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管工程安全专项方案针对地铁隧道上顶管方案.doc
34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目 录1223444555566777899900445666778889929293031专心---专注---专业第1章 编制依据1. 依据施工合同和《深圳市地铁9号线工程大剧院站详细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SZM9-S-18-KC-03-QI-0200-A-001》;2. 广州地铁设计院有限公司提供的地下综合管线探测资料,2010年实测;3. 深圳市西伦土木结构有限公司设计的施工图及图纸会审资料;4. 《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2008);5. 《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中国非开挖技术协会行业标准(2007);6. 《深圳市基坑支护技术规范》(SJG05-2011)7.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8. 《地下防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9.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10.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11. 《混凝土排水管道基础及接口》国标06MS201-1;12. 《排水检查井》国标(06MS201-3);13. 《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条例》;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3号《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15. 国家、广东省和深圳市相关标准、施工规范及安全防护规范;16. 现行各专业有关国家、行业地方技术规程、规范等。
第2章 工程概述2-1 工程简概2-1-1 工程简介本段顶管工程为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9号线工程中因地铁主体开挖施工引起的雨水、污水市政管线改迁及恢复的市政给排水改迁工程,本标段为9603-3标段本段顶管工程分布在繁华地带的罗湖区深南大道,施工区域的车流、人流非常繁忙,地下现有各种管线众多密集、分布错综复杂管线沿线周边楼宇密集,雨、污水管线正下方是既有轨道交通1号线科学馆至大剧院站隧道区间和2号线燕南至大剧院站隧道区间2-1-2 周边环境调查1、大剧院站该段雨、污水顶管线路与轨道交通距离调查表:序号构筑物名称位置关系距离(m)备注1.轨道交通1号线科学馆至大剧院站隧道区间污水管线位于上方9.5横跨2.轨道交通2号线燕南至大剧院站隧道区间污水管线位于上方20.1横跨3.轨道交通1号线科学馆至大剧院站隧道区间雨水管线位于上方10.3横跨4.轨道交通2号线燕南至大剧院站隧道区间雨水管线位于上方20.9横跨5.深南东路穿越2、 该段雨水顶管分布在深南东路与红岭南路上,该段污水顶管主要分布在深南东路上,井位及沿线距离建筑物在施工安全距离内,基本对构筑物没有影响2-2 设计概述大剧院站雨、污水施工平面图: 大剧院站雨、污水施工剖面图:2-3 主要工程量工程量表:序号管 道 规 格单位数量备注1.DN1000钢筋混凝土管m662.DN1800钢筋混凝土管m1113.Φ6000mm钢筋混凝土工作井m44.Φ5000mm钢筋混凝土接收井m1注:本表中主要工程量仅能作为参考的大约数量,不能作为结算依据。
第3章 施工准备3-1 平整场地整平场地至要求标高,按施工要求拆迁沉井周围上的破坏棱体范围内的地上障碍物,如电线杆、树木、及其他设施,清除地面下3.0m以内的地下埋设物、构筑物,如原有基础、设备基础、人防设施等如场地处于原有管线中,则需迁移3-2 修建临时设施根据施工总平面图布置,修建临时设施,工程施工期间,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部分路段尚未修筑道路,施工前须修筑施工便道选择方案时,主要应满足运输强度的要求,并保证车辆行驶的安全,具有足够的宽度和设置调头会车场地修筑排水沟,截水沟,安装临时水,电线路;安设施工设备,并试水、试电、试运转3-3 测量控制和施工监测一、施工测量放线的基本要求1、学习与执行国家法令、政策和规范、规程,明确为工程施工服务2、遵守先整体后局部和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工作程序即先测设场地整体的平面控制网和标高控制网,再以控制网为依据进行各单位建筑的定位放线和标高的测设3、选用科学、简捷和精度合理、相称的施测方法合理选择,正确使用仪器,在测量精度满足工程需要的情况下,力争做到省工、省时、省费用4、要严格审核原始依据(设计图纸、测量起始点位、数据等)的正确性,坚持测量作业与计算工作步步校核。
5、建立各项定位、放线工作要经自检、互检合格后,方可申请主管部门验线的工作制度严格执行安全、保密等有关规定,用好、管好设计图纸和有关资料,实测时要当场做好原始记录,测量后要及时保护好桩位6、测量人员要紧密配合施工,实事求是,认真负责二、施工测量的准备工作1、施工测量的技术依据根据工程设计的精度要求,配备符合控制精度要求的仪器进行现场实地踏勘,理解设计图纸、文件,结合相应的技术规范与标准,依据业主或相关单位提交的各种平面及高程控制点资料,制订工程测量具体技术方案1)人员配备根据本工程的情况,配备两个专业测量小组,每组5人,其中测量工程师1名,测量员2名,测量工人2名2)仪器配置配置经检定的全站仪1台和国产S3级水准仪3台2、测量仪器检定和校验测量中所用的仪器和钢尺,必须按我国《计量法实施细则》的规定,送专业资质计量器具检定部门进行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3、规划红线桩和水准点的校核当拟建工程根据规划红线和给定的水准点进行定位和定标高时,首先应对其红线桩桩位和水准点的标高进行校核,这是保证整个场地定位和标高正确的基础4、内业验算详细认真的查阅图纸,验算复核图纸上提供的相关数据,如发现设计上有矛盾或存在问题,应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并及时加以解决。
