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历山大鲵养殖规(2010年-2015年).doc
19页垣曲县历山大鲵养殖发展规划(2010年―2015年)第一章 自然条件综述一、自然条件及生态环境1、自然环境大鲵,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科,是我国特有的珍稀两栖动物,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全世界现仅有三种,除我国大鲵外,还有日本的山椒鲵和隐鳃鲵大鲵是3.5亿年前与恐龙同时代生存并延续下来的珍稀物种,属于鱼类和爬行动物的过渡动物类型,在生物进化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和重要的科研价值,是珍稀的“活化石” 大鲵在山西的分布,仅存于垣曲县历山境内,距县城80公里此处北面与翼城、沁水两县相接,东面与阳城县相接,是我国野生大鲵自然生存繁殖的最北限,位于东经110°51′10″——112°6′00″,北纬35°16′30″——35°27′20″之间大鲵主要分布在此区的马家河、杨家河、扶家河、李家河、白寺沟等河道中,河道长80公里,平均宽15米左右,均系由砂卵石、块石组成的石质型河床,水流湍急以上河流实际上是小溪流,下游均通过西阳河,然后汇入黄河,这些溪流河床极其复杂马家河、杨家河的最上游,也就是大鲵分布的最上端白寺沟、狄缘沟的高程分别为1050米、885米二河下游汇入西阳河槐树庄,也就是大鲵分布二河下游的最末端,高程为680米。
西阳河正常流量为0.64立方/秒,一般洪水期为800立方/秒,溪流水的PH值常年为5.5——7左右气温较低,年降雨量650毫米左右,有时高达1200毫米,是山西省降雨量较多的地区之一2、生态环境垣曲县历山溪流、泉、甚多,水质良好,环境僻静,大鲵栖息地有我国华北地区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森林森林植被完整,生物种类繁多,具有极其适宜大鲵生存、生长和繁育的独特生态条件,野生大鲵资源在马家河、杨家河、扶家河、李家河一带和白寺沟、狄缘沟等地分布极为丰富野生大鲵栖息于海拔680---1050米的山区,水流湍急,水质清凉,石缝裂隙和岩石甚多的溪流中,在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洞穴位于水面以下具有外鳃的幼鲵喜群居在溪河支流的小水潭内大鲵多单独分散活动,穴居时不喜集群,人工养殖的大鲵,不论是幼鲵还是成鲵均群居大鲵有喜阴怕风、喜静怕惊、喜洁怕脏的特点二、大鲵资源及保护现状1、大鲵资源垣曲县历山的大鲵无论按其分类学地位还是生态功能,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种植资源价值70年代末,大鲵资源量在10吨左右,进入80年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农业和矿业开发对大鲵栖息地的自然环境、河道、水源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污染,是大鲵栖息区大大缩减,加之偷盗、猎杀和贩运倒卖,致使我县大鲵资源锐减,到2000年资源量仅存2吨左右,分布区内有些河段中的大鲵已经绝迹。
近十年来,大鲵资源量下降到不足1吨,大鲵资源流失十分严重,加强大鲵资源保护尤为重要2、保护现状由于环境污染,人为捕捉、走私、贩运,使大鲵资源遭到毁灭性破坏,分布范围逐年缩小,部分河道的大鲵资源濒临绝迹,大多数山涧溪流基本绝迹,加强大鲵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1)保护措施①开展野生动物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在全县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全县群众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意识普遍得到提高②严厉打击非法捕捉和经营利用水生野生保护动物的违法行为一是加强对运输通道、大鲵资源重点历山区域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非法捕捉和经营利用水生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二是加强对驯养户的规范管理;三是在我县主要进出关口设卡,对进出水产品进行严格检查③保护大鲵生态环境,划定马家河、杨家河、扶家河、李家河一带和白寺沟、狄缘沟等地分布极为丰富区域为大鲵保护区④加大大鲵繁育保护、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据有关专家考证,历山大鲵是我国最北部最后一个栖息地,种群资源最古老、最纯、最好当地气候、水温最适宜大鲵的繁殖由于诸多原因大鲵资源正在不断减少和绝迹,只有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实行大鲵资源保护、种群繁殖工程,才能挽救延续现存的大鲵资源,保证我省野生大鲵资源的恢复和生态平衡。
