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园艺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研究进展.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1537****568
  • 文档编号:212225206
  • 上传时间:2021-11-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1.50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园艺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 日期: 1 引言 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 fusion〕亦称细胞融合〔cell fusion〕、体细胞杂交〔somatic hybridization〕、超性杂交〔Para sexual hybridization〕或超性融合〔Para sexual fusion 〕,是指不同种类的原生质体不经过有性阶段,在一定条件下融合创造杂种的过程[1]植物细胞融合技术包括原生质体的制备、细胞融合的诱导、杂种细胞的筛选和培养,以及植株的再生和鉴定等环节原生质体融合涉及了双亲的细胞质,它不仅可以把细胞质基因转移到全新的核背景中,也可使叶绿体基因组或线粒体基因组间重新组合原生质体融合还可防止受精作用中的种的特异性配子识别反响,有可能打破远亲杂交中的有性不亲和界限原生质体技术还可用于种质资源的保存、细胞突变体的筛选、细胞器移植和外源DNA的导入等方面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基因重组技术的一局部。

      经过一定的理化条件处理,使外源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并得以表达,以期使得受体细胞在原有性状的根底上,获得所需的新的特殊性状[2]1953年we bull首先用肤聚糖水解酶,溶菌酶得到巨大芽胞杆菌的原生质体,1960年Cocking用酶法别离出番茄根原生质体后,Nagata等首次利用烟草叶别离原生质体,经培养获得再生植株,1972年Carlson等以烟草获得了体细胞杂种[4] ,1974年高国楠发现聚乙二醇〔PEG〕在钙离子存在的条件下能促使植物细胞原生质体融合,1975年Vardi等首次从木本植物Shamonti甜橙珠心组织诱导胚性愈伤组织,并从愈伤组织别离原生质体,经培养通过胚状体再生出植株,1985年Fujimura等率先在水稻原生质体培养中获得了再生植株 并从许多种内、种间、属间甚至亚科间的体细胞杂交获得杂种细胞系或杂种植株随着多种植物原生质体的成功培养和融合技术的不断改进,植物细胞融合获得了巨大成功近年来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进展十分迅速,利用原生质体直接进展遗传转化的开展也引起了普遍的关注,为工农业生产实践开辟了广阔的开展前景 2 原生质体融合方法 早期原生质体融合方法有:硝酸钠法、高Ca+高pH法、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PEG与高Ca+ 高pH相结合法、电融合法以及聚集微束激光法。

      目前,国内外实验室广泛使用的是化学法中的PEG一高Ca+ 高pH 法和物理法中的电融合法电融合法 20 世纪80 年代初开场探索使用电融合法,1979年Senda建立的电融合法是目前最流行的物理诱导融合方法[5]其原理是利用原生质体在交变电场作用下相互接触并排列成串后,施加一次或几次高压直流电脉冲,使相互接触的原生质体质膜发生局部可逆击穿,形成融合体该方法防止了化学药剂的毒害作用,操作简便,快速,融合同步性好,可在显微镜下观察融合的全过程,整个过程中的参数容易控制细胞电融合近年来,已经测出数十种植物原生质体的电融合参数,并获得局部细胞杂种这是近年来融合技术上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有可能解决融合细胞的选择问题[6]利用电融合法获得了菊花与智利喇叭花(茄科)的科间杂种 (D.grandiflorumSalpiglossis sinuateu)、菊花与大籽蒿的属间杂种(D.grandiflorumArtemisia sieversiana )、莴苣属内种间杂种(L.sativaL.virosa 、L.sativaL.perennis、L.sativaL.tat Arica ) Sherraf等[20]用电融合法诱导野生型番茄和耐盐系双单倍体土豆融合,得到再生植株,并得到介于双亲中间型的叶片和地下果实,杂种的耐盐性降低了50%。

