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 李贺朗读.docx
5页雁门太守行 李贺朗读 雁门太守行李贺朗读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后称“乐府诗”多介绍战争场景全诗如下: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xíng) 黑云压城城欲摧(cuī),甲光向日金鳞(lín)开 角(jiǎo)声满(mǎn)天秋色里,塞(sài)上燕(yān)脂(zhī)凝夜紫 半卷(juǎn)红旗临易水,霜重(zhòng)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xié)玉龙为君死 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位于山西代县 ⑵摧:毁坏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临危形势 ⑶甲光:铠甲迎着月亮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燕脂,即胭脂,深红色这里写夕晖掩映下,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塞上:亦有版本写作“塞土”燕脂:调脂饰女面,产于燕地,故曰燕脂,一种红色化妆品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据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一作“胭脂” ⑹临:逼近,到,临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 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⑻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才、招揽隐士意:信任,重用 ⑼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 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李贺,字长吉,福昌县昌谷(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生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卒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年仅27岁李贺自小聪颖,才思横溢,善工诗文,名震京师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风格瑰丽奇峭,意象繁密浪漫,用字坚锐狠重,给人以力的震撼,梦的神往,美的享受是唐诗,乃至我国诗坛中的一枝奇葩,为我国古典诗歌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一代伟人毛泽东尤爱李贺诗 多种版本的李贺诗集,如《李长吉歌诗集》、《李长吉集》、《李昌谷诗集》、《李昌谷诗选》等,几乎每本都被毛泽东圈划过至今传世的李贺诗共240余首,毛泽东圈过的就有83首,有的多达四五次毛泽东在五十年代一则有关王勃的批注中,称李贺是“英俊天才”,但“死时二十七”,“惜乎死得太早了”在五十年代末,每次提到历史上年轻有为的人物时,总是提到李贺,称他多才而短命,有特殊成就 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一作说法是,此诗作于唐宪宗 元和九年(814年)。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元和二年(807年)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朱世英则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认为此诗可能是写朝廷与藩镇之间的战争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814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后称“乐府诗”多介绍战争场景 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