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化背景下建立行为偏差生学习支撑系统的探讨.doc
14页城市化背景下建立行为偏差生学习支撑系统的探讨摘要:伴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学生的偏差行为不断增多,成为 学校普遍存在和急需面对的一个现象和问题本文以学校工作的视角,调 查、分析行为偏差学牛常见表现和影响因素,进而尝试解决家庭学习支持、 学校支持和社会支持的缺失问题,构建城市化进程中行为偏差生学习支撑 系统关键词:城市化 行为偏差生学习支撑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学牛的偏差行为不断增多,如逃学、离家出走、 偷、赌、抢、恐吓到涉及严重后果的未婚怀孕、暴力、自杀等,对中学生 的身心发展、家庭稳定、学校教育及社会安定构成相当程度的威胁和挑战, 它是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各校普遍存在和急需面对的一个现象和问题如何 预防和减少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学生偏差行为呢?构建行为偏差生学习支 持系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一、偏差行为的界定和行为偏差生现状分析偏差行为(DeviantBehavior),又称越轨行为或偏离行为,美国学者 道格拉斯认为:“所谓越轨,是指在一个社会中,被社会成员判定为违反 具社会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和行为,它包括犯罪、违法及违反道徳 规范、社会习俗的所有思想和行为我国社会学家沙莲香则认为:偏差 行为是人们在遵守社会规范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指背离、违反 社会规范的行为。
青少年偏差行为的产生是多种因索综合作用的结果Rosenthal认为, 青少年所面临的生态系统可分为四个方面:微视系统、居间系统、外部系 统及戸视系统微视系统指的是青少年直接面对面接触或直接参与的人或 事物,居间系统指的是青少年个人所直接参与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小系统的 互动连结,外部系统指的是青少年并未直接参加却会影响个人行为的系 统,巨视系统指的是青少年生活的大环境青少年对其生态系统的不适应 以及各系统之间的不协调是青少年偏羞行为的形成原因埃里克森认为, 在青少年时期,青少年特别注意观察和认识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学会扮 演不同角色,实现自我角色认同如果青少年能成功地解决角色扮演和认 同,就会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积极的反应,顺利实现社会化;如果不能, 就会出现认同危机,给以后的社会化过程留下隐患,以致出现行为偏差 在我国急速转型的现代社会,一方面青少年生理上趋于早熟,心理上趋于 晩熟,身心发展很不平衡;另一方面,社会文化变迁速度加快,传统价值 观念逐渐崩溃,价值观念日益复杂并多元化,父辈的成长经验很难移用于 晩辈,很容易使得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口我认同危机,即对自己的角 色定位认识不清,所作所为与社会的角色期待不相符合。
自我认同危机不 能及时化解有可能导致行为偏差台湾学者林朝夫(1991)综合各种说法,认为偏差行为的形成可以从 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因素方面去探究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青少年产 生偏差行为既受家庭、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条件所制约,也受学生自身素 质如身体成熟水平、认知能力和行为发展水平所影响,因此是环境和教育 等外界因素和其内在生理、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研究的偏差行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 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行为,特指中学生常见的偏差行为一)样本基本情况木研究基于厦门市城市化发展最快的H区,2012年9月H区的青少年 进行了一次结构性的口填问卷调杳调杳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区 范围内抽查了相对具有代表性的三所中学(全区共五所,A学校和C中学 处于城市化中的农村区域,B中学处于城区),从初一到初三年级的学生, 发放调查问卷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3份调查对象中,初_占29. 