      Brewer等[21]用电融合法诱导了植株矮小但可富积重金属锌和镉的Thlaspicaerulescens和植株较高大的Brassica nap us融合,并得到在含高锌和镉的土壤中存活的再生植株,使通过体细胞杂交将高积累重金属品系的基因转移到其它植物中成为可能 PEG一高Ca+ 高pH 法1974年Kao 建立了聚乙二醇(PEG)法,经过不断改进建立起来的PEG一高Ca+ 高pH 法,至今应用广泛原生质体融合的报道多采用了该方法但融合频率不高仍是这项技术的弱点Kiriti等报道的融合频率为5%,Chen等报道的融合频率约4.5% 细胞融合要求新鲜的原生质体,Zhao等发现,在2-4 h内已有局部细胞生出了新的细胞壁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发现,参加二甲基亚砜(DMSO)可以有效地提高融合频率[7]孙蒙祥等报道,用PEG诱导选定的成对原生质体融合,从而使PEG融合技术更准确化,由此可能省去杂种细胞筛选步骤利用PEG法相继获得了菊苣与向日葵属间 杂种(C.intybusH annus)、向日葵属内种间杂种(H annusH annus 、H annus giganteus 、H annusH maximiliani )、莴苣属内种间杂种(L.tataricaL.perennis )、菊蒿属内种问杂种(Tan acetum vulare cinerariifolium );采用高Ca+ 高pH 法度的聚乙二醇类媒剂技术,能够使水稻和大豆两大不同科的植物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

      1999年,夏光敏等[22]用PEG法诱导普通小麦与紫外线照射的高冰草原生质体融合,产生了具有优良性状的F2代穗系2001年Yue等[23]用PEG法将獐毛麦的耐盐性转移到普通小麦2005年Wang等[24],形成科间不对称杂种并再生植株3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应用原生质体融合在园艺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原生质体融合不仅是植物遗传改进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原生质体也是研究植物细胞壁再生、细胞分裂和分化等一系列细胞遗传和生理过程的良好试验材料[8]近十几年来,已经有多种植物原生质融合后得到的杂种细胞再生植株[9],如曼陀罗野生曼陀罗、黑心菊金光菊、千里光野生千里光、石竹康乃馨、紫花野菊菊花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获得体细胞杂种,可以克制其种间杂交不育的缺点,也可以将野生植物中的核控制和胞质控制的优良品质、农艺性状及抗性基因转入栽培种中Dahon(1988)从悬浮培养高羊茅和多年生黑麦草中获得再生植株[10]Inkkuma (1996)在暖季型草坪草的原生质体培养中,以根尖顶端分生组织为外植体,建立了日本结缕草的原生质体植株再生体系[11]金红等利用原生质体技术得到豆科牧草沙打旺+紫花苜蓿的属间体细胞杂种[12]。

      胡琼等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获得了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双4号与新疆野生油菜野油18的对称性体细胞杂种[13]在茄子育种研究中,连勇等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获得了茄子种间的体细胞杂种,为茄子抗病育种提供新材旧[14]司家钢等用紫外线辐射处理胡萝卜雄蕊瓣化型不育材料的原生质体,与经15mmol/L碘乙酰胺预处理原生质体(受体)电融合,获得了33株再生植株[15]虞秋成对野生优质工业用油植物Lfendleri的原生质体进展培养,同时利用其原生质体与普通栽培油菜品种原生质体融合发现低剂量射线辐照处理更有利于促进原生质体融合;子叶原生质体间细胞融合频率高于下胚轴原生质体间细胞融合频率;原生质体融合细胞再生植株高6 0~7 0 c m,叶片大小、茎杆粗细、花药大小介于双亲之间1通过体细胞杂交培育抗病新材料体细胞杂交用于育种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将栽培材料与相关的野生种作为亲本,经过原生质体融合、选择与再生,从而获得野生种的抗病特性这方面研究最多的是马铃薯马铃薯野生种Solanum brevidens 能抗多种马铃薯病害,它与马铃薯栽培种的体细胞杂种对马铃薯卷叶病毒、马铃薯Y 病毒的抗性都显著高于马铃薯栽培种亲本。

