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发展船舶配套业的调研分析.doc
22页关于发展船舶配套业的调研分析经济发展局产业发展科船舶制造作为开发区主导产业,目前已形成约10平方公里的 集聚园区,沿江13.5公里岸线云集船舶企业25家,形成以金陵、 舜天、国裕为龙头企业的“3 + X”发展格局预计2010年,开发 区船舶制造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2亿元,占全区总产值的85.3%, 成为开发区强势主导产业,同时也逐渐成为全省有影响的船舶制造 基地与迅速发展的造船业形成鲜明对比,目前我区船舶配套业未能 跟上同步发展步伐在船舶的价格组成中,船用配套设备高达 30-40%,船舶工业的利润已向船舶配套业转移可以说,没有发 达的配套业,就不可能有强大的造船业按照国家《船舶工业中长 期发展规划》,“十二五”期末本土化船用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0% 以上,同期我区船舶工业预计有500亿元的产值规模,以常规计算, 仅我区船舶工业的市场配套需求将达100亿元以上因此,我区船 舶配套业在亟待培育的同时,面临的发展空间巨大一、对船舶配套业的认识1、造船成本结构分析根据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对船价的构成进行了分析,旨 在对船舶配套的分类需求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造船成本中,配 套占总成本1/3左右,配套中船用主机成本占1/3左右。
成本构成 主要有:材料成本、制造费用、人工成本及其它一些费用,材料成 本一般占到50%〜70%,人工成本约3%,制造费用约3.5%,其它费用约14%o造船成本结构分析序号成本结构比例1材料成本配套船用主机50% -70%甲板及舱室机械通讯导航设备船用牺装件原材料钢板、型钢、钢管油漆、电缆、焊条动力2制造费用3.5%3人工成本3%4其它费用设计费14%船坞、船台、码头费钢材预处理、电镀热镀专用工装费业内人士认为,造船业利润率的格局犹如一个两头翘起的“半 圆弧”两头是船配设备和船舶设计,而造船体的利润犹如“半圆 弧”弧底最低点目前全国船舶工业配套业与造船业产值占比平均 约为15%,船舶配套业发展滞后已受到国家的很大关注一个大 型造船企业,需要几百上千家企业为其提供配套服务产品国内企 业由于自身科技实力不足,缺乏品牌影响力,难以在短期内发展起 来由于配套业发展缓慢,中国造船企业往往都是“组装式”企业2、船舶配套业主要产品情况船舶配套设备种类繁多,主要产品按功能可以分为船用主机 (动力及推进装置)、船用辅机(甲板机械、舱室机械及通信导航) 和其他船舶配套设备等三类,各类船用配套主导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1) 动力推进装置,主要设备有低速、中速、高速柴油机, 推进装置。
船用柴油机主机是船舶中价值最高的配套设备,主机的价格一 般占总船价的10%左右在国内市场上,低速柴油机的主要生产企业有3家,即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下属沪东重机有限公司及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下属的大连船机和宜昌船柴;中速柴油 机市场上,主要有中国重工船舶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柴油机厂、镇江船用柴油机厂、安庆船用柴油机厂和淄博柴油机厂等螺旋桨是船舶的主要推进装置,是我国船舶配套产品中的优势产品,螺旋桨产品的国产设备装船率高达90%并占据了一定的 全球市场份额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是国内主要的大型螺旋桨供 应商之一,另外就是镇江中船瓦锡兰螺旋桨有限公司2) 甲板机械,主要设备有锚绞机、吊机、舵机、救生装置等目前甲板机械主要由欧洲国家输出技术,亚洲国家采用技术许 可证的方式生产目前国内主要的甲板机械供应商有:中国船舶重 工集团公司、南京中船绿洲机器有限公司3) 舱室机械,主要设备有船用锅炉、船用泵、船用阀门、 污水处理装置、净油系统、焚烧炉、海水淡化装置、冷藏、空调机 等船用阀门是主要的舱室机械装置之一,主要用于各类船舶的动 力系统、冷却系统、压载系统等几十个保障大型船舶正常运行的主 辅系统中,一般每艘船配套有上千组,甚至几千组阀门。