5、复核导线控制点、高程在测量工作进行前,对勘测院提供于本工程的所有控制点进行核对,在验线过程中,发现平面、高程控制点成果超过规范要求时,及时复核以取得准确结果所有测量用点均须有完整的交接桩纪录,并要标明有关交接人员、交接日期及相关详细资料控制点布设要选择在施工不受影响,通视条件良好的地方以便于核对核对时,须使方位角及坐标闭合差均满足精度要求,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测量工作6、布设导线测量导线主要是用来放出沿线所有检查井的位置及测设沿线有关构筑物及管线的具体位置,对顶管施工所影响范围内的有关构筑物进行监控,避免施工时造成不良后果地面导线选用附合导线,两端附合于顶管工作井及接收井控制点上,用2″级全站仪观测四个测回,相邻导线连长不宜相差过大,达到工测一级导线的有关技术指标:等级导线长度边长相对中误差平均边长测角中误 差测回数方位角闭合差一2Km1/15000200m±5"410"注:n—测站数7、高程测量地面高程测量主要是为沿线的沉降观测提供基准;测设有关检查井的高程位置,测量沿线有关管线的高程,为检查井的施工提供依据及保证测量线路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根据相关规范,点位尽量选则在稳定的建筑物或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方便的地点。
水准点布设依水准点的有关要求埋标建造水准测量必须达到四等水准测量的有关技术要求:8、测量注意事项(1)设专职测量员和测量复核员,对所用的测量仪器定期进行送检标定,确保满足精度要求2)认真做好导线点的交接桩工作,附合永久水准点,引测临时水准点,误差≤20(mm)(L 以公里计))3)测量人员在导线测量、水准测量中均必须做到初测与复测手续齐全,记录清楚、完整,并为工程施工提供完整、准确的测量资料4)对所有的测量标志进行保护9、施工测量中的精度要求为达到设计精度要求,地面首级控制点(勘测院提供的控制点)使用前复核,达到四等导线的精度要求;高程控制点的精度达到国家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才能使用三、施工监测(1)测点布置与埋设在顶管顶进施工时,为了解顶进过程对建筑物、路面扰动影响,沿垂直于管线方向,沿线每10米布设地表沉降点地表沉降观测点的埋设采用钻孔方法进行埋设,即所设测点应穿透道路表面结构硬壳层,将其埋设在路基层中(通常深度不小于60cm),同时应设置保护套管及盖板,如图3.3-1-1所示3.3-1-1 建(构)筑物沉降测点埋设形式(单位:mm)(2) 观测方法根据不同要求采用二等闭合水准线路观测,观测时以某一检核过的基准点为起点按照规范要求测设一条闭合水准路线,分别对范围内的各监测点进行观测,闭合至另一基准点上,观测过程中,遵循规范中的要求:视距≤30m;前后视距差≤0.5m;任一测站上前后视距累积差≤1.5m;水准仪检验角i≤15″;闭合环线闭合差允许限差≤0.3㎜(其中n为测站数),2m铟瓦尺,按照国家二等水准闭合路线进行观测,每测站观测顺序和方法,按照现行国家水准测量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对监测点的监测采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II等精度施测具体技术要求为: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测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监测已测高差之较差(mm)II±0.5±0.15±0.300.4注:表中n为测站数垂直沉降监测主要技术要求和监测方法等级高程中误差(mm)相邻点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mm)主要监测方法II±0.5±0.300.30水准测量(3)数据处理:1) 观测数据计算观测完成后,将满足各项限差要求的原始数据输至计算机,然后通过专业数据处理软件对其严密平差推算出各工作基点的高程,再由工作基点经过严密平差后推算出各观测点的本次高程值两次观测高程的差值即为本次沉降值,本次沉降值与历次沉降值和值即为累计沉降值,沉降值的单位采用mm,计算结果精确到0.01mm,高程计算结果经过人工初步分析和数据筛选,同时将各被监测单元的观测时间、观测时的工程进度输入数据库,即可计算出各点的阶段沉降速率,沉降速率的单位采用mm/d,计算结果精确到0.01mm/d2)变形数据分析观测数据计算完毕后,根据需要随时生成原始成果表格、阶段和最终成果表格、观测点下沉量一览表、代表性观测点时间下沉曲线等,以备数据分析使用。
在根据已有观测数据和图表分析观测点稳定性时,应首先进行变形量分析,若本次累计变形量小于最大限差时,可认为该观测点在此段时期内没有变动或变动不显著;相反,则视为有明显变动其次,进行观测速率的分析,当阶段变形速率超出预警值时,则应根据各监测项目的风险等级、施工进度、施工措施、变形情况、支护围护结构稳定性、周边环境稳定性状态,进行综合判断,并及时报告有关各方及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3-4 技术交底组织施工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了解并熟悉工程结构,地质和水文情况,掌握顶管施工的技术要点、安全措施、质量要求、以及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处理方法第4章 施工部署4-1 项目组织机构根据工程的具体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