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庆阳市推进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对策.docx
11页庆阳市推进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张松柏摘 要: 特色农产品产业是庆阳市发展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文章回顾了庆阳市推进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就,针对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为了进一步推进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的发展,需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即:注重研究,组织协调,面向国际市场;优化机制,完善政策,扶持特色产业的发展;挖掘区域优势,塑造特色品牌;推进原产地认证与标准化体系建设;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加强技术创新;加快产业集群建设;以文化建设促产业发展;健全风险保障机制关键词:庆阳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理念:F304.3:A :1009-9107(2009)01-0011-04甘肃省庆阳市自然条件独特,农产品品种繁多,品质优良作为全国苹果生产最佳纬度区之一,庆阳被农业部列入黄土高原苹果生产优生带,庆阳是全国最大的杏制品加工基地、白瓜籽仁加工出口基地和黄花菜生产基地,是国家特产经济中心确定的全国特产白瓜籽、黄花菜示范基地,是甘肃省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是甘肃省商务厅确定的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示范基地[1]庆阳市政府把农特产业确定为“十一五”及中长期发展的主导产业,采取了一系列建设性措施,推进特色农产品产业化进程。
一、取得的成就(一)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的整体推进1.宏观指导为使特色农产品成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的支柱产业,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扩大外贸出口,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对外开放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加强外贸出口创汇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1],从宏观上加强指导,成果显著2.文化促进从2002年开始庆阳市连续举办了五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艺术节”和一届“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在文化塔台、经济唱戏的原则指导下庆阳特色农产品撑起了庆阳节会的半边天,极大的提高了庆阳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3.品牌塑造强化产地特色,塑造产地品牌,使品牌促营销战略的实施成为庆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如2000年在甘肃省注册了“陇东牌”绿色系列食品商标,什社小米商标已被国家商标局审定公告,注册商标为“金什社”,“庆针牌”黄花菜、“凤川”白瓜籽,“陇蜜”苹果,“宫河”牌大葱等都已有┥瘫辍4.优惠政策市上对出口创汇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享受各种优惠政策,例如:帮助甘肃通达果汁有限公司完成与美国的果汁反倾销调查官方验证,最终胜诉,获得出口美国关税零税率,帮助2户企业在2005年全国甘草及其制品出口配套公开招标中成功中标,帮助有条件的外贸出口企业开展卫生检测体系认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
二)实施项目带动在“大上项目,上大项目,求大发展”的原则指导下,职能部门认真选择项目,科学论证项目,大胆营销项目,引进了一批有实力的公司在庆阳投资建厂,例如:1999年引进美国SCI公司的投资,创办了庆发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从而带动了当地白瓜籽、籽仁类农产品的加工出口2001年,深圳东部开发集团引进瑞典利乐工程公司浓缩苹果清汁全自动生产线在庆阳创办甘肃通达果汁有限公司,2005年出口2 150万美元,成为庆阳市惟一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美国特种商品公司投资创办的甘肃泰和食品有限公司,2005年加工出口瓜籽仁、葵仁1 408万美元香港中骏公司、韩国株式会社玉泉食品公司等在庆阳创办了润玉食品有限公司、润康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这些项目带动、推动了庆阳的农产品加工出口三)培育龙头企业坚持强龙头、壮基地、建市场、带农户,把农业和工业融为一体,把产加销、贸工农有机结合在全市建成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71户,其中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5户,上千万元的企业20户,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达到28户,初步形成了以兴旺牧业为骨干的肉牛养殖加工、以通达果汁为骨干的苹果加工、以陇源公司为骨干的黄花菜加工、以庆发公司为骨干的白瓜籽外贸出口加工、以新一代公司为骨干的杏产品加工、以飞龙公司为骨干的小杂粮加工、以全聚祥为骨干的菜类加工、以陇源中药材公司为骨干的中药材购销加工、以金地宝公司为骨干的薯类加工、以通达草业为骨干的草产品加工等10大类龙头企业群体,建成了12个年交易额10亿元的专业市场,产业化经营机制基本形成。
[2](四)推进规模化种植早在“十五”规划中市上就提出了建设特色小杂粮100万亩,豆类100万亩,洋芋100万亩,优质苹果42万亩,杏园730万亩,晋枣4万亩,核桃、花椒等20万亩,紫花苜蓿120万亩,黄花菜30万亩,白瓜籽10万亩,反季节蔬菜60万亩的规模化种植规划[3]2005年末在对原有成果进行调研整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大力实施耕地紫花苜蓿、肉绒羊、肉牛、苹果、黄花菜、白瓜籽和油葵‘六个百万(亩、头)工程”[4]的规模化种(养)植(殖)目标五)制订质量标准全市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原产地申报工作认真有序,取得了一批无公害和绿色产品认证,制定了2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质量标准,建成了25个标准化生产示范点[5]取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14个,获得了“中国优质苹果之乡”,“中国黄花菜之乡”等4个全国性特色产品基地称号[6]市上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同制定的黄花菜生产质量标准已经农业部颁布实施[7]鼓励出口企业获得符合进口市场要求的有机产品认证和HACCP、IS09000等国际认证,取得卫生注册,建立农产品种植、养殖履历和可追溯体系[8]二、存在的问题(一)运行机制亟待完善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庆阳享受扶贫开发、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农业综合开发、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使这里成为我国出口特色农产品的重点地区,尤其是近几年市上实施了“8811”项目工程,即扶持庆发、通达、陇东等8大出口创汇龙头企业;建设苹果、黄牛、黄花菜、白瓜籽、黑山羊、紫花苜蓿等8大出口商品基地;建设1个外贸出口加工贸易区和1个外贸高新技术开发区,政策环境更加优良。
