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排CT多期扫描和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诊断胃、小肠疾病中应用.docx
7页64排CT多期扫描和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诊小肠疾病中应用【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多期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胃、小肠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我院216例胃、小肠病变患者,进行上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图像后 处理工作站对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结果216例临床疑似胃、小肠疾病中胃癌65例,胃间质瘤22例,胃溃疡12例,冃底静脉曲张47例,胃息肉10例,小肠间质瘤12例,力肠淋巴瘤18例,十二指肠憩室30例,由2名副主任医师各自独立阅片,对照病理结果,回顾性总结病变的CT表现诊断结果与纤维内窥镜和或手术所见对照分析,只有5例溃疡不能定其良恶性,8例十二指肠憩室漏诊,占所有病例的6%,诊断符合率为96%结论利用64排螺旋CT的多期扫 描及多种图像重建方式可全方位多角度显示胃、小肠腔内外病灶,可以发现细微病灶,并发现周围的转移情况,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关键词】胃病变;小肠病变;多期扫描;图像处理;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目前腹部CT多用于实质器宫的检查,充分的胃肠准备不仅可以消除伪影,同时可很好观察、小肠病变随着多排螺旋CT广泛应用于胃肠道等空腔器官的检查,其应用价值已日益受到临床和影像学方面的重视。
64排螺旋CT可以 进行任意平面重建及三维图像重建,极大扩宽了它在诊断 胃、小肠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现将64排螺旋CT多期扫描及 目前常用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于胃、小肠中疾病检查的诊断 价值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收集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在我科进 行胃、小肠CT扫描病例共216例,其中男136例,女80例, 年龄45-88岁,平均65岁临床症状主要为腹痛、腹胀、 纳差、呕吐,部分有体重减轻部分病例体检腹部可触及肿 块上述病例均经手术或胃镜病理证实1. 2CT检查方法所有的216例患者都进行腹部的平扫和 增强,患者空腹8小时以上,胃部病变者在检查前10分钟 口服温开水500-800mL以充盈胃肠道;小肠病变者检查前15 分钟口服温开水1500mL-1800mL以充盈小肠肠腔,均在扫描 前10分钟肌肉注射654—IllOmg,先平扫,再三期扫描造 影剂为碘海醇(240mg/mL),剂量1. 5mL/kg,速率3. OmL/s, 3期延迟时间分别为25、60、120s扫描体位为仰卧位1. 3检查设备与方法扫描机为GELightspeed64层螺旋 CT机,扫描层厚1. 25/0. 625mm,扫描层间隔1. 25/0. 625mm,螺距1.375: 1,管电压(KV) 120KV,管电流100MA,重建模式:标准算法。
扫描范围从隔顶至双肾下极,部分胃张力低者到盆腔原始图像传至ADW4. 0工作站上所有病例均进 行三维重建重建方法为: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 重建(MPR)o1.4CT图像分析方法由2名副主任医师各自独立阅片, 对照病理结果回顾性总结病变的CT表现,包括部位、大 小、形态、密度,增强表现、周围结构和转移等,并与手术 病理结果对照2结果本组216例临床疑似胃、小肠疾病中胃癌65例,10质瘤22例,胃溃疡12例,胃底静脉曲张47例,例,小肠间质瘤12例,小肠淋巴瘤18例,十二指肠憩室30 例,2名副主任医师认真读平扫、增强及三维重建片后只有5例胃溃疡不能定其良恶性,8例十二指肠憩室漏诊,占所有病例的6%,符合率为94%;其他病变不仅诊断准确,而且 发现了肝脏、淋巴结等转移灶,为临床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本组病例中胃癌65例,占30%表现为肿块或巨大溃疡形成,胃窦多见(见图1),多向腔内突出,局部胃壁不规则 增厚,僵硬(各期扫描形态无明显变化),腔面多不规则, 外侵肿块可与后部的胰腺等结构粘连而分辨不清;增强后病 灶有不同程度强化,强化不均匀,表面粘膜强化明显且不光 整,厚薄不匀35例合并有肝脏转移(见图1)。
