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三章 戊戌变法前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办报活动.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27028071
  • 上传时间:2018-01-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6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三章 戊戌变法前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办报活动 第一节 中国人自办报刊历史的开端 一、林则徐组织的译报活动林则徐是中国重视近代报刊的第一人1838 年末,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1839 年 3 月 10 日抵达广州当时昏庸自大的清朝统治者,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道光皇帝竟问:“英国在哪里?”"英国到新疆有无陆路可通?"林则徐到广州后也发现“沿海文武员弁,不谙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其来历” ,认为“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定控制之方 ”于是,他在广州设立翻译馆,组织人员翻译外文报刊翻译的材料,名为《澳门新闻纸》 ,在澳门新闻纸的基础,整理加工而成的《澳门月报》 ,则送呈道光皇帝阅览这可以说是中国人第一次与近代报刊这个新鲜事物打交道二、太平天国的办报方案•   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领导人洪仁玕在在 1859 年写的《资政新篇》中,提出了创办新闻馆的设想 《资政新篇》是一个企图自上而下地实行资本主义性质改革的新政纲,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改革方案在这一新政纲中,洪仁玕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方面着眼,提出办报主张及一些新闻观点1. 洪仁玕认为,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太平天国集权统一领导的工具。

      通过报纸的作用,可以禁朋党之弊,消弥各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希望发挥报纸的作用,来协调中央和地方政权2. 把报纸看作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他说:“要自大至小,由上而下,权归于一,内外适均而敷于众也,又由众下达而上位,则上下情通,中无壅塞弄弊者,莫善于准卖新闻篇或设暗柜(即意见箱)也 ”他设想:“邮亭由国而立,余(书信馆、新闻馆等)准富民纳饷,禀明而设 ”这实际上是主张民间办报3. 认为报纸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可以改变社会风气他说:“设新闻馆以收民众公议,及各省货价低昂,事势常变上览之,得以资治术;士览之,得以识变通;商农览之,得以通有无昭法律、别善恶、励廉耻、表忠孝,皆借此以行其教了教行则法著,法著则知恩,于以民相劝戒,才德日生,风俗日厚矣” 4. 认为报纸有监察政治的作用,其中包含对地方政权机关和官吏进行监督的责任,以利加 强中央政府权力他设想:“兴各省新闻官,其官有职无权,性品诚实不阿者官职不受众官节制,亦不节制众官,即责罚亦不准众官居褒贬,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签记者,以资圣鉴,则奸者股栗存诚,忠者清心可表,于是一念之善,难逃人心公议矣” 。

      5. 谈到了报纸的文风问题, “只须实写,勿着一字浮文” , “伪造新闻者,轻则罚,重 则罪” 把真实作为新闻报纸的最高标准意义:• 洪仁玕这一系列新闻设想,实际上是企图用资产阶级报纸的民主形式来克服农民政权中不可避免的封建专制缺陷,希望靠发行报纸来澄清吏治,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但它毕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这一系列新闻理论设计,在从林则徐翻译外报、开眼看世界,到王韬办报宣传变法,这一段时间内,构成了从地主阶级革新派到资产阶级改良派先驱之间的中介环节,是中国近代报刊思想史上最初阶段一个逐步递进的阶梯• 由于太平天国形势迅速逆转,洪仁玕的新闻理论没有来得及实现平心而论,限于中国的历史条件,洪仁玕的带有西方资本主义色彩的新闻思想和他的政治思想一样,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即使太平天国夺取全国政权之后,也不一定能够完行得通三、中国资产阶级报刊的萌芽 自十九世纪 60 年代起,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重要发展,中国社会内部和中外之间的联系明显加强,中国的社会矛盾日趋深化,一个要求社会改革的思想潮流正悄悄兴起,推动中国人自己办报的一些基本条件正在形成,另外,前面我们曾谈到外国报刊把近代化报纸的模式和有关办报的基本知识已传入中国,加上 60 年代起,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参加了外报的工作,积累了经验,为中国人自己办报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中国人自己办报的时代到 19 世纪 70 年代终于到来主要报纸:• 最早出现的是 1873 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 ,创办人是艾小梅,内容以“奇闻轶事居多,间有诗词杂作” 因销路不畅,读者寥寥,不久就停刊接着,在东南沿海的几个城市相继出现了中国人办的报刊较著名的有:香港的《循环日报》 (1874 年 2 月) 、上海的《汇报》 、广州的《述报》 (1884 年4月)和《广报》 (1886)• 在这些中国人早期自办的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王韬主编的《循环日报》 下面我们谈谈王韬和《循环日报》 四、王韬与《循环日报》王韬于 1872 年创办《循环日报》 ,主持笔政十年1884 年回到上海定居遗著有《弢园文园》 、《弢园文录外编》 报纸特点:《循环日报》每期两张4版,用洋纸两面印刷,第一版行情版(商业行情) ,第二版新闻版(京报全录、羊城新闻、中外新闻(首登评论,后登中外新闻) ,第三版航运消息和广告,第四版登广告和启事,这种体例和模式,创刊后十年无变化,也是当时香港报纸的流行格式• 办报宗旨:《循环日报》是我国近近代史上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报纸关于《循环日报》的宗旨,王韬概括为“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 ,即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文化,振兴中华,抵御外患。

