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谈各地方戏曲中的《梁祝》.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34033305
  • 上传时间:2022-01-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46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谈各地方戏曲中的《梁祝》《梁祝》的故事是自小就听妈妈说过的,可是关于《梁祝》的戏剧,确是这 次课程才开始有所接触的,觉得别有一番趣味,便对各地方戏曲对这段故事的演 绎做了一番简单的比较民间广泛流传着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浪漫凄婉的爱情故 事的传说,在许多地方戏曲剧种中都有这一题材的作品,除越剧外,川剧、滇剧、 湘剧、赣剧、徽剧、粤剧、河北梆子、梨园戏、豫剧、楚剧、武安并调落子,河 南曲剧、京剧等都有自己的演出剧戸因梁祝传说流传的广泛性,各地有关剧n 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尽相同,呈现出风格各界、绚丽多彩的样式,并以其丰富性、 多样性,使其更具魅力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因电影版的广泛传播而成为这一•题材中最为引人注 FI的名剧越剧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梁山伯与祝英台》 是越剧的代表作之一,几十年来在各地流传,它的剧本、唱腔、表演、舞美设计 已经基本定型《梁祝》中有许多经典段落,如草桥结拜、十八和送、楼台会、山 伯Z死、化蝶等等全国二百多个越剧团体,几乎都把越剧《梁祝》作为本剧团 的保留剧许多著名越剧演员对梁山伯、祝英台的形象从唱腔到表演都有不同 的创造人物塑造上,从现在的版本看,越剧《梁祝》典型地具备了才子佳人、 儿女情长、缠绵t非恻、回肠荡气的特征,文人意味比较浓厚黄梅戏剧H《梁祝》在传统的故事框架内,作了较大幅度的重新创造,有意 识地加强了作品的乡村民俗风味。

      黄梅戏H形成至今,受到了京剧、越剧、扬剧、 淮剧、评剧等剧种的影响,在表演丄有了很大的改进同吋巧妙地借鉴民歌和其 他音乐成分,创造出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黃梅戏唱腔简洁明快,纯朴浓郁、 极富乡野气息,具有雅俗共赏的美学功能,以及叙事与抒情兼备的极强感染力 因此黃梅戏版本得《梁祝》则更类似民问乡村小儿女的爱情故事从剧本创作风 格上看,相对于越剧,黄梅戏《梁祝》的文字较活泼,俚俗得可爱,乡野风味较 重它保留了许多民间文学的精华,运用了民歌、顺口溜,这些都很可贵川剧《柳荫记》剧本分九折,即英台别家、柳荫结拜、书馆谈心、山伯送行、 说媒许亲、英台思兄、祝庄访友、马家逼婚和祭坟化鸟按川剧I口木,原只有结 拜、相送、访友、骂媒四个单折,现在补成全本,实际只保存了前三折,骂媒儿 乎全删了剧本结构较越剧有所欠缺一般的说,《柳荫记》剧本,从结拜到十 八相送,是一气呵成,演出的成就也很饱满较之其他地方剧种,在剧本及演出 上,是优胜的,但后部却不如越剧演员在十八相送以后,就没办法依据事态发 展的情况,体会人物感情多样复杂的变化,矛盾与冲突,-•层层地向灵魂深处发 掘京剧关于梁祝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英中以马彦祥根据川剧移植的《柳 荫记》和程砚秋晚年的名作《英台抗婚》流传最广。

      京剧《柳荫记》1953年首 演,重要场次有“英台别家”、“柳荫结拜”、“书馆谈心”、“山伯送行”、 “英台思兄”、“祝庄访友”、“祭坟化蝶”此剧最大的特色在唱词方面,典 雅华丽,优美隽永,许多语句打破京剧传统的七字、十字句,给人以清新脱俗的 艺术美感,同时在唱腔设计上很是精致,无论是曲调的选择,还是板式的变换, 即保持了传统韵味,又出新求变被公认为是建国初期戏曲推陈出新的代表作 1954年,京剧大师程砚秋参考其它剧种的相关剧H编演了一部不朽的程派名剧《英台抗婚》,此剧剧情无变,唱词和唱腔有很多突破性的创造以唱词看:“望 爹爹退婚礼随我愿,使我嫁梁君,你是我亲爱的老严亲”,“却为何你执意要把 女儿我嫁与一个陌生生不识之人”……这样几乎等同于散文诗的句子竟然被大 师“装”进唱腔,且严丝合缝,感人至深,不能不让人叹服大师的功力琴剧传统剧目《山伯英台》由邵江海编剧,源出“锦歌”唱本剧本保留了 “锦歌”唱多白少、通俗易念的特色,儿乎每一场都有大段独唱或对唱其中“英 台哭灵二十四拜”最为突出,一百多句唱词缠绵楼恻,曲牌使用了茎剧的所有哭 调,一拜一•调,连接紧密和谐,组成了类似曲牌联缀体的成套唱腔。

      在“安童买 菜宴山伯”、“楼台宴请十二盘”等出中,从菜名、菜谱到俗例、俗语都来自闽 南特有的民情风俗讨药” 一出,山伯相思病重,英台剪青丝、割裤带寄赠, 也属闽南风俗全剧情节不同于其他剧种如英台无父而有母张氏,马俊也同在 杭城求学,无“十八相送',而有游春见景喑喻等梁祝”题材在河南戏中也不少,但大多数是一•段一段的比如说《红罗 山》、《英台求学》、《梁山伯下山》、《舅舅添箱》、《小喜子要嫁妆》等, 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普通百姓,内容也更加牛活化,故事更原牛态这正和梁祝的 故事源于汝南逐渐传播并在传播中不断发展相一致有人认为,H前最流行的越 剧全本《梁山伯与祝英台》创作的母本Z———《新刻梁山伯祝英台夫妇攻书还 魂记》是清代河南刻本但是河南戏H前所演的全本《梁祝》也是从越剧移植过 来的和其他地方戏不同的是,以前河南戏中的“梁山伯”是按丑角来演的,憨 到非常可爱的程度,来衬托英台的聪明,非常有舞台效果每一个剧种都有其闪光的一而,可是作为一个来自黄梅戏Z乡的安徽人,我 不免对黄梅戏的版本有不一样的偏爱,熟悉的音韵、俏皮的文字,怎能让人不爱?。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