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谈小学低年级的班级管理》.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ali****an
  • 文档编号:264936929
  • 上传时间:2022-03-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1.5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论文课程代码:0459课程名称:小学班级管理实务学习中心 校本部甘肃庆阳环县姓 名 韩创琴 学 号 152317103026 专 业 小学教育 年 级 16春(专升本) 浅谈小学低年级的班级管理内容摘要:在现代班级管理中,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尤为重要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需要教师满怀对教师职业执著的爱、对学生无私的爱,并施以科学的方法和技巧,才能有所收效、有所提高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和引导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当前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其次进行原因分析,最后对如何加强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开拓、进取、创造的人格特征,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化教育的需要关键词:小学 低年级 班级 管理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班级管理班级是学校工作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管理的全局,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目前的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不少问题。

      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中诸多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能力的全面提高、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对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高度重视,一方面,作为班级的教育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理念;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班级、班主任工作的研究,要认真分析班级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一、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㈠学生自理能力差而造成班级管理混乱我国目前独生子女较多,对孩子溺爱的家庭多,因而使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下降生活上这些孩子被父母包裹得严严实实,天热时不晓得减衣服,脱下了衣服活动之后又不会穿;上厕所的规律不能及时养成,休息时只顾贪玩,铃声一响又慌里慌张,甚至憋尿;做值日的时候,东一扫帚、西一扫帚,累得满头大汗却还没打扫干净,自己身上倒有明显的劳动痕迹;上课时不专心听讲,随心所欲,不积极参与学习活动㈡学生的娇纵和固执形成常规管理能力弱在五项常规上,经常出现不会站路队、做两操,漏掉某件学习用品或者红领巾;上课前不把学习用品准备好;一些简单的事情容易犯错误,粗心大意;下课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作业㈢学生的独立占有欲而引起学生间不和睦目前独生子女较多,容易养成以我为中心的思想,不易与别人分享学习用品或和平共处,容易发生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现象。

      以致违反班级纪律现象十分严重㈣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而导致上课纪律较差由于孩子年龄小,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因而在课堂学习中,自律性差,爱做小动作,思想开小差,不能专心听讲二、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㈠学生的自身原因 孩子毕竟是孩子,对社会只有初步的狭隘的认识、自理能力差;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娇纵和固执、处理事情的能力差;思想单纯、独立占有欲强独生子女的主要优点是,活泼,开放,思维较敏捷,乐于接收新事物,敢于向权威挑战他们的缺点同样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在思想道德方面缺乏爱心;在言行举止方面相对缺乏诚信,比较浮躁;在纪律制度方面相对自由散漫,不愿受纪律制度的约束这些都是导致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㈡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式美国心理学家鲍姆令德提出了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即要求和反应性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把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 一般而言,权威型是对孩子最有利的一种教养方式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有很强的自信和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且会比较乐观、积极 专制型的特点则是严格但不民主专制型的父母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较多的表现出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他们在学校中却有较好的表现。

      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则表现出很多的爱与期待,很少对孩子提要求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表现得很不成熟且自我控制能力差,有很强的依赖性,往往缺乏恒心和毅力 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不很关心,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同时也不会对其表现出爱和期待对于孩子,他们一般只是提供食宿和衣物等物质,而不会在精神上提供支持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较差这四种类型虽然是极端的类型,但在现实中,有些家庭的教养方式属于中间型并且随着孩子的成长和父母本身的观念的变化,家庭教养方式也可能会发生改变 ㈢传统的管理模式导致 1.停留于传统式管理 有些班主任将管理等同于制度管理,把制度看作是绝对的标准,将其当作惟一可以依赖的手段一味用规矩套住学生、监控学生的行为,往往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2.满足于胁迫式管教 小学大多实行日常行为规范分数量化措施,这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形式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就只是被动消极地接受,即使是一些不合情理的做法也只得忍气就范这样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3.采取家长式看管 教师每天从早到晚寸步不离,在这种严格的看管之下,学校风平浪静,学生安然无恙,但有得必有失,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得不到培养,缺乏自己活动的空间,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4.应试教育的枷锁 应试教育加重了班主任的负担 ,使班主任无暇学习教育理论长期以来,小学生班级管理的基本模式是统一化、标准化、同步化管理,班级管理不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班级组织的自我生存力量和教育功能 三、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的对策与措施班级管理中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复杂的,解决问题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密切配合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班级管理是维护学校秩序、保证教学质量、实现教书育人目标的基本保障那么,如何优化班级管理呢? ㈠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 1.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受教育不光在课堂之中,老师的言行对学生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校统一的大扫除和日常的值日时,我都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每天和孩子们一起打扫卫生,并指导学生去做,交给学生方法如:捡废纸、扫地、擦桌子等等老师带着干这样能让学生觉得劳动是光荣的,劳动是生活的一部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让学生逐渐养成生活自理能力 2.创设情境、让兴趣去激发学生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每个人的学习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许多家长曾说,孩子刚会走路,就想拿着扫把扫地、洗袜子等这说明孩子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应正确引导,培养他们的兴趣在学校,我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一起做贺卡和成长记录袋,老师给学生搭建了这样的平台,不仅让他们尝到了自己亲自动手劳动的成功和喜悦,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3.及时鼓励、让表扬来巩固学生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 对学生每天的值日,我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奖励一颗小红星给予表扬,这时他们心里会有一种成就感,都能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人都有一种要获得别人肯定和赞许的心理,及时鼓励学生,并对他们的能力进行肯定,这对他们的成长有一定的好处 4.家校配合、让家庭成为学生良好生活自理习惯的培养基地 家务劳动是从小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基础,现在的小学生每天家务劳动时间非常少甚至没有,低年级的学生不会系鞋带、不会整理书包、不会系红领巾、值日时不会拿扫帚的事情经常发生而且范围较广作为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家长意识到平时应教孩子学会自己穿脱衣服,穿鞋系带,自己铺床叠被,自己收拾整理书包学具,自己主动找爸爸妈妈签字……逐步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观念和生活自理能力。