2)存在的问题①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不到位,广大人民群众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意识有待增强②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非法捕捉、猎杀、贩运大鲵现象时有发生③自然环境恶化、水量减少、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梯级电站的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各类水生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和许多水生种质资源受到严重破坏,资源衰竭,加剧了大鲵种群数量的减少④技术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仅有少量民间投资在开展大鲵资源保护和科学研究方面存在诸多困难,执法工作无保障,严重制约了大鲵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三、大鲵生产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1、大鲵生产现状近年来,我县大鲵养殖有了较大发展,到目前为止,已有2户养殖户驯养大鲵,驯养尾数为100余尾,有原种亲本50余尾2010年正在办理养殖手续的3户,历山大鲵繁育保护站已建成,养殖规模为:办公楼247.5平方米10间、科研实验室2间60平方米;繁育车间480平方米、饵料鱼养殖池100平方米.2、具体做法①利用本地民间资金,发展大鲵养殖由于我县是欠开发、欠发展地区,政府对大鲵养殖基本没有资金投入目前,县内大鲵养殖资金全部为民间资金,如垣曲县佛云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3、发展中存在的问题①政府缺乏规划和引导,导致大鲵养殖处于无序状态。
②由于政府没有资金投入,民间资金投入小,导致养殖不集中,规模小③由于养殖技术落后,服务水平跟不上,养殖产量较低④无专供大鲵养殖的饵料鱼基地,大鲵饵料供给无保障第二章 大鲵发展潜力及市场分析大鲵属于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拉丁学名Andrias davidianus,英文名giant salamander由于其叫声似婴儿啼哭,故俗称“娃娃鱼”在自然条件下,由于大鲵性成熟晚,繁殖率低,加之历史上地质地貌多次变迁,大鲵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其野生资源已日趋枯竭,大鲵有3亿多年的历史,是从水生到陆生过渡进化的典型动物,是现存个体最大的两栖类动物,有“活化石”的美称我国于1989年将大鲵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根据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在加强资源保护的前提下,积极鼓励驯养繁殖与合理开发利用养殖者只要依法办理相关“许可证”,国家是支持鼓励的保护法”明确指出:“在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和驯养繁殖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政府给予奖励近十年来,国内大鲵的驯养繁殖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举世注目的丰硕成果从大鲵苗种繁育方面,规模从小到大,出现了集约化工厂化人工繁殖与仿生态繁殖的格局,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我国大鲵人工繁殖苗种已超过30万尾,并涌现了一些年繁殖量超万尾的重点企业,为大鲵规模化养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国内已涌现几百家“持证”养殖大鲵的企业与个人,在政府的主导下,如湖北的房县、陕西的汉中等,涌现了山区农户利用生态优势驯养繁殖大鲵,保护珍贵资源,增殖、发展野生资源的热潮正逐步兴起国内大鲵驯养繁殖总量在45万尾以上,并且每年以稳步增长的势头向前发展,从而在整体上大大缓解了大鲵资源濒危的局面大鲵养殖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山区农户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和朝阳产业一、大鲵发展潜力1、大鲵药用价值早在李时珍的药典名著《本草纲目》、及《本草拾遗》等药典中有:“治痴疾、治斑疾”等记载,表明大鲵入药,在提高人的智力、美容,益肤方面的显著功能后经临床观察与不断实践证明,大鲵确有滋阴补肾、补血行气之功效,对贫血、霍乱,痢疾、麻疹、血经等皆有一定的疗效民间利用大鲵治疗烧伤、消化不良等等的偏方应用甚为广泛所以大鲵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药用动物2、大鲵开发价值大鲵是一种食药两用价值极高的经济动物的,不仅肉质鲜美可口,富含17种氨基酸和金属硫蛋白、胶原蛋白,而且皮、胃、尾、血、脂肪和腺体分泌液,均有较高的药用和保健价值,被专家誉为“水中人参”和软黄金,倍受中外消费者的青睐,历史上一直是我国传统出口创汇的高附加值商品。
