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货币发行量及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等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doc
12页1货币发行量及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等因素对通货货币发行量及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等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膨胀的影响研究——基于 VAR 统计模型的一个实证分析上海理工大学 邓乃杰、史修策、张国民[ [摘要摘要] ]::后金融危机时代,最吸引世界眼球的莫过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及新 兴经济体产能过剩问题了,正当世界经济为“二次探底”风险而焦虑的时候, “金砖国家”的通货膨胀已经悄然走高,甚至达到了不可控的地步,这又进一 步为世界经济的未来前景增加一分担忧在我国,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 据显示,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 5.0%,而 5 月份居民消费价 格同比上涨 5.5%,创下 34 个月以来的新高尽管货币当局密集上调商业银行 法定准备金率和多次提高银行基准利率,仍然没有阻挡住CPI的势头究其原 因,众说纷纭,到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的论调 本文在充分研究现状和文献基础上,利用从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月度报 告》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统计季度报告》中获取的 2001-2010 的货币供应量、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食品零售价格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的月度数据, 建立了反应变量之间动态关系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通过Granger因果检 验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分析技术研究了四个指标之间的长期动态均衡关 系,得到货币供应并非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以及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仍将持续 几个月等的诸多重要结论。
对政府制定政策改观恶性通货膨胀现状具有重要的 借鉴意义 [ [关键字关键字] ]::CPI;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广义货币;通货膨胀;VAR 模 型;脉冲响应函数引言2010 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的CPI不断攀高,今年 5 月份,同比上涨达到 5.5%的 34 个月以来的最高位尽管政府决策层采取了一系列试图控制通货膨 胀的宏观措施,其中包括自 2010 年初以来已经 11 次上调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 率和 4 次提高银行基准利率,但目前看来仍然收效甚微有专家和金融机构预 测,6 月份,CPI指数将会达到甚至超越 6.0%,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那么究竟 是什么原因导致的CPI上涨?而这种引致因素是通过何种路径推动的物价上涨? 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才是寻找通货膨胀难题解决途径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本文 将试图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一、问题提出1.1 研究背景2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 一系列商品及劳务价格的变动指标,通常被作为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般说来,CPI的增幅大于 3%的时候,则经济体就呈现通货膨胀状态了;而当 CPI增幅超过 5%,则经济体便是处于恶性通货膨胀(Serious Inflation)状态。
温家宝总理曾说,通胀就像只老虎,如果放出来就很难再关进去经过连 续十几个月的上涨之后,5 月份的CPI的同比涨幅达到了 5.5%,创下了 34 个月 以来的新高一年多以来央行的 11 次法定准备金率密集上调和 4 次的提高银行 基准利率可以说收效甚微一些经融机构预测,6 月的CPI将超过 6.0%大关! CPI长时间的大幅不可控上涨,不仅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更会依法投资者 对未来经济走势的担忧最突出表现就是股市的低迷,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 上证指数已从 3067.46 的高点(4 月 18 日)跌到了最低的 2676.54 点(6 月 2 日) 图 1:2010 年以来央行上调法定准备金情况 (资料来源:新浪财经网 2:2010 年第二季度上证指数 K 线图 (资料来源:和讯网 今年政府的CPI调控目标定格在 4%,按目前的发展趋势要实现这个目标有 很大的难度,通货膨胀问题必将成为时下以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理论界和实务 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的解决也必将是政府面临的一个艰巨而且迫切的任务 1.2 研究意义 在过去 20 多年时间里,各经济体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在控制通货膨胀上取 得了显著的成就。
但近年来,频繁的资产价格膨胀和波动,以及期间数次由于 市场崩盘而引发的系统性经济衰退甚至金融危机,使得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对于 商品和资本的价格波动进行干预成为政府与货币当局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而 是否能够理清货币供求状况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又是这一问题的关键节点央行 的货币政策步步从紧,而 CPI 却节节攀升,这最起码在表象上证明,货币政策3之于通货膨胀的关系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在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甚至在后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的理论阐释 中,当人们论述在任何一场经济危机后西方国家政府的救市和扩张性宏观政策 必然导致通货膨胀的事实时,其理论逻辑一般是:巨额政府财政赤字,会导致 央行货币超发,最后传导到消费品物价上,表现为CPI上涨这也正是后凯恩 斯学派经济学家Hyman P. Minsk 生前一直坚持的基本观点 而在当今中国,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并不能把Minsk的这一理 论简单地应用于分析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现实由于最近两年中国政府的财政赤 字实际上还不算太大(两年 1.95 万亿) ,且 2003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 民银行法》第 25 条和第 30 条实际上又禁止政府向央行透支的方式来弥补其预 算赤字,人们可以认为近两年政府的财政赤字并不是央行“货币超发”的主要 原因。
