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地方语言初探.doc
7页1宁海地方语言初探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因此地方语言与民族语言丰富多彩秦始皇时,全国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了度、量、衡,但没有实行“语同音”,否则的话,恐怕天下已是一片秦腔陕调了语言的不通,确实对人们的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尤其在交通与通讯极度发达的今天,流动性更大,推广普通话就显得尤为迫切但地方语言毕竟有着几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历史,人们对她有着浓重而深厚的感情当人们远在他乡时,若遇到讲自己家乡口音的人,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因为历史的强大惯性与人们的情感,要想彻底放弃地方语言,完全实行全国统一的普通话恐非易事但又必须解决地方语言在交流中碰到的困难问题,各地方的电视台、电台都纷纷推出地方语言类节目,广东电视台的广东话风靡一时,上海的“老娘舅”,杭州的“本塘第一剧”,宁波的“讲大道”与“来发讲哈西”,颇受当地听、观众的欢迎,同时也为外来人员通过节目了解当地的地方语言,以便他们与当地人的交流,从而方便工作与生活宁海同样有自己的地方语言,有人也曾建议电视台、电台能办一些宁海方言的节目但我分析一下认为比较难因为宁波、绍兴、杭州、上海等地在较大区域内的语言都大同小异,都有一定区域的代表性语言,而我们宁海则不然。
本文试就宁海地方语言的一些特2点,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宁海方言的复杂性宁海古属越地,但在建制上时而属会稽郡,时而又属临海郡即使到近代,也是时而属宁波府,更多的则属台州府因此地方语言属何语系亦很难界定宁波人认为宁海语象台州话,而台州人则认为不象事实也如此宁海北部西店等地靠近奉化,多少有点接近奉化腔;县西北部马岙、双峰地区与新昌接邻,则带有一定的新昌口音;特别是西部王爱山岗与麻岙等地与天台口音则更近;而桑洲则纯属三门腔只有白溪水系所过村庄,从白溪、岔路、前童、竹林、城关、马婆园、水车到越溪,除了上路多了个“呀”,语言多半接近所以说,宁海方言的地域性差异很大如“你”、 “我”两个字的发音,北部受宁波人“阿拉”的影响,有“à”的拖音,东部有“lá”的拖音,大多数人则加上“侬”字再如“这样”一词,大多数念“个 chàn”,北部人讲“个 nіán”或者干脆就是“nіán”,而县南部七市、一市等地则讲“个 jìn”县西南部(岔路、前童、一市、越溪等)还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把“乡”、 “香”念成 hiān,看“戏”说成“相 hī”, “高兴”讲成“高hīn”,更有趣的是“坐”与“做”两个字,大多数宁海叫“坐”为“sĕ”,叫“做”为“zĕ”,而长街人叫“坐”为“sheĭ”, “做”为“zeī”,东岙讲“坐”为“shǚ”,“做”为“zhǖ”,沙柳人与桑洲人则叫“坐”为“siǚ”, “做”为“jiǖ”。
这些例子都说明宁海方言的复杂,因此外地人本来就听不懂,更不用说分辨它们之间的差异,反正是“宁海人讲话跟日语差不多”你还真别说,宁海靠海边,以前经常有渔民出海捕鱼,跟日本渔民交3往频繁,语言上就有了一定的相通之处不相信去听一听日语中的一些汉字发音不用普通话而用宁海话去比较,倒是蛮想象同时,宁海方言受台州地区的影响特别大,如“望”字,台州讲“máng”,宁海人 同样讲看护山林也为“máng 山”, “望府楼”叫“máng 府楼”, “望海岗”为“máng 海岗”,这个“máng”是光明正大的,而“东张西望”的“望”则说“āng”,有点偷偷的意思再如“行”字,它本身就是个多音词,作动词时如“行动”,宁海人说“行”为“yĭng”,但台州人讲“hăng”,受之影响宁海人讲“行李”、 “行为”时也将“行”讲成“hăng”最典型的是“装”字,宁海人与台州人一样,所有的动作都可以用“装”来表示纵上所述,由于宁海区域处甬、台、绍三地的交汇处,其方言的复杂性也就自然而然了二、宁海土话不土方言俗称土话,乡土气息浓重但方言又是整体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海话也如此,并且有的宁海话要比通行的语言还要准确一些众所周知,宁海的青蟹有很大名气,三门青蟹节的青蟹大多数取之于宁海的越溪、一市等三门湾地区,宁海人叫青蟹为“蝤蛑”(yŏu móu),恰恰是青蟹的真名,而青蟹只是从外壳是青色所起的别名。