      总之,让学生多参加些力所能及的轻微劳动,给学生创建展示的平台,久而久之能使孩子懂得劳动对人生的重要作用,懂得生活的艰辛,得到意志的磨炼,使他们从小萌发靠自己的劳动自立的思想,并逐步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学生对家长的依赖少了,他们的独立意识变强了、自理能力提高了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懂得了尊敬长辈、关爱父母,同时也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只要给他们创造锻炼的机会,他们的自理能力才能提高 ㈡勇于管教、督促家长在家中教育孩子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纵容和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不守规则、不善与人交往、品行不健全、不会感恩杜布森博士40年来倡导的“五原则”值得中国父母借鉴,分别是:培养孩子对父母的尊重;最好的沟通机会通常在管教之后;避免喋喋不休的唠叨;不要让孩子陷入物质享受;在爱与管教中建立平衡希望家中做父母的应树立威信,建议在家要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并不时用各种方法与孩子沟通,在家中教育孩子当然,家校联系和家庭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这不仅需要家长,学校多方面的配合和沟通;也需要班主任的细心和爱心尤其是当今社会存在着多样性和复杂性,很多家长自身道德素质,教育素质也有待于提高。

      所以,作为班主任就要善于发现问题、耐心解决问题,有勇气和责任与家长沟通 ㈢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孩子愉快交往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校平台向家长传授心理卫生知识,进行必要的健康心理行为的指导,进行伙伴关系及社会交往等方面常识的教育 2.请家长应给孩子一片与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家长在孩子完成主要学习任务后,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活动及与伙伴游戏的时间、空间鼓励孩子和邻居、同学交往,节假日要带孩子访亲探友,引导孩子参加各种社会和集体活动,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大方的性格为此,每次假期老师应布置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作业,提出对孩子活动、交往的要求,并要求家长抓住良机,让孩子多活动多交友,切实保证孩子在校外有足够的活动、交往的时空 2.学校开展一系列其他活动 为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学校可开展“秋季运动会”“广播操比赛”、“感恩教育”等活动,培养孩子的合群心理和伙伴关系对于因家庭不和谐的学生要关心、爱护、鼓励、支持他们同伙伴交往;对于因家庭溺爱型的学生,则要坚持原则,严格要求,并辅之以疏导教育;对心胸狭隘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与老师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

      ㈣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转变应试教育观念,加快素质教育的形成 在传统观念及社会变迁过程的某消极因素的影响下,教育运行机制被考试误导,偏移教育目的,在教育结构、内容、方法和功能上出现畸形变化从其产生、发展、危害及解决等方面来看,应试教育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不相适应,既不能为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也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的素质在深化教育改革中,能否转变应试教育的模式就成为关键问题,牵涉着一系列的其他教育问题的解决 要克服片面地看待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把考试当成是教育过程的杠杆,以考试结果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尺度要改变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主要是端正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的认识,树立起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人才的教育观,把教育当成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关键特别要将教育与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落实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世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