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白山黑水”_东北三省第课时知识拓展新版新人教版.docx
6页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素材 拓展材料 1.东北地区名称的演变东北和辽东、关东、关外、满洲具有前后相继的承接关系,只不过具体所指的地域范围有一定差别春秋时期燕国在东北建有辽东郡、辽西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燕国故土建立辽东郡,大体范围即今天辽宁省和吉林省东南部,秦代长城东起点即为辽东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大将徐达修建山海关,从此东北方向领土即以关东、关外来指代1635年(后金天聪九年),皇太极发布改族名为满洲的命令,满洲既是族称,也是地理概念,从此东北方向领土即以满洲称谓东北一词源于近代辛亥革命后,特别是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后,“中华民国”开始用东北来取代清朝发祥地的原有名称在中国用东北或者东三省、东北三省来称呼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这三个省份后来东北三省的西部划入内蒙古自治区,因此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四盟市)也属于东北地区从历史学角度看,东北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东北指代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之前大清朝在东北方向上的全部领土,大致上西起贝加尔湖、叶尼塞河、勒拿河一线,东临太平洋,南至山海关,北抵北冰洋沿岸,囊括整个亚洲东北部海岸线,包括楚科奇半岛、堪察加半岛、库页岛、千岛群岛。
辽东是东北南部的地理概念,一度用来指代广阔的东北地区历史上的辽东一度包括汉四郡(朝鲜半岛汉江流域以北大部地区)狭义的东北指代东北三省,即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或者东北四省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四盟市)2.东北平原东北平原土层厚,土地肥活,耕地广阔,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产区东北平原包括北部的松嫩平原、南部的辽河平原和东北部的三江平原三部分 其中松嫩平原由松花江、嫩江冲积形成,它与辽河平原由位于长春市附近的侵蚀低丘——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隔开,又合称为松辽平原,是东北平原的主体三江平原原是被称为“北大荒”的沼泽,在被开垦之后成为粮食产区,但是原有湿地面积大量减少东北的三江平原则是一个低洼的平坦平原过去这里是一个山间盆地,每到雨季,三条大江的洪水滚滚而来,一齐涌向这个排水不畅的低洼原野,造成江水泛滥再加上这一地区纬度较高,冬季漫长,气温较低,蒸发微弱,存于地面的积水蒸发不掉,渗不下去,更排不出去,长年累月的积水就演变成中国有名的大沼泽地,成为“除了兔子就是狼,光长野草不打粮的北大荒”1949年以后,成千上万的部队指战员,知识青年和干部群众,怀着开发边疆,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奔向“北大荒”,开垦了成千上万亩的荒地,建立了数以万计的农场,苦战在这千古荒原上。
东北平原虽然冬季较冷,但夏季却很热,沼泽地虽然多,但土壤中水分充足 人民群众充分利用不利条件中的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层深厚,耕地辽阔,有大面积肥沃的黑土,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采取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原则,在人迹罕至的茫茫荒原上,排干沼泽,开垦荒地,建商品粮基地,设现代化工厂和新农村,使千古荒原变成万顷良田,使“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3.黑龙江黑龙江是流经蒙古、中国、俄罗斯的亚洲大河之一中国古称羽水、黑水、浴水、望建河、石里罕水等,蒙语称哈拉穆河,俄语称阿穆尔河黑龙江有南北两源,以南源额尔古纳河为河源,全长4440公里,在俄罗斯的尼古拉耶夫斯克注入鄂霍次克海峡其中中俄界河长2854公里,流域面积184.3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国境内流域面积89.1万平方千米黑龙江有南北两源,南源为额尔古纳河,由海拉尔河和克鲁伦河汇流而成海拉尔河发源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西麓,克鲁伦河发源于蒙古肯特山脉东坡北源为俄罗斯境内石勒喀河,其上游称鄂嫩河,发源于蒙古肯特山脉东侧南北两源在中国黑龙江省漠河以西洛古河汇合后称黑龙江,沿途接纳左岸的结雅河、布列亚河,阿姆贡河和右岸的呼玛河、逊河、松花江、乌苏里江等支流。
