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茨威格小说的社会批判性研究.docx
8页茨威格小说的社会批判性研究 王 升,孟凡珍(赤峰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Summary:社会批判性也是茨威格小说心理现实主义特点之一他对社会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性弱点的婉讽,一是对战争的批判Keys:批判性;人性;战争I106.4 :A :1673-2596(2011)11-0090-03茨威格的小说虽然以心理描写为主,但作者也决非为写心理而写心理茨威格是一个非常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性的作家在小说里茨威格既指责了人性的弱点,也抨击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创伤他以心理为一面镜子,以它来折射自己所看到所理解的社会现实一、婉讽人性弱点导致的“错误”茨威格的三部链条小说,主要以写人的情感世界为主但每一篇都有其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面,许多篇章都在昭示人性的“错误”茨威格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对20世纪和平时代的维也纳轻松悠闲的生活方式充满了赞美在维也纳,不论贫富,每个人在艺术上都是一个真正的鉴赏家除了饮食起居,他们唯一关心的只是音乐和戏剧一个没有审美意识和艺术感的人就不是真正的维也纳人维也纳对艺术的兼容并蓄,也使他们对世界有了美好的认识,“世界主义”成为他们的高远理想。
这种社会环境,深深影响了茨威格,使他对国家、民族的概念淡薄,更多的是关注人类在《昨日的世界》中他写道:“我的写作意图从一开始就是面向欧洲,超越国界的……我曾常常在我世界主义的梦幻里为自己偷偷地描绘这样的情景:没有国家,不用为某个国家承担义务,从而让所有的人没有区别地生活在一起,该是多么美好!多么符合我自己的内心感情啊”胸怀世界主义理想的茨威格,在他的早期创作中,小说中的善恶观念淡薄,注重关注人的性情以及由此产生的悲剧小说中主人公的身份背景圴已淡化,名字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作者更多的是通过某件事展示人的某种本性以及由此形成的对自己甚至对周围的人造成的心灵创伤如茨威格的第一部小说集《最初的经历》中的《家庭女教师》这篇小说主要表现的是一个家庭教师被一名纨绔子弟始乱终弃的故事,但作者的本意似乎不在于表现爱情悲剧,而在于刻画出这幕悲剧在小姐妹俩心灵中引起的巨大震动以及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新认识小说写道:一天,小姐妹俩发现女教师“有点儿怪在”,不和她们玩了,也不管她们了,只是偷偷地哭,她们猜出她可能恋爱了可她们天真地认为,恋爱应该是甜蜜美妙的事,不明白女教师为什么要哭姐妹俩继续窥测,发现了女教师与表哥的一次幽会,还偷听到女教师有小孩了。
然而第二天,表哥却借口搬走了,姐妹俩猜到了表哥的欺骗行为于是她们感到自己也受到了欺骗,不再相信别人的话,不再相信世界她们也就变得坚韧而有心计,甚至变得诡诈,善于说谎……变得神经过敏,焦躁不安”接着,小姐妹俩又发现了父母的窃窃私语,偷听到母亲对女教师尖利的训斥她们看到女教师只是伤心绝望地抽泣,内心模糊地感觉到如此伤心的人是不会有过错的,由此第一次对父母有了一种类似愤懑的情感,“她们不再爱她们的父母亲,不再相信他们”并且她们“跟谁都疏远,对谁都仇视……通向她们心灵的通道已经阻断”由于女教师的悲剧,幼小天真的孩子完全变了样,“她们不玩,不笑,眼睛失去了活泼开朗,无忧无虑的光彩”对谁也不信任了,对现实世界充满了憎恶,对未来充满恐惧小女孩由单纯幼稚到困惑不解再到愤怒无奈直至最后沉默恐惧,如此这般丰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经由茨威格细腻的笔触,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不自觉地沉浸在一种强烈的心灵激荡中小说中没有对人物进行评价,茨威格只是通过这件事写出了小姐妹受伤的心理,也更能由此让读者想到女教师的内心悲剧茨威格热爱生活,热爱生活中的善良的人他对人们的生活予以诗人般的关注他对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悲剧感到惋惜,在其小说中对人性的弱点既表现了理解,又对其造成的悲剧给予婉讽。
