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性澄明万古同.doc
5页水 [宋]释智圆1本性澄明2万古3同,滔滔4润物信5无穷百川奔注归沧海6,五服7安居8赖9禹功10动带晚风冲岛屿11,静涵秋色混虚空12浮舟13葬骨14成何事,范蠡知机15伍相16忠注解】1、释智圆(九七六-一〇二二),字无外,自号中庸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俗姓徐,一说姓陈,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年八岁,受具于龙兴寺二十一岁,传天台三观于源清法师(吴遵路《闲居编序》)居杭州孤山玛瑙院,与处士林逋为友(《咸淳临安志》卷七〇)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谥号法慧(《武林高僧事略》)有杂著《闲居编》五十一卷,仁宗嘉祐五年刊行于世智圆诗,存于《闲居编》卷三七至五一《闲居编》无单本传世,惟见《续藏经》智圆学富五车、见识过人在宋代思想史、佛教史和文学史上均有一定的成就,后人对他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如北宋晁说之有云:“往年孤山智圆凛然有名当世,自成一家之学,而读书甚博,性晓文章经纬……”钱穆认为:“唐李翱以来,宋人尊中庸,似无先于智圆者智圆的诗有百余首,多为山水诗,内容大体分为两类:一类写隐居西湖时西湖及孤山的美景;另一类是写游历中所遇到的山水风景智圆山水诗总的艺术特点是:描写细致,状景真切,语言凝练精致,体现了平淡幽远的艺术风格,传达出了诗人追求静穆幽寂的佛禅境界。
说明】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男子隐居不出仕,讨厌官场的污浊,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选择后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所谓“处士”的意义,就是善于自处,不求闻达于当时的清高代号这在唐代的习惯上,称为“高士”,再早一点,便叫“隐士”,都是同一涵义的名称受具: 受持具足戒具足戒工,梵语音译邬波三钵那意译近圆,有亲近涅盘之义也称近圆戒,出家者只有受过此戒才能成为比丘、比丘尼按照中国唐以后最盛行的《四分律》,比丘戒有256条,比丘尼戒有348条具足戒又称近具戒、大戒,略称具戒为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的戒律,因与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2、澄明:澄,水清澈不流动;澄明,形容水明净、清澈3、万古:犹万代、万世,形容经历的年代久远4、滔滔:(1)水流貌,形容水势盛大《诗·齐风·载驱》:“汶水滔滔,《小雅·四月》:“滔滔江汉 (2)形容时间的流失,或历时《楚辞·七谏·谬谏》:“年滔滔而自远兮 (3)形容多,连续不断 如:滔滔不绝 (4)犹“陶陶”,指和暖貌《楚辞·九章·怀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王逸注:“滔滔,盛阳貌也《史记》作陶陶在此句里,滔滔,水势盛大意。
5、信:副词,确实,的确6、百川奔注归沧海:百川,江河湖泽的总称,出自《诗·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沧海,(1)指大海《法言·吾子》:“浮沧海而知江河之恶沱也,况枯泽乎!”“东 临碣石,以观沧海——《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 (2)我国古代对东海的别称《初学记》卷六:“东海之别有渤澥,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 (3)神话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岛名《十洲记》:“沧海岛在北海中;地方三千里,去岸二十一万里,四面绕岛,各广五千里,水皆苍色,仙人谓之沧海沧海,在此句(1)、(2)意均可此句化用“百川归海”,谓众水最后都流入大海《文选·左思<吴都赋>》:“百川派别,归海而会李周翰注:“江海下,故百川归会之比喻众望所归蔡邕《郭泰碑》:“犹百川之归巨海,鳞介之宗龟龙也7、五服:(1)古代统治阶级的五等服式,《书·皋陶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孔传:“五服,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服也2)古代王畿外围的地方以五百里为率,视距离远近分为五等,叫“五服”。
(3)旧时的丧服制度,以亲疏为差等,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名称,统称“五服” (4)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在这里应为(2),以地制借指不同地方的百姓,即天下黎民8、安居:佛教名词 梵语Varsika的意译,原意为“雨期”印度古代婆罗门有雨期禁足的旧习佛教也沿用按律制,比丘须在夏季(雨季)三个月安居一处,静心修道,故名此系唯恐雨季期间外出,踩杀地面之虫类及草树之新芽,招引世讥,故聚集修行,避免外出《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四,解释安居之字义,即形心摄静为安,要期在住为居9、赖:依赖;倚靠10、禹功:夏禹治水的功绩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姒姓,亦称大禹、夏禹、戎禹一说名文命,鲧之子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据后人记载,他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在治水的十三年里,三过家门而不入后以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担任部落联盟领袖11、岛屿:海洋、湖泊、江河中的陆地12、虚空:(1)空虚《汉书·匈奴传下》:“十二部兵久屯而不出,吏士罢弊,数年之间,北边虚空,野有暴骨矣 (2)天空;空中《晋书·天文志上》:“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