在俄罗斯的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注入鄂霍次克海峡黑龙江结雅河口以上为上游结雅河口至乌苏里江汇合口为中游,乌苏里江入口至入海口为下游以额尔古纳河为河源,全长4440公里,其中中俄界河长2854公里,流域面积184.3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国境内流域面积89.1万平方千米4.神秘北极村北极村处于北纬53°以上的高纬度地区,因此夏季会发学生极昼现象,白天通常长达17个小时以上,而冬季则会发学生极夜现象,是北极村的一大特色 北极村全年平均气温在-30℃以下,极端最低气温在-50℃以下[1],1866年发展为通往胭脂沟的江上驿站1914年(民国三年)设治局公署驻地,1917年由设治局改升为二等县城所在地,1947年解放后并入呼玛县1981年漠河重新建县后,选西林吉镇为县址,漠河村为今漠河乡政府所在地[2]北极村于1997年开辟为北极村旅游风景区,成为全国最北的旅游景区古风纯朴,静溢清新,乡土气息浓郁,植被和学生态环境保存完好每当夏至前后极昼发学生时,午夜向北眺望,天空泛白,像傍晚,又像黎明人们在室外可以下棋,打篮球,如果幸运的话可以看到气势恢弘,绚丽多彩的北极光烟波浩淼的黑龙江从村边流过,江里盛产哲罗、细鳞、重唇、鳇鱼等珍贵冷水鱼。
用江水炖江鱼,其味之鲜,其情之美,无与伦比还可以用丝网挂鱼,江边垂钓,其乐无穷冬季在冰封的江面上凿开坚冰,用丝网从冰眼里拽出一条条鲜鱼,更增添了北国的情趣北极村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缘和资源优势,神州北极、神奇天象、神秘源头闻名遐迩,大森林、大冰雪、大界江享誉中外,这里风光独特,民风古朴,空气清新,景色怡人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海内外游客来此找北、找冷、找奇、找纯、找美、找净、找自然,漠河县的旅游业不断升温,北极村每年都吸引几十万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对于北极村旅游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5.东北地区的气候东北地区属寒温带、温带季风气候,其基本特征是,具有寒冷而漫长的冬季,温暖、湿润而短促的夏季,有较为可靠的一年一熟的农业生长季和有效的降水量气候特征的形成,除地理位置影响外,复杂的大气环流是它形成的直接原因冬季,本区位于势力强大的蒙古高压的东部,冷气流经常自北和西北方侵入,盛行西北风太平洋沿岸常为东亚大槽,陆地上为高压脊高空西北气流与地面的西北气流相结合,风力强劲,气候寒冷、干燥只有气旋过境时,才能引起较大的天气变化当低槽移近本区时,常有较盛的南来气流从东南的海面上侵入,形成多云多雪的阴湿天气低槽过境后,接着就是高压脊的前部侵入,强盛的冷空气自西北向东南推进,致使本区风向突转为西北,气温骤降,西部常出现风沙天气,有时出现雪暴现象。
然后,高压系统全部占据本区,天气晴朗干燥、寒冷,风力微弱这种槽、脊系统的转变,引起暖冷天气的更替,一个周期大约三、四天,形成冬季天气“三寒四温”的特征由于冷空气经常侵入,导致本区冬季气温甚低,1月平均最低气温都在-20℃以下黑龙江畔的漠河,极端最低温达-52.3℃(1969年2月13日)本区冬季长达半年以上,最北部可达8个月地表积雪最厚可达50厘米雪盖次年融化时,可补偿春季水分之不足春季,由于地表增温,蒙古高压势力减弱而向北引退此时,低压系统自贝加尔湖移入,并在本区发展加强,形成强烈低压低压前部常出现强大的西南气流,后部则有猛烈的西北气流入侵因此,春季多大风,而且因地表干燥而多风沙天气尤其在西部地区,风沙天气可占到全年的60%以上特别是当低压移至黑龙江下游时,气压梯度出现南高北低的形势,平原地区多偏南大风低压系统后部,常引起北方冷空气南下,形成寒潮天气,是本区晚霜的主要原因夏季,本区位于大陆低压的东北部,夏季风盛行,极锋已移到本区,这里成为南北气流交会地区,气旋活动远较其他区为多,降水丰富,是东北最湿热时期同时,受冷涡、台风的影响,低压的加深,则可产生大雨或暴雨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50%~70%,其集中程度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
