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尚意书学思想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doc
13页苏轼尚意书学思想浅析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苏轼“尚意”书学思想的形成以及在书论中的体现他的书学作品的形成主要受到了前人书法作品中“尚意”因素的启发和丰富士人文化积累的推动苏轼的在借鉴前代人的书法中主要得力与徐浩、颜真卿、柳公权等人在书论中苏轼的“传神论”、“书如其人论”、“创新论”是我探讨的主要问题传神论”的字面意思就是通过对审美对象的外在形态来传达书写者当时的所感所想;正所谓“书如其人”论在我看来与“字如其人”意思相似,一个人书写出来的字迹与这个人的人品有一定的联系;“创新”论顾名思义不是一味的创新,需要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再进行适当的创新苏轼在宋代的“尚意”思想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影响很大,至今也被大家所推崇关键词:苏轼;尚意;书学思想;创新;继承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of Su shi "Shangyi" the calligraphy thoughts and embodied in ShuLun. The formation of his calligraphy works mainly by the predecessors "Shangyi" factors in the calligraphy, inspired and rich cultural accumulation of the philistines. Su shi's main strength in draw lessons from the former generations of calligraphy XVhao, YanZhenqing, LiuGongquan and so on. In the book theory of Su Shi's theory of mind, the book as its theory, innovation theory is the main problem I explore. The literal meaning of "epiphany" is through the external form of the aesthetic object to convey what the writer feels at the time; Is the so-called "book of its people" theory in my opinion and "word as its people" means similar to a person writing out of the writing and the person's character has a certain connection; “Innovation "on the name suggests is not blind innovation, the need to inherit the ancients on the basis of the appropriate innovation. Su Shi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hought of "Shang Yi" in the Song Dynasty. A great influence on future generations, has also been respected by everyone.Key words:Sushi; Shangyi ; book thought; innovate; inherit前 言一、苏轼“尚意”书风的形成苏轼不仅因书法著名而且他的画在艺术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
苏轼在北宋时期受到世人的仰慕由此他的书学思想在宋代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清人梁巘在《评书帖》中以“晋尚韵, 唐尚法, 宋尚意,元明尚态[1] 为宋代“尚意”书风的做了经典概括苏轼的书学思想十分新颖,有他自己的特点,不仅在前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现代书法学习的意义也十分深刻苏轼书学思想的中心以“尚意”最为重要,他不仅是宋代书坛的引领者,把宋代书法推向了巅峰,而且被看作是评估书法审美的一个重要标准引领了当时书坛的主流成为中流砥柱他最突出的成就是在前人书学思想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出一种新的书写风格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同称为“宋四家”12]苏轼在看待书法的问题上有自己的想法,以此形成了“尚意”书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时期,当时的中原地区战争不断,百姓的生活过得艰辛贫苦,政治上一片混乱,制度的腐败使人们失去了主心骨文化艺术更是呈现出衰败落后的形态由于战乱使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同时书法也得到了发展书风上出现了“尚意”书风代替了唐代的尚法书风据《宋史》记载:“时取才唯进士、诸科为最广,名卿巨公,皆由此选”,且“登上第者不数年,辄赫然显贵矣[3] 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发动了陈桥驿兵变,身穿黄袍上战场,很容易的从后周世宗的孤儿寡母手里夺取了政权,开始了对宋朝的统治。
“重文抑武”在当时成为了基本国策宋代的皇帝极力推行使其在整个宋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使阶级利益得到维护,封建统治得到更大的支持,开始加大科举考试的力度,由此推动了宋代文化的发展通过对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对其书法方面的推动也很大,可以说是同时也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大繁荣欧阳询、颜真卿我们对这两位大家的书法作品风格都不陌生比如:欧阳询的《九成宫礼泉铭》,(如图一)笔力险峻,骨气劲峭,法度十分严谨;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如图二)结构下压,静中又有一丝灵动,给人感觉敦厚踏实的同时又体现出巧笔在书法史上,唐代对法度极力追求宋人极力想摆脱唐法的束缚,宋书家的求新开拓精神应受到鼓舞推崇,历经艰辛,又亲身实践,终于走出了一条“尚意”书风之路其中被誉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他们的书写风格就打破了传统的唐代极力追求法度的标准比如:黄庭坚的《松风阁》,(如图三)书写字迹张开,提按顿挫明显,起伏较大;米芾的《苕溪诗帖》(如图四)书写时落笔速度很快,横向纵向都很舒展表现出恣意放肆的体态一)前人书法作品中“尚意”因素的启发先前在晚唐五代时期,以抒发个性为主的书法作品已经有所展现杨凝式的书法是“尚意”书风的开始。