部分病例 见胃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判断淋巴结转移主要参考Delia等[1]标准:胃周淋巴结短径>6厘米和胃周外淋巴结 短径>8厘米视为转移多期扫描结合MPR可很好发现转移淋 巴结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胃间质瘤例22例,占10%,位于胃大弯侧15例,胃窦部7例,向胃内生长12例,向胃外生长10例,表现为类圆形或类椭圆形肿块,个别(4例)为分 叶状;形态规则的多数强化均匀,多为中度强化;分叶状强 化不均匀,中心强化程度低,体积多较大,与胃壁分界不清 晰胃底静脉曲张例47,占22%,平扫时多表现为胃底、贲 门区肿块,多突向胃腔,与胃癌难以区分,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并可见粗大扭曲的血管,与恶性肿块鉴别容易胃溃疡12例,占5%,表现为病变胃壁略厚,腔内面不光整,局部胃壁柔软(各期扫描形态有变化),强化不明显小肠间 质瘤12例,占5%,表现为类圆形或类椭圆形,多数强化均 匀,个别直径较大的内见低密度坏死区;10例向小肠外、系 膜生长(见图2), 2例向肠内生长,可见小肠间质瘤向小肠 外、系膜生长多见小肠淋巴瘤18例,占8%,表现为一段 小肠弥漫性增厚,部分呈肿块形,侵及肠壁内外,与正常小 肠分界不清,强化不明显,较均匀。
十二指肠憩室30例, 占14%,表现为十二指肠降部、水平部外凸的囊状影,多可 见气-液平面3讨论本组病例中部分胃癌是在做肝脏三期扫描时发现,病变 多已较大,多期扫描及MPR可清晰显示肝脏转移及胃周转移 淋巴结情况,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很好的资料间质瘤 (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一种独特的间叶肿瘤[2],目前 认为GISTs没有真正良性的,“良性”和“恶性”分类应该 被描述为“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更加确切[3]唐文 艳等认为高度恶性GISTs多为腔外肿块,低度恶性GISTs多 为腔内肿块[4],与本文不相符,可能与病例数和取样有关; 但可以肯定肿块位置对于病灶的定性无帮助;病灶形态、强 化模式、生长方式等对定性有帮助[5]良性胃溃疡的定性 诊断是很困难的,12例胃良性溃疡中5例不能定性,最后是 靠胃镜证实,这与病变较小、胃充盈欠佳等有关十二指肠 憩室很容易漏诊,30例中8例漏诊,占27%,主要原因是病 变较小,与胆总管相邻近而难以分辨,位于水平部的不易与 肠管分辨,个别病例则是与其他病变合并存在而影像诊断医 师对此病不重视造成漏诊腹部CT检查时充分的胃肠准备不仅可以减少、消除伪影,同时可很好观察胃、小肠病变。
螺旋CT多期扫描及多 种重建技术对胃、小肠部疾病的诊断有很好的定位、定性诊 断及临床价值轴位图像结合多种重建能够准确显示病变的 部位、大小、范围、表面形态、胃、小肠壁浸润范围、程度、 是否侵及浆膜层、胃周围淋巴结转移程度同时观察肝脏、 肾上腺等的转移情况(见图1, 2),对临床、外科手术方案 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参考文献[l] Delia F. Hydro-dynamic CT preoperative stagingof gastrie cancer ; correlation with pathological findings・A prospective study of 107 cases[J]. Eur Radiol, 2000, 10 (12): 1877-1885.[2] WHO肿瘤病理学及遗传学分类消化系统肿瘤(2000)[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 6 (1): 40-43.[3] 朱为梅,李正勇,刘海•胃肠间质瘤综述[J].中国现 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 6 (8): 44-46.[4] 唐文艳,等・CT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9, 24 (1): 43-46.[5] 夏诠林,等•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特征及侵袭危险的CT评价[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 11 (28): 1712-17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