      报纸取名“循环” ,就是因为王韬认为“弱即强之机,强即弱之渐,此乃循环之道也 ”也就是说他相信中国走变法自强的道路,就能够实现由弱到强的转变 • 报纸特色:以政论为主,宣传变法自强创刊不久, 《循环日报》就在“中外新闻”栏内,几乎每期刊登论文一篇,有时两篇甚至三篇,《循环日报》通过这些言论,相当系统地宣传了强中攘外,变法自强思想,不仅对那些封建顽固派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对洋务运动所显露出来的混乱与弊端作了多方面的揭发它在创办十年间所达到的思想水平和为推动改革所作的努力,一时无与伦比当时《申报》 《字林沪报》等大报也是每日登有论说文,但由于王韬不仅熟悉中国政事,了解中国国情,而且具有较好的西方文化和国际时事知识的素养,因此他撰写的政论文是那些旧式文人如《申报》主笔蒋芷湘、何桂笙等无法比拟的他的文章被海内外报刊广为转载, 《循环日报》因而成为第一个以政论著称的杰出报纸,王韬本人也因而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杰出的报刊政论家王韬对报刊政论文体的改革所做出的贡献 :• 首先,他提出了这一文体写作原则认为“文章所贵在乎纪事述情,自抒胸臆,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而一如我怀之所欲吐,斯即佳文至其工拙,抑末也。

      ”也就是强调文章重在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并使广大读者能看懂 • 其次,在写作过程中,王韬自己的政论,也是按这个原则写作的他的政论,均是有感而发,直抒胸臆;立论鲜明,言之有物,为文平易朴实,清晰畅达,不事雕琢,不务浮华,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极强的说服力 • 第三,这种文风给当时在时文(桐城派)统治下的文坛吹来一股清风,同时为报坛的政论文体树立了最早的榜样对以后维新派报刊政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报刊政论文体在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被称为“报章文体” ,它始见于外国人办的中文报刊中,但真正起推动作用的是王韬第二节  维新运动时期的新闻事业19 世纪 90 年代,中国资产阶级的变法维新运动达到了高潮,与此同时,也掀起了一次办报高潮.这次办报高潮打破了外报在华出版的优势,成为中国社会舆论的一支主要力量一、康有为与强学会的三个报刊1.康有为首创《万国公报》 康有为(1858-1927) ,广东南海人,出身于官宦之家21 岁到香港游历,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的优越性,开始收集报刊,向西方寻求真理这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传教士办的《万国公报》 ,以至于他把自己后来创办的第一个报刊,也取名为《万国公报》 。

