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1).pdf
1282页目录 第一编先秦文学 绪论 0.1复习笔记 0.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章上古神话 1.1复习笔记 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诗经 2.1复习笔记 2.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3.1复习笔记 3.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4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4.1复习笔记 4.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5章屈原与楚辞 5.1复习笔记 5.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二编秦汉文学 绪论 0.1复习笔记 0.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章秦及西汉散文 1.1复习笔记 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2.1复习笔记 2.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司马迁与史记 3.1复习笔记 3.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4章两汉乐府诗 4.1复习笔记 4.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5章东汉辞赋 5.1复习笔记 5.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6章汉书及东汉散文 6.1复习笔记 6.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7章东汉文人诗 7.1复习笔记 7.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0.1复习笔记 0.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1.1复习笔记 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两晋诗坛 2.1复习笔记 2.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陶渊明 3.1复习笔记 3.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4章南北朝民歌 4.1复习笔记 4.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5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5.1复习笔记 5.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6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6.1复习笔记 6.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7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7.1复习笔记 7.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8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8.1复习笔记 8.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9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9.1复习笔记 9.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0.1复习笔记 0.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1.1复习笔记 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盛唐的诗人群体 2.1复习笔记 2.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李白 3.1复习笔记 3.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4章杜甫 4.1复习笔记 4.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5章大历诗风 5.1复习笔记 5.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6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6.1复习笔记 6.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7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7.1复习笔记 7.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8章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8.1复习笔记 8.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9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9.1复习笔记 9.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0章晚唐诗歌 10.1复习笔记 10.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1章李商隐 11.1复习笔记 1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2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12.1复习笔记 12.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五编宋代文学 绪论 0.1复习笔记 0.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章宋初文学 1.1复习笔记 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人的探索 2.1复习笔记 2.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3.1复习笔记 3.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4章苏轼 4.1复习笔记 4.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5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5.1复习笔记 5.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6章周邦彦和北宋后期词人的创造 6.1复习笔记 6.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7章李清照与南渡词风的新变 7.1复习笔记 7.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8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8.1复习笔记 8.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9章辛弃疾和南宋中期词人的拓展 9.1复习笔记 9.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0章姜夔、吴文英及南宋后期词人的深化 10.1复习笔记 10.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1章南宋的古文和四六 11.1复习笔记 1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2章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12.1复习笔记 12.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六编元代文学 绪论 0.1复习笔记 0.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1.1复习笔记 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关汉卿 2.1复习笔记 2.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王实甫的西厢记 3.1复习笔记 3.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4章白朴和马致远 4.1复习笔记 4.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5章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5.1复习笔记 5.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6章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6.1复习笔记 6.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7章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7.1复习笔记 7.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8章元代散曲 8.1复习笔记 8.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9章元代诗文 9.1复习笔记 9.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七编明代文学 绪论 0.1复习笔记 0.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1.1复习笔记 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2.1复习笔记 2.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明代前期诗文 3.1复习笔记 3.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4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4.1复习笔记 4.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5章明代杂剧的流变 5.1复习笔记 5.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6章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6.1复习笔记 6.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7章汤显祖 7.1复习笔记 7.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8章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8.1复习笔记 8.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9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9.1复习笔记 9.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0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10.1复习笔记 10.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1章晚明诗文 11.1复习笔记 1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2章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12.1复习笔记 12.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八编清代文学 绪论 0.1复习笔记 0.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1.1复习笔记 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2.1复习笔记 2.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清初白话小说 3.1复习笔记 3.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4章聊斋志异 4.1复习笔记 4.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5章儒林外史 5.1复习笔记 5.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6章红楼梦 6.1复习笔记 6.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7章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 7.1复习笔记 7.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8章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 8.1复习笔记 8.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九编近代文学 绪论 0.1复习笔记 0.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章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 1.1复习笔记 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 2.1复习笔记 2.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3.1复习笔记 3.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4章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 4.1复习笔记 4.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一编先秦文学 绪论 0.1复习笔记 一、中国文学的源头 1传说时期的文学 传说时期的文学是指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的原始神话传说和歌谣, 它们经过漫长的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 说是其原貌。
2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 文字的出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甲骨文字以及部分青铜器上的铭 文,是我国现在所知最早的文字,它们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 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3诗乐舞紧密结合 诗乐舞合一,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如吕氏春秋古乐与 尚书益稷记载帝舜时的乐曲大韶诗歌和音乐、舞蹈相互结 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用于文献记录以后,还存在了相当长 的一段时期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向文学 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二、先秦文学的作者和形态 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 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 变化 1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1)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 巫觋因此,他们理所当然地也是文学的创造者在夏商或周初,为巫 术祭祀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是当时主要的文学作品 (2)商周之际,随着商周之际鬼神地位的下降,人事受到重视,史官发 展了人事方面的职能,并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 表史长于记人事、观天象、悉旧典尚书春秋都是史官的作 品。
(3)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文化为贵族所 垄断,贵族掌握知识文化,进行文学创作贵族成了西周、春秋时文学 的主要创作者诗经就是由他们所采、所编、所颂的作品 (4)春秋战国之际,随着贵族阶级的衰落,官学或私家传授出现了危 机,于是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应运而起,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 里,其代表就是诸子百家 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由巫到史,到贵族,再 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的趋势是一致的作者身份的多样性, 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 2先秦时期文学的形态 先秦时期的文化特征决定了文献呈现为一种综合的形态,表现为: (1)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 味 (2)殷周之际,中国文化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萌芽于商代的“德”的观 念,在周代得以发展,形成了敬德保民的思想 (3)战国时期,文化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4)先秦文献往往体现出文史哲综合于一体的特征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多彩,写作中运用 了多种文学手法,具有较突出的叙事文学的特点,奠定了我国叙事文学 的传统; 大多数说理散文不是抽象地进行哲学思辨或枯燥地讨论政治、人生问 题,而是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和浓郁的情感,同时具有丰富的形象,文学 价值很高。
(5)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政 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的发展方 向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1)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它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 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创作年代都难以指实 (2)先秦文学作品在传承过程中可能有所损益,表现为: 这一时期的作品的写定,往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师说和后学之 说,可能混杂在一起,师徒间代代传授,难免有增删的情况; 先秦典籍经秦火以后,大多为汉人重新编定,难免会有讹误 这些都模糊了先秦文学的本来面貌,使之存在许多可争议之处,这也是 先秦文学作品不同于后代作品之处 三、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先秦文学大致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1原始文化和夏商文学 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而夏商文学与此时的宗教文化形态紧密 联系 (1)夏商时代已有较为完整的歌谣出现如楚辞中一再提及的夏启 时的九歌,当是夏代流传下来的歌谣这些诗歌颂咏祖先,歌舞娱 神,都用于祭祀 (2)商代的诗歌如诗经商颂五篇,有较高的表现技巧商代韵文 还包括周易中某些卦爻辞,这些卦爻辞多采用谣谚的形式。
诗歌内 容或怨上刺世、申诉痛苦,或抒发爱情、歌咏劳动,运用象征、比兴、 白描、叠咏等手法,用韵参差错落,灵活多样,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萌 芽状态的特点 (3)巫史文化的昌盛,同时也促进了散文的发展商代出现了完整的散 文作品,其代表为商书 2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1)自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克己复礼”,旧的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被取 代,礼乐文化成了主流礼乐”的精神实质是对社会秩序自觉地认同, 它的核心是“德”“仁”等一些政治伦理观念周代的文化改革家们正是通 过这一“神道设教”的方法,巧妙地完成了理性文化对原始文化的突破 (2)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