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发展与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docx
23页地区发展与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 时昱 余鸿飞Summary: 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事关教育公平与性别平等,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通过分析“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2015)”数据与相关地级市经济发展指标发现:相较于女性而言,男性更可能进入更高水平的大学就读同时,教育获得的性别平等程度与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教育投入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经济水平的发展以及地区教育财政的增长,男性和女性的教育获得不平等状况会逐渐缩小这些发现验证了现代化理论,即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先赋性因素对平等的作用在减小;加快城市化进程,特别是提升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同时推动经济发展,加大地方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等,可以有效提升地区整体教育资源状况,进而缩小教育资源拥有的性别差异以上结论有助于理解中国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及其形成机制,对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Key:教育公平;教育投入;教育获得;性别平等;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G640 :A:1672-0717(2021)06-0028-13教育获得的性别平等一直是社会分层和性别研究领域最为关心的议题之一[1-2]。
教育是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在对几乎所有完成工业化或者正在工业化的国家进行数据分析时,都会发现对“谁走在最前面”这一问题的最好回答就是“那些获得教育的人”[3]因此,教育获得尤其是高等教育获得不仅对社会分层的最终结果有着重要影响,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性别平等的重要指标之一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教育公平和性别平等,且就提升女性的教育获得制定了多项专项计划并提供了大量社会支持可以说,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对教育发展的重视,我国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不平等程度也在持续下降[4]同时,伴随着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上升,最终合力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平等化趋势[5]但现实也表明,这种平等化趋势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状况已经消除有研究指出,虽然男女两性之間的高等教育机会差距在总体上表现出快速递减的趋势,但在女性群体中仍然有较大比例接受的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6]同时,教育获得与地区性因素有关,越是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机会分配中的城乡差距越大,大学本科教育中的城乡差距大于大学专科教育[7]因此,通过使用“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2015)”的数据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6)》中有关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指标,在控制相关变量的基础上,期望考察区域发展因素也即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区教育投入对教育获得的性别平等的影响,并展示出个体如何在宏观层面被时代发展所嵌入。
一、文献回顾性别不平等是现代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无论是在经济学还是在社会学领域,都有对男性与女性之间在教育、就业、收入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变化过程的分析总体来看,自二战以来,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都在逐渐缩小,性别平等化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趋势[1-2]这种变化与经济发展、教育扩张等社会趋势密切相关[8]从经济发展等宏观因素层面考察教育获得性别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同时也符合现代化理论视角,即随着工业化进程以及经济增长,性别不平等将逐渐下降,经济发展会降低人的先赋性因素(如性别)的影响作用,而扩大自获因素对个人地位获得的影响[3]因此,可以说,在现代化理论的框架下,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实则是因为男性与女性获得资源的差异,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会减少这种差异具体而言,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导致教育普及和教育扩张的步伐逐渐加快,也就是教育资源的总量得以扩大,这样的变化有利于女性受教育机会的增加[9]同时,经济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居民文化观念从传统转变为现代父权制观念逐渐式微,男女平等意识逐渐兴起,女性逐渐能够获得原本只有男性能够拥有的地位与资源,逐渐缩小与男性差距[10-12]。
尽管从总体上来看,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会带来教育获得的性别平等化,但是教育获得的性别平等化程度会存在群体性差异通过对既有研究的分析,我们发现:一是农村户口居民的性别不平等程度高于非农户口居民[13],中国的经济改革增加了子女教育的机会成本,在现代性水平低的农村落后地区,家庭更加倾向让女儿尽早参加工作,而不是继续上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不平等[14];二是父亲职业地位指数(ISEI)和父母受教育程度越低的群体,其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不平等越严重,相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性别不平等的程度越小[5];三是兄弟姐妹人数越多,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越严重[15]事实上,城乡、父母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结构对教育获得的影响,皆是因为现代化程度不同造成资源分配的差异当前,中国城市地区居民的收入显著高于农村地区,如202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 83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131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56[16],这种情况下,城市居民对子女的教育投资要高于农村居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子女的教育也会更加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也更高[17],期望差距也会引起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差距;已有研究还表明,现代化水平与生育率下降之间也存在着必然联系,现代化社会的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家庭人口规模逐渐减小[18],子女数量越少,家庭教育投资时就会更少考虑性别因素,从而女性也能获得与男性相同的教育资源投入。