本篇通过女教师的生活悲剧表现它带来的不仅是自己的心灵伤害,还对周围的人以幅射的方式造成了心灵的创伤,尤其是对还未成年的少女——两姐妹的内心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小说中写道:“她们今天已经心惊胆战地向这个世界投了最初的一瞥,她们现在已经踏入的人生使她们望而生畏,这个人生像片阴森森的树木,矗立在她们面前,昏暗逼人,可是她们得去穿过这片森林①其他一些篇章作者也写出了由于某种原因而造成的悲剧这些小说中的人物并没有犯罪但他们的行为由于放纵而给自己也给别人带来很大的精神伤害《朦胧夜的故事》作者写出了波普对于不成熟的爱情,不仅仅是苦涩,而是一种心灵的伤害《夏天的故事》中少女虽得到了一封封情书,可是被唤起的激情并没有结果,留下的是无尽的遗憾,极度的痛楚,心灵的感伤作者在这里虽没有进行议论,但其主旨已不言自明第二部小说集《热带癫狂症患者》和第三部小说集《情感的迷惘》虽写的分别是成年和历经沧桑的过来人的由于片刻的激情而留下的种种故事,但小说总以一种隐含的笔调,告诉读者,激情往往带来的是罪恶,有时为了赎罪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如《热带癫狂症患者》的医生付出了丢弃工作岗位,几乎丧生的代价;有的则因为激情毁了自己的家庭,严重地损害自己的才华,最后身败名裂,如《情感的迷惘》中的大学教授;有的因为一时的冲动不惜委身于人但终没有什么好的结果,如《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的女人。
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善良人,他们并没有什么恶德败行如果他们是恶人遭难,那是罪有应得如果十分善良而遭难,那就是意外的惨剧而这里主人公既非大善,也非大恶他(她)们只是自身的过失造成了悲剧这是人性的弱点,是人由于放纵而导致的悲剧茨威格有意将这种悲剧行为写出来予以婉讽,如警世通言一样,给人以警醒茨威格在写作上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他认为小说应该面向大众,在《昨日的世界》里他写道:在维也纳这样一个生活艺术化的社会中,舞台“不仅仅是一座演员在上面演戏的舞台,而是反映大天地的小天地,是五光十色的反照,从社会本身之中观察自己同时“舞台不仅仅是使人娱乐的场所,而是一本教人正确发音、学习优雅风度的有声有色的教科书②也正如此,在他的名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在小说结尾也含蓄地写出了作家R读完信后发生的良性变化:他感觉到一次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一时间他的心里百感交集,他思念起那个看不见的女人,没有实体,充满激情,犹如远方的音乐二、猛烈抨击战争对“人”的侵犯在茨威格后期作品中,虽然仍是以描写人物的心理为主,但是加大了对社会的批判的力度,尤其是对战争的批判1933年德国法西斯分子上台,不久一次世界大争爆发大批进步人士,犹太血统的知识分子和科学家、作家受到迫害,关进集中营,或被迫流亡国外,德国国内一片白色恐怖。
他发现“披在我们人类身上的这一层薄薄的外衣一下了被戳破了,露出了屠夫的肌肉,那时我们才懂得我们的文明是多么的贫乏③在茨威格的作品中这方面的也占有相当的比重著名的有《象棋的故事》《看不见的收藏》《十字勋章》《青云无路》等《象棋的故事》写了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敌人为了能从B博士那里得到他们想要的秘密,为他制造了一个荒漠般的世界,把他关进一个单间,好像是优待实质上更残酷的折磨……不是粗野地殴打或是上刑,而是用隔离这种难以想到的刁钻办法他们并没有怎么样我们,只是把我们安排在空无所有环境里;可是谁也知道,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像空虚那样逼压人的心灵我们每个人都被隔绝在绝对的真空里——跟外界风丝不透的房间里④B博士在这里从视觉到听觉得不到一点外面的信息来滋补,这对于智力高度发达的B博士来讲是难以忍受和不可想象的,他感受到的只是不变的孤独对于法西斯来讲,就是要以此来打击人的心灵,摧毁人的意志力,B博士后来大脑精神恍惚、智力减退、神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几乎要发疯了好在这时一本意外得到的棋谱让他有了精神的寄托他每天专心来研究棋局,直到了然于胸后来还是无事可做,只好自己和自己对奕,最终在这交叉思维的状态下,神经完全错乱。
