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30年改革的主题判断和路径选择.doc
12页未来30年改革的主题判断和路径选择白永秀,任保平 2010-08-10摘 要:我国已走过了 31年的改革历程,今后大约还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将前31年的改革称为“前改革 时代”,将未来30年的改革称为“后改革时代”后改革时代的主题是构建“新和谐社会”,性质是实 现由“革命”到“建设”的转变,任务是实现“城乡”、“人地”、“经社”、“区域”、“竞合”、“计市”等的一 体化,实现途径是走聚集化、渗透化与融合化之路关键词: 前改革时代,后改革时代,新和谐社会,工业化新中国已经历了 60年的发展,其中前29年为计划经济时代,后31年为改革时代从改革的角度看, 我国已走过了 31年的改革历程,大约还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如果把已过去的31年改革称为前改革时代 的话,那么未来30年改革可称为后改革时代前改革时代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即市场经济 体制的建立时期,也可称为市场化时代;后改革时期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时期,也可称为后市场化时代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后,我国经济学界展 开了后改革时代的讨论,这场讨论是“继1981-1984年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讨论、1989〜1992年关于市场经济 '姓资姓社'讨论之后的又一次新的讨论”。
针对这些讨论,重点论及我国后改革时代的主题、性质、任务及途 径等问题一、后改革时代的到来:改革转型的四大标志从1978年12月算起,我国已经走过31年的改革历程这31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12〜 1984.10),为在计划经济体制内引进市场机制的阶段;第二阶段(1984.10〜1992.1),为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阶段;第三阶段(1992.2-2003.10),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第四阶段(2003.10至今), 为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31年的改革,使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引进、生态环境保护、人民生活水平提 高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今后我国将进入后改革时代后改革时代到 来的主要标志即“四个转型”在改革主题方面,由“发展”转变为“新和谐”前改革时代以“发展”为主题进行改革,改革在解放生产力、 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矛盾问题,形成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后改革时代以“和谐”,尤其是“新 和谐”为主题进行改革,通过新和谐消除前改革时代的矛盾和不和谐因素在改革性质方面,后改革时期实现由对生产关系的调整转变为对生产力结构的调整,其主题是实现由“革 命”到“建设”的转变。
前改革时代,改革主要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的性质是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与完 善,“改革生产关系中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消除生产关系对生 产力发展的制约,对生产关系进行革命:后改革时代,改革不仅要继续调整生产关系,而且要在生产关系调 整的基础上,重点调节生产力结构,改革的重点主要是生产力结构的调整,发挥先进生产要素的作用在改革任务方面,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失衡”转变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 “一体化”前改革时代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在建立过程中采取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通过优 与劣、强与弱、城与乡等的“失衡”,在促使一部分地区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也造成了城乡关系失衡、 区域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关系失衡;后改革时代的主要任务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为中心任务,通过实现 “一体化”,从而实现共同富裕,需要着力解决失衡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收入分配均等 化在改革途径方面,由市场化转变为集聚化、渗透化与融合化前改革时代的背景是全球市场化,在这种 背景下前改革时代以实现经济总量的增加为目的,采取以量取胜的办法,通过数量增长的路径走市场化与分 离化之路:后改革时代以全球信息化为背景,以“新和谐”为主线,采取以质取胜的办法,需要通过质量型增 长走聚集化、渗透化与融合化之路。
二、后改革时代的主题:构建“新和谐”社会前改革时代的主题是“发展”,实现由整体贫穷到部分富裕的转变:后改革时代的主题是“和谐”,实现由“非 和谐”到“和谐”再到“新和谐”的发展前改革时代,我国面临的问题是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困难,人的生存问题成为最基本的问题因 此,在这一时期,“发展才是硬道理”与此相适应,采取非均衡发展方式,鼓励一部分地区与一部分人利用 一部分资源先富起来这一时期的改革有三个特征第一,效率优先前改革时代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进行改革,主要原因是:一方面,计划经 济实施的时间长,平均主义的弊病过大,造成了严重的低效率;另一方面经济高速增长,改革中的不公平可 能被增长效益所弥补在效率优先原则的指导下,在人与自然发生矛盾时,以人的物质利益为主:在发达地 区与欠发达地区发生矛盾时,以发达地区的发展为主:在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发生矛盾时,以经济发展为主: 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生矛盾时,以物质文明为主第二,局部发展前改革时代采取的是渐进式改革的模式,而渐进式改革的主要特征是先外围后内部、 先局部再全部、先试点后推广这种渐进式改革的方针形成了局部发展的特征,局部发展特征的表现是:提 倡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发展;首先开发与利用一部分资源,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在个体与群体发生 矛盾时,以个体为主。
第三,关注强者渐进式改革和局部发展的实质是让具有优势的地区和经济主体利用自己的优势先发展 起来,形成了关注强者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前改革时代是强者发展时代如在城市与农村关系上,城 市优先发展:在内地与沿海的关系上,沿海优先发展:在政府与企业关系上,政府优先发展;在计划与市场 关系上,计划优先发展;在中国与国外的关系上,国外优先发展,如给予外资企业一些优惠政策等前改革时代,由于强调效率优先、局部发展、关注强者,通过非均衡路径使我国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 面临人际之间、人地之间、城乡之间矛盾逐步扩大态势因此,在后改革时期“和谐才是硬道理”,要以和谐 统领改革和发展这一时期的改革也有三个特征第一,公平优先进入后改革时期,要由效率优先转向“公平优先”,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先富帮后 富,共同富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实现和谐发展,如提出“两型社会”一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地区发展关系上,实现协调发展,强调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责任与义务:在城市与农村关系上,强调 城乡互动,共同发展第二,全面发展进入后改革时代,要由局部发展转向全面发展在区域发展方面,关注区域全面发展; 在资源开发方面,关注开发的整体效果,强调有规划地系统开发,从战略的高度强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 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关注其全面发展:在经济与社会 的关系上,关注二者的协调发展。
