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史之乱前后的唐及五代人物画对比.pdf
2页1 安史之乱前后的唐及五代人物画对比————以贵族仕女形象为例23110131 强化院11 文强班袁川东安史之乱标志着伟大的唐王朝由盛转衰,从文化的角度上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安史之乱标志着中国从前的那种由贵族(士族)、宫廷主宰的文化变为了由文人(小地主)掌控的文化这个观点受到了一些质疑, 本文力求证明它的正确性唐朝及五代十国在安史之乱后持续近200 年,在这期间,文化的演变定然激烈,而本文从书画艺术中的人物画的变化入手,以贵族仕女形象变化为例,力求证明这种文化巨变的存在,以证明安史之乱作为文化转折点的观点是合理的1、 安史之乱前的唐代人物画特点及成因(以宫廷妇女形象为例)我们对于唐代绘画最直接的感受,也许就是张萱和周昉笔下的宫廷妇女形象他们笔下的妇女,普遍丰满、甚至有些肥胖,由此人们得出了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观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当时的李唐王朝, 定都于长安, 直接处于中原地区 初盛唐时, 由于李唐王室一直以 “关中本位”政策为其立国方针,提倡胡人风俗因为唐朝的强盛,中原的民族和少数民族的交往增加唐朝为了维护其统治,肯定会出台相关的法令,保护各民族利益,加强民族融合再加上唐朝的建立者本身就有少数民族血统,以及和前朝的文化变现出区别。
少数民族一般认为壮硕为美,从西域的壁画中也可得知我们可以从李白、岑参等盛唐文人对胡风曾经比较欣赏,看出这一结论所以,会提倡不同的审美观魏晋时期是以清瘦风骨为美唐代是从隋末的动荡中建国,最后统一中国 唐人是尚武的,这点无法否认为了和魏晋南北朝那些无力短命的政权区别,李唐统治集团一定会改变文化,不推崇魏晋的文化,推行自己的包容的、博大的文化体系社会的统治阶层的推行新的文化,必然会使得艺术发生变化比如目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唐王朝开始推行“以胖为美”的审美观,由此让画中的人物都胖了起来依靠着李唐的强盛,这一观念逐渐普及但是李唐的强盛以及中原地区的大发展分不开也可以这么说,这是中原地区的最后一次繁华大唐的强盛, 是以中原的环境的破坏,人口的不断增长为代价的在之后的岁月里,中原大地再也不复当年的汉唐之风南方的经济、文化将会超过中原2、安史之乱后的唐及五代人物画特点及成因(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书画史上的杰作,这点毋庸置疑而且安史之乱后的绘画作品比较难找,所以就用它来分析《韩熙载夜宴图》 中的人物,尤其是女性,虽然装束和唐代还有类似,但是,很明显,相比于盛唐的仕女,瘦了许多,尤其还画出了腰部的细小。
安史之乱爆发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使唐人对少数民族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安史之乱历经8 年之久, 李唐王朝为尽快平定安史之乱,不得不借用少数民族的力量但他们居功放纵、 专横跋扈动乱之后的李唐王室饱受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打击,逐渐衰落的中原大贵族集团,不再倡导包容的文化,动荡的社会现实也使人们的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因为北方的动荡, 中原的大贵族开始衰落,随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的中小地主阶级开始兴起 因为,本身的优越条件, 南方开始超过北方 而南方人的体型相对于北方人瘦小许多,在今天,北方人的平均身高还是比南方人略高南方的中小地主阶级, 会推行和自己相关的文化观念,比如审美观宋代是以清癯为美,我们可以推想, 盛唐的那种包容的、博大的价值观会发生变化,取而代之的是保守的、有些消极的南方人特有的价值观所以说,安史之乱后的人物都在这种文化观念下,被减了肥3、 安史之乱作为文化转折点的合理性初盛唐时,宫廷仕女以壮硕、高大为美占据主流,它是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北方汉族人和少数民族人的审美观,最关键的还是李唐的中原大贵族集团的强盛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及五代,开始流行贵2 族仕女以细瘦、 纤弱为美, 这主要是长江流域南方汉族人的审美观,也是南方中小地主阶级兴起的原因。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安史之乱标志着中原贵族的衰落,以及南方的中小地主阶级的崛起 而且,这种趋势一直延续至今所以说, 安史之乱标志着中国从前的那种由贵族(士族) 、宫廷主宰的文化变为了由文人(小地主)掌控的文化 ,中国艺术,尤其以书画艺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在这个文化主宰权变化的前后,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强化院 11 级文强班23110131 袁川东2012年 12 月 19 日参考文献:1、 罗世平,《二十世纪唐代书画研究》,《美术史研究》2、左洪涛,中南民族大学文传学院,编号CSY12040,光明网 -《光明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