1%, 初二占36. 8%,初三占34. 1%男生占53%,女生占47%调查对象中,认 为自己学业成绩优秀的占9. 4%,良好的占35. 9%,中等的占40. 2%,较 差的占14. 5%o家庭经济状况富裕的占17%,普通的占77. 8%,勉强能过 的占33. 3%,入不敷出的占0. 9%o(-)数据简单简析木数据应用SPSS进行分析,抽样调查结果如下:在以上数据中,学生常见的偏差行为有抄袭同学的作业、撒谎、粗语 辱骂、经常玩网络游戏、上网成瘾、网恋、打架、喝酒、出入网吧、经常 玩网络游戏、夜不归宿等。
初一年和初二年,及初一和初三年学生偏差行为的相伴概率都小于显 著性水平,说明初一年的学生与初二、初三年学生偏差行为之间都存在显 著差别初一年级学生偏差行为平均得分29. 84,初二年级学生偏差行为 平均得分31.35,初三年级学生偏差行为平均得分32. 58,初一年学生学生偏差行为得分表现相对较低表二:不同年段学生偏差行为方差分析表三:不同性别学生偏差行为表现分析不同性别学生偏差行为表现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偏差行为的平均得分 是32. 52,女生偏差行为的平均得分是29. 57男生偏差行为表现比女生偏 差行为表现要显著 The mean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 at the .05 leve1.从表四可见,A学校(处于城市化中的农村区域)和B中学(处于城 区)学牛偏差行为的相伴概率、C中学和B中学学生偏差行为表现相伴概 念均小于显著性水平,说明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别A学校偏差行为平均 得分31.86, B中学偏差行为平均得分29.96, C中学(处于城市化中的农 村区域)偏差行为平均得分31. 75, A学校学生和C中学的学生偏差行为 得分表现相对B中学学生高,说明A学校学生和C中学的学生偏差行为相 交B中学学生明显。
家庭收入、家庭经济生活水平、户口所在地与学生偏差行为卩值均大 于0. 05,因此,学生偏差行为与家庭收入、家庭经济生活水平、户口所在 地无显著相关学生学习成绩与学生偏差行为P二0.00,相关系数为0.187,存在显著 相关综上所述,初一年学生学生偏差行为得分表现相对较低男生偏差行 为表现比女生偏差行为表现要显著厦门本地生源偏差行为表现比外来务 工子女偏差行为表现无显著差别,同样面临偏差行为处于城市化中的农 村区域的A学校、B中学学生偏差行为得分表现相对较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偏差行为是显著相关,行为偏差学生的共同特征是不求上进,品德行 为、学习成绩均较差 二、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偏差生学习支持系统缺失数据显示,偏差行为与学生学习状态、家庭支持、学校支持存在显著 相关,与同伴支持相关不大说明学生对待学习的状态和其所处的家庭环 境和所获得的家庭支持及学校支持对学生偏差行为有显著影响数据显示,学习状态和家庭支持、学校支持、偏差行为表现、同伴支 持都显著相关说明学牛对待学习的状态与其所获得的家庭支持、学校支 持、学生偏差行为表现、同伴支持有关以上数据显示体现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 和影响了学生赖以生存的环境,导致家庭、学校、社会学习支撑系统的缺 失,对学生偏差行为和成绩产生负面影响。
)家庭学习支撑系统的缺失1・家庭价值观突变性的冲击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祖组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征用,那种“日出而 做,口落而息”的生产生活方式一夜间彻底改变;同时,大量农村人口涌 向城市,使当前我国的人口流动呈现无序状态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明显 的变化,一方曲,家长为适应社会,寻求自身的发展,需要不断学习、更 新知识,无暇教育孩子;另一方面,家长由于受到现代消费趋向的刺激, 不愿厮守家庭,而想体验家庭之外的消费和享乐,从而减少了他们与孩子 的互动时间,削弱了对孩子的教育与控制2. 