      Helgeson 得到了抗晚疫病和马铃薯卷叶病的体细胞杂种[16]获得为作物育种提供了新的抗源材料,这在育种上显然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要培育出抗病新材料,还必须与常规的杂交育种结合起来,因为野生种不仅给予体细胞杂种以抗病的特性,同时也将不利的野生性状转移给体细胞杂种对上述马铃薯体细胞杂种正在用栽培种回交的途径来培育新材料目前通过体细胞杂交改进作物最成功的例子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的工作,他们于1980 年将普通烟草与黄花烟草的原生质体进展了融合,得到了种间体细胞杂种植株[17]经多年回交和自交选育,终于获得了品质优良、兼抗多种病害的烟草新品系[18] 2通过体细胞杂交合成新种在种间,甚至属间的体细胞杂交中,往往可以把2 个亲本的染色体组合在一起,形成杂合的二价体如果杂种植株可育,并能稳定地遗传,就有可能形成农业上有用的新物种Melchers 等( 1978) 将马铃薯与番茄进展了体细胞杂交,得到了体细胞杂种植株,但没有获得预期的经济性状,这方面的探索研究仍在进展中根据油菜属中几种植物在进化上的亲缘关系,通过体细胞杂交合成新种的研究是这方面成功的例子[ 19]将白菜型油菜( Br assica campestr is) 与甘兰进展体细胞杂交,成功地得到了合成种甘兰型油菜( B. nap us ) 它具有预期的38 条染色体,大局部可育 ,将甘兰型油菜进而与黑芥( B . nigra) 的体细胞杂交也得到了一些染色体数为54 条的杂种。

      它组合了油菜属所有的3 套染色体,它们可育并结了种子目前还难以估计这一途径在育种上的意义,但作为育种新途径的探索,仍受到许多人的重视同时,用它来研究一些物种的起源与进化,也许具有更大的意义3通过原生质体融合转移细胞质基因与常规的有性杂交过程不同,原生质体融合涉及了双亲的细胞质,它不仅可把细胞质基因转移到全新的核背景中,也可使叶绿体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重新组合,这就创造了细胞质变异的新源泉,有些可直接应用于作物育种一般认为,异质联合中核与线粒体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雄性不育抗除草剂阿特拉金的特性是自然群体中发生的突变性状,受叶绿体基因组的控制Chuong 将分别为胞质雄性不育与抗阿特拉金的两个单倍体油菜原生质体进展融合,建立了既为胞质雄性不育,又抗除草剂阿特拉金的油菜植株,该杂种是二倍体,用保持系授粉时能正常结籽其叶绿体DNA 的内切酶酶切图谱与抗阿特拉金的亲本一致,而线粒体DNA的内切酶酶切图谱与胞质雄性不育的亲本一致这在烟草、马铃薯、萝卜及番茄的体细胞杂交中也有类似报道[19]4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虽然目前体细胞杂交还没有有效的手段将野生资源中有益性状转移到栽培种中,仍然存在体细胞杂种再生困难或再生植株寿命短等问题。

      但是随着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技术的不断完善,获得杂种再生完整植株的科属范围不断扩大,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将被广泛运用原生质体再生体系难以建立,仍是制约这项技术应用的瓶颈比方兰科很多重要花卉植物的原生质体再生体系,至今仍是国内外研究的空白此外,原生质体融合,植株再生频率低以及体细胞杂种育性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这一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通过原生质体遗传转化途径改进作物品质、抗逆性、产量等性状,通过体细胞融合高效获得可育杂种将是今后工作的重要方向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能把亲缘关系比拟远,甚至毫无关系的生物体细胞融合在一起,为远缘杂交架起了桥梁,是改造细胞遗传物质的有力手段,它不仅打破了有性。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