除此之外,有研究还意识到在研究教育投入、教育获得时要关注地区发展带来的影响自1985年财政制度改革之后,地方政府越来越多地承担着基础教育的财政支出[14],教育支出会影响到地区个体的教育获得质量,并且随着地区经济资源分配不平等的加剧,教育机会的不均衡分布也会随之恶化[19],而早期阶段是否获得优质教育对后续教育获得有着决定性的影响[20]而另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也造成了农村小学数量的锐减,而城市小学数量几乎不变,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21]综上所述,教育获得是一种资源获得,现代化程度高的群体会获得更多的资源投入,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会减小男性与女性在教育获得方面的差距同时,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同样会造成教育资源的配置差异但目前有关地区经济发展与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关系的研究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一是在城乡二元论的视角下将中国社会分为城市和乡村,这种视角将中国的城市视为铁板一块没有差异,农村也没有不同,从而忽略了地区性的整体差异实际情况是,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地区差异都非常巨大例如2020年浙江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 699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 930元;2020年黑龙江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 115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 168[22-23]。
二是有关地区性的宏观因素会影响到地区整体的教育资源配置,但是尚缺乏探讨宏观因素影响个体层面上男性与女性的教育获得可能性的机制分析因此,在传统研究基础上,需要进一步考察地区发展的关键指标对教育获得的性别平等产生的影响二、研究设计与假设本研究旨在考察中国地区发展对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平等状况的影响,特别强调城市化水平对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的调节效应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城镇人口占比63.89%[24]城镇人口比重是衡量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指标从这一指标来看,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截至2020年底,我國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5.4%[25]城镇人口比重与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两个指标的结果存在区别,根源是以居住地还是以户籍作为判断标准高等教育更与户籍制度紧密相关,这是因为自1952年我国建立高考制度以来,户籍制度就与高考制度处于密切联系的状态1977年10月6日《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的颁布被视为高考制度与户籍制度相结合的标志,高考报名只能在考生的户籍所在地,考生在非户籍所在地是没有资格参加高考的[26]基于此,本文在研究地区城市化水平对教育获得性别平等状况的影响时,采用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作为城市化水平的测量指标,这一指标更能真实反映地区教育资源分配状况、个体获取教育资源可能性以及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高低。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假设1: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减小,城市化水平越低的地区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程度越高承接上述研究假设,本文不仅关注城市化水平与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平等之间的关系,也关注地区经济发展与地区教育投入是否会影响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平等状况教育不仅仅是社会学关注的问题,也是西方经济学中时常讨论的问题根据Nee市场转型理论[27],在经济改革期间,市场逐渐取代国家官僚机构重新分配盈余由于市场建立了生产者与再分配者之间的联系,奖励生产活动不再依靠政治忠诚度,而教育则是人类生产活动的最好指标之一,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由此可能会产生更高的教育回报Chiswick基本上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虽然他没有明确回报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28],但Chiswick预测“回报率很可能与产出的长期增长率正相关”,可以说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经济增长”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加,更是经济结构的转型及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改善和提高[29]经济越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高,继而导致教育扩张基于此,本文进一步提出以下假设:假设2: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减小,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其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程度越低。
前文文献回顾部分已经表明我国的教育发展依赖于地方的财政支持,地方教育财政支出的不均衡会带来教育发展的不均衡[19]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3: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随着地区教育投入的增长而减小,教育投入越高的地区其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程度越低本文将依次分析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平等状况是否受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区教育投入的影响三、数据、变量及方法(一)数据本文的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2015)”在全国12所高校开展的调查数据,样本量为11 039人在该调查数据的基础之上,我们将其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6)》的经济数据进行匹配,追踪调查数据与城市统计数据都是于2015年开展实施完成匹配的标准是各位调查对象上高中时候所在的城市,最终合并成了一个包括个体和地级市层次的两层截面数据在剔除无法判断性别的样本及删除缺失值后,剩余样本量为8 194人,其中男性4 029人,女性4 165人,女性样本较男性多136人在重点大学的学生中男性的比例高于女性近14个百分点,在普通本科大学中,女性的比例高于男性21个百分点,专科学校的学生中女性的比例也比男性高近21个百分点。
总体上来看,在本次调查中,重点大学男生比例高于女性,在普通本科及专科学校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最终的数据结果如表1所示二)变量与测量1.因变量:教育获得本文的因变量是高等教育获得,主要指标是被调查对象所在的高校类型,共分为3种,包括重点大学、普通本科以及专科学校(1-专科学校,2-普通本科,3-重点大学),其中重点大学属于“985”高校及“211”高校2.解释变量性别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考察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平等状况,因此,这是本文的核心自变量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其转化成一个虚拟变量,也即是否是女性(1-女性,0-男性)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是以被调查对象高考前所在城市2015年市区户籍人口与全市户籍人口的比值来表示这一指标符合本文研究设计部分对“城市化”的含义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将其具体化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万元)”,用被调查对象高考前所在城市2015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该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