      1888 年他进京参加顺天乡试名落孙山,写了《上清帝第一书》 ,首次提出变法维新主张1891 年,他在广州办了长兴学舍(后迁万木草堂) ,收徒讲学,培养了一批维新骨干,其中最著名的是梁启超,还有麦孟华、徐勤、何树龄、欧榘(同矩)甲、韩文举等• 1895 年,康、梁一起赴京参加会试期间,正值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康梁串联全国十八省参加会试的 1300 多名举人,举行了“公车上书” ,要求“变成法 以成天下之治” 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群众性爱国活动,拉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在“公车上书”中,康有为提出了开设报馆的建议,不久,便付之于行动1895 年 8 月 17 日,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办的第一家报纸——《万国公报》 ,在北京创刊了• 《万国公报》是双日刊,版式与《京报》相似初期的经费由康有为独立承担,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当时委托京报报房用木板雕印共出了三个月,45 册主要是进一步宣传变法主张2.京师强学会与《中外纪闻》的出版• 1895 年 11 月,在《万国公报》的鼓吹和康有为的游说下,一些具有维新思想的帝党官员(陈炽、文廷式、袁世凯等)和知识分子在京师在立了强学会。

      强学会正式开局后, “先以报事为主” ,遂将《万国公报》改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 《中外纪闻》除继续刊登论说宣传变法外,还刊登一些中外新闻• 强学会成立和《中外纪闻》的出版,在封建顽固派中引起了恐慌18961 月 20 日,光绪皇帝迫于顽固派的压力,下令封闭京师强学会, 《中外纪闻》也被迫停刊 《中外纪闻》从创刊停刊只存在了一个月零五天3.上海强学会与《强学报》的出版• 1895 年 10 月, 《万国公报》的言论和京师强学会的筹备活动引起了封建顽固派的注意,有人劝康有为暂时走避,考虑到京师强学会已具规模,正需要到南方去继续发动,康有为于 10 月 17 日离开北京,到南方游说代理总督张之洞,张之洞同意他在上海,广州两地成立强学会,并捐银1500 两作活动经费• 经过短时间筹备,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于 1896 年 1 月 12 日创刊,由康有为的弟子徐勤、何树龄主编 《强学会》的政治色彩比《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更为鲜明,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影响也比《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大在清政府颁布了查禁强学会一切活动的命令后的第六天,惯于看风使舵的张之洞下令解散上海强学会、停刊《强学报》 。

      因此,上海的强学会从 1 月 12 日创刊到 1 月 25 日停刊,只存在 14 天,出版了三期意义:京、沪两地的强学会及期机关报《中外纪闻》 、 《强学报》虽然很快就被封建顽固派和洋务派扼杀了,但它们的影响不可低估• 首先,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酝酿了几十年的变法维新运动,已由一般的思想启蒙工作转变为在士大夫阶层进行的有组织的群众性政治活动• 第二,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三个报纸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为即将到来的中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 第三,通过办会办报活动,培养和锻炼了维新派的政治活动家和报刊宣传家,为维新派后期报刊宣传活动的全面展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梁启超与维新派的重要机关报——《时务报》1.《时务报》的创办• 强学会被查禁后,维新派人士又重新聚集力量,另谋再起,决心“以报馆为昌始” ,继续宣传变法维新,把变法维新推向高潮 《时务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办起来的,它成为维新派最重要的机关报• 1896 年 8 月 9 日, 《时务报》正式在上海创刊汪任总经理,负责馆内外事务,梁任主笔,主持“报中文字” 每 10 日出一期,每期 32 页,约三万字、书本式,连史纸石印,每期卷首发政论一、二篇,约三、四千字;下设《恭录谕旨》 、 《奏折录要》 、 《京外近事》 、 《域外报译》约占每期的二分之一篇幅。

      至 1898 年 8 月 8 日停刊,历时两年,刊行 69 期 2.《时务报》的变法宣传特色和影响• 首先,它作为广大爱国臣民的喉舌,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国难临头,非变法不足以图强该报连续发表了类似《变法通议》那。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