五代时期社会动荡,流传于世的书法作品甚少,而《韭花帖》(如图五)作为中国书法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因载《宣和画谱》而赫赫有名杨凝式称之为五代时期的大家当之无愧,隋唐书法向两宋发展的转变过程中杨凝式的书法作品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杨凝式初学颜真卿,其中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佩服颜真卿的为人;其二:佩服颜体的书写自由不受约束、个性的展现在从两个人的处境来看,两人有些许类似颜真卿选择以身殉国、慷慨就义而杨凝式面对报国无门的抑郁愤懑却选择了疯癫状态,过无拘无束的生活杨凝式对书法的诠释无疑从他的书法作品中呈现出来所做《韭花帖》的内容是对他当时生活状态的一个写照,饿着肚子不分昼夜的劳累后不经意间得到韭花时的满足《韭花帖》充分表达了他当时的所感所想,通过笔触将其表现出来《韭花帖》的艺术特色着重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研究,首先通过分析单字来体会少师这种打破单字结构均衡之后的不均衡之美;其次杨凝式在创作《韭花帖》时对空间的处理打破了唐代“尚法”的格局,每一个字的结构处理的非常微妙,空间布局给人以自由舒服的感觉,《韭花帖》就是在继承前人书风的基础上继续加入自己的想法进行创新;[4]再次从墨迹来看,《韭花帖》又是彰显出杨凝式创作时所感所想的独特,《韭花帖》中的单字墨迹与其他书家书写的墨迹作品相比,整幅作品的单字结构是对魏晋追求韵致、风度及唐代书家极力推崇法度的继承和在继承的基础上的相互结合,把宋代“尚意”书风表现的淋漓尽致。
杨凝式以独特的书法艺术特色在书法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黄庭坚为了赞扬杨凝式写了一首诗:“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5]这首诗我对它有简单的理解,意思是大家都说兰亭序写的十分精彩,想好好学习一下,可惜的是却找不到有效的方法,谁也不知道洛阳的杨凝式竟有这般才能,一下笔就有兰亭序的神采称其为“杨风子”大概是他创作时的这种心无旁骛,恣肆而得名当时他疯疯癫癫的书写状态是对他内心压抑不满的释放,这也成为了他发泄自己内心苦闷的一种方式,因此他的草书带着一种疯狂放肆苏轼这样评价杨凝式:“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中紊杰 [6]杨凝式这种狂放不羁、疯癫痴狂、无拘无束的书法创作形式,使后代书家得到了启示,苏轼在借鉴前代书法过程中受到了影响,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如图六)、《天际乌云帖》(如图七)、《念奴娇·赤壁怀古》(如图八)这几幅作品从中都体现出了苏轼在书写时对意韵的极力追求,为宋代的“尚意”书风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二)丰富的士人文化积淀的推动宋代十分重视教育,公私刻书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书籍流通量增大。
宋代“重文抑武”的政策,对士大夫的影响很大,从而激发了士大夫对文化学习的激情在当时宋代重文的背景下,士人们也纷纷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之前的对武力的崇尚进而转变成“重文抑武”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士人文化的丰富多彩使文化以各种各样的姿态呈现对有文化的人来说更是激发了他们读书的热情与此同时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还有对文化的强烈的求知欲也带动了印刷业的发展正是教育和印刷业的发展才为读书的人提供了条件也是在这种优于前代的条件下使文人们的学术修养提升到一个高水平的档次,出现了一大批大文豪当时书法家的个人修养、文化素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书法艺术审美的要求也相对提高就欧阳修来看,他是宋代文学史上是一代领军人物在史学方面,除了撰有《新五代史》等、还参加修定《新唐书》,对后人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人们文化素养日益提高之时,士人们不仅对书法、绘画、诗文进行研究也开始关心政治,推崇气节,士人们热心于文化事业,便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快推动着“尚意”书风的形成正如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7]北宋士人文化的兴盛,在推动文化多样化的同时的确加快了“尚意”书风的形成二、苏轼书论中的“尚意”体现苏轼被公认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颇有造诣的书法家他广学各路书法名家,如“二王”、颜真卿、柳公权、李邕、杨凝式等,[8]在继承诸名家所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写作风格,他的字既有放荡不羁的浪漫,又掺杂清新返璞的天真在写作伦理和创作方面书法的“尚意”主要在“意”的表达,把情感寄托于文字之间,用字的灵动流露出作者独特的情感思想,这种方式也对后世创作形成重要的引导作用苏轼在创作中不但追求形态跟质量更多的是通过书写来表达内心的幽静,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的这种“尚意”的书学思想在书论中也广泛呈现比如“传神”论、“书如其人论”、“创新”论一)“传神”论在我们平时的创作里找出它本有的特征,来表现出那生动的形象和那独特的个性这个完整的过程就是“传神”中国的书法在魏晋时期那可是一座高峰,因为魏晋时期的书法受到当时玄学的影响,在生活上便提倡着“雅量”以及“品目”[9]在书法艺术上人们喜欢追寻着中和以及恬淡之美,比如:“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如图九) 他的书法比较巧媚和细腻,矫若惊龙他的儿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如图十)和父亲相比缺少了巧媚,而更多的是比较整体自然,随心所欲唐朝的书法,只是在形质上增加了变化,而失去了魏晋时期钟繇和二王的韵味。
苏轼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说:“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