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记忆重访温:一个远去的记忆.docx
3页远去的记忆重访温:一个远去的记忆 从进入温岭市区的那一刻起,我的思绪变得一片茫然,怎么一点印象全部没有了,是我的记忆出了问题,还是这座城市的改变让我的记忆变得模糊?这还是我十年前骑着摩托车,在市区穿行而过的温岭吗?那时候,道路两边的建筑还是全国统一的那种破旧建筑眼前的景象,使我好像感觉又到了另一个大城市真是沧桑巨变,短短十年,温岭从当年心中的那个偏僻的临海小城,变成了一个当代化的新兴城市 要想品出温岭的精髓,不能不说石塘再一次来到石塘,鳞次栉比的楼房挡住了我的视线,这些拔地而起的建筑就和城里的楼房一样,酒店、发廊、卡拉OK、网吧等一应俱全,熙攘人流穿行在街巷中,就像一座小城市,可不,现在的石塘似乎逐步远离了当年的那个临海小镇,向繁荣的当代城市靠近 算上这回,我来过石塘三次了,跨度有二十多年 第一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自己还是一个学美术的青年学生,在老师率领下,来到这个当初只有少数美术工作者知晓的海边渔村上写生课以前见过部分描绘石塘的图画,以为是作者发明出来的艺术作品,很美,但有些夸张再来到石塘亲临其境,却被自己看见的景象震撼了站在箬山村海边高地上,腥咸的海风迎面吹来,如置身航行在大海中的船只上。
放眼望去,海边的石屋民居层层叠叠,依山势高低而建,错落有致,这是一个石头的世界,不论是村中小道上的石头还是用来砌房子的石块,全部是同一材质、同一颜色依山傍海,远远看去,渔村的建筑就像是从整座岩石山中雕刻出来的,蔚为壮观,向大家展示着它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建筑韵律这些傍海倚山而建的石屋,石墙,石路,石巷,让石塘拥有了“东方巴黎圣母院”的美誉 从更高处鸟瞰,又是另一番景象大海烟波浩渺,远处的海岛隐约出现,好像是一座座仙山点点渔舟在大海中缓缓移动,港湾中停泊着数不清被漆成蓝色的木制渔船,桅杆上飘扬众多的小红旗,海鸥在天空和船桅中穿梭翱翔,此景令人心旷神怡,沉醉心灵,美不胜收有一个“澄海观涛横帆影,百舸争流蛙连惊”的意境这么的美景在平面上的画作是描绘不出来的 黄昏时分,行走在村中用石板铺就的小巷中,只有多个寥寥走过的人影,听见自己的脚步在石板上的踩踏,几许昏暗的光线从窗户中流洒出来,照在石砌的墙上,瞧着自己的身影在石板路上逐步拉长,感到自己似乎走进了隧道,跨越了时空,不觉生出无限遐想…… 第二次来石塘是十年前一个炎热的夏天,骑着摩托车、带着相机和速写原来采风这时镇上的游人显著多了,也多出了好些新房屋,建筑材�用的是青砖、水泥、釉面砖、琉璃瓦,夹杂在石屋之间,显得有些许突兀, 我在努力寻求以前的感觉…… 这趟石塘行,留下印象最深的却是晚上睡觉全部还要盖被子,要知道1998年全国东南部全部笼罩在炎炎夏日中,热得使人心情烦躁不安,时不时还限电拉闸,待在屋里受不了才跑出来避暑,没想到海边的渔村竟然是如此的清凉,真令人�意。
这回又一次来到了石塘,改变可谓是翻天覆地时尚化和商业化的街头巷尾向大家昭示着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当代渔港已见不着我以前见过的木制渔船了,停泊在港湾中的是清 色的铁甲远洋渔船,比先前见过的木制船要大很多,设施肯定更安全更可靠也更完善了 相比以前,渔港的夜色愈加迷人了,山坡楼房中透出的灯火、码头上的灯火、渔船上的灯光,交织在一起,独具神韵,绿色、红色、白色的船灯,交相辉映今天的石塘,正以其独特的韵味,吸引着很多观光客我自己也要用当代发展眼光来欣赏眼前的美景,这也要和时俱进的事物改变本身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历史也如命运,是一条无法预计但或早就设定好了的路线图?可喜的是,石塘即使多出了很多新建筑,但今天的石塘人已经意识到了那些老房子的价值,当地的部分旧式房屋在政府的努力下,得以保护起来 今天的石塘,被给予了新的含义,这里是中国大陆新千年第一缕阳光的照耀地我们盘绕在石块铺成的山路上,小车一会儿就抵达山顶,来到了曙光碑前,高高耸立的纪念碑刺破蓝天,直指苍穹,第一道阳光照亮了浙江温岭的石塘镇,这也是中国大陆的第一道世纪曙光 二十多年,记忆中的三次旅行,温岭石塘的发展是一个质和量的大飞越这不光是一个镇在改变,而是温岭市乃至整个中国在改变。
愿阳光永远照耀在沧茫的中华大地上,来迎接中华民族复兴的新世纪曙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