谋生之方已不专仰于田亩”,棉纺织已从副业发展为主业他们既不离乡,又不离土,就地实现了专业化或半专业化生产棉纺织的发展,带动了生产工具和染整加工的专业化,延长了产业链纺车、绽子与布机,各城镇均有生产,青浦县的“金泽锭子谢家车”最负盛名棉布漂染有蓝坊、红坊、漂坊、杂色坊等分工踹布原附设于染坊,入清后染踹分离,各自成业染坊、踹坊大都设于城镇,苏州最为集中,雍正间,有染坊450余处,染踹工匠“总计二万余人”①蚕桑区有大量农民从事丝织,俗称“乡机”有些从事丝织的农民,“田功半荒”,生产也已专业化或半专业化。
众多丝织机户则集中在盛泽、南浔、濮院、双林、黄溪等市镇和江宁、苏州、杭州等城市个体机户“皆自织”,只使用家内劳动力大多数机户拥有较多织机,雇用机匠生产,属手工作坊清代前期江南城乡民间织机共约八万台,比明代后期最多不过一万五千台大大超过盛泽镇“中元夜,四乡佣织多人及俗称曳花者约数千计,汇聚东庙并升明桥,赌唱山歌”②,雇工人众,可见一斑丝织机具的制作也已专业化,江宁即有专门制售机具的机店,梭店、筘店、籰子店、绺梭竹器店等,多属前店后厂绸绢的染整有染坊、踹坊、练坊濮院镇的练坊,即有“佣者数十人,名曰练手”③清代前期,手工业的发展,呈现出农民家庭手工业从副业向主业发展的趋势,城乡手工业呈现出从家庭劳动向雇佣劳动发展,从个体小生产向 社会 化大生产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在江南地区,特别是在棉纺织业和丝织业中,表现最为显著这是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结果,也是农产品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条件江南地区终于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绸缎生产基地和棉布生产基地生产创造需求,需求拉动生产江南地区所产棉布和棉花,绸缎和蚕丝都开辟了广阔市场对这些商品的产量和商品量,学术界都做过许多估算,但由于数据稀缺,何者更接近实际,难以评定而前人所作的描述,也能往往给人以一种具体印象。
棉布因北方织布兴起,秦晋市场收缩但仍然保有北至山东,中通江淮,南至福建的地域,并开辟了东北广大市场嘉庆时人说:“冀北巨商,挟资千亿,岱陇东西,海关内外,券驴市马,日夜奔驰,驱车冻河,泛舸长江,风餐水宿,达于苏常,标号监庄,非松不办”①太仓州棉花质优价贵,而“北土之吉贝贱”,故江南输入北方的棉花,而卖出太仓棉花以获取比较利益,闽广商人每年从太仓州购买的棉花,“无虑数十万金②”绸缎的销售面更广乾隆时杭世骏说,杭州“饶蚕绩之利,织紝工巧,转而之燕之齐之秦晋、之楚、蜀、滇、黔、闽、粤,衣被几遍天下”③而南京绸缎,也是“北趋京师,东北并高句丽、辽沈;西北走晋绛,逾大河,上秦雍、甘凉、抵巴蜀;西南之滇黔;南越五岭、湖湘、豫章、两浙、七闽;沂淮泗,道汝洛”④,实无远不至江西织葛,福建纱绢,山西潞绸,广东粤缎,均需掺用湖丝湖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铄,吴南诸乡,岁有百十万之益”⑤丝和以南京布为品牌的棉布,都是重要出口商品,仅次于茶叶居第二、第三位它们都主要是江南地区的产品直至19世纪30年代, 中国 对外贸易始终居于出超的优势地位,大量白银内流,也活跃了城乡经济。
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和丝织业的发展,是在传统经济条件下,中国 历史 上一个大农产品产业化工程它把种植、加工和流通有机结合起来,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增加商品供应,提高经济收益,使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都得到协调发展正如包世臣所说:“松太两属,方壤不过二百里,岁供编银百余万两,额漕六十余万石”而今数百年来,红粟入太仓者,几当岁会十二;朱提输司农者,当岁会亦且二十而一而士民仍得各安生业,称东南乐土”,就是因为“凡所取给,悉出机杼”的缘故①钱泳进一步指出,“以苏、松、常、镇、杭、嘉、湖、太仓推之,约其土地无有一省之多,而计其赋税,实当天下之半是以七郡一州之赋税,为国家之根本也”②他们都充分肯定了这种农产品产业化所创造的巨大财富在一个面积4.3万平方公里的地区之内,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竟能满足国内外从初级产品到最终产品如此巨大的商品需求,在工业革命前的世界历史上,无疑是罕见的江南地区不但有优越的自然环境,还有优越的人文环境从经济史来看,人文环境就是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社会条件它也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能动作用社会条件主要是 