家庭结构完整性的破坏与传统农业社会稳定的家庭结构相比,城市化使家庭结构形式发生了 重大变化,家庭规模小型化和家庭结构单一化,家庭内部关系的平权化, 城市化助长了离婚率,农村单亲、离异、抱养、再婚等复合型家庭不断增 多,有的家长外出做生意、打工,家里只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形 成了 “留守儿童”现象由此造成的家庭结构残缺和爱护主体流失3 •家庭教育职能的弱化现代化、城市化和改革形势对人才的要求,更使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 问题上产生了紧迫感在这种心理支配下,许多家长的情感往往处于失调 状态长辈对子女的期望值不断升高,对子女过于溺爱或过于严格,在提 高对子女教育投入的同时,过于注重子女的成绩,而往往忽视子女的身心 发展与各年龄段心理特点;独生子女的普遍出现娇生惯养、好吃懒做、自 私专横、口控能力差、缺乏良好学习品质……同时,流动人口远离家乡, 传统的家庭责任、亲密巩固的家庭关系、小集体的责任感、自然形成的习 惯、传统的生活方式等不复存在。
二)学校学习支撑系统的缺失1.学校教育价值观的偏颇在当今升学为主的教育制度下,农村教师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 手段、教育方法和城市学校还有较大差距,教师总是把大多的心力放在教 书工作上,注重学生的功课状况,却对学生的生活、思想、兴趣、喜悦、 苦恼筹了解很少,很少做细致艰苦的说服教育工作,无法应对城市化所带 来的新问题……学校、教师对学生影响力相对下降和学校教育价值观的 偏颇促进了偏差行为的产生2.大量农村教师的流失教师也和其他人才一样,对物质条件的需求上具有“经济人”的一而, 城乡Z间的经济差异,导致农村优秀教师大量流入城市;另一个流失还体 现在农村教师生活圈向城市转移,农村教师经济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也同 样有着追求更好生活环境的向往,大量农村教师将生活圈移入城市,早出 晚归,对学生生活、学习关注程度和时间相对大幅度下降3 •同学间同伴互助的缺失归属感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心理状态,而在青少年时期,寻找在同龄 人的归属感表现得更为重要,在这个集体中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帮助、关心 爱护然而由于家庭环境、学习成就感等因素的影响,学习落后的学生经 常感觉自卑、反抗、抵制等心理,无法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久而久之 形成较差的口我概念,就以偏差的防卫机制回避其他同学或以老师同学作 对等不恰当方式逃避,失去同学间同伴互助,失去同伴的学习支持。
三)社区学习支撑系统缺失1・新读书无用论的冲击对于农民而言,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生存,而不是发展由于城市化 产业转型、征地拆迁等使农民相对比较富裕,部分人甚至认为本身没有什 么文化,也能够赚钱;由于国家教育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难使原本以 拥有大学生为荣的农民家庭遭遇尴尬,心理失落比所欠下的巨额债务更沉 重,不少家长认为没有必要读很多书,在有意无意中流露出对读书也没什 么用的观念,他们对送子女读书、考大学已失去应有的热情,一些学生在其家长的这种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下,觉得前途渺茫,从而学习无目标,不 认真学习,在调查中“学习无目标,不知道将来去干什么”回答“有时” 占31.62%,回答“经常”占11.97%; “学习没有兴趣,不想上学”回答 “有时”占24.79%,回答“经常”占5. 98%O2. 复杂社区生活环境的影响随着开发步伐的加快,工厂企业不断建立,然而原有文化水平较低的 农民都无法进去工作,“新市民”基本上无所事事,社会无业青年也逐渐 增多,在整体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贫富分化问题突出,精神生活不适应 经济的发展速度,一些社会不良行为如“赌博”、“六合彩”等现象蔓延 同时,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人员情况复杂;网吧、赌博、色情场所等呈 现散状分布,各类情况层出不穷,这些外部环境因素极易对学生产生各种 诱惑。
3. 多元信息化交流的混乱没有筛选的原始信息大量出现在农村青少年曲前时,那些令人难以禁 止的有害信息使不少青少年沾染了自由主义的坏风气,言行随心所欲,不 考虑后果,法纪意识变得淡薄,对丑恶势力和现象的斗争立场不够坚决 许多青少年还养成了唯我中心,过分强调个性的无组织无纪律心理习惯, 对那些对他加以管理、教育的群体产生对立心态城市化带来的就业冲击 和价值观碰撞,使得青少年不再热衷于读书看报,特别是步入社会的青少 年,更多的是关心工作和赚钱在城市化进程中,青少年成长中最为关键的家庭、学校和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