但在运行机制上,还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如对特色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投融资机制发育滞后,特产企业每到收购季节资金普遍告急;全国有名的驿马特产加工出口贸易区发展定位模糊,园区范围模糊,发展规划县上一个,镇上一个,在管理权限上县政府、镇政府、园区管理委员会职责不清,扯皮推委,现在园内企业已经出现了搬迁迹象二)产业基础已经具备,但是产业升级刻不┤莼以驿马镇加工出口贸易园区为例,2006年6月底,该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81户,其出口量仅白瓜籽一项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量的70%,形成了全国有名的内陆地区农副产品加工出口区,创造出了内陆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惊人业绩,目前,该镇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已扩展到油葵、黄花、杏胡、杏干、脱水蔬菜等9类32个品种从区内11个主要加工企业的情况看,2005年这11户企业的加工量达到5.2万吨,出口量达到4.45万吨,产值达到3.86亿元,出口供货和创汇总计达到4 212万美元但是园区内企业之间业务关联性和技术关联性不大,缺乏明确的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大量小而全的企业在同一个集群中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并危及园区自我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三)文化底蕴深厚,但是整合不够,闪光点分散庆阳市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是岐黄故里,中医中药的发源地,“环江翼龙”化石、“黄河古象”化石为世界瞩目,秦直道遗迹尤存,元代香包叹为观止,陕甘宁革命边区的红色景点星罗棋布,但这些文化资源没有很好的和质量甲天下的特色农产品营销有机结合起来,没有形成庆阳市的整体形象,没有改变庆阳市在世人心中贫穷、落后、老区的认识。
四)资源特色鲜明,但是产业化水平低(1)生产规模小,农户单干,管理水平低,集中联片开发的很少2)品种老化,多年来没有改良,急待在短期内更新换代3)在外界知名度与商品本身的营养价值和特色经济价值不相符,尤其是“特色”和“优质”这两个特点没有突出出来4)商品包装没有创意,产品定价没有策略,一贯采用的做法是看外地,学外地,使庆阳特色农产品的价值得不到充分实现5)精深加工科技含量不够,使得产品上市不能放在应有的档位上三、发展新理念(一)国际化的理念庆阳特色农产品主要用来出口,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因此产品从种植到消费的各个技术环节和管理环节都要按照国际标准运行二)系统的理念庆阳市特色产业体系的构建要以产品为核心,以资产为纽带,以企业为载体,以打造品牌为手段,以政府优惠政策为动力,系统化促进产业体系的建立[9](三)跨越的理念庆阳市特产产业正处在关键的跨越阶段,由单一、分散、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向复合型、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跨越四)提高开放层次的理念不要盲目认为产品销往外国,有外商参与的企业就达到了开放的目标,只有熟练驾御国际市场的运行法则,在国际市场的产品销售中始终把握主导地位,才是真正的开放。
五)深化创新内容的理念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政策创新、体制创新、模式创新、体系创新等一系列创新作为支撑和保证,而最为关键的是发展观念创新[9](六)拓展特色外延的理念庆阳特色产业的原初优势在于其资源的独特性,然而由于本地生产成本高,生产数量有限,交通不方便等一系列问题,其产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庆阳特色产业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技术资源等一系列独有资源的拓展是保证其产业特色和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四、发展对策(一)注重研究,组织协调,面向国际市场建立庆阳市特色产品研究中心,机构可以挂靠在陇东学院(当地唯一的高等学院)或龙头企业,但是经费独立,课题独立,人员和设备可以共享组织协调性较强的行业协会,及时了解市场信息以上规模的特产加工出口企业为核心组建甘肃绿色产品股份有限公司,整合资源与经营,避免恶性竞争,开拓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二)优化机制,完善政策,扶持特色产业的┓⒄完善特色产业发展的政府机构体系,设立市场战略研究、政策研究等部门进行政策导航,例如:一要把握重大政策扶植机遇,国家对农业的“多予”政策,最大的“予”就是体现在对特色农业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上,政府要及时争取项目,推介项目,包装项目,以项目促发展。
二要把握市场机遇,从农业结构调整增效、国际市场动态、多年来价格低迷和宏观调控力度等多方面,对特色农产品的国内外价格进行预测和指导三要把握外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出口基地的发展动向,积极应对三)挖掘区域优势,塑造特色品牌重点宣传、推介、打造庆阳特产知名品牌,完善名牌评价体系和奖励政策,营造“华夏农耕文化之源”,“特产出口创汇基地”这一地域品牌,扩大庆阳特产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对现有的重点品种实施商标战略,政府以补贴的形式支持企业提前注册具有地域特色的商标[9],或产品已打出国际市场,但是还没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四)推进原产地认证与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庆阳特色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庆阳白瓜籽生产标准》、《庆阳黄花菜生产标准》、《庆阳果品生产标准》等和高于省标标准、地方特色明显、在特色农产品出口方面起领航作用的《分类别庆阳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鼓励企业进行ISO9002国际认证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尽快完成能规模生产、批量经营的农产品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以及商标注册,精确其外地无法复制的色泽、外形、营养、功效、工艺和水土环境,形成应有的技术壁垒[9](五)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整合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整合庆阳土地资源,宜林则林、宜特则特、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四大原区、台地栽植苹果,河道、洼地种瓜籽,庄前屋后、零散地块栽黄花菜,北部山区播种苜蓿草、养肉牛肉羊,另外利用土地轮作倒茬的需要规划市场需求旺盛、出口前景广阔、价格高的二级特产种植基地:中南部发展烤烟、大葱、香菇、谷米、豆类、油料,西北部发展药材、荞麦、小杂粮,不拘形式合力开发。












