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丝绸之路研究的回顾.doc
12页南方丝绸之路研究的回顾文史知识南方丝绸之路研究的回顾口邹一清"丝绸之路" 这个名称是 1877 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F.vonRichthofen)提出的.用以指称中国丝绸西运罗马的交通道路,并用以泛称中西交通.长期以来,丝绸之路一直被认为是由长安出发,西经河西走廊,出西域,至中亚,然后进抵罗马帝国的惟一的一条中西交流道路.然而.近年来中外学术界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确认丝绸之路还包括长城以北的"草原丝绸之路 "和由东海至南海经印度洋航行至红海的"海上丝绸之路". 这就将丝绸之路的外延大大扩展 .1980 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逐步形成风气.二十多年来,国内已出版多部专着,日本出版专着一部(中国重庆学者着),论文集多部,论文达二百馀篇,电视系列片一部(川,滇两省合拍),大型画册两部,由四川的凉山州博物馆,成都博物馆和云南曲靖文管所,瑞丽文管所等 l4 个单位举办的大型文博展览十馀次,召开"南方丝绸之路研讨会" 两届.这些论着,学术活动及宣传报道,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术界对南丝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南丝路的线路,开通时间以及性质等方面.14一南丝路线路走向的研究古代文献中,最早记载巴蜀有通往国外的交通线,是《史记》的2O 世纪历史热点《大宛列传》和《西南夷列传》.另有一些古籍也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先秦时期巴蜀地区有通往西南边陲的交通,如《大戴礼记?帝系》,《史记.五帝本纪》,《山海经?海内经》,《水经注? 若水 》,《后汉书?西南夷传》,《三国志? 魏书 55,《 魏略》等古籍.但总的来看,古代文献中关于先秦时期南方丝绸之路的记载的确是少而且不详,更不系统.1980 年以来,学术界对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从开端到走向高潮,再到逐步深化.南丝路的交通线路问题都一直是重点.学术界普遍认为先秦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成都.先秦时期的成都就已是跨地区贸易繁荣的工商业城市(童恩正《略谈秦汉时代成都地区的对外贸易》,《成都文物}1984 年第 2 期), 自由都市(徐中舒《成都是古代自由都市说》,《成都文物 551984 年第 1 期);在早期蜀国城市体系中, 商代的成都是次级城市,主要发挥工商业作用;春秋战国时代,成都作为首位城市 ,是蜀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段渝《巴蜀古代城市的起源,结构和网络体系》,《历史研究}1993 年第 1 期).从蜀至中南半岛的国际交通线,有西路,中路和东路三条.西路的国内段与上述同,出缅甸八莫可抵东印度阿萨姆地区(伯希和《交广两道考》,冯承钧译,中华书局,1958;桑秀云《蜀布邛竹杖传至大夏路径的蠢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41 本).中路,从蜀南下牦牛道至西昌,出云南礼社江,元江,利用红河下航至越南.《蛮书》卷 6:"通海城南十四日程至步头,从步头航行沿江三十五日出南蛮." 通海之南步头所在, 众说纷纭(参阅向达《蛮书校注 》卷 6),但诸说都认为步头是出云南至越南的水路分程地点,以下即沿红河下航,这条线路是沟通云南和中南半岛交通最古老的一条水道(童恩正《试谈古代四川与东南亚文明的关系》,《文物}1983 年第 9 期).从通海北至晋宁,再北至昆明,即人滇蜀道,可直抵成都.东路,据《水经注?叶榆水》和严耕望考证(《汉晋时代滇越通道考》,《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 8 卷第 1 期,1976,台北),应是出昆明经弥明,渡南盘江,经文山出云南东南,人越南河江,宣光,抵河内.蒙文通先生认为,秦灭蜀后,蜀王子泮即从此路南迁至越南(《安阳王杂考》,《越史丛考》,人民出版社)l5五文史知 iR从蜀出云南至西亚的交通线,由云南经缅甸,印度,巴基斯坦抵中亚.此即滇缅道(藤泽毅美《古代东南亚的文化交流——vY,川滇缅路为中心》,《南亚与东南亚资料》第 5 辑,1984),再由中亚人西亚.