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翻译目的论浅析云南菜英译策略.docx
6页从翻译目的论浅析云南菜英译策略 摘要:菜单的翻译不仅是对菜单所含信息的传递,更是对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作为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云南,饮食文化也颇具地方特色本文基于翻译目的论,并结合翻译实例试分析云南菜英译策略关键词:目的论;云南菜;英译策略一、引言翻译目的论,即“SkoposTheory”,又名“SkoposTheorie”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德国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Reiss)、汉斯.费米尔(HansJ.Vermeer)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Nord)先后提出并不断完善该理论目的论的三原则分别是:目的原则、语篇内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目的论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目的原则认为,翻译目的决定具体的翻译策略语篇内连贯原则也称“连贯原则”,是指译文必须符合逻辑忠实原则又称为“语篇间连贯”,是指译文不违背原文,并存在某种联系三个原则中,忠实原则从属于语篇内连贯原则,二者受目的原则的指导,当首要原则要求二者互不从属时,二者间的从属关系将不存在目的论认为译者在开始翻译之前应该确定原文本的文本类型赖斯认为文本类型主要分为四类:信息性文本(informativetext)、表达性文本(expressivetext)、呼唤性文本(operativetext)和视听文本。
二、目的论指导下的云南菜翻译策略云南菜名的翻译属于翻译文本类型中的信息性文本,向顾客传递菜名的相关信息,从而实现翻译文本的信息功能同时,云南菜名的翻译还属于翻译文本类型中的呼唤性文本,通过菜名的翻译引起外国游客对饮食的关注度,引起外国游客的食欲,提高云南菜的知名度,从而实现翻译文本的呼唤性功能为了实现翻译文本的信息功能和呼唤性功能,在翻译云南菜名的时候首先需要正确、完整、充分表达出菜名所含信息,其次需要传递菜名翻译的文化内涵具体翻译实例与翻译策略分析如下:(一)直译1.做法+主料菜名中含有菜的做法和主要原料的,遵循“做法+主料”的翻译原则,即“动词过去分词+原料名称”的译法1)炖蘑菇:BraisedMushroom在“炖蘑菇”的翻译中简单明了指出该菜的烹饪方法为“braise”,主要原料为“mushroom”2)汽锅鸡:SteamedChicken在“汽锅鸡”的翻译中外国游客能够了解到该菜的烹饪方法为“steam”,主要原料为“chicken”2.做法+主料+介词(in/with)+配料(汤汁)当菜名中出现主料和配料时,译者则遵循“介绍做法,主料为主,配料(汤汁)为辅,主料与辅料间用介词连接”的原则,即:“做法(动词过去分词)+主料+介词(in/with)+配料(汤汁)”在遵循该原则下译者需要注意的是,应视其情况加入介词:“with”及“in”。
当主料浸在汤汁或者配料中时用in,当主料和汤汁、配料分开,或者是后面在浇上时用with1)鸡油牛肝菌:BraisedBoletusinChickenOil这样的翻译点名做法为“braise”,主料为“boletus”,辅料为“Chickenoil”,主料浸泡在汤汁(油)中,菜名信息完整翻译文本简单易懂,符合翻译文本的信息功能2)柠檬鸡:StewedChickeninLemonSauceStewedChickenwithLemonSauce以上两种翻译文本的区别在于前者选择介词“in”,后者选择介词“with”除介绍清楚做法为“stew”,主料为“chicken”,配料为“lemonsauce”两者通过使用不同介词表达的不同信息:前者中的主料与配料不分开主料完全浸在配料中后者中的配料“lemonsauce”在后面才浇在主料上相比较“Lemonchicken”的柠檬鸡英译,以上两种翻译介绍了更多细节,并在两种翻译间巧妙体现了翻译策略选择达到的不同交际目的3.地名+原料云南菜中,有一些菜名本身含有地名,这些地名可以选择通过汉语拼音来保存和发扬一些地方特色如以下宣威火腿和喜洲粑粑的翻译(1)宣威火腿:XuanweiHam该翻译中不仅介绍了主料“ham”,留存地名,指出菜品出处—宣威。
在外国游客接触翻译文本之时,已经接收了菜名基本信息并且对云南文化有进一步了解2)喜洲粑粑:XizhouCake保留地名“喜洲”,向外国游客介绍“喜洲”,达到翻译文本的“呼唤功能”二)音译(1)乳扇:Rushan(2)大救驾Dajiujia以上列举的“乳扇”和“大救驾”的翻译实例形似体现中国饮食文化中“包子”译为“Baozi”,“馒头”译为“Mantou”,“花卷”译为“Huajuan”,“烧麦”译为“Shaomai”等三)注释(1)乳扇Rushan(cheeseinDaliStyle)(2)大救驾Dajiujia(FriedRiceCakeSlicesinYunnanStyle)加入注释的目的是在于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原语言文化,借助注释避免文化冲突例如“乳扇”,作为云南大理的特色饮食,在音译后加入“cheeseinDailistyle”,为读者补充了很多必要信息再如“大救驾”在音译后加入注释后既保留了音译,又起到了注释的解释说明作用,以上翻译文本中就说明了实物的形状为“slices”并且是云南口味“InYunnanStyle”符合翻译文本的信息功能和呼唤性功能注释除在音译中使用外,还可以在意译中视情况加入。
四)意译鬼鸡:LemonChickeninBanNaStyle鬼鸡其实就是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柠檬鸡,为区别于云南其他地区的柠檬鸡,翻译选择了意译“LemonChickeninBannaStyle”相比较一下通俗易懂的选择直译的菜名,意译多用于含有地方方言,对目的语读者而言晦涩难懂的菜名比如鬼鸡,如果采用直译的话则是“Ghostchicken”,使外国游客无法理解,翻译文本也就没有达到交际目的,不符合翻译目的论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要求翻译文本达到“充分”的要求翻译策略是否选择得当直接影响着翻译文本的目的是否达到,翻译文本的功能是否实现三、结语选择怎样的翻译策略是译者翻译前需要深思熟虑的,而选择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则取决于文本的类型和功能上述翻译实例中的云南菜均属于信息性文本和呼唤性文本类型,译者无论采用上述任何翻译手段时都要考虑到翻译文本能够综合信息性功能和呼唤性功能参考文献[1]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译出版社,2012(7).[2]字庆锋.基于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滇菜英译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第12期,2015.[3]麻巧玲.中国菜名英译注释的原则及推广[J].安徽文学.第7期.2017.[4]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152.[5]朱晓媚,浅释饮食文化中菜名的翻译技巧[J].河南职业师范学院学报,2002(1):73.[6]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