4) 导航通信自动化系统,主要设备有综合船桥系统、船舶 机舱自动化系统、船岸一体化网络系统、船舶消防灭火系统、液 货装卸自动化系统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舱室设备中也应用了越来越多的电子系 统,提高船舶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例如,电子导航系统利用卫星 定位技术,快速准确地确定船舶位置;电子海图系统能自动实时地 计算本船与陆地、海图上的物标、目的地或潜在危险物的相对位置, 将航海安全技术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船舶航行数据记录仪是专 门用于记录船舶航行数据的仪器5) 其他船舶配套设备还包括船用防腐涂料、船用特种材料 等各种材料,以及海洋开发配套设备及技术,主要有海洋工程甲板 机械、海洋系泊链、潜水器配套设备、耐高静水压换能器技术等3、关键船舶配套设备的业务模式船舶配套设备特别是船用柴油机、甲板机械等关键配套设备的 设计技术要求高,制造工艺复杂,目前全球船舶配套业普遍采用技 术许可证生产的业务模式船舶配套设备制造企业(设备制造方) 通过技术许可证的生产方式引进船舶配套设备设计企业(专利持有 方)的先进技术和工艺在许可证协议下,技术专利持有方向设备 制造方转让关键生产技术,然后从生产设备的销售额中抽取一定比 例的技术提成费,从而达到专利持有方和设备制造方双赢的结果。
附表一:我国船舶装备产品的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情况概二、船舶配套业的发展现状1、全球配套产品高度集中国外世界市场船舶配套产品产量75%在西北欧、日韩等发达国家(附表二:世界知名船舶配套企业)在欧洲,船舶配套产业是海 事相关产业中的第三大产业,仅次于航运业和渔业中国船舶配套 产业集中度低,小而分散的船用配套企业无法与之竞争比如,中 国最具优势的船用设备一船用低速柴油机,全国4家企业的总产量 是526万马力,而韩国斗山发动机和现代重工的低速机产量已分别 达到1200万马力和1100万马力,日本三井造船一家企业的低速机 产量就是465万马力其他rt * ・・欧洲j 48啜1 2009年全球船舶配套产能分布情况目前的船用发动机和推进动力系统有很大部分是在亚洲制造 的,但这些产品多半是在购买欧洲公司特别是MAN和瓦锡兰柴油 机许可证的情况下进行生产随着船舶向高附加值、大型化方向发 展,柴油机、发电机组、螺旋桨等船用配套设备等,中国产品技术 水平总体上达到国外水平,但在船舶导航、通信、操舵系统、特殊 船舶操纵系统、辅助系统等配套产品领域,还多采用国外设备产品中国船舶设备业的总体水平是:在高附加值船舶方面,目前采 用国外设备的约占全船机电设备价值的比例为60%;在常用船舶 方面,目前采用国外设备占全船机电设备价格的30%—45%。
2、国内船舶配套产业格局不断变化截至2009年底,我国规模以上船用配套设备制造企业724个, 按企业规模划分,大型企业4个,中型企业41个,小型企业679 个配套企业从业人员近10.5万人长期以来,我国船舶配套设 备基本采用引进许可证或与国外合作方式生产,国内企业缺乏核心 自主技术,配套企业研发投入主要依赖国家,自主投入力度不够 为出口船和内销远洋船配套的主要设备产品基本上都是引进专利 技术或中外合资、合作生产的外国品牌产品,只有栖装件类产品多 为自主品牌产品由于造船业加速向中国转移,船舶配套设备的国 际配套比例迅速上升,我国配套业的发展明显没有跟上造船业发展 的步伐,造成了我国造船完工量连年创出新高,而国产船用设备装 船率却不断下降的局面我国船舶配套设备国产化率的变迁过程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配套企业向大型造船基地聚集趋势明显, 初步形成长江三角洲地区、重庆湖北地区、环渤海地区、珠江三角 洲地区四大配套集群;从企业性质看,基本形成国有、民营及合资 企业三大阵营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从产品分类看,形成了以大连、 上海、青岛等为中心的低速柴油机、推进器、阀门为主的生产基地, 以西安、洛阳为中心的高中速柴油机、发电机组为主的生产基地, 以南京为中心的船用机械、中小船舶配套为主的生产基地,以武汉 为中心的甲板机械、曲轴、大型铸锻件为主的生产基地,以重庆为 中心的柴油机二轮配套产品、船用仪器仪表为主的生产基地。
