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
9页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高一文综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时,周公带兵东征,平定叛乱,之后,周公“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其中的“封建”指的是A. 分封诸侯国B. 进行封建改革C. 实行宗法制D. 推行郡县制【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涉及的是分封制,“封建”的意思是封土建国,即分封诸侯国,故A项正确这里的封建不是封建社会,故B项错误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材料论述的是分封制,故C项错误郡县制是春秋战国时期实行,是按照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故D项错误点睛】解答此题首先要正确理解选项中“封建”一词的含义:即封邦建国,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或功臣,使之在各该区域内建立邦国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认为“礼”是“国之干”,坚持以“礼”作为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依据这里的“礼”主要是指A. 风俗B. 贡赋C. 秩序D. 礼仪【答案】C【解析】【详解】儒家认为确立礼是国家的躯干,是评价历史人物标准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那么对于一国而言,“礼”即是国家的统治秩序,故C项正确。
风俗属于民俗方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贡赋是诸侯国向天子缴纳的赋税,故B项错误礼仪属于行为规范,不是材料中“礼”的主要含义,故D项错误点睛】儒家认为确立礼是国家的躯干,认为杀害有礼者,就是在戕害国家躯体,制造祸端那么对于一国而言,“礼”即是国家的统治秩序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3.关于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 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建立于秦朝B. 分封制和宗法制实行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周王室的统治C. 西周的政治制度是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发展而来的D. 分封制只是天子对诸侯进行分封【答案】B【解析】【详解】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建立于夏朝,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主要目的是维护周王室的统治,故B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度,原始社会末期是禅让制度,西周政治制度并不是从原始社会末期发展而来,故C项错误分封制度下天子对诸侯分封,诸侯对卿大夫分封,卿大夫对士分封,故D项错误。
4.两位学者发表对“秦国统一天下,但享国十五年即亡”的看法萧瑀认为“秦并六国后,罢诸侯置太守,故二世而亡”;柳宗元认为秦之亡是“失在于政,不在于制”对萧、柳两人的看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两人的看法相同,都认为秦代因过于暴虐无道而导致速亡B. 两人的看法相同,都认为秦代因废除封建体制而导致速亡C. 两人的看法不同,萧否定秦行郡县,而柳未否定秦行郡县D. 两人的看法不同,萧否定秦行分封,柳则肯定秦实行分封【答案】C【解析】【详解】萧瑀认为“秦并六国后,罢诸侯置太守,故二世而亡”,从而否定了郡县制的作用;柳宗元认为秦之亡是“失在于政,不在于制”,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朝的暴政而不是制度的问题,故C项正确萧瑀和柳宗元的看法并不相同,故A项和B项错误萧瑀否定的是郡县制,柳宗元认为秦朝灭亡与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5.下列历代措施中,不能起到加强中央集权作用的有A. 秦朝全面实行郡县制 B.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C. 宋朝用分权办法加强地方控制 D.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中央集权”即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B、C都加强了中央集权;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由于政务繁忙,设立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加强了君主专制并非中央集权。
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殿阁大学士6.图1和图2中,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A. 分封制、郡县制B. 郡国并行制、行省制C. 郡县制、行省制D. 分封制、行省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学生的读图能力注意图一中“北海郡”“胶东国”等名称,可知当时地方上郡县、封国并存,联系西汉初年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图二中“辽阳行省”等名称,联系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名师点睛】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分封制郡县制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联系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建立基础血缘关系地域关系传承制度诸侯王位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权利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史作用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7. 唐玄宗后期,藩镇权限增大,这表明A. 唐玄宗重视边境防御B. 节度使的野心不断增大C. 藩镇割据局面已经形成D. 朝政衰败,中央集权削弱【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在唐朝由于藩镇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发展成为割据势力,藩镇割据局面的存在,使朝政衰败,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因此D符合题意,ABC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的藩镇制度8. 宋朝以前,宰相、大臣见皇帝时,皇帝让坐着面谈,还时常赐茶以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到明清大臣奏事连站着都不行了,必须跪着这种情况从本质上说明了( )A. 宰相和皇帝的关系日见疏远B.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C. 满族与汉族风俗有很大区别D. 皇帝刁难大臣,以便控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中的信息说明大臣地位下降,君权加强,反映的趋势和本质问题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故选B项A项不是本质上的反应;C项说法错误,这不是风俗的问题,而是权力的分配的问题;D项明显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专制皇权的不断地加强9. 电影《女驸马》中有这样的一段唱词,“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这指的是哪一级科举考试( )A. 乡试 B. 会试 C. 院试 D. 殿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科举制有关,科举制在完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由乡试到会试到院试最后到殿试的流程。
唐朝武则天时,首创了武举和殿试皇榜中状元”必须经过皇帝钦点,应该是殿试故选D项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殿试10.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起草方案,请示皇帝,直交工部配合行中书省执行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A. 秦、唐、元B. 汉、宋、明C. 秦、元、明D. 秦、唐、清【答案】C【解析】【详解】由“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可知,这一朝代推行郡县制,设有丞相和公卿,故①最早发生在秦朝;由“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起草方案,请示皇帝,直交工部配合行中书省执行”可知,这一朝代中书省行使丞相职责,故②最早发生在元朝;据“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可知,此时宰相已被废除,内阁出现,故③最早不会超过明代,所以答案选C项其他朝代和材料信息不完全匹配,排除A、B和D项点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是高考中重点和常考点,同时也是材料题出题的难点,考查的角度有①各个王朝的政治特征②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③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西方政治文明的比较。
11. 明初,朱元璋立了一块“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但事与愿违,明王朝却成为历代宦官干政最厉害的王朝宦官干政的根源是( )A. 明朝皇帝懦弱无能 B. 明朝商品经济高度发展C. 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D. 明初废除了丞相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注意题干中的“根源”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设内阁,专制皇权进一步强化而宦官是皇帝贴身随从,容易出现干政的现象因此其根源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考点: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点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斗争一直存在,但每个王朝的措施、特点各不相同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权分六部,由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制度废除后,皇权进一步失去制约,君主专制空前强化2012年高考在考查本部分内容时,仍以考查各个历史阶段强化皇权、削弱相权的措施及其特点为主12.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的主要原因是A. 激化了阶级矛盾B. 严重阻碍中国社会进步C.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D. 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主要表现在其严重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具体就是阻碍了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这是最大消极作用,故B项正确。
阶级矛盾在封建社会前期就已经体现出,故A项错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也不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就才出现,故C项错误宦官专权的局面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并不是封建社会后期专有现象,故D项错误13.阅读下列材料:(本小题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如图)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熹《朱子语类》卷材料三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蘑曝杂记》卷材料四 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即如各部院衙门奏章呈递后,朕可即行召见,面为商酌,各交该衙门办理,不关军机大臣指示也——选自《枢垣纪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北宋初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3)依据材料三、四,雍正帝设军机处的原因是什么?嘉庆时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能是什么?【答案】(1)职能: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
影响: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分工,相互制约,加强皇权2)宋初主要问题:藩镇割据问题措施:①收精兵;杯酒释兵权②削实权;文臣治理地方,通判监督知州③制钱谷;地方财赋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