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知其不可为之复习.ppt

14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610946158
  • 上传时间:2025-05-28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72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本章选择的几段语录,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人是需要一种信仰、一种理想、一种精神的,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力量坚持到底在讲究实惠、讲究个人利益的人看来,这样的人似乎是“傻子”,但孔子不为人言所动,坚持自己的行为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古往今来,曾激励过中华民族无数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都是这样做的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知其不可而为之,1,,一、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陈成子弑君,在孔子看来,这是违背“礼”、以下犯上的严重事件,也是对孔子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的沉重打击,所以,孔子把它当作大事严肃对待,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也说明他对鲁君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抱多大希望,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他忠于职守的精神及无可奈何的心情。

      5·3高考模拟183页),,2,,17页模拟题,,2.“知其不可而为之”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态度?,,,,在天下无道的时代,孔子具有改革社会的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与弟子们一起奔走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表现了可贵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3,,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 2.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2.“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如今有才能的人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1 .“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4,,23.面对纷乱的社会,长沮、桀溺两人和孔子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态度?,,,,24.你是怎样看待“辟人之士”的?请简要评析23.长沮、桀溺:避世隐居;孔子:积极入世,求道改革24.辟人之士具有仁爱之心,虽身处逆境却心忧天下,表现了积极的人生观4分,第一问2分,各1分;第二问3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5,,18页,,(四)、,,荷蒉者说这话的含义是什么?,,,,,荷蒉者以涉水为喻,意思是涉水者当视其深浅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君子处世要审时度势,道可行则行,不可则止,没必要为别人不理解自己而悲叹。

      荷蒉者认为如果时代可以挽救,那就应尽力去做;如果时代到了回天乏术的地步,那么最好退隐,去韬光养晦6,,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包含了孔子怎样的感叹?,,“凤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传说凤鸟,出现意味着将出现太平盛世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它的出现,也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将出现太平盛世,,,比喻当时天下无清明可言,孔子感叹世道衰乱,自己的主张不被采纳,失望而无奈7,,,19页,,(1)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哪一种处世态度?,,(2)丈人与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明确:(1)知其不可而为之2)丈人以挖苦、不屑的态度批评孔子不切实际,荷蒉者劝孔子要学会变通,不要太固执8,,,(2009年浙江高考调研卷)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9,,解答示例:,,,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赞成桀溺的观点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 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10,,,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22.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3分),11,,22.不矛盾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当权者应当用自身的道德来教育熏陶百姓,,这样百姓自然会有礼有德;但是,道德熏陶也不能无原则、不加区分的运用,冉有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的做法本身就违背了德政,道德熏陶对他已经不起作用了孔子让弟子声讨冉有,正是出于对德政的维护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能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12,,,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23.(1)用一个成语概括孔子的“政论”观1分),,(2)话语交际的成功取决于问答对应仔细研读本章,我们发现孔子的回答对子路的提问来说既有“问答对应”,也有“答非所问”,你如何理解孔子的“答非所问”?(3分),,23.(1)名正言顺(1分),,,(2)孔子的答非所问有其理由:一是率真直言的“子路”口无遮拦,“有是哉,子之迂也!”在极度气愤的状态下孔子破口大骂,“野哉,由也!”言外之意是说子路不识事物之根本(1分)。

      二是孔子认为子路应该深思慎言,不能如此荒唐,率意而言,本身也是不知“名”(1分)所以孔子不回答“正名的具体内容”,而回答“正名的重要性”1分),,13,,(三)阅读《论语》中的三则文字,然后回答24题4分),,,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24.(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24.(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2) 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14,,。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