但是,这决非就证明了政府的财政不是这一轮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主要 推手这一点简单说来,目前中国内部的宏观动态机制并不是像 Minsk 所阐释 的那样是通过政府巨额财政赤字→货币超发→通货膨胀→CPI普涨这样一个宏观 作用链条来工作,而可能是通过一个微观机制链条而直接推动CPI上涨的 不少专家认为,此轮CPI上涨的直接推手是食品类价格的快速上涨还有 一些专家把原因归结为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例如原油价格突破 100 美金大关、金属矿等在 2011 第一、二季度月涨幅都在 10%左右苏剑等 (2011)归纳说,这些输入性通胀与我国食品价格上涨结合,是CPI上扬的主 要原因有一种观点最为普遍,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政府的四万亿财政支出造 成的流动性过剩是此轮通货膨胀的主因,并将继续影响数月复旦大学经济学 教授韦森在《华尔街日报》发表评论认为: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所发现的 “银行贷款创造存款从而在经济总体扩张的宏观条件下会不断内生广义货币” 的逻辑,对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的解释最为合理 1,他还支出造成目前的恶性 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在各环节的高赋税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各个方面探讨了通货膨胀的原因,但都不免流于片面。
通货膨胀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很难从一个视角就能做一个全面的解 释本文将通过变量自回归方法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RMPPI) 、食 品零售价格指数(RPIF) 、广义货币(M2)和CPI之间的动态关系的系统研究, 希望找到究竟是哪种原因或者价格体系部分引致了 CPI 的攀高,从而能有针对 性的提出解决问题建议,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1.3 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关于CPI的影响因素及M2、RPIF、RMPPI对CPI的影响作用和程度,国内外 学者做过很多研究货币主义大师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一种货 币现象,他通过对美国 1867-1960 年的数据研究表明,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 之间存在密切关系(Friedman & Schwarz,1965) Lucas(1980)采用 1953-1977 年 美国的季度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对比货币数量变化率、通胀率、名义利率三者 的移动平均值,发现只要调整合适的移动量,货币数量的变化就会带来相同比 例价格指数和利率的变化Nelson(1985)通过逻辑分析表明稳定的通货膨胀状态 由稳定的货币增长来决定Kormendi & Meguire(1998),以及Geweke(2000)也得 出了类似的结论。
Reynard(2006)通过对美国和欧洲的数据研究发现,通货膨 胀率与货币增长率之间具有明显的比例关系Sekine(2006)认为,由于近年来很1 维森教授在《华尔街日报》上评论说:“现在看来这一逻辑(指文中提到的后凯恩斯学派的银行贷款创造村矿的逻辑)仍然在中国经济的现实中不断展现自身,且看来仍然在大行其道 ”4多国家的货币大幅贬值并未导致通货膨胀率出现大幅波动,传统的通货膨胀传 导效应正在减弱相反地,也有大量学者的研究表明,货币供应与物价水平之 间的这种正比例关系要么并不存在,要么由于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性而缺乏 可信度我国学者,陆瑞(2007)通过实证分析找出 M0、M1、M2 三种货币供应 量中,M2与 CPI 的相关度最大,认为要维持CPI在 0-3% 的水平, M2 货币供应 量应该维持在一个 15%-17%的水平熊伟(2007)也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货 币发行量与 CPI、GDP 之间的关系,证明了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应是稳定物价 两篇文章均量化了 M2 的水平,得出了一个不超过 20%的 M2 适宜增长率,而纵 观我国近两年 M2 的增长率,甚至一度达到 29%(2009 年 9 月份) ,考虑到M2 对CPI影响的滞后性,有必要把M2看作对CPI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放入考察。
有一种观点认为,目前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不可避免地会向下游制 成品转移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预示着商品的全面性上涨我国学术界主流的 看法是用上下游价格传导机制来解释,认为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 的影响出现了传导时滞及弱化的变异(中国价格协会课题组,2005),价格传导 系数的降低(夏斌,2004)江凯(2010)验证了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分别对我国 CPI、PPI 和RMF 存在Granger 因果关系,因此输入性通胀问题不容忽视今 年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显著上涨,我国国内的食品价格也一路攀升,也有 专家认为今年 CPI 上涨罪魁祸首就是食品和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因此本文把这 个问题也考虑在内Nakayama Toshiko & Paul Monson(1976)曾论证了食品价格和通胀的联动关系;食品价格的下降会减弱通胀压力Jerry Lignt & Thomas Shevlin(1998)认为,农 产品价值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加强,Joseph、Kowal(2008)等则指出,能源和食品价 格的提高也会加剧生产价格指数的上涨压力因此,本文加入食品零售价格指 数,以分析通货膨胀的推动力。
二、基本假设、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2.1 基本假设 (1)通货膨胀水平主要是从一个国家的整体物价水平来考量,尤其是消费 品物价水平因此本文通过我国CPI比率指标来度量全国的经济增长水平 (2)联系到我国的通货膨胀受到国际环境及国际贸易状况影响,本文采用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RMPPI)来反映大宗商品价格和国际通货 膨胀转移的影响 (3)为了避免季节性因素影响,本文指标采用同比增长率形式来消除季节 性因素对各经济指标的影响 (4)在模型建立的过程中,不考虑经济波动以及战争、灾害等突发事件等 特殊因素的影响 2.2 指标选择 通过上文分析,本文决定采用如下几个指标分析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 (1)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 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2)广义货币(M2)5M0、M1、M2、M3都是用来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 我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是: M0=流通中的现金; 狭义货币(M1)=M0+活期存款(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 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 广义货币(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 信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