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西宁工业发展辉煌60年.doc

14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6458104
  • 上传时间:2017-10-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3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西宁工业发展辉煌 60 年——西宁解放六十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五1949 年西宁解放时,全市仅有号称“八大作坊” 的工业企业 10 家,全部固定资产只有 200 多万元,职工不足 1000 人,全年工业总产值 965 万元,全部工业产品 10 余种西宁解放 60 年来,勤劳智慧的西宁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工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到 2008 年年底,西宁地区的工业企业已发展到 1467 户,全部工业总产值 589 亿元,全部固定资产近 650 亿元,工业企业职工人数达 18.85 万人,产品千余种,上万个规格型号现在,西宁已形成了涉及冶金、建材、电力、煤炭、化工、机械、电器、毛纺、印刷、医药、食品、新能源和新材料等多门类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60 年的发展和变迁,使古城西宁大踏步向着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阔步迈进一、60 年来西宁工业发展回眸60 年来,西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发展道路是曲折坎坷的,西宁的工业经济总体是以“ 发展、调整” 为主线前2进的从发展脉络上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7 年,经济恢复建设时期。

      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全市上下尊重经济规律,经济快速稳定增长1949 年 9 月西宁刚解放时,西宁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恢复和发展生产,根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全面安排”的方 针,一方面扶持私 营企业 复产,另一方面按社会主义原则,对小作坊、小工厂进行改组,调整公私关系,以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到 1952 年全市工业企业已增加到 40 个,固定资产较 1949 年翻了一番,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年发电量 83.7 万千瓦小时、红砖 500 万块、瓦 127 万片、原煤 10 万吨等从 1953 年起,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工作重点分两方面,一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根据“ 国家需要、企 业改造的可能、 资本家自愿” 的原则,对私营企业进行了公私合营,个体手工业者也实现了合作化;二是进行第一次大的产业结构调整,先后从全国各地调来大批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加强了西宁的工业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末的 1957 年,西宁的工业企业发展到190 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 42 个,集体所有制企业 137 个,公私合营企业 10 个,私营企业 1 个;工业部门拥有固定资产超过 3000 万元,职工人数达一万多人,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都比解放初期成倍增长,同时增加了大批新的产品。

      其中年发电量 879 万千瓦小时,红砖 1.46 亿块、瓦 4238 万片,地毡1400 平方米,肥皂 926 吨,奶粉 100 吨,面粉加工 3.8 万吨,3皮鞋 3.2 万多双,并开始生产双轮双铧犁等当时较先进的铁制小农具1949-1957年 西 宁 市 工 业 总 产 值 (万 元 )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年 份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第二阶段,1958-1977 年,工业经济经历曲折发展阶段1958 年,受“左倾” 思想影响,在所有制改革上急于过渡,经济建设急于求成,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钢铁“一马当先” ,强调“ 政治挂 帅” ,工 业建设盲目发展, 项目上了很多,摊子铺得很大,但效果很差,浪费较大从 1961 年起不得不进行调整,工业基础又退回到 1957 年水平1962 年至 1965 年,西宁市工业战线按照党中央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八字方针,认真贯彻“工业 七十条” ,经过三年 时间的努力,组织实施了第二次大的工业结构调整,生产才得以恢复和发展并初步实现了专业化生产。

      1965 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 19842 万元,比 1962 年增长 41.55%,年均增长 12.28%,经济效益也明显提高,西宁工业已发展到包括冶金、煤炭、电力、化工、机械、4建材、食品、纺织、造纸、工艺美术等十多个行业文化大革命” 开始以后,在当 时特殊的 环境下的“三线建设” 时 期,国家的一些基础工业项目和沿海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大规模向中西部内陆省份转移时,西宁新建了一大批工业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些工业企业为奠定西宁工业的门类基础和支援国家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这些项目建设时未能充分体现青海和本市的特点和优势,造成工业基础布局和结构的不合理,进入到市场经济时期时,这些问题加大了以后的西宁经济结构调整工作难度,延缓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1958-1977年 西 宁 市 工 业 总 产 值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年 份 1958年 1962年 1965年 1966年 1970年 1971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第三阶段,1978——1998 年,改革开放带动了经济起飞,工业发展进入了全新时期从 1979 年开始,西宁市认真贯彻党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的八字方 针和 “对外开放、对内搞活 ”等一系列政策,首5先对 10 年动乱造成的畸形发展和比例失调状况进行了整顿,调整了工业内部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经营管理机制,理顺各方面的比例关系。