第三,关注弱势改革开放“在加速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利益的分化,弱势群体已由 原来的隐蔽状态开始凸现出来,构成了危及社会稳定,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巨大隐患”进入后改革时代, 要由关注强者转向关注弱势群体在农村与城市的关系上,更加强调农村的发展:在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上, 更加强调企业的发展:在贫富关系上,更加关注贫困者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必须协调利益关系,建立健全 社会保障体系,为弱势群体提供一个公平的制度环境和社会安全网从前改革时代和后改革时代的特征分析来看后改革时代的的主体是“新和谐”,“新和谐”的主要内容有 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既包括个体内心的平衡与和谐,又包括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 群体与群体之间和谐相处:也包括上级与下级、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和谐交往,认同感增加,对抗性减弱: 还包括正式制度的作用逐渐减小,非正式制度的作用范围逐渐扩大,人们的行为方式受非正式制度的影响扩 大人与人的和谐需要通过道德力量来实现,通过道德的力量来限制自私和自立行为,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 的和谐第二,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实现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效率提高,又要实现人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 步形成人与资源的“双向”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局面。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制度来联系的,人与自然和谐 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建设来抑制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式开发,把人类行为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从 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三,自然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界具有系统性,一个完整的自然系统是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自然与自 然之间的和谐是自然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自然之间的和谐要求各种资源在整体互动中得以开发与利用:产 业结构与产业布局合理,产业链完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在实践中建立资源内生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机 制第四,地区与地区的和谐后改革时代要实现区域一体化,而区域一体化就是要实现地区与地区之间的 和谐地区之间的和谐要求在互动中实现优势互补,在互动中共同发展:地区之间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建立一 种竞合关系,在竞争中实现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双赢,走出前改革时代的低层次恶性竞争的怪圈:地区之间 在长期合作中建立较为完整的平台,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行政区划的作用淡化,经济区划的作用扩大:区 域的合作机制愈来愈健全,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区域一体化的组织机制形成,成为一种专门组织及平台, 如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圈等第五,城市与乡村的和谐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
同时,由于多方面的 原因,前改革时代在一定程度上使城乡进一步分离,造成了城乡之间的差距被拉大,农村被边缘化,导致“三 农”问题出现后改革时代由城乡分离转变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人群反哺农村人群:城市 理念深入人心,城市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渗透到农村,城乡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看, 城市与乡村的和谐就是要实现城市与乡村之间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通过工农互促、工业反哺农业来实现城 市与乡村的和谐发展第六,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广义的发展包括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和条件,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两者之间要实现协调发展前改革时代重视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 造成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经济增长了,但是社会问题不断增多后改革时代,要实现经济与社会的 和谐发展,经济发展支持社会事业的发展,社会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社会事业科技、教育、卫生、文化、 艺术事业与经济同步发展,同时科技、文化、保健、卫生事业逐步转变机制,实现产业化,成为重要的新的 经济增长点第七,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和谐前改革时代是“以物为本”的时代,单纯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忽视精神 财富的增长后改革时代要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主要表现为科技进步使人类社会用于物质生产 的财富减少,社会把更多的财富投入到精神产品生产:人们更多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社会认同和归 属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社会团体之中,为社会贡献力量的意识增强并具有明显的自觉性。
第八,政府、企业、公民的和谐政府、企业和公民是市场经济的三大主体,其中,企业是市场经济的 运彳丁主体,政府是市场经济的调节主体,公民是市场经济的需求主体前改革时代重视企业改革,忽视政府 职能转变和公民主体角色的培育进入后改革时代,要实现政府、企业、公民二者的和谐,政府机构改革取 得明显效果,职能转型完成,政府为企业和广大公民服务的意识明确、职能突出:政府既是企业和公民的保 护者、监督者,又是服务者第九,计划与市场的和谐计划与市场是市场经济的两大经济调节手段,两者之间具有互补性前改革 时代,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在后改革时代要重视计划与市场的和谐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内,实 现计划与市场的一体化,计划调节的对象是市场,市场是在计划指导下发挥作用的,计划与市场互相渗透、 逐渐融为一体第十,国内与国外的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