这条线路最长,途经国家最多,可谓古代亚洲的交通大动脉(段渝《古代巴蜀与近东文明》,《历史月刊))1993 年第 2 期).一些学者对南丝路途经地进行了考察,考证性的研究.汶江对《史记?大宛列传 》所记的滇越国地望进行了考证,认为滇越不是指滇国.也不是指腾越,而是指东印度的阿萨姆(《滇越考——早期中印关系的探索》,《中华文史论丛》1980 年第 2 期).马向东则认为乘象国就是傣族历史文献记载的,西汉时期的果占璧国,其地域在今云南德宏州,缅甸曼德勒以北一带(《揭开乘象国之谜》,《南方丝绸之路文化论》,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李小鸥通过分析荥经县严道古城出土的考古资料,认为严道城最迟建于春秋中晚期,兴盛于战国和汉,衰落于汉晚期.严道城是南丝路上的一个重要城镇(《试论严道城在南方古代贸易道路上的作用》,《南方丝绸之路文化论》,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李安民认为昆明在南丝路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有通往四川,滇西及贵州的古道(《唐以前昆明古道以及在历史中的作用》,《南方丝绸之路文化论》,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李保伦在《五尺道曲靖段初考》中综述了南丝路五尺道曲靖段的走向,类型,综合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肯定曲靖是进人滇池地区的重要门户,是南丝路上五尺道的重要枢纽(见《南方丝绸之路文化论》,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在南方丝绸之路国内段各点,出境后的走向等问题上.学者们没有大的争议,但在其起点问题上,却有较大的争论,主要有成都说和长安说两种.多数学者认为,南丝路的起点是成都.也有学者以政治,经济地位的高低为主要参照标准.认为南丝路的起点应是长安(高大伦《也说"南方丝绸之路 "》 .四川大学历史系编《中国西南的古代交通与文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成都只是一个重要的据点 .有学者根据成书于公元 80 年左右的《爱利脱利亚海周航记》(Pe,-/p 淞 oftheEry-thraeanSea)中的描述认为.书中所说的大城秦尼就是长安 .秦尼很可162O 世纪历史热点能是长安的音译.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陈茜《川滇缅印古道初考》,《中国社会科学}}1981 年第 1 期).这个问题争论的实质.直接关系到南丝路开通时间问题.二南方丝绸之路开通的时间一种观点认为南丝路的开凿起于秦并巴蜀之后,通于西汉时期.李冰任蜀守期间.开始修筑从成都循岷江而下,达焚道县(今四川宜宾)的道路 ,称为" 焚道".秦始皇统一全国后 ,又派常颊在焚道的基础上修建"五尺道 ".通达今云南曲靖地区 .有学者据此认为 ,五尺道为秦灭巴蜀后初创.秦始皇时期基本建成,汉武帝时期完成.但段渝认为五尺道在商代就已开通(段渝《四川通史》第 1 册,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葛剑雄教授依据《史记》也认为五尺道在官方正式开凿之前就存在,要比常颊开凿(前 221)早得多(《关于古代西南交通的几个问题》.四川大学历史系编《中国西南的古代交通与文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宋治民在《试论周秦汉时期中国西南交通》中认为,要区别南丝路是民间贸易通道,还是经过官府修拓的交通大道.民间通道是交通大道的基础.即令是因政治原因或其他原因交通大道被阻,但民间通道是始终存在的(见四川大学历史系编《中国西南的古代交通与文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李安民就认为四川经曲靖到昆明地区和昆明地区到滇西的民间古道在秦汉时期实际已经存在.而且到贵州的民间古道也已存在(《唐以前昆明古道以及在历史中的作用》,《南方丝绸之路文化论》,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南丝路的存在,不仅反映在古代的文献典籍中,而且在实物上也有确凿的证据考古资料显示,这条古道至迟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李淼《南丝绸之路的开凿与形成》,《南方丝绸之路文化论》,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尤其是三星堆遗址发掘后,学者们注意到其中明显的印度地区和近东地区文明的文化因素集结.