政治 条件与文化条件,或者说是政治环境与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是自然形成的,人类无能为力,而人文环境却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优越的自然环境,导致经济发达;经济发达又会导致文化繁荣优越的文化环境归根溯源,实际是优越自然环境所派生的清代江南地区人文蔚起,人才辈出,形成优越文化环境,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江南地区的人文蔚起,集中通过科举效应显现出来据清代进士题名录统计,清代共录取进士26815人,江南地区即占4013人,占14.05%其中苏州府有658人,占全国进士总数的2.8%③,居全国各府之冠清代状元共114人,江苏有49人,苏州也多达24人④其他如举人、秀才比比皆是江南地区书院家塾林立,读书喜学成风读书人越多,知识分子的基数越大,科举中式率就越高这是需要 教育 文化投资的科第层次越高,教育社会成本就越高,教育个人成本也越高所以沈尧说,“非父兄先营事业于前,子弟即无由读书以致身通显”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⑤此话虽有些片面,但也说明了文化发展,需要经济的支撑学而优则仕”,读书人总是会进入仕途做官,高科第的人更是要做大官江南地区尚书、侍郎之类的大官连袂接踵,知府县令之流更如麇集他们丰厚的宦囊收入(包括俸禄与赃银),都会带回原籍一部分购买田地,“以长子孙”,所以江南地区缙绅地主最多。
另一部分则投入消费江南商业发达,他们遂和商人一道,形成一个庞大的高收入群体,也是一个庞大的高消费群体他们“好亭馆花木之胜”,大造豪宅与园林以讲求饮食闻於时”,“一席之盛,至数十人治庖”又讲究衣饰,“戴貂衣绣,炫丽矜奇”,以至“四方重吴服”吴人好游”,“游必画舫、肩舆、珍羞、佳酿、歌舞而行”;富室朱门更在风景名胜之区“竞为胜会”所以当时人说,“吴俗奢靡为天下最,日甚一日而不知返”①物质产品的消费需求,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富人“彼以梁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②,就说明了缙绅地主和商人的消费需求,又会形成另一个拉动商品生产的巨大力量这种属于本地的消费需求,与前述属于外地的消费需求,是相辅相成的它不但促进了棉、丝、棉布、绸缎的发展,更促进了果蔬、水产、禽畜等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酿酒、榨油、印刷、铁器、建筑材料、金玉器加工等手工业的发展还值得提出的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商业和为生活服务的服务业日益繁盛如在苏州,“洋货、皮货、衣饰、金玉、珠宝、参药诸铺、戏园、游船、酒肆、茶座,如山如林,不知几千万人”③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此语虽出自宋朝,实已是一代强于一代生产和流通的发展,也必然要求为生产和流通服务的服务业得到发展。
如果说为生活消费服务的服务业,宋代开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到了清代,为生产和流通服务的服务业更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牙行、典当分布之广,网点之密,经营规模之大,其他各地均望尘莫及如湖南典当业资本,“一岁之出入,不及两江十之一二”①典当从整体上说,主要是为生活服务的 金融 业,但也有为生产和流通服务的一面从明末开始,江南典当开展了米麦花豆丝质当业务,它的后一种性格。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