利用大鲵机体中富含50多种天然生物活性和大量胶原蛋白、金属硫蛋白、表皮活性变白因子CHF的特点进行高附加值的下游产品研发,无论食品、化妆品还是医药品、保健品等,均可形成大产业大市场、并实现国际化3、大鲵观赏价值世界上只有美国隐鳃鲵和日本山椒鲵的零星分布美国隐鳃鲵分布在美国东部,由于河流淤积、筑坝成湖、捕杀与过度采集,水污染等原因,资源已经濒临灭绝;日本大山椒鲵,主要分布在日本岛的南部,虽被列为一级保护,但由于捕杀和河流水质污染等原因,资源也面临灭绝的危险因此,就资源而言,中国大鲵处于绝对优势它还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从水生演变成陆生动物,为最典型的过渡动物,它有“活化石”之称,最近调查发现,大鲵还出现了“白玉色”,“红色”与“金黄色”的珍美绝品,所以中国大鲵是世界上神奇而美丽的观赏动物,又是难得的动物进化研究的好材料,其身价越来越高4、大鲵的科研价值大鲵是现存两栖动物中较为原始的种类,在研究动物进化及其它科研与教学方面有较高的科研价值5、大鲵野生资源逐渐枯竭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目前大鲵的数量在50万尾左右,由于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非法大量捕杀,加上大鲵自然繁殖低等因素,大鲵的资源仍将急剧下降。
因此,开展大鲵的养殖,是保护这一特有物种的重要手段,对大鲵进行有效人工生态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必将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大鲵市场发展分析1、随着我县经济不断发展,人民众群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观念也发生改变,水产品在改变人们膳食和营养结构作用明显,水产品需求将越来越大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流动人口的增加,对水产品需求将会进一步加大目前,县内大鲵市场供应为空白3、大鲵从古代的药用到70年代作为营养补品原料供给,大量捕捉及环境破坏,致使大鲵物种面临濒危80年代国家立法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人工繁殖技术突破,带来21世纪大鲵资源保护、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春天,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价值不断提升与显现4、大鲵养殖是新的水产养殖品种,因其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资金投入较大,养殖技术和大鲵繁殖率低等影响,养殖规模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我县周边运城、晋城、临汾、侯马、济源、渑池等地目前没有大鲵养殖基地,而我县地处山区,水质清凉,具备一定的资源,群众自发性养殖为大鲵的养殖与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奠定了较好的基础5、目前大鲵市场价格与日飚升,大鲵价格由70年代10元/kg,到现在的1300元/kg,增长100倍。
目前大鲵作为商品,市场只属于刚刚起步阶段,市场发展潜力巨大6、大鲵的市场无限广阔,蕴藏营养美食、保健、美容、医药、观赏、科学研究的巨大市场与无限商机,将逐步地向多功能、全方位利用的空间方向发展,这是总的发展趋势第三章 规划的总体思路及目标一、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鲵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以市场为导向,以依法管理为保障,以农民增收增效为目标,坚持“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原则,确保大鲵持续健康发展二)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坚持依法打击非法捕捉,支持驯养繁殖,鼓励人工养殖,实施人工增殖,合理经营利用的原则,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全县渔业资源2、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坚持以保护求开发,以开发促保护,使大鲵养殖开发、资源养护和环境保护相统一,推进大鲵养殖全面协调发展,解决保护与利用的矛盾,落实“以养为主”的方针,重点突破制约大鲵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高大鲵产业的核心竞争力3、项目拉动产业,科技支撑发展在充分利用国家及省、市各项优惠政策外,加大大鲵养殖项目投资力度及融资渠道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
加强与科研院校的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突破性成果的产生和创新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