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州站景州塔的导游词.doc
3页景州站景州塔的导游词景州站景州塔的导游词景州塔是一座悠长,保留较完好的古代建筑物,位于景县城内,原名“释迦文舍利宝塔”,简称舍利塔,因今景县原为景州所在地,所以人们往常称为景州塔舍利,佛教称释迦牟尼遗体燃烧以后结成珠状的东西,此后也指品德较高的和尚死后烧剩的骨头,也叫舍利子相传释迦牟尼火化后,一些国家的国王分弃取利,建塔供奉此塔既名“释迦文舍利宝塔”,想必与供奉佛舍利相关,惜无文字可考先人曾用“孑然一柱把天擎”来形容景州塔之高大,或站在塔下仰望,或站在塔外远观,此塔真如一尊巨柱拔地而起,直插云天,极其宏伟壮观传说建筑此塔时,采纳土屯法,塔垒多高,土堆多高,塔建成后,再将屯土运走塔高十三层,外形为八面棱锥体,通高63.85米,基层周长50.5米,是一座由砖石构造而成的密檐楼阁式的古塔塔基由牢固的巨形清石铺成,塔基下有一深井,实质是地宫,供藏佛骨、佛经、佛像及金银珠宝之用塔体由青砖砌成,塔内自下而上,砌有螺形阶梯数百阶,登阶回旋而上,可达极顶塔内各层东西南北均有洞户向外,且有拱形走廊,绕行于廊内,可经过洞户远眺四方塔顶成葫芦形,由青铜铸就,高2.05米,葫芦下有铁丝网罩,高3.3米每有风起,铁丝网罩与洞户被天风鼓荡,如惊涛汹涌之声,故有“古塔风涛”之称。
须晴天,登至塔顶四望,近在脚下的县城全貌,远在三四十里的田野乡村,均记忆犹新古人曾有诗说,“绝顶静观真情景,却也身疑在蓬瀛”笔者曾有幸登临其上,果有目穷千里、气度顿宽之感景州塔终究创立于何时,无切实文字可考1931年订正的《景县志》有这样的记录和剖析,说是古塔上曾悬有铁匾,匾上铸有“齐、隋重建”字样,重建既在齐、隋,其创立年月应早于此,当在北魏时代佛教在汉哀帝时(公元前6年—公元前1年)即已传入我国,在北魏早期已经兴隆起来,可是在魏太武帝时期,却发生了我国上第一次灭佛事件假如景州塔修筑于魏太武帝灭佛以前,则此塔也必在被毁之列,北魏高宗文成帝恢复佛教以后,则此塔也必在修复之列,但塔顶之铁匾上没有“北魏重建”字样所以,方志史者据此剖析,景州塔是依据北魏高宗文成帝恢复佛教的诏令修建的,其始建年月在北魏兴安年间,即公元452至45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也有的剖析以为,北魏宣武帝永平年间好佛,奖赏寺庙浮图之建筑,当时全国州郡共建1.3万余座寺庙景州塔这样宏伟威严,世无其匹,所以,此项大建筑,当必在北魏永平年间,即公元508—512年建筑,距今几近1500年经历了千年之久的景州古塔,因为饱经风雨侵害,墙檐剥损严重,历代曾数次重建。
最早是齐、隋重建,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中国历史上第三次灭佛以后,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又重建,确立了此刻景州塔之基础,此后的多次重建,都是在此基础长进行的金、元、明、清代及民国均曾重建1949年新中国建立此后,曾先后进行了四次维修,最后一次是1973年春进行的此后塔重建次数之多,可见此塔历史地点之重,文物价值之高,也正因为重建次数众多,今天高耸之塔,已非当初之貌从现存的建筑特色、艺术造型及砖石构造等状况剖析,此塔也当为北宋时代建筑景州塔在国内颇负盛名,与沧州铁狮子、赵州大石桥、正定县隆兴寺大铜菩萨齐名,被誉为河北古代四宝之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要点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总结(1)景州站景州塔的导游词景州塔是一座悠长,保留较完好的古代建筑物,位于景县城内,原名“释迦文舍利宝塔”,简称舍利塔,因今景县原为景州所在地,所以人们往常称为景州塔(2)舍利,佛教称释迦牟尼遗体燃烧以后结成珠状的东西,此后也指品德较高的和尚死后烧剩的骨头,也叫舍利子(3)相传释迦牟尼火化后,一些国家的国王分弃取利,建塔供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