长白山地东南侧,鸭绿江流域一带,夏季降水量可达500~700毫米,西部大兴安岭山地只有400毫米左右本区夏季短促,气温较高的东南部,也只有30~55天,而大兴安岭北部却无夏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平原南部高达24℃,而大兴安岭北部却不足18℃但绝大部分地区的极端高温能达到35℃以上秋季,贝加尔湖低压系统虽可入侵,但发展机会不如春季多,大气演变也不如春季显著但副高在高空停滞机会较多,可形成持续数日之久的晴暖天气,风速也较春季为小在佳木斯、哈尔滨、长岭一带,春秋两季气温大致相等,其东南部,由于春季地表积雪消融等原因,秋温高于春温,西北部则与此相反各地秋季短促,大多不到2个月总体来说,东北地区主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为400~700毫米,长白山地东南侧,如集安附近,可以达到1000毫米,西部则在400毫米以下东部降水集中在5—9月,西部则集中在6—8月本区年降水变率不大,约在20%,和长江流域相似降水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只有少数地区,稍嫌不足,如遇冬季少雪年份,加上春季风大,蒸发强烈,平原西部会出现严重春旱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夏温不高,但与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气温很低,夏季气温较高,因此,东北气温年较差很大,居世界同纬度地区之冠。
6.东北地区的冻土冻土是东北地区冷湿环境的综合反映,同时它也影响其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季节性冻土普遍存在,冻结层冻结和融解时间,随各地气温而异地表开始冻结日期,兴安山地在10月下旬,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在11月上旬,长白山地和本区南部平原在11月中、下旬融冻日期,从3月中、下旬自南向北逐渐融解土壤冻结期为4~6个月,甚至长达7个月冻土层厚度,除东南一隅不足1米外,其他各地均在1米以上东部山地厚1~1.5米,松嫩平原厚1.5~2.0米,大小兴安岭厚达2米以上总之,从南向北,冻结厚度逐渐加大,冻结时间逐渐加长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地区,属于亚欧大陆高纬度多年冻土区的南缘地带其分布自西北向东南,面积逐渐缩小,厚度相应变薄根据多年冻土的性状,可分为三带:①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带,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以满归为中心的地区,年均温在-5℃以下冻土面积占该区70~80%冻土层厚50~100米,平缓的山脊上形成石海,斜坡上形成石流坡、岩屑坡、倒石堆、石河等冰缘现象在坡脚形成冰丘、冰锥及泥炭丘雪蚀凹地、高夷平阶地等雪蚀现象比较普遍②具有岛状融区的多年冻土带,分布在连续多年冻土带的东南,年均温-3~-5℃,冻土面积约占50~60%。
融区扩大到中小河流的河床及向阳山坡它是连续多年冻土带与岛状多年冻土带间的过渡带③岛状多年冻土带,冻土的分布呈不连续的岛状,年均温0~-3℃之间,多年冻土面积约占10~30%,多分布在沼泽化阶地、湖泊边缘,以及植被茂密的阴坡冻土厚10~50米,甚至只有几米长白山地2200米以上的地方,也有零星多年冻土分布多年冻土的形成,既受现代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又是古气候的产物据第四纪古气候的研究,认为有晚更新世冰缘期形成的多年冻土,在晚更新世后由于气候的变化具有渐变性,冻土未能全部融化因此,大、小兴安岭还残留有尚未融完的多年冻土据研究,晚更新世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化石曾达到43°N附近,说明自晚更新世以来,冻土南界已向北移动纬度4°以上同时,也发现一些地方(大杨树、龙镇、嘉荫及小兴安岭等地)多年冻土的上限出现在全新世地层中近些年来,由于人类活动(铲除草皮、砍伐森林、修筑建筑物等)频繁,导致冻土的上限下降,退化明显冻土的存在,反过来又对东北地区景观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冻土的存在,增加了气候寒冷程度,冻层影响地表水下渗,使土壤表层处于经常过湿状态,引起森林沼泽化树木的根系不能自由地向纵深处生长,易被大风吹倒或形成“醉林”。
幼苗根系不易下扎使森林更新困难多年冻土区是冰缘地貌产生的主要场所如石海、石河、倒石堆、岩屑锥、泥流阶地、泥流扇、冰楔群、热喀斯特、冰丘等在大、小兴安岭常有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