同样如“箬鳎(t ă)”鱼,人们统称比目鱼,而“鳎(t ă)”则是其真名 “乌鳢鱼”人们通常叫“黑鱼”,不如宁海话“乌鳢鲛”为准确至今未进化的远古野生海洋动物“鲎”,大多数中国人不知何物,而宁海人知其真名叫“hōu”,并且将“雨后复斜阳”时天空中所出现的彩虹也叫做“鲎”,非常正确,新华字典可作证籴(dí)米,粜(tiāng)米4表示买米与卖米,汆(tŭn)为随水漂流,氽(cuān)则是把食物放到沸水里稍微一煮,这些宁海话生动形象而准确, “石”、 “斗”、 “升”、 “合”是表示容量的词, “斗”与“升”读法无异议,而“石(dān)”(10 斗为 1石), “合(gĕ)”(10 合为 1 升),宁海人读法最为准确另外一些表示动作的词或字很冷僻:“扽(dèn)”表示两头同时或一头固定而另一头用力猛一拉;“ 敨(tŏu)”表示打开(包着或卷着的东西);“剺(lí)”表示用刀划;“捋(luō)”表示用手握住条形物向一端滑动;“戗(qiān)”表示两人的言语冲突;“挈(qiē)”表示手提(东西)等这些字的读法表明宁海土话不土更有一些字,大家都容易读错的,而宁海人不错,如表示打一个结的“系(jì)”字,人们大多念成“xī”而宁海人讲“jì 鞋带”、 “jì 裤带”,而不会念成“xī”。
再如“斜”字,在唐诗中出现较多:“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诗《山行》), “竹溪村路板桥斜”(王建诗《雨过山村》), “遍绕篱边日渐斜”(元稹诗《菊衣》), “小廊回合曲阑斜”(张泌诗《寄人》), “海燕西飞白日斜”(许深诗《客有卜居不遂》)等诗句如果按现在普通话音念“xié”则不能与“家”、 “花”合韵,而“斜”的古音是念“xiá”,这就合韵了足见宁海“斜”斜的有道理三、宁海方言对推广普通话的影响由于地方语言的局限性,对人际间的交流(主要是对外地)带来十分的不便,这一点毋庸置疑因此必须要有一种通用的语言以利沟通这就需要推广普通话其实在古代也未尝不这样大家不难发现,古代的读书人无论是做文章还是写诗词,运用的都是官方语言,即“官话”,历代宁海的诗人所写的诗并不用宁海方言5宋罗适《试笔》诗:金门秃笔积如山,黄阁磨煤夜不干试借荐贤书稿看,应无一字及孤寒郑霖《剑池》诗:属镂堪为后人伤,池溜清泉有恨长不斩妖邪斩忠直,淡烟荒草鹿麋场叶梦鼎《武夷九曲》诗:兴穷九折更悠然,棹转船头障去川留取洞中无尽意,桃花水暖鳜鱼天宋末元初舒岳祥《食梅子》诗:春事已随花事残,东风急处省凭栏枝头青子生来苦,守得黄时也有酸。
明方孝孺《侍世子奉献蜀王》诗一首:农事艰难古所怜,一生几度遇丰年?若非圣世轻租税,逐末何人肯力田这些古诗现在以普通话读起来,朗朗上口,若用宁海方言去念就不押韵了但古人读书并不十分讲究完全官化,在一些古诗词中也难免带有方言特点宁海方言的特点很明显:一是声母“j、q、x”与“z、c、s”不分如投机(jī)与投资(zī),基(jī)金与资(zī)金不分, “收(sōu)”与“修(xiū)一概念成 xiū,兽(sòu)与秀(xiù)都念成 xiù, “旗、其、奇(qí)”与“词、辞(cí)”都念成 cí,更6有该新(xīn)的不新,说成 shēn,该深(shēn)的不深,说成 xīn二是 w 与 h 开头的字不分:如“吴 wŭ”与“胡 hŭ”, “王 wáng”与“黄 huáng”, “为 weì”与“会 huì”,统统不加区别,念成“w”开头的音人们为了区别,特别指出口天吴、古月胡,三横王、草头黄三是只念 z、c、s,而不会 zh、ch、sh 等翘舌音,这是江南特色,宁海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往往会引起歧义如“丧(sāng)”与“伤(shāng)”不分,而意义则大相径庭,因为丧亡的数字与伤亡的数字是不能相混淆的。
四是对前鼻音与后鼻音的区别就更难了一次有人在里问我的姓,我说姓应(yīng),但念得是“yīn”,人家发信给我,我的姓成了“殷”另外至于钉(dīng)、灯(dēng)不分,仇(chóu)、球(qiú)不分,处(chǔ)、取(qǔ)不分等现象,只要大家稍一留心听,就比比皆是所有这些通病对一些上了年纪的,在年幼乃至青年时没有学过普通话的人,要学好普通话确是一个难关但找到了病根所在,说话时多加注意,我相信宁海人讲普通话的水平将会有所提高对地方语言的研究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前面所说的仅是一管之见,略及皮毛因此既是初探,又是粗探,希望能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去关心家乡的语言。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