      同时逐步开展对工业经济体制的改革,市政府先后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简政放权、搞活企业的改革措施,使工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逐步走上了健康、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1987 年,省委、省政府召开西宁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西宁经济发展的目标、指导思想、二项方针、建设重点和应采取的政策措施,十年来,西宁工业以“内 陆开放城市” 、“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为 契机,坚持“ 加快改革开放,增 强经济实力,强化城市功能,建设前进基地”的经济发 展战略,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以工兴市、繁荣商贸” ,突出工业经济主导作用,大力发展依托地方资源的化工、冶金和建材工业,同时改组、改造纺织和机械工业,使之形成五大支柱产业;在资源转换战略上坚持资源开发加技术进步(即 1+1)发展路子,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资源型产品,把本省资源优势同西宁技术优势和加工优势结合起来,使之转换为经济优势,实施优质、名牌战略,工业的规模与实力有所增强到 1998 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 82.38 亿元,比 1978 年增长 2.79 倍,年均递增 6.89%;主要产品产量粗钢 43.54 万吨、钢材 35.99 万吨、铁合金 6.13 万吨、水泥 42.11 万吨、砖 5.246亿块、瓦 929.55 万片、烧碱 1 万吨、量具 26.59 万件、机床 249台、改装汽车 89 辆、发电量 28.81 亿千瓦时、牛绒衫 22 万件、服装 74.62 万件、皮鞋 15.99 万双等,工业产品品种和数量快速增加。

      全市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 500 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 149 户,资产合计 1986612 万元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 110 户,集体企业 13 户,股份合作企业 11 户,私营合伙企业 1 户,有限责任公司 8 户,股份有限公司 6 户;按企业规模分:特大型企业 2 户,大型企业 17 户,中型企业 35 户,小型企业 95 户,工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按照中央总体部署,1998 年后的三年多时间里,西宁工业在以股权多元化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标志的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国有股份经济发展迅速,公司制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为西宁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企业组织结构上“ 抓大放小、扶优扶强” 组建大企业 和大集团,充分发挥“龙头” 和骨干作用;对大部分中小企业 ,加大改革力度,大胆采用转租承包等形式,放开搞活;在积极扶持国有中小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工业经济,重点发展盐化工业、冶金工业和以建材、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工业以及私营工业;在发展手段上坚持工业发展高投入、大动作,通过大力发展利用优势资源的精深加工工业和新兴产业,形成较强的工业生产能力,带动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促进西宁工业振兴。

      通过对企业“三改一加 强 ”,不断提高工业经济 运行质量与效益,工7业发展的模式和格局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产品产量增加,产品质量上升呈现出国有及股份制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企业改制的实践效应是十分积极的,一是改制覆盖面大,股份制企业迅速增加;二是国有经济的控制能力明显增强;三是改制后的企业出资人呈现多元化;四是改制企业的决策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五是为上市公司的规范运营和取得良好业绩创造了有利条件经过企业改制,西宁工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显著提升1978-1998年 西 宁 市 工 业 总 产 值 (万 元 )0100000200000300000400000500000600000700000800000年 份 1978年 1980年 1981年 1985年 1986年 1990年 1991年 1995年 1996年 1998年第四阶段,1999-2008 年,西部大开发强力助推经济发展,西宁工业规模与实力快速提升,园区经济发展迅速西部大开发战略给西宁工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工业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1999 年 9 月,中央召开十五届四中全8会,正式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同年 11 月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随后成立了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于 2000 年 3 月正式开始工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从此拉开序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西宁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 “西部大开发”以来,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企业改制也已取得明显成效,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企业的规模与竞争实力得到显著增强;明确了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发展思路,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大我市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自身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 工 业强 市” 战略,通 过狠抓冶金、建材、化工、 电力、中藏药和农畜产品深加工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8 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 1937460 万元,占西宁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了 45.89%,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显著增强园区经济迅速发展西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是 2000 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区占地面积 36.82 平方公里,下辖甘河工业园、东川工业园、生物科技产业园、南川工业园等四个园区,东川工业园区依托全省优势资源,重点9发展硅材料和光伏产业;甘河工业园依托省内丰富的电能、天然气、矿产等资源,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加工和化工产业;生物产业园依托青藏高原独特的动植物优势资源,在充分发挥区位空间和整合青海大学园、农业科技园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装备制造和科技孵化产业。

      南川工业园依托周边畜产品资源,在发展以藏毯加工为主的纺织业基础上,努力打造国际性藏毯生产集散基地开发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形成了各园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各具特色、相互竞争的新格局近年来,西宁工业园区发展势头迅猛,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指标持续攀升,已经成为西宁市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和强势增长极目前,开发区经国家和省上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29 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 1 个,著名商标 5 个;中国名牌产品 1 个,省内名牌产品 9 个2008 年开发区完成工业增加值778856 万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的 40.20%;实现销售收入 1936588 万元;实现利润总额 24184 万元;拥有资产1889888 万元;。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