本篇小说作者从人道主义出发,批判了战争如何使一个高级的学者变成了精神病患者深刻地揭示了法西斯制造战争没有人性,给人类的只有无穷的灾难这一部小说在今天影响极大,可以称得上是茨威格后期小说的代表作与一般现实主义作家不同,茨威格写战争,他并不描写战争的场面,而把笔墨放在对人的影响上他写对人类的伤害,并不着重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物质匮乏,而是直击对人的心灵、对人的精神的伤害这与其心理现实主义风格是一致的在《看不见的收藏》里,80岁的老人把自己一生的全部积蓄换来27本画册可是由于战争物价飞涨,他的妻子女儿为了生计被迫偷偷卖掉了画册中的名画,而且一张也没有剩下她们把复制品或类似的画放到画册里老人由于双目失明并地觉察,他每天总在下午有三个钟点来翻阅他的画册,而且一有机会还兴致极高地把这些画册拿来向外人夸耀当“我”这个较有名的收藏家来到他这里时,他还“温柔地抚摸着”这些画册,并活灵活现、声色并茂地讲述,依旧沉浸在收藏这种活动的无边的幸福之中小说写道:“他十分谨慎地就像是接触一件易碎的物件似的,用指尖小心翼翼地从画册的纸框里取下一张上面什么也没有的发黄的纸张,兴高采烈地把这张废纸摆在自己的面前他看着它,有好几分钟,实际上他什么也看不见,但他兴奋地用手把这张白纸举到眼前,脸上奇妙地呈现出一个明目人那样聚精会神的表情。
在他那双业已僵死的眼睛里刹时间闪出一种明镜般的光亮,一种智慧的光华⑤这部小说茨威格以喜剧的方式展示了悲剧的情调,老人愈是高兴,愈给人悲凉的气氛让我们看到法西斯发动的战争是如何把幸福变成灾难,把艺术珍品贬得低于面包的社会现实茨威格一生都在追求一种更多地保留了人的自然本性,更富有自然感的轻松的生存方式他把自己青年时代生存的欧洲视为自由的故土,但是战争令欧洲发生了重大变化,到处是自相残杀、征服、囚禁人的各种内的自由被扼杀了,无论是言论、思想、情感、人的心灵甚至是人自身在《十字勋章》、《日内瓦湖畔的插曲》、《青云无路》等小说中,茨威格让读者看到战争如何使人无家可归,战争让被称为“万物之灵长”的人倾刻化为灰烬20世纪是西方历史上可怕的世纪,世界大战带给人们的是更多的痛苦茨威格始终坚信:“真正的人民,不论何时何地,不论在哪个国家,也不论在天涯海角,都是同样的:好似土地的永恒力量,好比小麦和大麦,都是吸收同样的汁液,被同一个太阳照耀的本体不同的民族和人民,烘烤面包的方法各不相同,面包有白有黑,有酸有甜,但构成他的本体——粮食——到处都一样他反对法西斯的种族歧视,反对战争,以文学的方式猛烈战争对人性的侵犯。
茨威格曾公开发表《致异国的朋友们》,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反对人类之间的仇视和自相残杀,号召“用我的躯体反对战争,用我的生命维护和平”,要求重建欧洲方明与人类的持久和平战争使茨威格小说创作的风格发生了变化,由早期的婉讽发展到了严厉的批判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其小说的社会批判性,这与19世纪的现实主义达成了一致茨威格的小说指向的是现实主义,他也是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但不同的是茨威格侧重于心理描写的程度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传统现实主义作家注 释:①高中甫.茨威格文集[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18.②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M].374.③三人书简[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172.④斯·茨威格.昨日的世界[M].353.⑤斯·茨威格.昨日的世界[M].16.( 张海鹏)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