(3)犹荒野空旷无人之处《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迳,踉位其空,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王先谦集解:“ 司马 云:‘故坏冢处为空虚也’案,谓墟旁有空处也,故下云‘位其空’此句为(2)意,天空13、浮舟:用范蠡浮舟的典故据《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及《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范蠡,春秋时楚国宛人,字少伯,与文种共辅越王勾践,发愤图强,终灭吴国,是勾践成其霸业范蠡知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但难与共安乐,遂激流勇退,辞印而去范蠡浮舟出海,自名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后改迁陶地,经商致富而甲天下,世称陶朱公14、葬骨:用伍子胥被抛尸葬骨于江河的典故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伍子胥,楚国人,名员,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为报仇投奔吴国,被吴王阖庐所用,后因直谏被吴王夫差所逼自尽伍子胥死前曾对舍人说:“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吴王夫差因此大怒,命人“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15、范蠡知机:范蠡,见注解13知机,意为范蠡知道功成身退后人以“范蠡”喻称知人达世,功臣退隐之名臣,故以成典16、伍相:即伍子胥,见注解14意译】水的本质特性是明净、清澈,万年如一。
浩大的水势滋润了世间万物实在没有穷尽呀!众多的河流最后都汇入了大海天下黎明能够安居乐业的生活,全依赖了大禹治水的功绩晚风吹起带动了水,冲向水中的陆地,秋色侵染在水里与天地混同范蠡浮舟功成身退,伍相忠心也只是落得个葬骨江河,水载舟葬骨到底成就了什么呢?【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的七言律诗,在诗的首句诗人就抓住了所咏之物水的本质特点:澄明、润物,而且这两个特点是“万古同”、“信无穷”的咏物诗在写作技法上多用侧面烘托,但此诗直接表达,更能直抒胸臆,体现诗人的情感色彩,也为本诗奠定了情感基调:对所咏之物水的赞美颔联,诗人前一句用典,后一句用事较之前一句诗人的眼光由水的自然属性转到了水的非自然属性(因为我觉得这句虽然写到了人类治水并得惠于水,这和人类有关联,但还不能说成是水的社会属性尽管和自然属性相对的是社会属性,但这里我还是用了非自然属性由水的清、静(无声之意,非静止之意)转写水的流动,首颔两联形成了对比,这种对比虽不明显不强烈,但于细柔之处,写出了水总的特点:明静、润物不假,但也有动若雷霆、吞噬一切(大禹因此治之)之势颈联描绘了一幅旷远朦胧的画面:风起水动水打岸,水染秋色天地一色如果画面只是这样的话,就只能以气魄雄浑来形容了,但诗句中一个“晚”字又为这样一个画面蒙上了一层薄纱,使整个画面由刚硬雄魄变得柔和朦胧。
另外颈联是一个主宾倒装句原意为:晚风动带(水)/(水)冲岛屿,秋色静涵(水)/混虚空对于倒装这一修辞明人李东阳云:“诗用倒字倒句法,乃觉劲健《麓唐诗话》)大意是说,在诗中将固定词汇或文句的次第颠倒,往往能增加笔力,强化声势另外,清人洪亮吉也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然而,此法常有副作用,无非在炼字炼意下功夫,则容易弄巧成拙,给读者以在文字上弄花巧,内容却乏味的效果实属文字游戏最著名的倒装句要数杜甫《秋兴八首》之一里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的诗句了尾联诗人用典兴历史之叹:以水之于范蠡而浮舟,之于伍相则葬骨的不同功用而发出感慨是浮舟还是葬骨,水并没有成就什么事即水并没有起什么作用,起作用的是人而已——范蠡知道隐身而退才得以泛舟于水,而伍相只一味忠心却葬身于水,这一切取决于他们自身整首诗虽有多处用典,并且在句式上用了倒装,但是此诗并不艰涩,却恰如一湾清渠,天然明澈注:《水》的颈联“动带晚风冲岛屿”一句在《全宋诗》卷三释智圆卷第1569页为“动带晚风行岛屿”另附:这份作业中我还有些疑问希望老师在空闲时能够解答1、 滔滔:这个词有四种意思,我在注解中已经列出,并提到说在此诗中应为水势盛大之意。
但是又觉得解释成历时之长也是可以的因为解释成水从古至今的滋润万物没有穷尽,这样是可以解释的通的,况且“滔滔”解释成时间长久之意恰恰还与前一句里的“万古同”暗合2、 五服:我在注解中认为取(2)意,并用借代修辞,以地制借指不同地方的百姓,即天下黎民可我有个同学解释说(3)更贴切,由穿不同丧服人引申为穿不同衣服的人,即不同等级和地位的人,也就是天下所有的人以上两个词有不同的解释,究竟哪一个更加贴切合理,王老师请指点一下3、 浮舟葬骨成何事,范蠡知机伍相忠:这一句是诗人的感叹,诗人究竟叹的是怎样的情感,我很模糊,很不确定,也请老师能具体解答一下谢谢,谢谢! ( 我的邮箱:jaylv086@) 08级汉语言一班 刘洁 0801617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