由于 主机设备在船舶配套产品中的重要地位,全国两大重工集团率先在 上海、番禺和青岛布点,其中长期产量已趋向饱和,舱室机械、甲 板机械、通导和自动化设备等3个门类价值约占整船的20%、15% 和10%,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长三角地区是国内船舶配套设备的主要基地长三角地区船舶 配套企业约占全国1/2,船舶配套业总产值约占全国1/3江苏省 是全国船舶设备生产大省,2009年,江苏400多家船配企业营业 收入204亿元,占全国38%以上船舶配套产业已纳入江苏船舶 工业“十二五”规划,船舶配套产业与海洋工程装备成为江苏打造船 舶工业强省的战略性产业在南通、泰州、扬州、镇江及南京重点 造船地区,将培育一批船舶配套制造业基地附表三:江苏省主 要船舶配套产业基地)3、不同配套产品间的技术水平落差较大在我国船舶配套业中,不同的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不同且落差 很大如船舶通信、导航和自动化系统等产品的技术水平非常薄弱, 主要依赖进口,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且差距越拉越大,实际 装船率极低另一方面,我们的部分配套产品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 如大功率低速柴油机等产品基本上与国际同步发展,这部分产品主 要是引进专利技术并保持连续技术更新。
而且,螺旋桨、增压器、 锚绞机、舵机、吊机、救生装置、锚及锚链、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焚烧炉、海水淡化装置等产品,制造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产品 先进水平并保持同步发展,能基本满足出口船和远洋船配套需要, 有的产品还直接出口4、船舶配套本土化率仍有差距2009年我国船舶配套本土化率达到54%,预计2010年我国船 舶配套本土化率也仅能达到60%左右,相对日、韩85%以上的水 平仍有较大差距2009年,除船舶动力系统及装置、甲板机械、 船用牺装件等配套设备本土化率超过50%以外,其它船用设备本 土化率水平普遍较低,电子电气设备本土化率13.31%,舱室设备 本土化率18.8%左右,通讯导航与自动化系统本土化率仅1.66%, 尾轴密封装置、船用电梯、装卸机械、泵、空压机、海水淡化装置、 空调及冷藏设备、通讯导航控制系统及电子电气设备等配套设备主 要依赖进口船用柴油机二轮配套能力仍显不足,增压器、电子调 速器、油雾探测器、Alpha注油器、电控模块、薄壁轴瓦、控制系 统阀件等高端零部件仍然依赖进口今年1-9月我国船舶配套产品出口金额为15.61亿美元,其中 一半是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产品结构很分散,没有大宗的优势 产品。
按地域划分,江苏省的出口额占39%,居全国首位,上海第 二,广东排第三,但增长幅度广东最快进口金额为36.38亿美元, 其中53%是进口柴油机,其次是推进器和桨叶近年来,进口的 船配产品中都是以这两类产品为主5、船舶配套业外资利用情况外资加速进入我国船舶配套领域并不断扩大生产能力,既有看 好我国造船业强劲的发展趋势,利用我国船舶配套业已形成的较好 基础、我国廉价的原材料、劳动力资源和海港资源及地方政府优惠 的引资政策等原因,还出于立足我国面向整个亚洲造船市场、提高 世界市场占有率的考虑总体看,外资在我国船舶配套设备领域的 投资项目基本是成熟技术和低端技术产品,在船舶导航通讯自动化 设备等高精尖技术领域的投资、船用设备研发机构投资仍是空白韩国、日本、欧洲等国际造船行业的领军企业纷纷在中国设立 新的造船基地和配套公司全球造船行业排名前三的韩国现代重 工、韩国大宇造船、韩国三星重工都已经通过合资、独资等形式在 辽宁、江苏、山东、浙江等东部沿海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