于是提出南丝路早在商代即已初步开通的新看法.段渝认为其年代可上溯到公元前十四,十五世纪(段渝《古代巴蜀与近东文明》,台北《历史月17文史知 in.刊》1993 年第 2 期),早于曾由季羡林所提中印交通起于公元前 4 世纪(季羡林《中国蚕丝输入印度 f~'-I 题的初步研究》),向达所提公元前 5 世纪(转引自林超民《蜀身毒道浅探》,原载《研究集--?lJ》,1981 年,第 2 集,云南大学历史系西南边疆民族历史研究所编印),丁山所提公元前 6世纪(转引自林超民《蜀身毒道浅探》,原载《研究集--?lj》,1981 年,第 2集.云南大学历史系西南边疆民族历史研究所编印),日本藤田丰八所提公元前 11 世纪等说法.显然,这些认为先秦时期南丝路就存在的说法,是与南丝路为秦汉中央政府所打通,控制和管理的官方交通线相对立的.这又将问题的实质指向南丝路性质的界定.三南丝路的性质研究表明.南丝路至少具有三种功用:对外贸易,民族迁徙 ,文化交流.1.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是南丝路的主要性质和作用,这一点没有人提出异议.徐中舒,童恩正等学者都先后论述了先秦时期成都工商业之繁荣,童恩正,段渝还指出了古蜀与中亚,东南亚,东北亚等地发生了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和文化交往.(1)对外贸易货物古蜀对外贸易中最着名的货物是丝绸.段渝认为,古史传说西陵氏之女嫘祖发明蚕桑丝绸并非虚言,青铜器铭文和《左传》等记载均可证实.而四川是中国丝绸的原产地和早期起源地之一,至迟在战国时代已具有相当规模(段渝《嫘祖考》,《炎黄文化研究》第 4~t'-,1997;《政治结构与文化模式》,学林出版社,1999,319—371 页;《中国丝绸的起源时代》,《中华文化论坛》1996 年第 4 期).1936 年在阿富汗喀布尔以北考古发掘出许多中国丝绸(王治来《中亚史》第 1 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童恩正认为这些丝绸(至少其中一部分)有可能是从成都经"西南丝道" 运到印巴次大陆,然后转手到达中亚的(《略谈秦汉时代成都地区的对外贸易》,《成都文物))1984 年第 2 期).蜀布是《史记》中多次提到的贸易货物,任乃强先生认为蜀布是古代蜀地行销印缅等地数量1820 世纪历史热点啤 h~篱最大的商品.他在《中西陆上古商道——蜀布之路》中考证认为蜀布应是蜀地当时特产的苎麻布(见《文史杂~-))1987 年第 1 期). 邛杖也是史书中屡有记载的货物.《史记?大宛列传》张守节《正义》,《史记? 西南夷列传》裴驷《集解》,唐朝李吉甫《元和郡县志》等文献记载表明,邛杖就是临邛至邛都,沿古牦牛道一线山上生长的"节高实中" 的竹做的杖.但也有学者认为张骞所注意的"邛杖" 并非蜀物(任乃强《中西陆上古商道——蜀布之路 55,《文史杂志}1987 年第 1 期).(2)南丝路货币研究学术界对南丝路贸易中使用的货币研究得比较充分.多数研究者认为.南丝路上对外贸易采用的货币是一种产于印度洋的海贝.纵贯南丝路,在古蜀腹地三星堆以及南中地区,云南地区都出土了海贝.罗二虎在《南方丝路古贝考》中说,在南丝路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大量海贝.这种海贝,绝不产于我国内陆的江河湖泊,云南称贝为"海贝 JI","海",可见产于海洋(罗二虎《南方丝路古贝考》,伍加伧,江玉祥主编《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 55,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方国瑜认为这种海贝就是货币(方国瑜《云南用贝作货币的时代及贝的来源》,《云南大学学-~It.}1979 年第 1 期),彭信威认为云南用贝币的历史悠久,是受印度的影响.古代文献也对印度洋地区使用贝币有所记载.《旧唐书?天竺国传 》说"以齿贝为货".《宋会要稿》第 197 册:"天竺国俗无簿籍,以齿贝为货."天竺即印度 ,表明古代印度将齿贝作为货币.《缅甸史》引 851 年(唐大中五年)波斯国旅行家至下缅甸的记载说到"居民市易,常用海以为货币".该书还说" 其贝子计算之数以一为'庄',四庄为 '手',四手为' 苗',五苗为'索',用四四五进位之法 ,亦得之天竺,可见其时对于印度贸易之盛矣"(哈威《缅甸史 》,商务印书馆,1957).《新唐书? 南诏传 》说:"以缯帛及贝市易,贝之大若指 ,十六枚为一觅."《 马可波罗行纪 》第 118 章哈刺。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