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7.docx
5页标题】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5单元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正文】一、教材分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18课,本册教材更注重学生语文素养、语言素养的培养,本单元主要是游记,从中华文化的源头长江、黄河入手,不是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都有哲理性的思索,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跃然纸上这四篇文章写作的角度不一样《壶口瀑布》主要是对水势的描摹,从整体到局部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以此表现黄河的性格,也就是中华民族的个性《在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主要是对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那种变幻莫测、难以捉摸的描摹,既表现人的坚强乐观,又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以及生命的绵延不绝《登勃朗峰》主要是美式的幽默,《一滴水流过丽江》以水的视角,新颖独特整个单元不仅给人美的享受,文化的熏陶,还有哲理的思索现在学生的审美体验非常缺乏,他们不知道怎么去欣赏一个文本,所以我从梳理线索,观景的立足点,景物的特征,作者情感的变化这些方面,让学生方便操作,更透彻地解读文本最后有一个写作的部分,就是遇见美好的事物,引发了怎样的思考让学生活学活用,学会欣赏美,学会写游记二、教学目标1、 初读课文,掌握文学常识;2、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3、 体会作者细腻、丰富的情感,乐观的生活态度;4、 感受壮美景色,品味哲理化的语言。
三、教学准备学生运用手中的工具书,解决字词的障碍,然后查阅各拉丹冬的一些资料,了解长江的源头;我准备了两个视频,一个是长江源头的介绍,第二是研究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作用一个课堂学习,一个课后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有一个人,她为追寻雪域高原的太阳,毅然踏上充满希望而又满载风险的漫漫长途,在那片美丽而又贫瘠的土地上,从青年走到了中年,她就是马丽华,今天,我们将跟随她的脚步,去探寻长江的源头导入视频《各拉丹冬》一)自主学习,了解常识1、 了解各拉丹冬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全长6300余公里,比黄河长800余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三位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海拔6621米,是唐古拉山脉最高峰,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为长江的源头2、 了解作者马丽华,山东济南人,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她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二)初读课文,梳理线索1、通读全文,找出作者的所至,并说明在不同的地方,作者的身体状况如何?分析多次叙写作者身体状况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明确:所至:(第一天)走向各拉丹冬,在草坝子上安营,接近冰塔林、冰山,置身冰窟第二天)再入冰塔林,过冰河 身体状况:尚属正常;高原反应、发烧疼痛;摔伤、恶心、呼吸困难; “我要死了”;似乎已经衰竭了,没力气,挣扎作者反复叙写自己糟糕的身体状况,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乐观、坚强,阅读感受更真切、真实、可信;也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却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2、到底“各拉丹冬”有怎样的独到之处呢?(学法指导:分析作者在立足点观景的状态,所看到的景物的特征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明确:各拉丹冬 远眺雪山 高峻、雄壮、变幻莫测 感叹雪山的雄伟神秘冰塔林 砾石堆四顾 辽阔、浩茫、奇美 赞美自然,凄凉、无奈 冰山、冰塔林 靠近冰山近看 图案多样 冰窟 细看,联想并想象 晶莹闪耀、形态多样、永恒之美、凝聚历史 感到温暖,思绪飞扬,被自然震撼 再入冰河 半卧细察 冰面疏松、流水漫溢 想象长江的故事总结:作者善于捕捉所写景物的神韵,无论是简笔勾勒,还是详细描写,都重在写出神而非绘形。
作者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有感慨自然历史的无尽(写冰河上的风),畅想眼前奇景的形成过程(写冰塔林、冰川),有联想当下景物的“未来”(写冰下流水)增加了文章的厚度,赋予了文章独特的韵味三)浏览课文,赏析语言本文的语言看似随意,实则精巧,请同学们反复阅读,体会语言的妙处学法指导:可以从词语的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等角度赏析句子)例如: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明确:“眩晕”原指一种症状,感觉到自己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令人不知该看什么; “卖弄”原指有意显示、炫耀,含贬义这里指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表现了作者面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2、“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明确: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那些看似死寂的冰川,其实蕴含着力量,孕育着生命 每一个伟大的生命都是在看似静止中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壮大,最终成为气势磅礴的奇观。
(四)拓展延伸1、请你就生活中常见的美好事物,发挥你的想象,由物及理,阐述你对人生或对生命的感悟例如:野菊花,它生长在野外,无人照料,任凭风吹雨打,但它自信乐观,永远向阳,努力生长,如期绽放我们也应像野菊花那样,无论生命中遇到怎样的风雨,都应永远向阳,努力生长,只有这样才能开出灿烂多彩的生命之花要求:迅速构思,独立完成;小组长选出本组最佳片段,选代表展示;小组长上交各环节得分,课代表评出本堂课最佳小组 总结: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描写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表达了热爱西藏、热爱大自然的感情2、读一读梦幻藏北就这样骑上火红的走马漫游我们最后的草原吱吱嘎嘎的积雪清脆又清凉红走马喷着响鼻走得很自信一丝风也没有,一片云也没有寒气如凝脂弥漫四野苍穹蓝得深沉双颊因寒冷红晕灵魂扑扇翅膀无所用心地飞翔就为了那个似是而非的召唤此番我们向何方行进此番我们向何方行进能够不带着旧日伤痕逝去了的最好的日子倒是那段孤独无助的时光痛彻的感情经历最体现命运穿越季节河,岁月解冻折叠成美而又美的涟漪大草原一年一度青绿教师寄语:大自然美妙神奇,等待大家去探索,希望你们能努力奋斗,永攀人生高峰。
教后反思】整堂课自然流畅,主要是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品味,品读,体会秀美的山川,感受生命的力量整堂课学生的语言清晰流畅,个人展示非常充分写作这一板块,学生展示地非常好,超出了我的预期学生的听、说、读、写,都做得非常好不足之处是小组编排时顺序打乱,导致老师加分加错了一些,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我的语言也不够规范,要加强学习整堂课虽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还是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以后会更加努力,争取做出更多好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